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3974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特别涉及具有延伸到比吸收体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且能向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的翼(Wing)部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一种生理用卫生巾,其具有透液性的表面片、非透液性的背面片、配置在表面片与背面片之间的吸收体,且具有延伸到比吸收体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的翼部。在将这样构成的生理用卫生巾安装于内裤时,通过使吸收体的背面侧的背面片与内裤的裆部抵接、并使翼部向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能够一边将内裤的裆部分卷入,一边将生理用卫生巾安装于内裤。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11-156034号公报(图5、段落004等) 然而,上述的生理用卫生巾存在以下的问题点。在将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生理用卫生巾安装于内裤时,以位于翼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端部附近的折痕为基点向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该折痕沿着内裤的裆部的两侧端部,从翼部的长度方向上的前侧的边缘向后侧的边缘延伸。由此,折痕的端部位于翼部的前侧的边缘和后侧的边缘而在翼部的前侧的边缘和后侧的边缘产生扭曲。该扭曲部分因皱褶而易于变硬。由于肌肤与翼部的边缘的扭曲部分接触,有可能对肌肤施加刺激。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在翼部向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了的状态下形成的折痕所引起的刺激减小的吸收性物品。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前后方向(长度方向L)、与上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宽度方向W),其主旨在于,该吸收性物品包括透液性的表面片(表面片10);非透液性的背面片(背面片20);配置在上述表面片与上述背面片之间的吸收体(吸收体30),在比上述吸收体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能向穿戴者的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的翼部(翼部43)、配置在比上述翼部靠后方的位置的副翼(flap)部(副翼部60),在上述翼部与上述副翼部之间形成有缩窄到比上述翼部中的位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最大宽度位置及上述副翼部中的位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最大宽度位置靠宽度方向内侧的缩窄部(缩窄部45),在上述副翼部及上述缩窄部中形成有在上述副翼部的厚度方向上凹陷、并从上述缩窄部朝向后方延伸的凹陷部(凹陷部70),上述凹陷部及上述缩窄部在上述翼部向上述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了的状态下形成在比形成在上述翼部的折痕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在上述翼部向上述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了的状态下,通过使上述副翼部在上述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以上述凹陷部为基点折回,使上述副翼部的肌肤抵接面侧与上述穿戴者相对地配置。在将吸收性物品安装于内裤的状态下,比缩窄部靠前方的翼部向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比缩窄部45靠后方的副翼部60与穿戴者的身体相对地配置。由此,使翼部折回了时的折痕的端部位于缩窄部而在缩窄部中产生扭曲。缩窄部配置在比在翼部向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了的状态下形成的折痕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折痕的端部配置在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由此,能够防止翼部的边缘的扭曲部分直接与肌肤接触,从而能够使折痕对肌肤的刺激减小。另外,由于借助凹陷部来折回副翼部,因此,能够将副翼部中的比凹陷部靠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与穿戴者相对地配置。由此,能够将副翼部与穿戴者相对地配置,并且能够抑制因翼部的边缘部分与穿戴者接触而引起 的刺激。上述凹陷部是通过将上述表面片及上述背面片从上述表面片侧向上述背面片侧在厚度方向上压缩而形成的。上述中间片配置在上述副翼部中的至少形成有上述凹陷部的区域中,上述凹陷部是通过将上述表面片、上述背面片及上述中间片在上述厚度方向上压缩而形成的。
