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新型腹主动脉止血球囊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脉血管内双球囊导管,属于介入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创伤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严重创伤后大出血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骨盆骨折、盆腔脏器损伤等严重创伤的大出血在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中均缺乏强力有效的止血手段。急诊介入是止血的有力手段,但是能开展介入治疗的单位非常有限。实际
抢救中往往因为后送时间长而导致患者丧失救治时机,最终死亡。如何在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时做到迅速有效便捷止血,是提高此类严重创伤大出血的关键。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时迅速有效便捷止血的新型腹主动脉止血球囊导管。本实用新型由空心导管、前端球囊、后端球囊、注入管构成,前端球囊、后端球囊相连通且并连于空心导管前部,注入管一端与后端球囊连通。本实用新型所述空心导管上设置刻度。本实用新型所述注入管与空心导管中部并列设置于固定套内。本实用新型所述前端球囊直径大于后端球囊。本实用新型所述前端球囊长度28-32 mm,直径为15_30mm,后端球囊长度为35-42mm,直径为 7-10 mm。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结构简单,方便有效,用于骨盆骨折、盆腔脏器损伤、髂动脉损伤、下肢毁损伤等的出血控制,尤其是主要针对骨盆骨折、盆腔脏器损伤、髂动脉损伤、下肢毁损伤等患者,在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不具备DSA设备的情况下可以安全有效快速止血,延长救治时机,减少血制品输入,实现安全后送。
图I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由带刻度4的空心导管I、前端球囊2、后端球囊3、注入管6构成,前端球囊2、后端球囊3相连通且并连于空心导管I前部,注入管6 —端与后端球囊3连通,用于注水或气,注入管6另一端及空心导管I入口均设置有可接三通开关的螺旋接口 7。注入管6与空心导管I中部并列设置于固定套5内。根据解剖学原理前端球囊2长度28-32 mm,直径为15_30mm,后端球囊3长度为35-42 mm,直径为7-10 mm为宜。[0014]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为经空心导管I入口送入导引钢丝,通过其上标记的刻度4显示插入深度,前端球囊2为腹主动脉阻断球囊,后端球囊3为髂动脉阻断球囊,通过注入管6的注入口向球囊内注入水或气。具体操作采用Seldinger法穿刺成功后经鞘管送入导管,判断进入长度,前端球囊适度充水后回退至髂动脉分叉处,再次充水至足量。关闭三通开关,利用固定套5固定导管至皮肤,有 条件可拍平片明确位置。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腹主动脉止血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由空心导管、前端球囊、后端球囊、注入管构成,前端球囊、后端球囊相连通且并连于空心导管前部,注入管一端与后端球囊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腹主动脉止血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空心导管上设置刻度。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腹主动脉止血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注入管与空心导管中部并列设置于固定套内。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新型腹主动脉止血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前端球囊直径大于后端球囊。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新型腹主动脉止血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前端球囊长度28-32 mm,直径为15-30mm,后端球囊长度为35-42 mm ,直径为7_10 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腹主动脉止血球囊导管,由空心导管、前端球囊、后端球囊、注入管构成,前端球囊、后端球囊相连通且并连于空心导管前部,注入管一端与后端球囊连通。空心导管上设置刻度。注入管与空心导管中部并列设置于固定套内。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结构简单,方便有效,用于骨盆骨折、盆腔脏器损伤、髂动脉损伤、下肢毁损伤等的出血控制,尤其是主要针对骨盆骨折、盆腔脏器损伤、髂动脉损伤、主动脉下肢毁损伤等患者,在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不具备DSA设备的情况下可以安全有效快速止血,延长救治时机,减少血制品输入,实现安全后送。
文档编号A61B17/12GK202568362SQ20122019419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日
发明者宋景春, 陈自力 申请人:宋景春, 陈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