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湿热型胆囊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胆囊炎的中药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治疗湿热型胆囊炎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中医将胆囊炎归属“胁痛”、“结胸”、“黄疽”等范畴。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因。如长期酗酒、嗜食肥甘厚味者,则湿热内生,蕴结脾胃,郁蒸肝胆,致土壅木郁,或郁热煎熬成石;或嗜食泡菜生葱,使寄生虫卵人于胃肠,日久虫积阻滞肝胆气机, 造成胆汁疏泄不利。忧思郁怒易伤肝,胆附于肝,两者互为表里,肝伤胆必受累,肝胆失疏, 则胆腑通降失司,胆汁排泄不畅。
对于体质虚弱的人群,其患有胆囊炎的病因多为脾虚而不能化湿,郁蒸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有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湿热内结,邪热炽盛,故有发热畏寒;湿热中阻,脾胃受困,故见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弦紧是为肝胆湿热之象。而现有的治疗胆囊炎的中药多以清热为主,药性较强; 体质较弱的人群使用时往往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治疗胆囊炎的中药所存在的体质较弱人群不适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湿热型胆囊炎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主要针对体质虚弱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以疏肝健脾利胆为主,从而能够达到根除病因的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治疗湿热型胆囊炎的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份的药材原料组成玉米须30-40 份、垂盆草25-30份、茯苓10-15份、蒲公英15-20份、淡竹叶6_12份、鸡骨草15-20份、黄柏3-9份、白扁豆10-15份、白术6-15份、苍术5_9份、黄芪15-25份、枸杞子6_15份、臭草 5-15份、三七花9-15份、川木香I. 5-9份、甘草15-25份、鲜榆钱0_60g ;除鲜榆钱外,所述原料均为干品。
上述治疗湿热型胆囊炎的中药组合物,优选的,由下述重量份的药材原料组成玉米须40份、垂盆草30份、茯苓15份、蒲公英20份、淡竹叶6份、鸡骨草15份、黄柏6份、白扁豆12份、白术12份、苍术8份、黄芪15份、枸杞子12份、臭草6份、三七花12份、川木香 6份、甘草25份、鲜榆钱40-60g ;除鲜榆钱外,所述原料均为干品。
玉米须;性平,味甘、淡;归膀胱、肝、胆经;主要用于利尿消肿,利湿退黄。主治水肿,小便淋浙,黄疸,胆囊炎,胆结石。
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主要用于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脾虚食少。
垂盆草;性凉,味甘、淡;归肝、胆、小肠经;主要用于清热,消肿,解毒。
蒲公英;性寒,味甘、苦;归肝、胃经;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淡竹叶;性寒,味甘、淡;归心、胃、小肠经;主要用于清热除烦,利尿。
鸡骨草;性凉,味甘、微苦;归肝、胃经;主要用于清热解毒,舒肝止痛,肝气郁结。 禁忌本品种子有毒,用时须摘除豆荚,以免中毒。
黄柏;性寒,味苦;归肾、膀胱经;主要用于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白扁豆;性微温,味甘;归脾、胃经;主要用于健脾化湿,脾胃虚弱,食欲不振。
白术;性温,味苦、甘;归脾、胃经;主要用于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脾虚食少。
苍术;性温,味苦、辛;归脾、胃经;主要用于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主要用于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气虚乏力。
枸杞子;性平,味甘;归肝、肾经;主要用于滋补肝肾,内热消渴。
臭草;性寒,味苦、辛;主要用于祛风,退热,利尿,活血,解毒,消肿。
三七花;性凉,味甘;归肝经;主要用于清热,平肝。
川木香;性温;味辛、苦;归脾、胃、大肠、胆经;主要用于行气止痛,肝胆疼痛。
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主要用于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 脾胃虚弱,缓解药物毒性、烈性,调和诸药。
榆钱,性平,味甘、微辛;归肺、脾、心经;主要用于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消肿化痰,清热利水。
本发明中的玉米须、垂盆草和茯苓利水化湿;蒲公英、淡竹叶、鸡骨草、臭草、三七花和黄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它们共同作用以消除慢性胆囊炎的湿热症状;而川木香、甘草用来行气止痛,从而能减轻患者的痛感。而其中的白扁豆、白术、苍术、黄芪、枸杞子用来健脾养胃,滋补肝胆;、以增强患者的体质、消除产生湿热的根源;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蒲公英、淡竹叶、鸡骨草和黄柏的药性较小,同时佐以健脾养胃的白扁豆、白术、苍术、黄芪、枸杞子,因此,不会出现腹泻、呕吐等副作用;适用于患有慢性胆囊炎的、脾胃虚弱的患者。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加水煎煮,制成水剂,或者进一步浓缩,制成蜜丸;或者直接研磨制成片剂、胶囊;及其他常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的使用方法以煎服为例,每日取原料药140_200g,加水煎煮,浓缩煎煮液至300-500ml ;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饭后服用;服药期间,勿食油腻、荤腥一类的食物,以素食为宜。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以化湿健脾为主,同时兼有清热解毒的药物及止痛药物; 不仅能够达到除热化湿、消肿止痛的治标功能;同时还能起到健脾养胃、滋补肝胆的治本功能。因此,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备标本兼治、副作用小的优点。