图I是从肌肤抵接面侧观察第I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图2是图I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后视图。图3是图I所示的A-A剖面的示意剖视图。图4是将图I所示的吸收性物品安装于内裤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B-B剖面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I 图3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I。图I是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图2是吸收性物品的后视图。图3是图I所示的A-A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I例如是生理用卫生巾。吸收性物品I具有与穿戴者的肌肤抵接的表面片10、不使液体透过的非透液性的背面片20、吸收体30。吸收体30配置在表面片10与背面片20之间。因而,吸收体30在图I及图2中用虚线表示。吸收体30配置在沿着吸收性物品I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方向L及宽度方向W的中央部分。吸收性物品I包括翼部43,其配置在比吸收体30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副翼部60,其在翼部43的后方,配置在比吸收体30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翼部43构成为向穿戴者的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而将内裤卷入,从而将吸收性物品固定于内裤。翼部43从吸收体30的排泄口抵接区域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翼部43的前侧端部43F和后侧端部43R位于比翼部43中位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翼最大宽度位置43丽靠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翼部43的前侧端部43F位于比翼部43的后侧端部43R靠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由此,在以通过翼部43的前侧端部43F的折痕为基点、沿着长度方向使翼部43向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了的状态下,翼部43的后侧端部43R比翼部43的前侧端部43F向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卷入得较宽。在翼部43与副翼部60之间设有缩窄到比翼部43中位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翼最大宽度位置43WM及副翼部60中位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副翼最大宽度位置60WM靠宽度方向内侧的缩窄部45。在图I中图示了长度方向L的翼部43的区域RA、长度方向L的副翼部60的区域RB、长度方向的缩窄部45的区域RC进行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缩窄部45是包括在翼部43与副翼部60之间位于宽度方向最内侧的窄幅位置45WN在内的区域。缩窄部45只要是窄幅位置45WN的附近的区域即可,例如,能够设为在前后方向上距窄幅位置45WN为5mm的区域。在将吸收性物品安装于内裤的状态下,比缩窄部45靠前方的翼部向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比缩窄部45靠后方的副翼部60与穿戴者的身体相对地配置。由此,使翼部折回了时的折痕的端部位于缩窄部而在缩窄部中产生扭曲。副翼部60是延伸到比吸收体30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的区域,从缩窄部45的后侧端部向后方延伸。副翼部60的前侧端部是缩窄部的后侧端部,副翼部60的后侧端部是在吸收性物品的后侧端部附近缩窄到比前后的区域靠内侧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副翼部的后侧端部与下述的凹陷部70的后侧端部70R对齐。另外,副翼部60的后侧端部既可以与吸收性物品的后侧端部对齐,也可以不与吸收性物品的后侧端部对齐。表面片10是供体液等液体透过的透液性的片。表面片10至少覆盖吸收体30的 表面。表面片10只要是无纺布、织布、有孔塑料片、棉纸片等供液体透过的结构的片状的材料,就不被特别地限定。天然纤维、化学纤维都能够被用作织布、无纺布的材料。背面片20具有与表面片10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背面片20能够使用在以聚乙烯片、聚丙烯等为主体的层压无纺布、透气性的树脂膜、纺粘型无纺布或者水刺无纺布等无纺布上接合有透气性的树脂膜的片等。背面片20优选采用具有在穿戴时不产生不适感那样程度的柔软性的材料。背面片20优选具有非透液性且具有透湿性,能够由微多孔性片构成,该微多孔性片是对在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中熔融混炼有无机填充剂的材料进行延伸处理而成的。吸收体30包括亲水性纤维、纸浆。吸收体30由能够吸收经血等体液的材料形成。