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腔镜耙式拉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6094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腹腔镜耙式拉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腹腔镜耙式拉钩。
背景技术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显露解剖层次和术野是腹腔镜手术的难点,手术视野的充分暴露是决定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腹腔镜手术拉钩用于微创腹腔镜手术中人体内组织器官的移动和分离,以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中国专利文献CN 201020114769. 3,申请日2010-02-09,公开了一种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拉钩,其特征是拉钩是“L”形,拉钩的竖钩臂与横钩臂之间呈45-90度角,竖钩臂上端设有吊环,横钩臂前端设有两个防滑凸起。使用时在脐部切口将“L”形拉钩的横钩臂插入腹腔与从两个操作孔插入的钢针形成一个T形,再将竖钩臂上端设有的吊环挂到吊带上即可。它可以在无气腹的状态下顺利完成手术,减少气腹法腹腔镜手术的相关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中国专利文献CN 201020664932. 3,申请日2010-12-07,公开了一种外科腹腔镜手术拉钩,其特征是拉钩竖钩臂与横钩臂之间呈45-90度角,竖钩臂上端设有吊环,横钩臂是一个设有开口的圆环。使用时在脐部切口将拉钩的横钩臂圆环从开口处开始全部插入腹腔内,再将竖钩臂上端设有的吊环挂到手术床上方预设的吊带上,这样就会在腹腔内形成一个“O”形空间,即可开始手术;中国专利文献CN201110320583. 2,申请日2011-10-20,公开了一种腹腔镜手术拉钩、腹腔镜手术用的拉钩头、拉钩头本体及其制造方法。腹腔镜手术拉钩设有手柄、柄座、螺套、转柄、固定套、螺杆、连接套、密封圈、固定板、拉钩杆、拉管、拉钩座、拉钩头,拉钩头本体采用形状记忆超弹性的镍钛合金制成。拉钩头包括拉钩头本体和拉钩头前部。该拉钩头具有超强复位功能,可以在器械内伸缩,方便手术。但是上述腹腔镜手术拉钩都是只有单一的拉钩头,对于体积较为庞大的组织器官如肠道,实际使用时并不能够很方便的牵拉。因此,亟需一种能有效而简便的牵拉组织器官的腹腔镜手术拉钩,但是目前关于这类拉钩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腹腔镜耙式拉钩。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种腹腔镜耙式拉钩,设有拉钩杆,所述拉钩杆的一端设有固定卡槽,拉钩杆上套有推臂,所述推臂的近固定卡槽端设有活动卡槽;所述固定卡槽上铰接有第一拉钩,所述第一拉钩的另一端通过环扣与第二拉钩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拉钩的另一端与活动卡槽铰接;所述拉钩杆上还设有卡口和一端与拉钩杆内部的弹簧连接并从卡口中伸出的固定片。所述固定卡槽设有槽口和内部设有通孔的卡齿,所述第一拉钩与固定卡槽相铰接的一端也设有通孔且该通孔与卡齿的通孔由固定环贯穿其中。[0009]所述固定卡槽呈圆盘状,所述槽口设置于固定卡槽150-210度的弧度范围内。所述槽口设置于固定卡槽180度的弧度范围内。所述活动卡槽设有槽口和内部设有通孔的卡齿,所述第二拉钩与活动卡槽相铰接的一端也设有通孔且该通孔与卡齿的通孔由固定环贯穿其中。所述固定卡槽的槽口和卡齿与活动卡槽的槽口和卡齿的位置是对应的。所述第一拉钩长于第二拉钩。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I、设有多个由环扣连接的第一拉钩和第二拉钩,能在腹腔内形成大面积的牵拉头,作用面积和作用力度更大,能更有效的牵拉器官组织,尤其是针对肠道此类较为庞大的 组织;2、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普遍推广使用。

附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腹腔镜耙式拉钩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图I的A-A剖视图。附图3是固定卡槽与第一拉钩铰接关系示意图。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腹腔镜耙式拉钩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I.拉钩杆2.固定卡槽3.第一拉钩4.环扣5.第二拉钩6.推臂7.活动卡槽8.卡口9.弹簧10.固定片11.槽口12.卡齿13.通孔14.固定环实施例I请参照图1,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腹腔镜手术拉钩结构示意图。所述的腹腔镜手术拉钩设有拉钩杆1,所述的拉钩杆I为中空的圆柱形杆。所述的拉钩杆I的一端设有固定卡槽2,所述的固定卡槽2与七个第一拉钩3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的第一拉钩3呈棒状,其另一端连接有环扣4,所述的环扣4还与第二拉钩5的一端连接。所述的拉钩杆I上还套接有推臂6,所述的推臂6为中空圆柱状,其近固定卡槽端设有活动卡槽7,所述的活动卡槽7与第二拉钩5的另一端(即未与环扣4铰接的端部)相铰接。所述的拉钩杆I上还设有一个卡口 8。请参照图2,图2是图I的A-A剖视图。所述拉钩杆I的卡口 8部位的内部设有弹簧9,所述的弹簧9 一端固定在拉钩杆I的内壁上,一端设有固定片10。当弹簧9处于自然状态下时,所述的固定片10从卡口 8中伸出,处于拉钩杆I的外部。再请参照图1,所述的固定片10呈直角三角形的形状,且直角端位于近固定卡槽2的一端。[0032]请参照图3,图3是固定卡槽与第一拉钩铰接关系示意图。