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药液滴重的输液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8005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控制药液滴重的输液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用输液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临床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很多药物需要准确的控制和调节输液精度,并能在输液过程中按病情及药物的需要随时改变原来的输液精度。现有的一种可控制药液滴重的输液调节装置如图1所示,其包括穿刺部件91、弹性垫座92、弹性垫93和滴斗94。穿刺部件91包括一基座911和一穿刺针912,穿刺针912设置在基座911上。基座911包括一顶板913和从该顶板的底面向下延伸的环形裙板914。滴斗94的下端设有药液出口 95。弹性垫座92设置在滴斗94的上端,弹性垫座92的顶部 设有环形凸缘921,该环形凸缘921的底面支承于滴斗94的上端面上。环形裙板914围绕该环形凸缘921。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该弹性垫座92的顶部开设有一空腔920,弹性垫93设置在该空腔920内。弹性垫座92的底部设有药液滴重互不相同的三根滴管922、923和924,从这三根滴管流出的药液的滴重例如分别为10滴/晕升、15滴/晕升和60滴/晕升。在弹性垫座92的空腔920的底壁上设有与该三根滴管922、923和924——对应连通的三个进液孔925、926和927。结合图5至图7所示,弹性垫93设有在弹性垫厚度方向上贯通的液体流道930,该液体流道包括开口于弹性垫顶面的第一开口 931、开口于弹性垫底面的第二开口 933以及连通第一开口 931和第二开口 933的中心孔932,第一开口 931和第二开口 933的外径均大于中心孔932的孔径。在第一开口 931的周围设有密封环934,在第三开口 933的周围设有密封环937,在该密封环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凸起939。穿刺部件91的基座911与弹性垫93连接,并可带动弹性垫93在空腔920内转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所示,在弹性垫93的顶面设有三个第一盲孔935和一第二卡柱936,在基座的顶板的底面上设有一第二盲孔916和向下延伸的三个第 ^柱915,三个第 ^柱915嵌设在三个第一盲孔935内,第二卡柱936嵌设在第二盲孔916内。上述结构可使弹性垫93在转动时获得均匀的受力。弹性垫93的液体流道随穿刺部件91的转动而选择性地与弹性垫座空腔底壁上的其中一个进液孔形成通路,从穿刺针912流入的药液通过弹性垫的液体流道、被选择形成通路的弹性垫座空腔底壁上的进液孔以及与该被选择形成通路的进液孔相对应的滴管流入到滴斗4内。由于在弹性垫93的周向外壁上设有密封圈938,所以能确保弹性垫转动时在弹性垫外壁与空腔的周壁之间不会发生漏液或漏气现象。为了便于用户操作,在弹性垫座的环形凸缘921的周面上设有三个彼此以120°错开的凹口 928,在穿刺部件的环形裙板914的内壁上环设有三个彼此以120°错开的卡钩918,该三个卡钩918分别嵌入在三个凹口 928内。在用户旋转穿刺部件时,该三个卡钩918也随之转动,用户能明显区分卡钩不在凹口内和卡钩落入到凹口内时的两种状态,而当该三个卡钩918落入到三个凹口 928内时,也就意味着有一个进液孔被准确地定位开启。另外,在环形裙板912上还设有一缺口919,在弹性垫座92的周面上对应于该缺口 919的位置标有滴重数值标记,例如10滴/毫升、15滴/毫升和60滴/毫升,以使用户了解被选择开启的是哪一种滴重的滴管。现有的输液调节装置的缺点是,当弹性垫93随穿刺部件91转动到某个进液孔(此处以进液孔926举例说明)的半开位置时,如图8所示,进液孔926的一部分位于由密封圈937的周边所围成的区域9371内、而另一部分位于区域9371外,此时,从第二开口 933流出的药液由于得不到良好的密封,除了会流入到进液孔926内,还会流入到进液孔925和927中,由此造成乱流现象,药液会同时从三根滴管流入滴斗94,从而无法控制药液滴落的形状和滴重。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药液滴重的输液调节装置,其 能确保在弹性垫转动到任一进液孔的半开位置时,从穿刺针流入的药液仅能流进与该进液孔连通的一个滴管内,不会流入其它滴管,避免发生乱流现象。