吸收体30既可以利用气流成网(airlaid)法将亲水性纤维或者粉体层叠而形成,也可以是利用气流成网法将亲水性纤维或者粉体成形为片状的气流成网(airlaid)片,也可以通过将混入有高吸收聚合物的粉碎纸浆配置在棉纸(例如,单位面积重量15g/m2)上、并用棉纸包裹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吸收体30是通过用保护纸(未图示)对将棉状纸浆、合成纸浆等层叠为单位面积重量100g/m2 300g/ m2左右而成的纸浆进行包裹而构成的。另外,吸收体30的整个面既可以为大致均匀的厚度,也可以为非均匀的厚度。保护纸用于保持纸浆的形状,能够使用例如皱纹(crepe)纸、棉纸等。吸收体30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状,比背面片20大致小一圈左右。吸收体30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与成年女性的胯骨间隔相对应,大概为50mm 80mm。吸收体30利用热熔等的接合剂接合在背面片20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体30与表面片10利用热熔接合剂接合。吸收体30以包括用于与至少穿戴者的排泄口抵接的排泄口抵接区域的中心在内的方式设置。排泄口抵接区域的中心与穿戴者的排泄口所抵接的中央区域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中心对齐。例如,在具有翼部的吸收性物品中,翼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为中央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另外,在没有翼部的吸收性物品中,吸收体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尺寸最小的位置为中央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另外,与穿戴者的胯骨间部抵接的区域包括排泄口抵接区域,排泄口抵接区域位于穿戴者的两腿之间。[0035]另外,吸收性物品I具有在宽度方向W上设在吸收体30的外侧的侧片41。在副翼部60及翼部43的肌肤抵接面上设有侧片41。侧片41配置在表面片10的两侧。侧片41与表面片10同样配置在比吸收体30靠肌肤抵接面侧的位置,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表面片的一部分。侧片41能够从与表面片10同样的材料中选择。但是,为了防止经血越过侧片41而向吸收性物品I外方流动,优选侧片41具有疏水性或者防水性。侧片41覆盖吸收体30的侧缘的一部分、翼部43、副翼部60。本实施方式的侧片41由热风(air through)无纺布构成。热风无纺布柔软而皮肤触感良好。在沿着身体配置副翼部60时,通过使副翼部的质感提高,能够更加提高穿戴感。另外,在翼部43及副翼部60中,在侧片41与背面片20之间设有中间片35。中间片35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配置在比吸收体30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靠宽度方向外 侧的位置。另外,通过借助接合剂等使中间片35与吸收体30紧密接触,使吸收体30与中间片35 —体化,从而能够发挥使吸收体30的面积看起来较宽那样的视觉效果。中间片35配置在翼部43的一部分、副翼部60的一部分、缩窄部45中。如上所述,缩窄部在将翼部向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了的状态下易于产生扭曲。通过在产生该扭曲的缩窄部配置中间片,能够对由扭曲引起副翼部60变硬的情况进行抑制,能够使对肌肤的刺激减小。中间片35由热风无纺布构成。通过向无纺布吹喷热风、且吹喷的热风穿过热风无纺布而使热风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因此,热风无纺布柔软而皮肤触感良好。通过由热风无纺布构成中间片35,在沿着身体配置副翼部60时,能够更加提高穿戴感。通过设置中间片,在配置有中间片的区域与未配置有中间片的区域之间的交界位置形成了厚度差、刚性差。例如,副翼部60易于以中间片的端部为基点变形。另外,吸收性物品在以沿着长度方向的折痕、沿着宽度方向的折痕为基点折叠了的状态下由膜、无纺布独立地包装。这样折叠了的吸收性物品残留有被折叠时的皱褶,有时难以将吸收性物品平面状地展开。但是,例如,通过由纤维的自由度比较高的热风无纺布构成中间片35,难以附着皱褶,能够容易地安装。从这样的方面考虑,优选中间片35横跨吸收性物品被折叠时形成的折痕。中间片35借助接合剂至少与侧片41断续地接合。本实施方式的中间片借助螺旋状地配置的热熔接合剂与表面片10及背面片20接合。通过中间片35与表面片10等断续地接合,使中间片35能够相对于表面片局部地相对移动,能够维持柔软的质感。在吸收性物品I中,将表面片10、侧片41、中间片35及背面片20的周缘接合起来,从而将吸收体30内封。作为表面片10与背面片20的接合方法,能够采用热压花加工、超声波、或者热熔接合剂中的任意一种、或者组合多种。在背面片20中,在与内裤接触的表面上,在多个区域中设有涂敷有接合剂的接合部(参照图2)。接合部包括中央接合部51,其设在吸收体的背面侧,用于将吸收性物品I固定在内裤的裆部;翼接合部52,其设在翼部43的背面侧,用于将裆部卷入而固定翼部43 ;副翼接合部53,其设在副翼部60的背面侧,用于将副翼部以打开的状态相对于内裤的后身部位固定。[0047]在使用前的状态下,接合剂与未图示的剥离片接触。剥离片防止接合剂在使用前劣化。另外,在使用时由穿戴者将剥离片剥离。另外,在没有剥离片的吸收性物品中,也可以利用用于独立地包装吸收性物品的包装片来防止接合剂在使用前劣化。在接合剂与包装片接触的情况下,优选对包装片的表面实施不会使接合剂的接合力下降就能够剥离接合剂的处理。另外,翼接合部52及副翼接合部53设在配置有中间片35的区域中。通过设置中间片35,能够增强背面片20。由此,即使在由低单位面积重量的材料构成背面片20的情况
