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7602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胸腔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医疗器具有关,特别是有关于ー种胸腔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当病患在有气胸、血胸、脓胸等情形,或是进行胸腔、心脏手术之后,通常会在病患的肋膜腔内放置胸管,用以将胸腔内的空气及液体排出体外,以让肺部能够充分膨胀,恢复正常的换气功能,同时监测手术后的出血情况,待术后漏气及渗液状况改善之后即可将胸管拔除。然而在放置胸管的过程中,需在病患的胸壁处切开一切ロ,接着将胸管的一端经由切ロ放入胸腔内,最后将胸管外露的部份以缝合方式与切ロ处完成固定。但是这样的固定方式很容易因为对切ロ进行换药时或不小心的拉扯时,而产生滑脱进而影响应有的引流 功能,所以惯用胸管的设计实在有待改良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ー种胸腔引流装置,其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胸腔引流装置包含有一胸管、ー输气管,以及ー第ー气囊。该胸管具有预定厚度的一管壁,并于该管壁内开设出一通气道;该输气管具有一出气端及ー进气端,该出气端埋设于该胸管的管壁内且连通该胸管的通气道,该进气端位于该胸管的管壁外;该第一气囊固定于该胸管且与该胸管的通气道连通。其中该胸管的通气道具有一轴向段与一径向段,该轴向段的一端连通该输气管的出气端,该径向段连通该轴向段与该第一气囊。其中该输气管的进气端设有ー注气接头。其中该注气接头具有一第二气囊与ー气阀,该第二气囊的一端套接于该输气管的进气端,该气阀插设于该第二气囊的另一端。其中该胸管具有一引流入ロ,该第一气囊与该引流入ロ之间的距离介于18公分至24公分之间。其中该第一气囊与该引流入ロ之间的距离为20公分。其中该胸管的管壁围绕形成一引流通道,该引流通道的一端形成一引流入ロ,该胸管靠近该引流入ロ的一端具有六至八个侧孔,各该侧孔径向地贯穿该胸管的管壁而与该胸管的引流通道相互连通。其中该第一气囊在膨胀之后的径向宽度介于2. 5公分至4公分之间,且该第一气囊在膨胀之后的轴向宽度介于O. 5公分至I. 5公分之间。其中该第一气囊在膨胀之后的径向宽度为3公分,且该第一气囊在膨胀之后的轴向宽度为I公分。由此,外界空气即可从该输气管经由该胸管的通气道来注入该第一气囊内,当该第一气囊膨胀之后即可阻挡于胸腔的切ロ处,以达到避免该胸管滑脱的目的。[0015]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胸腔引流装置中,该输气管的进气端设有ー注气接头,由此可以对其他充气设备进行注气。该注气接头具有一第二气囊与ー气阀,该第二气囊的一端套接于该输气管的进气端,使得该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之间经由该输气管与该胸管的通气道而相互连通,由此可了解该第一气囊是否确实膨胀,该气阀插接于该第二气囊的另ー端,用以容许空气于该输气管内流动。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胸腔引流装置中,该胸管具有一引流入ロ,该第一气囊与该引流入ロ之间的距离介于18公分至24公分之间,并以20公分为最佳距离。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胸腔引流装置中,该气囊在膨胀之后具有介于2. 5公分至4公分之间的径向宽度,并以3公分为最佳径向宽度,同时也具有介于O. 5公分至I. 5公分之间的轴向宽度,并以I公分为最佳轴向宽度。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
以下配合附图列举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功效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I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插入胸腔时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主要显示气囊膨胀前的状态。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另ー立体图,主要显示气囊膨胀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请先參阅图I及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胸腔引流装置10,包含有一胸管20、一输气管30、一第一气囊40,以及ー注气接头50。胸管20的材质可为硅氧树脂或聚こ烯而不加以限制。如图2及图3所示,胸管20具有预定厚度的一管壁21,并于管壁21内开设有一通气道22,通气道22具有一轴向段221与一径向段223,轴向段221沿着胸管20的轴向延伸,径向段223沿着胸管20的径向延伸且以其一端连通轴向段221。另外,胸管20的管壁21围绕形成一引流通道23,引流通道23的两端分别形成一引流入ロ 24及一引流出ロ 25,胸管20在靠近引流入ロ 24的一端具有六至八个侧孔26,各侧孔26径向地贯穿胸管20的管壁21而与胸管20的引流通道23相互连通。输气管30具有一出气端32及一进气端34,出气端32埋设于胸管20的管壁21内且连通胸管20的通气道22的轴向段221,进气端34位于胸管20的管壁21外。