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控制药液滴重的输液调节装置,包括穿刺部件、弹性垫座、弹性垫和滴斗;穿刺部件包括基座和穿刺针,穿刺针设置在该基座上;弹性垫座设置在所述滴斗的上端,弹性垫座的顶部设有一空腔,弹性垫座的底部设有多根滴管,在弹性垫座的空腔底壁上设有分别与该多根滴管一一对应连通的多个进液孔;弹性垫设置在弹性垫座的空腔内,弹性垫设有在弹性垫厚度方向上贯通的液体流道,该液体流道包括设于弹性垫顶面的第一开口和设于弹性垫底面的第二开口 ;弹性垫的底面上设有一凸起的主密封环,该主密封环环绕该第二开口的周边;穿刺部件的基座与弹性垫连接,并可带动弹性垫在该空腔内转动;其特点是,所述弹性垫的底面上在所述主密封环的至少一侧设有凸起的从密封部;该从密封部与所述的主密封环形成密封区域,或者,该从密封部与所述的主密封环及弹性垫座的空腔侧壁形成密封区域;该密封区域可在弹性垫转动到任意一个进液孔的半开位置时,阻止从第二开口流出的液体流入其它的进液孔;进液孔的半开位置是指该进液孔的一部分位于由主密封环的周边所围成的区域内,而该进液孔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的区域外。由于在弹性垫的主密封环的至少一侧还增设了从密封部,该从密封部与主密封环、或者与主密封环及弹性垫座的空腔侧壁形成密封区域,无论弹性垫转动到任一进液孔的半开位置时,该密封区域都能阻止从第二开口流出的液体流入该进液孔以外的其它进液孔,从而避免了乱流现象的发生。

图1是现有的一种控制药液滴重的输液调节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输液调节装置的穿刺部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和图4分别是现有输液调节装置的弹性垫座的立体图和侧视图。图5至图7分别是现有输液调节装置的弹性垫的示出顶面的立体示意图、示出底面的立体不意图和仰视不意图。图8是现有输液调节装置的弹性垫转动到一个进液孔的半开位置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控制药液滴重的输液调节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输液调节装置的弹性垫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1和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输液调节装置的弹性垫的立体示意图,分别示出了该弹性垫的顶面和底面。图13至图15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弹性垫转动到一进液孔的全开位置、半开位置和全关位置的示意图。图16和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输液调节装置的弹性垫的立体示意图,分别示出了该弹性垫的顶面和底面。图18至图20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弹性垫转动到一进液孔的全开位置、半开位置和全关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进一步的说明。参考图9和图10。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控制药液滴重的输液调节装置,包括穿刺部件1、弹性垫座2、弹性垫3和滴斗4。穿刺部件I包括基座11和穿刺针12,穿刺针12设置在该基座11上。弹性垫座2设置在滴斗4的上端,滴斗4的下端设有药液出口 5。弹性垫座2的顶部设有一空腔20,弹性垫座2的底部设有多根滴管。滴管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求进行变化,例如,两根、三根、四根等。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垫座2的底部设有药液滴重互不相同的三根滴管(图中仅示出了两根滴管22和23),从这三根滴管流出的药液的滴重例如分别为10滴/毫升、15滴/毫升和60滴/毫升。在弹性垫座2的空腔20的底壁上设有与该三根滴管——对应连通的三个进液孔25、26和27。弹性垫3设置在弹性垫座的空腔20内,弹性垫3设有在弹性垫厚度方向上贯通的液体流道30,弹性垫3的周向外壁上设有密封圈38。液体流道30包括设于弹性垫顶面的第一开口 31和设于弹性垫底面的第二开口 32。第一开口 31与穿刺针12的中心孔连通,在弹性垫的顶面上设有凸起的密封环34,密封环34环绕第一开口 31的周边。弹性垫的底面上设有一凸起的主密封环37,该主密封环37环绕该第二开口 32的周边。在弹性垫3的顶面还设有三个盲孔35和一个卡柱36,该三个盲孔35和卡柱36分别与设置在基座11的顶板底面上的三个卡柱和一个盲孔连接,使得转动穿刺部件的基座11的同时,可带动弹性垫3在空腔20内转动。弹性垫3的液体流道30随所述穿刺部件I的转动而选择性地与弹性垫座空腔底壁上的其中一个进液孔形成通路,从穿刺针12流入的药液通过弹性垫的液体流道、被选择形成通路的弹性垫座空腔底壁上的进液孔以及与该被选择形成通路的进液孔相对应的滴管流入到滴斗4内。弹性垫3的材质可采用热塑性弹性体、硅胶或橡胶。本实用新型的穿刺部件1、弹性垫座2及滴斗4的结构均与现有输液调节装置的穿刺部件91、弹性垫座92和滴斗94的结构相同,其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弹性垫3的底面上在主密封环37的至少一侧设有凸起的从密封部33。该从密封部33与主密封环37、或者与主密封环37及弹性垫座的空腔侧壁202形成密封区域,该密封区域可在弹性垫3转动到任意一个进液孔的半开位置时,将第二开口 32流出的液体限制在该密封区域内,阻止从第二开口 32流出的液体流入其它的进液孔。