自动翻身褥疮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6801阅读:6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翻身褥疮垫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具体的说是一种自动翻身褥疮垫。
背景技术
长期卧床的病人由于身体与床铺长期接触,使皮肤燥湿,容易患褥疮,医用褥疮垫大多用橡胶圈制成,里面充气,外面用布包住,将褥疮垫放在病人身下,使病人的身体保持干燥,达到预防和治疗褥疮的目的,缺点是橡胶圈充气后,病人压在身下,橡胶圈内不通风,皮肤湿度大,达不到护理皮肤的效果,而且病人只能保持一个体位,很难自己翻转,病人会感到疲劳,不舒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翻身褥疮垫,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结构包括定时充气气泵A、定时充气气泵B、右气囊、右气囊斜面A、右气囊立面B、左气囊、左气囊斜面A、左气囊立面B、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连接管A、连接管B、连接管C、连接管D、顶面,其特征在于定时充气气泵A和定时充气气泵B内都设有电脑控制程序,定时充气气泵A通过连接管A与右气囊连接,定时充气气泵A通过连接管B与左气囊连接,右气囊和左气囊左右对称设置,右气囊由右气囊斜面A、右气囊立面B、l/2的顶面及前后两个端面组成,当右气囊充气时右气囊立面B与顶面之间的夹角为90度,右气囊的横断面为三角形,左气囊由左气囊斜面A、左气囊立面B、1/2的顶面及前后两个端面组成,当左气囊充气时左气囊立面B与顶面之间的夹角为90度,左气囊的横断面为三角形,右气囊和左气囊共用一个顶面,顶面左侧的1/2为左气囊共有,顶面右侧的1/2为右气囊共有,定时充气气泵B通过连接管C与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连接,定时充气气泵B通过连接管D与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连接,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和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间隔交替设置在顶面上,当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充气时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放气,当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充气时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放气,当右气囊充气左气囊放气时褥疮垫右侧抬起使人体向左侧翻转,当左气囊充气右气囊放气时褥疮垫左侧抬起使人体向右侧翻转,右气囊和左气囊都放气时褥疮垫水平。自动翻身褥疮垫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定时充气气泵A管理控制右气囊和左气囊,并依次对两气囊进行充气放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时间段右气囊充气鼓起,患者呈侧卧状;第二时间段两气囊同时不充气,患者平卧;第三时间段左气囊充气鼓起,患者呈反方向侧卧状;第四时间段两气囊同时不充气,患者平卧;同时定时充气气泵B管理控制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和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使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和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充气和放气交替进行,使患者体表与气垫接触面始终保持50%的负重,另50%体表悬空,不受压迫,最大限度保障患者血液循环,预防褥疮。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可使患者体表与气垫接触面始终保持50%的负重,另50%体表悬空,不受压迫,最大限度保障患者血液循环,达到预防和治疗褥疮的目的。


图I :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 :本发明实施例平卧式结构示意图。图3 :本发明实施例左侧翻身式结构示意图。图4 :本发明实施例右侧翻身式结构示意图。图5 :本发明实施例断面结构示意图。图中定时充气气泵Al、定时充气气泵B2、右气囊3、右气囊面A3. I、右气囊面B3. 2、右气囊面C3. 3、左气囊4、左气囊面A4. I、左气囊面B4. 2、左气囊面C4. 3、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5、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6、连接管A7、连接管B8、连接管C9、连接管D10。·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

对本发明作以下具体的详细说明。如附图所示,本发明的结构包括定时充气气泵Al、定时充气气泵B2、右气囊3、右气囊斜面A3. I、右气囊立面B3. 2、左气囊4、左气囊斜面A4. I、左气囊立面B4. 2、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5、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6、连接管A7、连接管B8、连接管C9、连接管D10、顶面11,其特征在于定时充气气泵Al和定时充气气泵B2内都设有电脑控制程序,定时充气气泵Al通过连接管A7与右气囊3连接,定时充气气泵Al通过连接管B8与左气囊4连接,右气囊3和左气囊4左右对称设置,右气囊3由右气囊斜面A3. I、右气囊立面B3. 2、1/2的顶面11及前后两个端面组成,当右气囊3充气时右气囊立面B3. 2与顶面11之间的夹角为90度,右气囊3的横断面为三角形,左气囊4由左气囊斜面A4. I、左气囊立面B4. 2、1/2的顶面11及前后两个端面组成,当左气囊4充气时左气囊立面B4. 2与顶面11之间的夹角为90度,左气囊4的横断面为三角形,右气囊3和左气囊4共用一个顶面11,顶面11左侧的1/2为左气囊4共有,顶面11右侧的1/2为右气囊3共有,定时充气气泵B2通过连接管C9与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6连接,定时充气气泵B2通过连接管DlO与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5连接,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5和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6间隔交替设置在顶面11上,当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5充气时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6放气,当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6充气时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5放气,当右气囊3充气左气囊4放气时褥疮垫右侧抬起使人体向左侧翻转,当左气囊4充气右气囊3放气时褥疮垫左侧抬起使人体向右侧翻转,右气囊3和左气囊4都放气时褥疮垫水平。