下面通过临床试验说明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的疗效。
本试验入选病例共240例,全部来源于同一中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均经确诊为慢性胆囊炎及中医湿热内结患者,随机分为4组,试验1-3组均为60例,对照组60例。其中,试验I组,男18例,女42例,最大60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45. 6 ±8. 3岁,病程最短 3个月、最长36个月,平均病程12. 5±3. I月;试验2组,男22例,女38例,最大61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46. I ± 7. 9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6个月,平均病程12. 7 ± 2. 9月。 试验3组,男21例,女39例,最大60岁,最小26岁,平均年龄45. 9 ±8. 4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6个月,平均病程12. 8±3. 3月。对照组,男20例,女40例,最大61岁,最小26 岁,平均年龄47. I ± 8. 7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6个月,平均病程12. I ± 3. 5月。经统计学分析,四组病例从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方面比较,其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 05)。
经患者同意,试验I组患者采用实施例I的中药组合物进行治疗;每日采用实施例 I的中药组合物150g,用水煎服;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饭后服用。试验2组患者采用实施例2的中药组合物进行治疗;每日采用实施例2的中药组合物150g,用水煎服;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饭后服用。试验3组患者采用实施例3的中药组合物进行治疗;每日采用实施例3的中药组合物150g,用水煎服;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饭后服用。对照组患者采用疏肝利胆汤进行治疗。用药期间,所有患者均勿食油腻、荤腥一类的食物,以素食为宜。
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右胁隐痛症状消失;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口干、腹胀、乏力等症状消失;胆囊或胆囊管壁的壁厚、毛糙、透声三项恢复正常;2.显效右胁隐痛症状明显改善;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口干、腹胀、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胆囊或胆囊管壁的壁厚、毛糙、透声两项改善;3.有效右胁隐痛症状有改善;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口干、腹胀、乏力等症状改善;胆囊或胆囊管壁的壁厚、毛糙、透声一项改善;4.无效右胁隐痛症状没有改善;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口干、腹胀、乏力等症状没有改善;胆囊或胆囊管壁的壁厚、毛糙、透声三项均无改善;5.不良反应有腹泻、呕吐、恶心、口苦中的其一症状出现;6.复发率停药10-30天后重新出现病症。
用药6个月后;统计结果如下表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湿热型胆囊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药材原料组成玉米须30-40份、垂盆草25-30份、茯苓10-15份、蒲公英15-20份、淡竹叶6_12份、鸡骨草15-20份、黄柏3-9份、白扁豆10-15份、白术6_15份、苍术5_9份、黄芪15-25份、枸杞子6-15份、臭草5-15份、三七花9-15份、川木香I. 5_9份、甘草15-25份、鲜榆钱0_60g ;除鲜榆钱外,所述原料均为干品。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治疗湿热型胆囊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药材原料组成玉米须40份、垂盆草30份、茯苓15份、蒲公英20份、淡竹叶6份、鸡骨草15份、黄柏6份、白扁豆12份、白术12份、苍术8份、黄苗15份、枸杞子12份、臭草6份、三七花12份、川木香6份、甘草25份、鲜榆钱40-60g ;除鲜榆钱外,所述原料均为干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治疗胆囊炎的中药领域。为了解决现有的治疗胆囊炎的中药所存在的体质较弱人群不适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湿热型胆囊炎的中药组合物,由玉米须、垂盆草、茯苓、蒲公英、淡竹叶、鸡骨草、黄柏、白扁豆、白术、苍术、黄芪、枸杞子、臭草、三七花、川木香、甘草、鲜榆钱按照特定比例组成;其主要针对体质虚弱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以疏肝健脾利胆为主,同时兼有清热解毒的药物及止痛药物;不仅能够达到除热化湿、消肿止痛的治标功能;同时还能起到健脾养胃、滋补肝胆的治本功能;从而能够达到根除病因的目的。因此,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备标本兼治、副作用小的优点。
文档编号A61K36/899GK102973835SQ20121058206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8日
发明者寇雪梅 申请人:寇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