下,也易于保持背面片的强度,在使用后将吸收性物品I从内裤剥离时,能够防止背面片破
m
ο在吸收性物品I中形成有通过将表面片10及吸收体30沿着厚度方向压缩而成的压缩部80。另外,压缩部80只要通过至少将表面片10及吸收体30沿着厚度方向T压缩而形成即可,能够采用多种结构。例如,能够利用加压加工、压花加工来形成,压缩部的形状也可以是格子网、蜂窝形状。副翼部60形成有多个副翼缩窄部,多个副翼缩窄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形成得比该多个副翼缩窄部前后的区域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小。副翼缩窄部包括位于前侧的第I缩窄部61、位于后侧的第2缩窄部62。畐Ij翼部60包括第I副翼部63,其位于比第I副翼缩窄部61靠前侧的位置;第2副翼部64,其位于比第I副翼缩窄部61靠后方、且比第2副翼缩窄部62靠前方的位置;第3副翼部65,其位于比第2副翼缩窄部62靠后方的位置。第I副翼部63是从缩窄部45的后侧端部45R到第I副翼缩窄部61的区域,随着从后侧端部45R朝向后方去而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在第I副翼部63中的位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第I最大宽度位置(外侧端部)63丽位于比第I副翼缩窄部61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第I最大宽度位置63WM位于比第I副翼部63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后方的位置。第2副翼部64是从作为第I副翼部63的后侧端部的第I副翼缩窄部61到第2副翼缩窄部62的区域,随着从第I副翼缩窄部61朝向后方去而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在第2副翼部64中的位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第2最大宽度位置(外侧端部)64WM位于比第2副翼缩窄部62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第2最大宽度位置64WM位于比第2副翼部64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后方的位置。第3副翼部65是从作为第2副翼部64的后侧端部的第2副翼缩窄部62到副翼部60的后侧端部的区域,随着从第2副翼缩窄部62朝向后方去而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在第3副翼部65中的位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第3最大宽度位置(外侧端部)65WM位于比第2副翼缩窄部62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第3最大宽度位置65丽位于比第3副翼部65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后方的位置。该第3最大宽度位置65WM是副翼部的最大宽度位置。在副翼部60及缩窄部45中形成有在厚度方向T上凹陷的凹陷部70。如图3所示,在凹陷部70中,侧片41、中间片35及背面片20从表面片侧朝向背面片侧沿着厚度方向被压缩。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用于构成表面片的侧片41侧朝向背面片侧进行压缩。通过从表面片侧朝向背面片侧压缩而形成凹陷部70,在形成凹陷部时能够抑制由膜构成的背面片破裂。凹陷部从缩窄部的窄幅位置45WN朝向后方延伸。凹陷部70的前侧端部70F是缩窄部的窄幅位置45WN,凹陷部的后侧端部70R是副翼部的后侧端部。另外,凹陷部的前侧端部只要设在缩窄部中即可,既可以与窄幅位置对齐,也可以不与窄幅位置对齐。凹陷部的后侧端部既可以与副翼部的后侧端部对齐,也可以不与副翼部的后侧端部对齐。凹陷部70在翼部43向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了的状态下成为副翼部向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的基点。通过以凹陷部70为基点折回副翼部60,将比凹陷部靠宽度方向外侧的副翼部的肌肤抵接面侧与穿戴者相对地配置。由于凹陷部70被从表面片侧朝向背面片侧压缩,因此,凹陷部70从表面片侧向背面片侧凹陷。由此,易于以凹陷部70为基点折回副翼部60。另外,凹陷部70随着从缩窄部45朝向后方去而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延伸。采用这样的凹陷部,在折回翼部43、并以凹陷部为基点折回副翼部时,配置在非肌肤抵接面侧的面积变小。以夹着吸收体30的方式配置有一对凹陷部70。一对凹陷部之间的距离在比副翼 部的最大宽度位置靠前方的位置最短。在凹陷部70中,一对凹陷部之间的距离变短之后,随着朝向后方去而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由此,能够在后方的区域中易于扩展地构成副翼部。另外,对于独立地包装的吸收性物品,最好以横跨在吸收性物品被折叠时形成的折痕的方式形成凹陷部。由于以横跨在吸收性物品被折叠时形成的折痕的方式设有凹陷部70,因此,在以凹陷部70为基点折叠副翼部时,以吸收性物品的皱褶沿着凹陷部70延伸的方式变形。由此,凹陷部易于作为副翼部60的变形基点稳定地起作用。另外,在副翼部60中形成有通过将侧片41、中间片35及背面片20沿着厚度方向压缩而成的副翼凹陷部。