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等离子手部清洁消毒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毒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等离子手部清洁消毒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卫生消毒领域中,对于人手部仍多采用诸如消毒液剂类的消毒方式;特别是银行消毒及医用消毒领域,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更是着重于手部的消毒效果。然而,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步骤繁琐且费时费力的液体消毒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快速的日常节奏需求,而且会造成化学物残留,损害人体、污染环境,这就迫待需要一种安全便捷化的消毒方式来取代上述传统消毒方法。有鉴于此,申请人为南通芯迎设计服务有限公司申请的名为“手部紫外线消毒剂”(申请号201010526031. 2)公布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内部设置有消毒空间的壳体,壳体上开设有供手部伸入开口,壳体内设置有用于消毒的波长为200 290mm的紫外线灯,启动开关位于其壳体外部处。上述结构相较传统消毒手法而言显然更为方便快捷,使用时只需将手臂伸入消毒空间内即可实现紫外线照射消毒;然而,上述结构存在的缺陷仍不可忽视首先,鉴于灯具照射范围的局限性,当人将手部伸入消毒空间时,其对手部的消毒实际上也仅仅作用于其照射范围内,换句话说,如紫外线灯光本身为呈扩圆束状向前照射的话,其多个灯具同时对于人体手部的照射区域也即为多个的呈阵列状布置的光斑,光斑外的没有照射部分则无法实现其消毒操作,往往导致一次无法消毒完全,从而使其消毒范围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其次,其机器的启动开关位于壳体外部处,这就导致其消毒必须外人协助,否则其开启机器还可自行操作,其消毒完毕后触碰按钮以关闭机器时,往往造成机器按钮对于已消毒手部的二次污染;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波长200 275nm的紫外线,又称为UVC短波紫外线或短波灭菌紫外线,其杀菌灭菌效果固然极佳,然而,短波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也极大,短时间照射即可初步损伤皮肤,长期或高强度照射还易造成皮肤癌,实际上、无论是长、中波还是短波紫外线,均不适宜于长期的或直接的作用并照射于人体本身,无论是在其需要长期经常性照射手部以进行消毒的特定医院手术及银行点钞环境下,还是应用于日常取钞等偶尔性的短期照射环境,均易对人体产生危害性,从而对使用者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影响。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等离子手部清洁消毒机,可有效实现对于人手部的整体快速清洁和消毒,其消毒效果好且使用安全可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用于容纳手部的空腔部,空腔部上开设有进、出风口,进、出风口间设置有连通两者的回风通道,消毒机还包括等离子发生器,等离子发生器的作用范围覆盖于空腔部围合而成的区域内,等离子发生器处于空腔部上的进、出风口或回风通道上;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便于手部插入空腔部内的开口部。[000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等离子发生器,开启时其产生的等离子气体即可充满并作用于整个空腔部内腔,使其内腔整体形成灭菌环境,灭菌充分而无死角,消毒效果极佳;实际使用时,其内气体在进风口、出风口、连通其进出风口的回风通道以及空腔部内腔之间循环流动,空气不断得以重复净化灭菌,从而有效实现其手部清洁消毒功能;当人们在点钞或取钞完成后,随即将手部放入本实用新型内进行其手部清洁消毒操作,从而保证在点钞或取钞时手部临时沾染的病菌能得以迅速清洁消除,最终实现其清洁消毒功能,其使用方便快捷,其相较传统的繁琐灭菌手续以及紫外线式灭菌手段而言,工作更为安全可靠。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的风力流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等离子手部清洁消毒机,包括壳体10以及位于壳体10内的用于容纳手部的空腔部20,空腔部20上开设有进、出风口 21、22,进、出风口 21、22间设置有连通两者的回风通道40,消毒机还包括等离子发生器30,等离子发生器30的作用范围覆盖于空腔部20围合而成的区域内,等离子发生器30处于空腔部20上的进、出风口 21、22或回风通道40上;所述壳体10上还开设有便于手部插入空腔部20内的开口部11,具体如图1-2所示。