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哮喘的中成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5801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小儿哮喘的中成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成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治疗小儿哮喘的中成药。
背景技术
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临床以阵发性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间哮鸣声为特征。婴幼儿及学龄期儿童最为多见。四季都可发病,但好发于春秋两季。疲劳、气候转变及吸入异常气味等均可诱发本病。西医常采用舒喘灵、普米克等进行治疗,中医有常用方剂如通宣理肺丸、贝母止咳丸等,但上述方剂在治愈率、治疗手段和治疗成本上均欠佳,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有技术需要一种效果良好的中药制剂来代替上述治疗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小儿哮喘的中成药,其针对小儿哮喘内在病邪,辨症施治,针对性强,疗效快,成本低,且无毒副作用,能达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小儿哮喘的中成药,以重量份计,包含以下组分:麻黄5-7,杏仁8-12,半夏8-12,细辛2_4,五味子5_7,干姜2_4,冬花8-12,紫苏子8-12,白 芥子8-12,甘草5_7。本发明中药物的机理分析: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本经》记: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杏仁:苦;温;有毒。归肺;脾;大肠经。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下气开痹。用于外感咳嗽,喘满,伤燥咳嗽,寒气奔豚,惊痫,胸痹,食滞脘痛,血崩,耳聋,疳肿胀,湿热淋证,疥疮,喉痹,肠燥便秘。《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润肺,润肠胃,消面粉积,下气。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细辛:辛;温;小毒。归肺,肾,心,肝,胆,脾经。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用于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长沙药解》:细辛,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五味子:味酸;性温。归肺;心;肾经。敛肺止咳;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用于咳嗽虚喘,梦遗滑精,尿颇遗尿,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心悸失眠。《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湾,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冬花:味辛;微甘;性温。归肺经。润肺下气,化痰止咳。用于新久咳嗽,气喘,劳嗽咳血。《本经》: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紫苏子:味辛;性温。归肺;大肠经。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日华子本草》:主调中,益五脏,下气,止霍乱、呕吐、反胃,补虚劳,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结,消五隔,止嗽,润心胸,消痰气。白芥子:辛;温。归肺;肝;脾;胃;心包经。化痰逐饮;散结消肿。用于咳喘痰多,胸满胁痛,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湿痰流注,阴疽肿毒。《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针对寒性小儿哮喘,中医认为风寒束表,引动伏痰,阻滞肺络,气机升降失常,故咳嗽气喘,哮鸣痰白多沫。兼有表证,故初起有形寒无汗,鼻流清涕等。肺气阻逆,胸中阳气不能宣发,则四肢欠温。舌苔白、腻及脉浮紧稍数均为风寒挟疾之象。方中之选者,温肺化痰,止咳平喘。麻黄宣肺平喘,杏仁祛痰止咳、平喘,半夏燥湿化痰,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干姜温肺化饮,冬花润肺下气、化痰止咳,紫苏子消痰平喘,白芥子化痰逐饮,甘草祛痰止咳、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肺化痰,止咳平喘,平衡机体阴阳。针对寒性小儿哮喘,辨症施治,疗效快,成本低,疗效确切,防治效果显著,兼治标本。本发明的中药剂型可以采用片剂、颗粒剂、丸剂、胶囊剂、溶液剂、口服液、口含片、颗粒剂、冲剂、散剂、混悬剂、粉剂。优选地,可以采用溶液剂、颗粒剂、丸剂和胶囊剂。使用效果
