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脸部痤疮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5142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治疗脸部痤疮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脸部痤疮的药物。
背景技术
脸部痤疮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不良饮食、内脏功能紊乱、精神紧张、生活环境差、体内缺锌等,而直接的原因是皮脂腺分泌增多、毛囊内细菌分解、毛囊口发炎所致。脸部痤疮不但让患者的皮肤受到伤害,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上治疗脸部痤疮极为棘手,一般治疗原则是调整生活习惯和注意饮食或者采用药物进行抗菌消炎,但疗效不是很明显,见效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见效快、疗效好用于治疗脸部痤疮的药物。本发明的药物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为原料制备获得的桑白皮12-15份菊花12-15份红花12_14份白花蛇舌草15_20份当归15-20份生地15-20份苡米15-20份桔梗10-12份白癣皮12-15份元参15-20份黄芩10-12份香附10-12份地肤子10-12份甘草10-12份。可以将上述各组份制成药剂学上的任何一种剂型,如汤剂、片剂、丸剂、散剂、胶囊剂等内服剂型,本发明优选的剂型是汤剂。本发明药物的具体制备方法是将上述原料按照所述重量份数用水煎煮两次,每次用水量为水面高出药面3厘米,也可将上述重量份数的原料研末,装入胶囊。使用方法是将煎好的汤剂口服,一日一剂,一日两次。胶囊每日三次,每次6克。痤疮多由皮脂腺分泌增多、毛囊内细菌分解、毛囊口发炎所致所致,久治难愈,治疗应以凉血通脉,清热解毒消炎,活血化瘀、调整气血、改善皮肤血液循环为主,本发明组方中,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菊花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红花活血通径、散瘀止痛;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活血软坚;当归补血活血;生地清热凉血;苡米消肿、健脾去湿、清热排脓;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理气活血、消食安神;白癣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元参清热凉血,养阴清热,泻火解毒;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地肤子清湿热;甘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上述药物配伍使用,协同作用,促进内分泌平衡,抑制皮脂腺分泌增多,活血化瘀、调整气血、改善皮肤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细胞快速生长,对脸部痤疮达到的很好医治效果。本发明的药物见效快、疗效好,基本无副作用,一般服用一周后便有明显的治疗效果O为进一步考察本发明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选择58例脸部痤疮患者对本发明药物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到98. 3%。
58例病例中,30例男青年患者,28例女青年患者,全部使用本发明的药物进行治疗,将煎好的汤剂ロ服,一日ー剂,一日两次。疗效标准显效创面组织完全修复;有效创面面积缩小、变浅;无效创面无变化。表I治疗后疗效统计结果
权利要求
1.ー种用于治疗脸部痤疮的药物,其特征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为原料制备获得桑白皮12-15份、菊花12-15份、红花12-14份、白花蛇舌草15-20份、当归15-20份、生地15-20份、苡米15-20份、桔梗10-12份、白癣皮12-15份、元參15-20份、黄芩10-12份、香附10-12份、地肤子10-12份、甘草10-12份。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用于治疗脸部痤疮的药物,其特征是将所述药物原料用水煎煮两次,毎次用水量为水面高出药面3厘米。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用于治疗脸部痤疮的药物,其特征是将所述药物原料研末,装入胶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脸部痤疮的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为原料制备获得桑白皮12-15份、菊花12-15份、红花12-14份、白花蛇舌草15-20份、当归15-20份、生地15-20份、苡米15-20份、桔梗10-12份、白癣皮12-15份、元参15-20份、黄芩10-12份、香附10-12份、地肤子10-12份、甘草10-12份,将所述的药物混合用水煎服,也可研末,促进内分泌平衡,抑制皮脂腺分泌增多,活血化瘀、调整气血、改善皮肤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细胞快速生长,对脸部痤疮达到的很好医治效果,总有效率达到98.3%。
文档编号A61K36/8994GK102847003SQ20121030532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8日
发明者高海元, 高振宏, 高振宇 申请人:高海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