副翼凹陷部包括第I副翼凹陷部72,其从凹陷部70分支、并到达第I副翼缩窄部61 ;第2副翼凹陷部73,其从凹陷部70分支、并到达第2副翼缩窄部62 ;第3副翼凹陷部74,其从凹陷部72分支、并到达位于第3副翼部65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第3最大宽度位置65丽附近。第I副翼凹陷部72、第2副翼凹陷部73及第3副翼凹陷部74随着朝向后方去而从宽度方向内侧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通过以随着朝向后方去而从宽度方向内侧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副翼凹陷部,由于副翼凹陷部沿着力的作用方向,因此,副翼凹陷部成为折叠起点,副翼部被自然地折叠。由此,副翼部60无论对身体还是对内裤都不勉强地易于适合。因而,在副翼部难以发生无秩序的折皱,能够发生没有不适感的变形,能够得到舒畅的穿戴感。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吸收性物品I安装于内裤的状态的图。图5是图4所示的B-B剖面的剖视图。在将吸收性物品的翼部向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时,在比吸收体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折回。此时,形成在翼部的折痕FL在比凹陷部及缩窄部靠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沿着吸收体的侧部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在翼部向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了的状态下,由于缩窄部配置在比形成在翼部的折痕FL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在将翼部折回了的状态下,作为翼部的根部的缩窄部配置在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能够防止缩窄部直接与肌肤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在缩窄部产生的扭曲部分直接与肌肤接触,能够使对肌肤的刺激减小。另外,由于借助凹陷部来折回副翼部,因此,能够将副翼部的比凹陷部靠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与穿戴者相对地配置。由此,能够将副翼部与穿戴者相对地配置,并且能够抑制因翼部的边缘部分与穿戴者接触而引起的刺激。接着,说明第I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I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另外,对于未说明的方法,能够使用现有的方法。在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作为第I步骤,进行表面片生成工序。接着,作为第2步骤,进行表面片接合工序。具体而言,利用例如热熔接将表面片10与侧片41接合。作为第3步骤,进行吸收体成型工序。具体而言,利用成型筒使作为吸收体的材料的纸浆成型而成型吸收体30。另外,第I步骤的表面片的制造工序及第2步骤的表面片的制造工序也可以与第3步骤的吸收体成型工序的顺序颠倒。在第4步骤中,进行接合工序。具体而言,进行将在第3步骤中成型后的吸收体与在第2步骤中接合的表面片及侧片接合的接合工序。在第5步骤中,进行第I压缩工序。具体而言,将吸收体30和表面片10在厚度方向上压缩,形成压缩部80。在第6步骤中,进行背面片接合工序。具体而言,将形成有压缩部的吸收体及表面片等与背面片接合。作为第7步骤,进行第2压缩工序。具体而言,将侧片41、中间片35及背面片20在厚度方向上压缩,形成凹陷部70。在上述步骤之后具有涂敷接合剂的工序。利用上述的工序,能够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如上所述,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但不应该理解为用于构成该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及附图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根据该公开,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各种各样的代替实施方式、实施例及运用技术是显而易见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片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配置在比吸收体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靠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中间片与吸收体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但是,例如,也可以将中间片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配置在比吸收体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使中间片不与吸收体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在中间片与吸收体在厚度方向上不重叠的情况下,吸收体与中间片之间的区域由于未配置有中间片、吸收体,因此刚性较低,比其周围的区域易于变形。