由上述可知,当本实用新型开始工作时,如图2所示,气体在进风口 21、出风口 22、连通其进出风口的回风通道40以及空腔部20内腔之间循环流动,其内空气不断被重复清洁并灭菌,从而达到其对于使用者手部的清洁消毒功能;在实际使用时,为保证其使用广泛性,本实用新型亦可应用于对于消毒效果要求更为苛刻的医用手部消毒,由于本实用新型通常设置于手术室内等无菌或少菌环境,其在使用时可以通过限制其空气循环路径,保证其内部相对于外界的密闭效果,从而避免甚至杜绝其在机器工作时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性,最终为手部清洁消毒提供了有利保证,具体技术方案为在壳体10上的开口部11处设有隔绝空腔部20内腔与外界空气的弹性束紧隔层50,其弹性束紧隔层50可选用如图I所示环形张紧套或其他弹性膜等,弹性束紧隔层50外形可呈环膜状,其外侧环沿其环边与开口部11边沿间构成密封接合状态,其内环为可涨开和收缩的弹性松紧环;内环收缩时,弹性束紧隔层50形成密封面;换句话说,环形张紧套的外环端密封在开口部11边沿,其内环构成松紧段;这样,在使用者手部穿过弹性束紧隔层50时,其内环受力涨开以便手部通过,当消毒完毕并将手部抽出时,无外力施于的内环即回复至其初始密闭状态,从而实现其空腔部20内腔相对于外界间的可靠密封;同时,由于在壳体10上的开口部11处存在上述弹性束紧隔层50,使用时也保证了其整个工作腔对于外部环境的密闭性,工作腔内的原有空气不断在进风口 21、出风口 22、连通其进出风口的回风通道40以及空腔部20内腔之间密闭循环流动,从而使其内部形成独立工作的微净化环境,最终避免本实用新型对于外部无菌空间的工作影响性。进一步的,此处对空腔部20具体构造作如下描述空腔部20外形呈长筒状,其长筒状空腔部20的筒口处构成开口部11,其出风口 22开设于其筒底部处,其进风口 21沿其筒壁周向布置;在使用时,可参考图I所示,将其空腔部20为并列设置的两个且外形均呈圆筒状,等离子发生器30布置于其筒壁外侧且环绕空腔部20外壁设置。其双列并排设置的空腔部20,一方面刚好便于人体的手部并排伸入,同时其单个空腔部20的体积也更为小型化,从而有利于灭菌气体的快速充满,以实现其快速灭菌目的。进一步的,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启闭功能,如图I所示,开口处11在弹性束紧隔层50的里侧设置有感应光栅60,感应光栅60感应到物体通过其感应层时,感应光栅60发送信号控制消毒机启动并工作;无物体通过其感应层时,感应光栅60发送信号控制消毒机停止工作。当使用者的手部伸入空腔部20时,其必然要先经过开口部11,这样,感应光栅60首先感应到有物体经过其感应层,此时感应光栅60即可 发送信号控制消毒机启动并工作,反之亦然,从而实现其对于等离子发生器30的启闭操作,实现其智能控制,使用起来更为简单方便。
权利要求1.一种等离子手部清洁消毒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以及位于壳体(10)内的用于容纳手部的空腔部(20),空腔部(20)上开设有进、出风口(21、22),进、出风口(21、22)间设置有连通两者的回风通道(40),消毒机还包括等离子发生器(30),等离子发生器(30)的作用范围覆盖于空腔部(20)围合而成的区域内,等离子发生器(30)处于空腔部(20)上的进、出风口(21、22)或回风通道(40)上,所述壳体(10)上还开设有便于手部插入空腔部(20)内的开口部(11)。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消毒机,其特征在于回风通道(40)形成于空腔部(20)外壁与壳体(10)内壁间且构成密闭式结构,等离子发生器(30)位于其回风通道(40)内且其出风口指向空腔部(20)的出风孔处(22)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消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部(20)外形呈长筒状,其长筒状空腔部(20 )的筒口处构成开口部(11),空腔部(20 )上的出风口( 22 )开设于其筒底部处,其进风口(21)沿其筒壁周向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毒机,其特征在于空腔部(20)为并列设置的两个且外形均呈圆筒状,等离子发生器(30)布置于其筒壁外侧且环绕空腔部(20)外壁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消毒机,其特征在于壳体(10)上的开口部(11)处设有隔绝空腔部(20)内腔与外界空气的弹性束紧隔层(5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消毒机,其特征在于弹性束紧隔层(50)为环形张紧套且其外形呈环膜状,其外侧环沿其环边与开口部(11)边沿间构成密封接合状态,其内环为可涨开和收缩的弹性松紧环;内环收缩时,弹性束紧隔层(50)形成密封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消毒机,其特征在于开口处(11)在弹性束紧隔层(50)的里侧设置有感应光栅(60 ),感应光栅(60 )感应到物体通过其感应层时,感应光栅(60 )发送信号控制消毒机启动并工作;无物体通过其感应层时,感应光栅(60)发送信号控制消毒机停止工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等离子手部清洁消毒机。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用于容纳手部的空腔部,空腔部上开设有进、出风口,进、出风口间设置有连通两者的回风通道,消毒机还包括等离子发生器,等离子发生器的作用范围覆盖于空腔部围合而成的区域内,等离子发生器处于空腔部上的进、出风口或回风通道上;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便于手部插入空腔部内的开口部,壳体上的开口部处设有隔绝空腔部内腔与外界空气的弹性束紧隔层。本实用新型通过形成独立的而与外隔绝的微循环工作环境,可有效避免甚至杜绝其在工作时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性,最终为手术室内空气的无菌化提供了有利保证,使用更为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A61L2/14GK202568952SQ20122024351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8日
发明者支胜标 申请人:支胜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