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痛风的中药及其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1245337阅读:1406来源:国知局
治疗痛风的中药及其使用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为:生芪110~130克,当归25~35克,熟地25~35克,制川乌25~35克,制附子25~35克,黑小豆25~35克,麻黄10~20克,细辛16~20克,桂枝40~50克,白芍40~50克,防风25~35克,蜂蜜140~160克,鲜生姜40~50克,菟丝子25~35克,补骨脂25~35克,枸杞25~35克,仙灵脾25~35克。其使用方法,按照中药∶水为1∶10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并装在密封袋内,敷于脚上,并将脚浸没在水内,水温保持在37-40度之间,泡40-60分钟即可。
【专利说明】治疗痛风的中药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医疗保健药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但发病有明显的异质性,除高尿酸血症外可表现为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尿路结石。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多由先天性嘌呤代谢异常引起,常与肥胖、糖类脂类代谢紊乱、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聚集发生,继发性痛风则由某些系统性疾病或者药物引起。
[0003]痛风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本病以关节液和痛风石中可找到有双折光性的单水尿酸钠结晶为其特点。多见于体形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和绝经期后妇女。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其患病率逐渐上升。多发人体各部位,关节剧烈疼痛,痛不欲生的“痛”,很快1-7天痛像“风” 一样吹过去了,所以叫“痛风”。40+男性多发(95% ),女性一般在绝经后常见,因为雌激素对尿酸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但是在更年期后会增加发作比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生无直接关系,只是高尿酸有更高发生痛风的可能,一些人高尿酸血症一生都不会引发痛风,而一些人在发现高尿酸血症一周或者一个月之内会发生第一次痛风第一次痛风后,一般会有1-2年的间歇期,也有10年间歇期(5% ), 期间需积极治疗,预防痛风石的形成。
[0004]目前痛风治疗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针对给药,主要是在发作期吃秋水仙碱加止痛药,以便快速消炎,解除痛苦,间歇期吃别嘌呤等药物降低尿酸,预防再次发作。基本上,目前痛风所用西药都具有严重的副作用,而且治标不治本,特别是剧毒的秋水仙碱,副作用太大,且治疗成本高,治疗疗程长,难以持久。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又会引起肾机能障碍、缺血性心脏病、肾结石、肥胖症、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并发症,因此急需一种治疗效果好、使用方便的药。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及其使用方法,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上述问题,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其配方科学,使用方便,便于患者长期坚持治疗,有利于患者彻底治疗疾病。
[0006]为了达到上述设计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为:生芪110~130克,当归25~35克,熟地25~35克,制川乌25~35克,制附子25~35克,黑小豆25~35克,麻黄10~20克,细辛16~20克,桂枝40~50克,白芍40~50克,防风25~35克,蜂蜜140~160克,鲜生姜40~50克,菟丝子25~35克,补骨脂25~35克,枸杞25~35克,仙灵脾25~35克。
[0008]优选地,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为:生芪120克,当归30克,熟地30克,制川乌30克,制附子30克,黑小豆30克,麻黄15克,细辛18克,桂枝45克,白芍45克,防风30克,蜂蜜150克,鲜生姜45克,菟丝子30克,补骨脂30克,枸杞30克,仙灵脾30克。
[0009]一种所述治疗痛风的中药的使用方法,按照中药:水为1: 10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并装在密封袋内,敷于脚上,并将脚浸没在水内,水温保持在37——40度之间,泡40-60分钟即可。
[0010]本发明所述的治疗痛风的中药及其使用方法的有益效果是: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其配方科学,使用方便,便于患者长期坚持治疗,有利于患者彻底治疗疾病。
[0011]患者使用本产品可温通经络营养脏腑,活血化瘀祛风化湿,缓解痛风,改善睡眠,降低血糖,调理脾胃增强肠胃蠕动。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的描述。
[0013]实施例1:
[0014]本发明所述的治疗痛风的中药,其各种成分的配比为:
[0015]生芪110克,当归35克,熟地25克,制川乌35克,制附子25克,黑小豆35克,麻黄10克,细辛20克,桂枝40克,白芍50克,防风25克,蜂蜜160克,鲜生姜40克,菟丝子35克,补骨脂25克,枸杞35克,仙灵脾25克。
[0016]实施例2:
[0017]本发明所述的治疗痛风的中药,其各种成分的配比为:
[0018]生芪130克,当归25克,熟地35克,制川乌25克,制附子35克,黑小豆25克,麻黄20克,细辛16克,桂枝50克,白芍40克,防风35克,蜂蜜140克,鲜生姜50克,菟丝子25克,补骨脂35克,枸杞25克,仙灵脾35克。
[0019]实施例3:
[0020]本发明所述的治疗痛风的中药,其各种成分的配比为:
[0021]生芪120克,当归30克,熟地30克,制川乌30克,制附子30克,黑小豆30克,麻黄15克,细辛18克,桂枝45克,白芍45克,防风30克,蜂蜜150克,鲜生姜45克,菟丝子30克,补骨脂30克,枸杞30克,仙灵脾30克。
[0022]上述实施例1~3所述的治疗痛风的中药的加工过程:将药剂配制后打磨成药粉,按克数装与无纺布袋内。十袋为一个疗程,一天一袋。
[0023]其使用方法:将60克上述中药放于600毫升水中搅匀(一瓶矿泉水的水量即可),然后将伴有中药的水分倒在两个方便袋里套在脚上将袋口系于脚脖,接着将套有方便袋的双脚放进泡脚桶内,水温必须保持在37—40度之间,且水高要没过腿肚,泡40—60分钟即可。
[0024]中医学中有“痛风”病名,且历代医家有所论述。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
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
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清.林佩琴《类症治裁》:“痛风,痛痹
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同时现代医学所讲的痛
风还相当于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症。
[0025]中医对痛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以下几方面:
[0026]1.素体阳盛,脏腑蕴毒:脏腑积热是形成毒邪攻入骨节的先决条件,积热日久,热郁为毒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
[0027]2.湿热浊毒,留注关节:湿热浊毒,根于脾胃,留滞经脉,壅闭经络,流注关节,若正虚邪恋,湿毒不去,循经窜络,附于骨节,形成痰核,坚硬如石。所以湿热浊毒是形成痛风石的主要原因。[0028]3.脾虚为本,湿浊为标:素体脾虚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调,酿生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发为本病。
[0029]4.外邪侵袭: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久则可致气血亏损,血热致瘀,络道阻塞,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及僵硬。
[0030]中医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治法有除湿泄浊,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等。
[0031]所述的中药能够调节嘌呤代谢,抑制尿酸盐的持续沉淀、积累,并化解已沉淀、积累的尿酸盐,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0032]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中药经临床试验,有效率为100%,治愈率87%。以下为临床试验的一些典型病例:
[0033]案例一:
[0034]案例:王国栋,男,63岁。多年痛风,经常发热,疲劳,头痛,腹泻,便秘,关节疼痛。试用上述中药泡脚后,觉着很不错,坚持了两个月后,疲劳,头痛,腹泻,关节疼痛完全没有了,睡眠也得到改善,气色比从前好多了。
[0035]案例二:
[0036]刘明珍,女、55岁,痛风;症状:倦怠、厌食、头痛等。
[0037]使用上述配比中药后觉得效果不错,坚持一个月后,倦怠、厌食基本消失,头疼症状明显好转,两个月后,头疼症状消失。
[0038]此外,上述中药还可用于治疗糖尿病。
[0039]糖尿病案例:李玉林,男,50岁。近期单位体检,查出患有糖尿病。李玉林平时特别喜欢泡脚,偶然看见上述中药的泡脚药,并且还能治疗糖尿病,喜出望外,坚持了两个月后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四肢无力症状明显减轻,全家人都特别高兴。
[0040]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发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对本发明做出的简单改进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为:生芪Iio~130克,当归25~35克,熟地25~35克,制川乌25~35克,制附子25~35克,黑小豆25~35克,麻黄10~20克,细辛16~20克,桂枝40~50克,白芍40~50克,防风25~35克,蜂蜜140~160克,鲜生姜40~50克,菟丝子25~35克,补骨脂25~35克,枸杞25~35克,仙灵脾25~35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治疗痛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为:生芪120克,当归30克,熟地30克,制川乌30克,制附子30克,黑小豆30克,麻黄15克,细辛18克,桂枝45克,白芍45克,防风30克,蜂蜜150克,鲜生姜45克,菟丝子30克,补骨脂30克,枸杞30克,仙灵脾30克。
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痛风的中药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中药:水为1: 10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并装在密封袋内,敷于脚上,并将脚浸没在水内,水温保持在37——40度之间,泡40——60分钟即可。
【文档编号】A61K36/9068GK103893710SQ201210579722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8日
【发明者】贾晓萍 申请人:贾晓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