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焦虑症的汤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精神病防治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治疗焦虑症的汤剂。
背景技术:
近年来焦虑障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被神经科和精神科的医生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从焦虑评估量表到许多抗焦虑药物的临床使用,为临床医生及焦虑症病人带来曙光和前途。但西药的服用疗程较长及副作用的出现又给临床医生及病人带来苦恼和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焦虑症的汤剂。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焦虑症的汤剂,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物质制成百部3-5份、甘草1-3份、地黄1-3份、五味子2-5份、肉桂1_5份、白芍1_3份、远志2-5份、甘遂1-3份、当归3-5份、防风3-5份、海浮石1_3份、干姜5_8份、连翘1_3份、合欢花1-3份、郁金3-5份、刺五加1-3份、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治疗焦虑症的汤剂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物质制成百部4份、甘草2份、地黄I份、五味子4份、肉桂3份、白芍2份、远志4份、甘遂3份、当归3份、防风5份、海浮石2份、干姜6份、连翅2份、合欢花2份、郁金5份、刺五加2份、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本发明所述的治疗焦虑症的汤剂的全部成分都是天然材料,安全性较好,适于在临床上大规模推广。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根据本发明的实质对本发明进行的简单改进都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发明中的百分数是重量百分数。实施例称取百部40克、甘草20克、地黄10克、五味子40克、肉桂30克、白芍20克、远志40克、甘遂30克、当归30克、防风50克、海浮石20克、干姜60克、连翘20克、合欢花20克、郁金50克、刺五加20克,加入水2000毫升,在密闭容器中在80°C下加热3小时,冷却至室温,过滤,滤液即为汤剂。实验例诊断标准临床上有焦虑症症状的表现,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05)焦虑症诊断标准,Hamilton焦虑量表(HAMA) 14项总分> 14分(张明圆.精神科量表评定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34-137. 121-126. 198-202)。排除标准(I)排除严重的躯体和神经系统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等);(2)酒精和药物依赖者;(3)正在服用抗焦虑剂及精神药物者;(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选取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共100例,其中男50例,女50例,平均年龄42岁,平均病程1. 5年。使用实施例中制备汤剂对于上述患者进行治疗,一日两次,每次口服200毫升。以21天为一个疗程,连续进行两个疗程。评分标准采用HAMA量表进行评定,在治疗前和治疗第1、2、4、6周末各评定I次。6周末按HAMA减分率评定疗效。量表由5名精神科医师评定,量表一致性测验的平均相关系数为O. 83。疗效标准 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拟定的4级标准。治愈在治疗第6周末,HAMA减分率> 75%;显著进步HAMA减分率50% 75%;进步HAMA减分率25% 49%;无效HAMA减分率< 25%。经过治疗,发现83位患者在治疗第6周末,HAMA减分率> 75%,符合治愈的疗效标准;17位患者在治疗第6周末HAMA减分率50% 75%,符合显著进步的疗效标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焦虑症的汤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物质制成百部3-5份、甘草1_3份、地黄1-3份、五味子2-5份、肉桂1-5份、白苟1-3份、远志2-5份、甘遂1_3份、当归3-5份、防风3-5份、海浮石1-3份、干姜5-8份、连翘1_3份、合欢花1_3份、郁金3-5份、刺五加1-3份、和/或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焦虑症的汤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物质制成百部4份、甘草2份、地黄I份、五味子4份、肉桂3份、白苟2份、远志4份、甘遂3份、当归3份、防风5份、海浮石2份、干姜6份、连翘2份、合欢花2份、郁金5份、刺五加2份、和/或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焦虑症的汤剂,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物质制成百部3-5份、甘草1-3份、地黄1-3份、五味子2-5份、肉桂1-5份、白芍1-3份、远志2-5份、甘遂1-3份、当归3-5份、防风3-5份、海浮石1-3份、干姜5-8份、连翘1-3份、合欢花1-3份、郁金3-5份、刺五加1-3份、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本发明所述的治疗焦虑症的汤剂的全部成分都是天然材料,安全性较好,适于在临床上大规模推广。
文档编号A61K36/9068GK103041352SQ201210595588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31日
发明者李宝花 申请人:李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