其中,进液孔的半开位置是指该进液孔的一部分位于由主密封环37的周边所围成的区域371内,而该进液孔的另一部分位于区域371外。在图11至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在主密封环37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从密封部33,该两个从密封部33相互对称。主密封环37和从密封部33均与弹性垫3 —体成形。从密封部33具有第一端331、第二端332以及在该第一端331与第二端332之间沿周向延伸的本体部333。第一端331和第二端332均与主密封环37的外周面相连。从密封部33与主密封环37形成了密封区域,从密封部33可在弹性垫3转动到任意一个进液孔的半开位置时,将该进液孔位于由主密封环的周边所围成的区域外的另一部分的外周边包围。图13是进液孔26处于全开位置的示意图,此时,整个进液孔26均位于由主密封环37的周边所围成的区域371内,由第二出口 32流出的药液全部流入到进液孔26内。当弹性垫3从全开位置沿顺时针方向转过的一定的角度后,进液孔26处于半开位置,如图14所示,此时,进液孔26的一部分261位于由主密封环37的周边所围成的区域371内,而该进液孔26的另一部分262位于区域371外,该另一部分262的外周边被从密封部33所包围。从第二出口 32流出的药液被密封在由从密封部33与主密封环37形成的密封区域内,无法流入到进液孔25和27中。图中,由主密封环37的周边所围成的区域371和由从密封部33与主密封环37的周边所围成的区域330共同组成上述的密封区域。当弹性垫3从半开位置沿顺时针方向又转过的一定的角度后,进液孔26处于全关位置,如图15所示,此时,整个进液孔26均位于由主密封环37的周边所围成的区域371的外面,由第二出口 32流出的药液不会流入到进液孔26内。在主密封环37的两侧各设置一个从密封部33,无论在弹性垫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在弹性垫转动到任意一个进液孔的半开位置时,都能阻止从第二开口流出的液体流入该进液孔以外的其它进液孔。如果弹性垫是被限制为只能进行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可以仅在主密封环37的一侧设置一个从密封部33。弹性垫3的底面还设有两个凸起39A,该两个凸起分别位于主密封环37的两侧。在弹性垫3的顶面与两个凸起39A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两个盲孔39B。该两个盲孔39B可使凸起39A获得良好的弹性变形,使弹性垫能够更加顺畅地在空腔20内转动。图16至图20示出了弹性垫的另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弹性垫包括设于弹性垫顶面的第一开口 31a和设于弹性垫底面的第二开口 32a。在弹性垫的顶面上设有凸起的密封环34a,密封环34a环绕第一开口 31a的周边。弹性垫的底面上设有一凸起的主密封环37a,该主密封环37a环绕该第二开口 32a的周边。弹性垫3的周向外壁上设有密封圈38a。在弹性垫的顶面还设有三个盲孔35a和一个卡柱36a,该三个盲孔35a和卡柱36a分别与设置在基座11的顶板底面上的三个卡柱和一个盲孔连接。图中,弹性垫3a的底面上在主密封环37a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凸起的从密封部33a,该从密封部33a为密封环,并紧靠主密封环的外周面。两个圆环形的从密封部33a与主密封环37a同时接触空腔20的底面201,能够使弹性垫更加顺畅地在空腔20内转动。从密封部33a的一侧紧靠主密封环37a的外周面,另一侧紧靠弹性垫座的空腔20的侧壁202,主密封环37a的一侧紧靠弹性垫座的空腔20的侧壁202。从密封部33a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圆环形,其也可以圆弧状、条状等等。由主密封环37a围成的区域371a和由主密封环37a及从密封部33a的相对的两侧372a、332a与弹性垫座空腔20的侧壁202围成的区域331a共同组成密封区域,当弹性垫转动到任意一个进液孔的半开位置时,从第二出口 32流出的药液被密封在该密封区域内,不会流入除该进液孔外的其它的进液孔。图18是进液孔26处于全开位置的示意图,此时,整个进液孔26均位于由主密封环37a的周边所围成的区域371a内,由第二开口 32a流出的药液全部流入到进液孔26内。当弹性垫从全开位置沿顺时针方向转过的一定的角度后,进液孔26处于半开位置,如图19所示,此时,进液孔26的一部分261位于由主密封环37a的周边所围成的区域371a内,而该进液孔26的另一部分262位于区域371a外。从第二开口 32a流出的药液被密封在密封区域内,无法流 入到进液孔25和27中,该密封区域由主密封环37a的周边所围成的区域371a以及由主密封环37a和从密封部33a的相对的两侧372a、332a与弹性垫座空腔20的侧壁202围成的区域331a共同组成。当弹性垫从半开位置沿顺时针方向又转过的一定的角度后,进液孔26处于全关位置,如图20所示,此时,整个进液孔26均位于由主密封环37a的周边所围成的区域371a的外面,由第二出口 32a流出的药液不会流入到进液孔26内。