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气囊40以黏贴方式固定于胸管20且与胸管20的引流入ロ 24之间的距离L介于18公分至24公分之间,并以20公分为最佳距离,此外,第一气囊40连通胸管20的通气道22的径向段223,可利用输气管30所注入的空气而产生膨胀,当第一气囊40膨胀之后,如图2所示,第一气囊40的径向宽度Wl会介于2. 5公分至4公分之间而以3公分为最佳径向宽度,且第一气囊40的轴向宽度W2会介于O. 5公分至I. 5公分之间而以I公分为最佳轴向宽度。注气接头50具有一第二气囊52与ー气阀54。第二气囊52的一端套接于输气管30的进气端34,使得第一气囊40与第二气囊52之间能经由输气管30与胸管20的通气道22而相互连通;气阀54插设于第二气囊52的另一端,用以容许空气于输气管30内流动。由于气阀54为已知技术,所以在此容不再赘述其详细结构,此外,注气接头50可依实际需要而不设置。在使用时,如图2及图3所示,先将一注气筒60连接于注气接头50的气阀54,接着再将胸管20的一端经由胸腔12的切口 122插入胸腔12内,此时即可开始对注气筒60进行注气的动作,在注气的过程中,空气会从输气管30的进气端34进入输气管30内,接着再由输气管30的出气端32进入胸管20的通气道22内,最后再由胸管20的通气道22注入第一气囊40内来迫使第一气囊40产生膨胀,第一气囊40在膨胀之后即可阻挡于胸腔12切口 122处的内壁而完成胸管20的固定,如图4所示,当胸管20在固定完成之后,病患的胸腔12内的气体或液体便能从胸管20的引流入口 24及各侧孔26进入胸管20的引流通道23内,并由胸管20的引流出口 25排出体外来达到引流的效果。一旦病患术后漏气及渗液情况改善之后,同样是利用注气筒60将第一气囊40内 的空气经由胸管20的通气道22及输气管30抽出,让第一气囊40收缩至能够通过胸腔12的切口 122,如图3所示,此时即可轻易地将胸管20从胸腔12内拔除。另外在胸管20尚未拔除的过程中,通过两个第一气囊40与第二气囊52之间的连通关系,护理人员可随时注意观察第二气囊52的饱和情况来了解第一气囊40是否在胸腔12内确实地膨胀,以便掌握胸管20的固定状况。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胸腔引流装置10利用结构简单的输气管30及第一气囊40的搭配,不但可以增加胸管20的固定效果来避免胸管20产生意外滑脱的情况,同时也能简化胸管20的拆装过程,以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权利要求1.ー种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胸管,具有预定厚度的一管壁,并于该管壁内开设出一通气道;ー输气管,具有一出气端及ー进气端,该出气端埋设于该胸管的管壁内且连通该胸管的通气道,该进气端位于该胸管的管壁外;以及一第一气囊,固定于该胸管且与该胸管的通气道连通。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胸管的通气道具有ー轴向段与一径向段,该轴向段的一端连通该输气管的出气端,该径向段连通该轴向段与该第一气囊。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输气管的进气端设有ー注气接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注气接头具有一第二气囊与ー气阀,该第二气囊的一端套接于该输气管的进气端,该气阀插设于该第二气囊的另ー端。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胸管具有一引流入ロ,该第ー气囊与该引流入ロ之间的距离介于18公分至24公分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气囊与该引流入ロ之间的距离为20公分。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胸管的管壁围绕形成一引流通道,该引流通道的一端形成一引流入ロ,该胸管靠近该引流入ロ的一端具有六至八个侧孔,各该侧孔径向地贯穿该胸管的管壁而与该胸管的引流通道相互连通。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气囊在膨胀之后的径向宽度介于2. 5公分至4公分之间,且该第一气囊在膨胀之后的轴向宽度介于O. 5公分至I. 5公分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气囊在膨胀之后的径向宽度为3公分,且该第一气囊在膨胀之后的轴向宽度为I公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胸腔引流装置,主要包含有一胸管、一输气管,以及一第一气囊,胸管的管壁具有一通气道,输气管的出气端埋设于胸管的管壁内而连通胸管的通气道,第一气囊固定于胸管且连通胸管的通气道,由此,外界空气即可从输气管的进气端经由输气管的出气端进入胸管的通气道内,接着再从胸管的通气道注入第一气囊内,以迫使第一气囊产生膨胀,膨胀后的第一气囊便能贴附于胸腔切口处的内壁,以完成胸管的固定来达到避免胸管产生意外滑脱的目的。
文档编号A61F2/958GK202526645SQ201220079190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6日
发明者徐中平 申请人:徐中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