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透析用止血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3126阅读:5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血液透析用止血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种血液透析用止血带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止血带,尤其涉及一种血液透析用止血带。
背景技术
[0002]血液透析是利用弥散现象来分离、纯化血液,使之达到净化目的,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各种药物中毒的抢救,由于患者血液透析之后的凝血功能较差,而且在透析过程中的针头较粗,穿刺点一般在动脉或者静脉上,血液压力比较大,在进行穿刺点的压迫止血的方法一般是通过医务人员按压穿刺点,达到止血目的, 使得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比较大,再就是通过绷带止血,效果也不够理想。实用新型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止血可靠,减轻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捆绑牢固不宜偏移的血液透析用止血带。[000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措施实现的一种血液透析用止血带,包括固定带,其中 所述固定带的一端内侧设置气囊,所述气囊通过气管与充气装置连接,所述固定带的内侧中间位置设置多层止血纱布,所述止血纱布的内侧设置突起的按压块,所述按压块的内侧表面上设置止血敷料,所述固定带的一端内侧设置有尼龙搭扣的绒片,所述固定带的另一端外侧设置有尼龙搭扣的钩片。[0005]其中,所述止血纱布的四个角部设置有绑带。[0006]其中,所述止血纱布的层数为二到四层。[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气囊能够调节固定带的松紧程度,从而控制按压块对穿刺点的压迫力度;止血纱布上的止血敷料作用于穿刺点,能够更好、更快速的实现止血的目的。该新型结构简单,捆绑牢固,止血可靠,大大的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节约材料,值得推广。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09]其中,附图标记为1、固定带;2、气囊;3、充气装置;4、止血纱布;5、按压块;6、止血敷料;7、绑带;8、气管;9、续片;10、钩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方案进行阐述。[0011]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血液透析用止血带,包括固定带1,其中固定带I的左端内侧设置气囊2,气囊2通过气管8与充气装置3连接,固定带I的内侧中间位置设置三层止血纱布4,止血纱布4的内侧设置突起的按压块5,按压块5的内 侧表面上设置止血敷料6,固定带I的右端内侧设置有尼龙搭扣的绒片9,固定带I的另一端外侧设置有尼龙搭扣的钩片10 ;止血纱布4的四个角部设置有绑带7。[0012]使用时,将固定带I固定在穿刺点位置,将绒片9和钩片10粘合连接,使得止血纱布4上的止血敷料6与穿刺点接触,让止血敷料6充分接触穿刺点。[0013]用绑带7进行进一步固定,使按压块5即使在偶尔的外力作用下,也能够保持止血纱布4上的按压块5和穿刺点的位置不偏移,使得止血敷料6能够在穿刺点位置不移动,保证药效的持续发挥作用。[0014]调节充气装置3来调节气囊2大小,调节气囊2的压力,从而达到对固定带I的止血压迫的控制。[0015]使用完 毕,固定带I废弃时,将气管8以及充气装置3拆卸,重复使用。[0016]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血液透析用止血带,包括固定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的一端内侧设置气囊,所述气囊通过气管与充气装置连接,所述固定带的内侧中间位置设置多层止血纱布,所述止血纱布的内侧设置突起的按压块,所述按压块的内侧表面上设置止血敷料,所述固定带的一端内侧设置有尼龙搭扣的绒片,所述固定带的另一端外侧设置有尼龙搭扣的钩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透析用止血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血纱布的四个角部设置有绑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液透析用止血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血纱布的层数为二到四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血液透析用止血带,包括固定带,其中固定带的一端内侧设置气囊,气囊通过气管与充气装置连接,固定带的内侧中间位置设置多层止血纱布,止血纱布的内侧设置突起的按压块,按压块的内侧表面上设置止血敷料,固定带的一端内侧设置有尼龙搭扣的绒片,固定带的另一端外侧设置有尼龙搭扣的钩片。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气囊能够调节固定带的松紧程度,从而控制按压块对穿刺点的压迫力度;止血纱布上的止血敷料作用于穿刺点,能够更好、更快速的实现止血的目的。该新型结构简单,捆绑牢固,止血可靠,大大的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节约材料,值得推广。
文档编号A61B17/135GK202875428SQ20122059482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3日
发明者王俊霞, 肖雄木, 李国辉 申请人:王俊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