权利要求1.一种控制药液滴重的输液调节装置,包括穿刺部件、弹性垫座、弹性垫和滴斗;所述穿刺部件包括基座和穿刺针,所述穿刺针设置在该基座上;所述弹性垫座设置在所述滴斗的上端,弹性垫座的顶部设有一空腔,弹性垫座的底部设有多根滴管,在弹性垫座的空腔底壁上设有分别与该多根滴管一一对应连通的多个进液孔;所述弹性垫设置在弹性垫座的空腔内,弹性垫设有在弹性垫厚度方向上贯通的液体流道,该液体流道包括设于弹性垫顶面的第一开口和设于弹性垫底面的第二开口 ;弹性垫的底面上设有一凸起的主密封环,该主密封环环绕该第二开口的周边;穿刺部件的基座与弹性垫连接,并可带动弹性垫在该空腔内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垫的底面上在所述主密封环的至少一侧设有凸起的从密封部;该从密封部与所述的主密封环形成密封区域,或者,该从密封部与所述的主密封环及弹性垫座的空腔侧壁形成密封区域;该密封区域可在弹性垫转动到任意一个进液孔的半开位置时,阻止从第二开口流出的液体流入其它的进液孔;进液孔的半开位置是指该进液孔的一部分位于由主密封环的周边所围成的区域内,而该进液孔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的区域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密封环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从密封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密封环和从密封部均与弹性垫一体成形。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输液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从密封部具有第一端、第二端以及在该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沿周向延伸的本体部;所述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与主密封环的外周面相连;该从密封部可在弹性垫转动到任意一个进液孔的半开位置时,将该进液孔位于由主密封环的周边所围成的区域外的另一部分的外周边包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液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垫的底面还设有两个凸起,该两个凸起分别位于所述主密封环的两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液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性垫的顶面与所述两个凸起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两个盲孔。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输液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从密封部的一侧紧靠所述主密封环的外周面,另一侧紧靠弹性垫座的空腔的侧壁,主密封环的一侧紧靠弹性垫座的空腔的侧壁;所述的密封区域由主密封环围成的区域和由主密封环及从密封部的相对的两侧与弹性垫座空腔的侧壁围成的区域共同组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液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从密封部为紧靠主密封环外周面设置的密封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垫的材质为热塑性弹性体、硅胶或橡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滴管的数量为三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控制药液滴重的输液调节装置,包括穿刺部件、弹性垫座、弹性垫和滴斗。弹性垫座设置在滴斗上端,弹性垫座的顶部设有空腔,底部设有多根滴管,在弹性垫座的空腔底壁上设有分别与多根滴管一一对应连通的多个进液孔。弹性垫设置在弹性垫座的空腔内,弹性垫设有液体流道,该液体流道包括设于弹性垫顶面的第一开口和设于底面的第二开口。弹性垫的底面上设有凸起的主密封环,其环绕该第二开口的周边。弹性垫的底面上在主密封环的至少一侧设有凸起的从密封部。从密封部与主密封环形成密封区域,可在弹性垫转动到任一进液孔的半开位置时,阻止从第二开口流出的液体流入其它进液孔,而只能流进与该进液孔连通的滴管,避免了乱流现象。
文档编号A61M5/175GK202822337SQ201220493788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1日
发明者周克东 申请人:美昕医疗器械(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