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小肠减压中的负压吸引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8632阅读:7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应用于小肠减压中的负压吸引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小肠减压中的负压吸引器。
背景技术
肠梗阻是普外科的常见病,术中肠减压是一种常用的非常有效的手术方法。但是目前缺乏一种方便、快捷,效果确切的外科手术器械可以到达既无菌,又有效减压的目的。目前常用的吸引器有单腔及双腔两种,单腔吸引器由于吸引时肠腔内容物易堵塞管腔,且负压太大时,易损伤肠组织,故在该手术中很少应用。双腔吸引器目前使用较普遍,但由于负压可调节性差,减压效率及效果不理想,容易引起术区的污染,增加了手术中感染的机会,加重了病人的痛苦及负担。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应用于小肠减压中的负压吸引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小肠减压中的负压吸引器,其包括:一用于在手术中固定在小肠肠壁上的导引套管;双腔负压吸引管在该套管内进入肠腔,减少手术中的污染率。—可穿过导引套管进入小肠的双腔负压吸引管;是按双腔负压吸引的原理设计制造的。所述双腔负压吸引管由外管和内管套装构成,外管前部的管壁上设有多个吸引孔,内管前部的管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负压吸引孔,后部设有把手和负压调节孔。所述导引套管的尾部设有两个径向柱体,中部套有橡胶圈。所述外管的前端封闭,尾部设有扩径限位台阶和两个径向柱体,所述双腔负压吸引管穿过导引套管进入小肠后,上述扩径限位台阶抵压在导引套管上。所述内管的前端不封闭,前部有迪负压吸引孔为3-4个。所述内管套装在外管中时,其后部把手和负压调节孔均暴露在外管外并临近外管。所述负压调节孔临近把手并位于把手的前方。所述设置在外管前部管壁上的多个吸引孔沿管壁周向均匀间隔排列,并且从靠近前端处向后延伸到占整个外管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一、相对封闭性:相较与其他负压吸引器,由于本实用新型设计有导引套管,肠腔内容物在负压吸引过程中相对封闭,故可大大减少手术中的污染,从而减少肠腔内手术切口炎症等合并症的发生。二、负压可调性:由于医师可通过负压调节孔自行调节压力,故使肠减压的时间缩短,从而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中腹腔、手术区等区域污染的机会,减轻了病员的痛苦,缩短了术后康复的时间。三、操作简便,经济实用:本实用新型使用金属材料制造,可高温高压消毒,反复应用于临床,大大节约了医疗资源及病人的负担。

图1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小肠减压中的负压吸引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导引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外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图3、图4,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小肠减压中的负压吸引器,包括一用于在手术中连接在小肠上的导引套管1,以及一可穿过导引套管进入小肠的双腔负压吸引管,该双腔负压吸引管由外管2和内管3套装构成,外管2前部的管壁上设有多个吸引孔21,内管3前部的管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负压吸引孔31,后部设有把手32和负压调节孔33。配合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中的导引套管I的尾部设有两个径向柱体11,中部套有橡胶圈12。配合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中的外管2的前端封闭,尾部设有扩径限位台阶22和两个径向柱体23,双腔负压吸引管穿过导引套管进入小肠后,上述扩径限位台阶抵压在导引
套管上。配合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中的内管3的前端不封闭,前部的负压吸引孔31为3-4个,当内管3套装在外管2中时,其后部把手32和负压调节孔33均暴露在外管外并临近外管,并且负压调节孔33临近把手32并位于把手的前方。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外管2前部管壁上的多个吸引孔21沿管壁周向均匀间隔排列,并且从靠近前端处向后延伸到占整个外管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导引套管作为将双腔负压吸引管引入小肠肠腔的装置,使双腔负压吸引管引入小肠肠腔及吸引肠腔内容物及肠内气体不溢出,不污染手术区域。导引套管尾端的2个柱体方便固定手术中在肠腔上的荷包缝线,中部的橡胶圈可以增加摩擦力,防止术中套管脱出肠腔。双腔负压吸引管按双腔引流管的原理设计,分为外管与内管。外管进入小肠肠腔部设有多个吸引孔,在内管负压吸引时,可将小肠肠腔内容物及气体等吸出体外。同时,多个吸引孔的设计还避免了单个孔洞的堵塞造成吸引不良等情况发生。内管的尾端连接负压吸引器,负责将小肠肠腔腔内容物及气体等吸出体外。其远端有4-5个负压吸引孔。其近端在连接有调节吸引器压力的负压调节孔,手术医师可通过用手指按压负压调节孔,调节压力的大小,达到充分吸引的目的。不压住该孔时,负压吸引的目的消失。
权利要求1.一种应用于小肠减压中的负压吸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用于在手术中连接在小肠上的导引套管; 一可穿过导引套管进入小肠的双腔负压吸引管; 所述双腔负压吸引管由外管和内管套装构成,外管前部的管壁上设有多个吸引孔,内管前部的管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负压吸引孔,后部设有把手和负压调节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小肠减压中的负压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套管的尾部设有两个径向柱体,中部套有橡胶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小肠减压中的负压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前端封闭,尾部设有扩径限位台阶和两个径向柱体,所述双腔负压吸引管穿过导引套管进入小肠后,上述扩径限位台阶抵压在导弓I套管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小肠减压中的负压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前端不封闭,前部的负压吸引孔为3-4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小肠减压中的负压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套装在外管中时,其后部把手和负压调节孔均暴露在外管外并临近外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应用于小肠减压中的负压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调节孔临近把手并位于把手的前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小肠减压中的负压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在外管前部管壁上的多个吸引孔沿管壁周向均匀间隔排列,并且从靠近前端处向后延伸到占整个外管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专利摘要一种应用于小肠减压中的负压吸引器,包括一用于在手术中连接在小肠上的导引套管和一可穿过导引套管进入小肠的双腔负压吸引管。双腔负压吸引管由外管和内管套装构成,外管前部的管壁上设有多个吸引孔,内管前部的管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负压吸引孔,后部设有把手和负压调节孔。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对封闭性好,负压可调性好,以及操作简便、经济实用等优点。
文档编号A61M25/00GK203043259SQ20122074368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31日
发明者王勇, 倪平, 宋剑, 陈强, 周峥豪 申请人:上海市江湾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