由此,在将翼部向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了时,中间片与吸收体之间的区域变形,能够抑制因扭曲而产生的折皱、皱褶形成在副翼部自身上。另外,例如,凹陷部的后侧端部也可以未必一定位于副翼部的后侧端部,也可以从副翼部的后侧端部错开。另外,副翼部的与穿戴者抵接的抵接面也可以未必一定由热风无纺布构成。另外,中间片也可以未必一定由热风无纺布构成,并且,也未必一定设有中间片。本实施方式的凹陷部呈线状,但是,例如,也可以由断续地配置的多个点状的集合体构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凹陷部是通过从用于构成表面片的侧片侧向背面片侧压缩而形成的,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从背面片侧向侧片侧压缩而形成。附图标记说明L、长度方向;S、内裤;T、厚度方向;W、宽度方向;1、吸收性物品;10、表面片;20、背面片;30、吸收体;35、中间片;41、侧片;43、翼部;43F、前侧端部;43R、后侧端部;43WM、翼最大宽度位置;45、缩窄部;45R、后侧端部;45WN、窄幅位置;51、中央接合部;52、翼接合部;53、副翼接合部;60、副翼部;60WM、副翼最大宽度位置;61、第I副翼缩窄部;62、第2副翼缩窄部;63、第I副翼部;63WM、第I最大宽度位置;64、第2副翼部;64WM、第2最大宽度位置;65、第3副翼部;65WM、第3最大宽度位置;70、凹陷部;70F、前侧端部;70R、后侧端部; 71、第I凹陷部;72、第I副翼凹陷部;73、第2副翼凹陷部;74、第3副翼凹陷部;80、压缩部。
权利要求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前后方向、与上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其中, 该吸收性物品包括 透液性的表面片; 非透液性的背面片; 配置在上述表面片与上述背面片之间的吸收体, 在比上述吸收体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能向穿戴者的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的翼部、配置在比上述翼部靠后方的位置的副翼部, 在上述翼部与上述副翼部之间形成有缩窄到比上述翼部中的位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最大宽度位置及上述副翼部中的位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最大宽度位置靠宽度方向内侧的缩窄部, 在上述副翼部及上述缩窄部中形成有在上述副翼部的厚度方向上凹陷、并从上述缩窄部朝向后方延伸的凹陷部, 上述凹陷部及上述缩窄部在上述翼部向上述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了的状态下形成在比形成在上述翼部的折痕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在上述翼部向上述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了的状态下,通过使上述副翼部在上述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以上述凹陷部为基点折回,使上述副翼部的肌肤抵接面侧与上述穿戴者相对地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凹陷部随着从上述缩窄部朝向后方去而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翼部的前侧端部位于比上述翼部的后侧端部靠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凹陷部是通过将上述表面片及上述背面片从上述表面片侧向上述背面片侧在厚度方向上压缩而形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该吸收性物品具有配置在上述表面片与上述背面片之间的中间片, 上述中间片至少配置于上述缩窄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中间片配置在上述副翼部中的至少形成有上述凹陷部的区域中, 上述凹陷部是通过将上述表面片、上述背面片及上述中间片在上述厚度方向上压缩而形成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能够使在向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的状态下的翼部的折痕所引起的刺激减小。吸收性物品(1)具有吸收体(30)、延伸到比吸收体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的翼部(43)及副翼部(60)、在翼部与副翼部之间向宽度方向内侧缩窄的缩窄部(45)。在副翼部及缩窄部中形成有在副翼部的厚度方向上凹陷、并从缩窄部朝向后方延伸的凹陷部(70),在翼部向非肌肤抵接面侧折回了的状态下,通过使副翼部在内裤的非肌肤抵接面侧以凹陷部为基点折回,使副翼部的肌肤抵接面侧与穿戴者相对地配置。
文档编号A61F13/15GK202714979SQ201220029349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30日
发明者工藤淳, 安井真理, 高桥雄二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