对40名小儿哮喘患者(出生4-9岁)使用本发明的治疗小儿哮喘的中成药,持续治疗I个疗程(4周),其中21例完全治愈,指标恢复正常;16例症状缓解;无效3例,总体有效率达92.5%,且无复发。实例:
患者1:黄某,男性,5岁,咳嗽哮鸣,痰少色白多沫,形寒无汗,鼻流清涕。诊断为小儿哮喘,服用本发明的中成药I周,咳嗽哮鸣减轻,继续服药I周,形寒无汗、鼻流症状消失,继续用药2周巩固,症状完全消失,痊愈,至今2个月无复发。患者2:成某,女性,8岁,咳嗽哮喘,声高息涌,痰少、白,四肢欠温,舌苔白腻,脉浮紧稍数。经诊断为小儿哮喘,后服用本发明的中成药2周,哮喘消退,继续用药2周,其他症状也均消失,痊愈,至今2个月无复发。患者3:卢某,女性,6岁半,气紧、咳嗽哮鸣频发,久治不愈,肢冷形寒,少汗。诊断为小儿哮喘,使用本发明的中成药进行治疗,2周后,症状好转,咳喘消失,继续用药2周,痊愈,至今无复发。患者4:张某,男性,7岁,气紧、咳嗽,鼻流清涕,形寒无汗,面赤口渴,舌苔白腻,脉浮紧。使用本发明的中成药进行治疗,2周后症状稳定并好转,继续用药2周,症状完全消失,至今无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通过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实施例1
一种治疗小儿哮喘的中成药,以重量份计,包含以下组分:麻黄5,杏仁8,半夏8,细辛
2,五味子5,干姜2,冬花8,紫苏子8,白芥子8,甘草5。其制备方法为:
以重量份计,取麻黄5,杏仁8,半夏8,细辛2,五味子5,干姜2,冬花8,紫苏子8,白芥子8,甘草5 ;将上述中药洗净,去杂质,放入容器加水没过药材浸泡,30分钟后,大火煎煮至沸腾,然后文火慢熬I小时 ;将药汁滤出,分袋包装,一袋200ml,早晚各服一袋。实施例2
一种治疗小儿哮喘的中成药,以重量份计,包含以下组分:麻黄7,杏仁12,半夏12,细辛4,五味子7,干姜4,冬花12,紫苏子12,白芥子12,甘草7。其制备方法为:
以重量份计,取麻黄7,杏仁12,半夏12,细辛4,五味子7,干姜4,冬花12,紫苏子12,白芥子12,甘草7 ;洗净,干燥,将上述药材混合,每公斤加入大约IOL水,文火煎0.5-1小时,大火煎1-2小时;取煎液过150目筛,后用浓缩器浓缩至相对密度1.10-1.20的清膏,取2/3清膏在120°C下喷雾干燥,得清膏粉末,将粉末与剩余1/3清膏混合,制粒;颗粒分装机分装,即得颗粒剂。实施例3
一种治疗小儿哮喘的中成药,以重量份计,包含以下组分:麻黄6,杏仁10,半夏10,细辛3,五味子6,干姜3,冬花10,紫苏子10,白芥子10,甘草6。其制备方法为:
以重量份计,取麻黄6,杏仁10,半夏10,细辛3,五味子6,干姜3,冬花10,紫苏子10,白芥子10,甘草6 ;洗净,干燥,将上述药材混合,用粉碎机粉碎为150-180目细粉,加入适当蜂蜜混合,制丸机制丸,低温干燥,分装,即得丸剂。实施例4
一种治疗小儿哮喘的中成药,以重量份计,包含以下组分:麻黄6,杏仁10,半夏10,细辛3,五味子6,干姜3,冬花10,紫苏子10,白芥子10,甘草6。其制备方法为:
以重量份计,取麻黄6,杏仁10,半夏10,细辛3,五味子6,干姜3,冬花10,紫苏子10,白芥子10,甘草6 ;洗净,干燥,将上述药材混合,每公斤加入大约IOL水,文火煎0.5-1小时,大火煎1-2小时;取煎液过150目筛,后用浓缩器浓缩至相对密度1.10-1.20的清膏,取2/3清膏在120°C下喷雾干燥,得清膏粉末,将粉末与剩余1/3清膏混合,制粒;将颗粒用胶囊填充剂制成0.4g/粒胶囊。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小儿哮喘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计,包含以下组分:麻黄5-7,杏仁8-12,半夏8-12,细辛2-4,五味子5-7,干姜2-4,冬花8-12,紫苏子8-12,白芥子8-12,甘草5-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计,优选包含以下组分:麻黄6,杏仁10,半夏10,细辛3,五味子6,干姜3,冬花10,紫苏子10,白芥子10,甘草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成药采用片剂、颗粒剂、丸剂、胶囊剂、溶液剂、口服液、口含片、颗粒剂、冲剂、散剂、混悬剂、粉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成药优选采用溶液剂、颗粒剂、丸剂和胶囊 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小儿哮喘的中成药,其以重量份计,包含以下组分麻黄5-7,杏仁8-12,半夏8-12,细辛2-4,五味子5-7,干姜2-4,冬花8-12,紫苏子8-12,白芥子8-12,甘草5-7。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中成药针对小儿哮喘内在病邪,辨症施治,疗效快,成本低,且无毒副作用,效果显著,兼治标本。
文档编号A61K36/9068GK103142949SQ20131005562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1日
发明者缪家戌 申请人:成都科创佳思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