所述的固定卡槽2为一圆盘状结构,其半边上设有七个槽口 11,所述的七个槽口 11两两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其将固定卡槽2上分隔出七个卡齿12,所述的卡齿12的内部设有通孔(未图示),七个卡齿12的通孔构成一个环形。所述的第一拉钩3与固定卡槽2相铰接的一端设有通孔13。所述的通孔13与卡齿12的通孔(未图示)对齐后,由一根固定环14贯穿其中,完成固定卡槽2和第一拉钩3的铰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拉钩杆I、推臂6、固定卡槽2、活动卡槽7的直径需要足够小,以保证可通过秋卡(一般O. 5-lcm直径)进入腹腔为准;所述的推臂6和拉钩杆I之间的距离可设计得较小,二者尽量贴合,保证可相互滑动即可;所述的活动卡槽7和第二拉钩5之间的铰接方式同固定卡槽2与第一拉钩3之间的铰接方式;所述的槽口 11不仅限于只设计在固定卡槽2的半边上,在固定卡槽2的150-210度范围内均可;所述的固定卡槽2和活动卡槽7上的槽口 11和卡齿12的设计最好是相同的,即上下一一对应的;所述的第一拉钩3的长度优选大于第二拉钩5的长度;所述的第一拉钩3和第二拉钩5的数目是相同的,其数目不局限于7个,可通过调节固定卡槽2上的槽口 11的数目和间距以增加或减少第一·拉钩3的数量;所述的第一拉钩3、第二拉钩5的长度设计,卡口 8的位置设计,优选以本实用新型的腹腔镜手术拉钩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二拉钩5垂直于拉钩杆I为准,即第一拉钩3、第二拉钩5与拉钩杆I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请参照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腹腔镜耙式拉钩使用状态示意图。腹腔镜手术中,一手持拉钩杆I的后端(即未设固定卡槽的一端),一手握住推臂6并向后方牵拉以保证第一拉钩3和第二拉钩5都处于和拉钩杆I平行的状态,再以拉钩杆I设有固定卡槽2的一端为头端,从秋卡中慢慢探入腹腔,待到达需要牵拉的组织器官处,握住推臂6的手向固定卡槽的方向推动推臂6,至推臂6的后端(即未设活动卡槽7的一端)高于卡口 8而被弹出的固定片10卡住,此时第一拉钩3和第二拉钩5在环扣4处形成折角,使用多个第二拉钩5形成的平面牵拉组织器官即可。该腹腔镜手术拉钩能在腹腔内形成大面积的牵拉头,与现有技术中的单个拉钩头相比,其作用面积和作用力度更大,能更有效的牵拉器官组织,尤其是针对肠道此类较为庞大的组织,同时该腹腔镜手术拉钩的使用十分方便,结构也相对简单,适于普遍推广使用。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腹腔镜耙式拉钩,设有拉钩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钩杆的一端设有固定卡槽,拉钩杆上套有推臂,所述推臂的近固定卡槽端设有活动卡槽;所述固定卡槽上铰接有第一拉钩,所述第一拉钩的另一端通过环扣与第二拉钩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拉钩的另一端与活动卡槽铰接;所述拉钩杆上还设有卡口和一端与拉钩杆内部的弹簧连接并从卡口中伸出的固定片。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腹腔镜耙式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卡槽设有槽口和内部设有通孔的卡齿,所述第一拉钩与固定卡槽相铰接的一端也设有通孔且该通孔与卡齿的通孔由固定环贯穿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腹腔镜耙式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卡槽呈圆盘状,所述槽口设置于固定卡槽150-210度的弧度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腹腔镜耙式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口设置于固定卡槽180度的弧度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腹腔镜耙式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卡槽设有槽口和内部具有通孔的卡齿,所述第二拉钩与活动卡槽相铰接的一端也设有通孔且该通孔与卡齿的通孔由固定环贯穿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腹腔镜耙式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卡槽的槽口和卡齿与活动卡槽的槽口和卡齿的位置是对应的。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腹腔镜耙式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钩长于第二拉钩。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腹腔镜耙式拉钩,设有拉钩杆,所述拉钩杆的一端设有固定卡槽,拉钩杆上套有推臂,所述推臂的近固定卡槽端设有活动卡槽;所述固定卡槽上铰接有第一拉钩,所述第一拉钩的另一端通过环扣与第二拉钩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拉钩的另一端与活动卡槽铰接;所述拉钩杆上还设有卡口和一端与拉钩杆内部的弹簧连接并从卡口中伸出的固定片。其优点表现在设有多个由环扣连接的第一拉钩和第二拉钩,能在腹腔内形成大面积的牵拉头,作用面积和作用力度更大,能更有效的牵拉器官组织,尤其是针对肠道此类较为庞大的组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普遍推广使用。
文档编号A61B17/02GK202740056SQ20122045437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7日
发明者陈科伟, 周徐慧, 童晓文, 李怀芳 申请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