自动翻身褥疮垫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定时充气气泵Al管理控制右气囊3和左气囊4,并依次对两气囊进行充气放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时间段右气囊3充气鼓起,患者呈侧卧状;第二时间段两气囊同时不充气,患者平卧;第三时间段左气囊4充气鼓起,患者呈反方向侧卧状;第四时间段两气囊同时不充气,患者平卧;同时定时充气气泵B2管理控制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5和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6,使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5和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6充气和放气交替进行,使患者体表与气垫接触面始终保持50%的负重,另50%体表悬空,不受压迫,最大限度保障患者血液循环,预防褥疮。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中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权利要求
1.自动翻身褥疮垫,包括定时充气气泵A(I)、定时充气气泵B(2)、右气囊(3)、右气囊斜面A (3. I)、右气囊立面B (3. 2)、左气囊(4)、左气囊斜面A (4. I)、左气囊立面B (4. 2)、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 (5)、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 (6)、连接管A (7)、连接管B (8)、连接管C (9)、连接管D(IO)、顶面(11),其特征在于定时充气气泵A(I)和定时充气气泵B(2)内都设有电脑控制程序,定时充气气泵A(I)通过连接管A(7)与右气囊(3)连接,定时充气气泵A(I)通过连接管B (8)与左气囊⑷连接,右气囊(3)和左气囊⑷左右对称设置,右气囊⑶由右气囊斜面A(3. I)、右气囊立面B(3. 2)、1/2的顶面(11)及前后两个端面组成,当右气囊(3)充气时右气囊立面B(3. 2)与顶面(11)之间的夹角为90度,右气囊(3)的横断面为三角形,左气囊(4)由左气囊斜面A(4. 1)、左气囊立面8(4.2)、1/2的顶面(11)及前后两个端面组成,当左气囊(4)充气时左气囊立面B(4. 2)与顶面(11)之间的夹角为90度,左气囊(4)的横断面为三角形,右气囊(3)和左气囊(4)共用一个顶面(11),顶面(11)左侧的1/2为左气囊(4)共有,顶面(11)右侧的1/2为右气囊(3)共有,定时充气气泵B (2)通过连接管C (9)与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 (6)连接,定时充气气泵B (2)通过连接管D (10)与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5)连接,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5)和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6)间隔交替设置在顶面(11)上,当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5)充气时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6)放气,当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6)充气时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5)放气,当右气囊(3)充气左气囊(4)放气时褥疮垫右侧抬起使人体向左侧翻转,当左气囊(4)充气右气囊(3)放气时褥疮垫左侧抬起使人体向右侧翻转,右气囊(3)和左气囊(4)都放气时褥疮垫水平。
2.自动翻身褥疮垫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定时充气气泵A(I)管理控制右气囊(3)和左气囊(4),并依次对两气囊进行充气放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时间段右气囊(3)充气鼓起,患者呈侧卧状;第二时间段两气囊同时不充气,患者平卧;第三时间段左气囊(4)充气鼓起,患者呈反方向侧卧状;第四时间段两气囊同时不充气,患者平卧;同时定时充气气泵B(2)管理控制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5)和间隔轮动按摩气垫W6),使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5)和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6)充气和放气交替进行,使患者体表与气垫接触面始终保持50%的负重,另50%体表悬空,不受压迫,最大限度保障患者血液循环,预防褥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自动翻身褥疮垫,其特征在于定时充气气泵A和定时充气气泵B内都设有电脑控制程序,定时充气气泵A通过连接管A与右气囊连接,定时充气气泵A通过连接管B与左气囊连接,右气囊由右气囊斜面A、右气囊立面B、1/2的顶面及前后两个端面组成,左气囊由左气囊斜面A、左气囊立面B、1/2的顶面及前后两个端面组成,右气囊和左气囊共用一个顶面,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和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间隔交替设置在顶面上,当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充气时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放气,当间隔轮动按摩气垫B充气时间隔轮动按摩气垫A放气。本发明可使患者体表与气垫接触面始终保持50%的负重,另50%体表悬空,不受压迫,最大限度保障患者血液循环。
文档编号A61G7/057GK102784040SQ20121029219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0日
发明者黄启贵 申请人:李双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