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骨折撑开复位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54476阅读:793来源:国知局
股骨骨折撑开复位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股骨骨折撑开复位装置,属于一种医疗器械,它有第一延长杆和第二延长杆,两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管管夹和第二管管夹连接在一起,两杆的中部分别有第一延长器和第二延长器,第一延长杆的一端通过第三管管夹固定有斯氏针套管,斯氏针套管内有斯氏针,第二延长杆的一端通过第四管管夹固定有半环杆,第一可氏针通过第一管针夹和第二管针夹固定在半环杆上,与第一可氏针垂直的第二可氏针通过第三管针夹固定在半环杆上。这种股骨骨折撑开复位装置,在进行闭合复位时,可联合磁力导航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不但解决了闭合复位的难题,大大增加了术中操作的灵活性,而且避免了因应用牵引床复位而造成的并发症。
【专利说明】股骨骨折撑开复位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骨科用器械。
【背景技术】
[0002]股骨交锁髓内针内固定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金标准,然而,尽管术中X线透视已经相当普及,其中的股骨骨折闭合复位技术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术中过多的应用X线透视也是多数外科医生所不能接受的,这就导致许多骨科医生目前仍采用切开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采用牵引床复位是目前多数骨科医生在股骨干骨折术中采用的传统方法,但是由于牵引床特殊体位的原因限制了术中操作的灵活性,特别是对于体型健壮或肥胖的病人术中操作尤为困难,而且容易造成术中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股骨骨折撑开复位装置,以提高其使用效果。
[0004]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股骨骨折撑开复位装置,它有第一延长杆和第二延长杆,两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管管夹和第二管管夹连接在一起,两杆的中部分别有第一延长器和第二延长器,第一延长杆的一端通过第三管管夹固定有斯氏针套管,斯氏针套管内有斯氏针,第二延长杆的一端通过第四管管夹固定有半环杆,第一可氏针通过第一管针夹和第二管针夹固定在半环杆 上,与第一可氏针垂直的第二可氏针通过第三管针夹固定在半环杆上。
[0005]采用上述结构的股骨骨折撑开复位装置,在进行闭合复位时,可联合磁力导航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不但解决了闭合复位的难题,大大增加了术中操作的灵活性,而且避免了因应用牵引床复位而造成的并发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本发明结构的示意图。
[0007]图2是图1的左视图。
[0008]图3表示了第一延长杆与斯氏针套管的连接方式。
[0009]图4表示了管管夹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0011]如附图所示,本发明之股骨骨折撑开复位装置,它有第一延长杆4和第二延长杆6,两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管管夹5和第二管管夹9连接在一起,两杆的中部分别有第一延长器7和第二延长器8,第一延长杆的一端通过第三管管夹I固定有斯氏针套管2,斯氏针套管内有斯氏针3,第二延长杆的一端通过第四管管夹13固定有半环杆12,第一可氏针10通过第一管针夹11和第二管针夹16固定在半环杆上,与第一可氏针垂直的第二可氏针15通过第三管针夹14固定在半环杆上。
[0012]使用时,在联合磁力导航下的操作步骤如下:1、于髂骨髂前上棘部位钻入斯氏针3,该针的直径为4.0mm,进针角度为向内向上各倾斜15度角,将斯氏针套管套在斯氏针外面。2、于股骨外上髁向内钻入第一克氏针10,再于股骨髁上前方偏内侧自前上向后下方钻入第二克氏针,将各克氏针用半环杆连接起来形成固定结构,各可氏针的直径为3_。3、用各管管夹将斯氏针套管、半环杆与延长杆连接在一起。4、旋转延长器使延长杆加长从而将股骨骨折端撑开复位。5、股骨近端梨状窝开口插入髓腔导针、扩髓后置入髓内针固定。
[0013]所述的第一、第二延长器一端连接在延长杆的一段上、另一端通过螺纹与延长杆的另一段连接在一起。转动延长器时,带螺纹的另一段延长杆插入不带螺纹的一段延长杆内或从该段延长杆内伸出,改变延长杆的整体长度。
[0014]如图4所示,在各管管夹上有螺栓36,螺栓中部套装有垫片34,垫片的两侧分别通过螺纹安装有第一管夹体32和第二管夹体35,两管夹体上分别有弧形槽33,螺栓的顶面有多边形的凹槽31。两管夹体并列时,可用于两平行的管或杆之间的连接固定,两管夹体垂直时,可用于两垂直的管或杆之间的连接固定,连接固定时,在螺栓的多边形的凹槽内,插入工具,转动螺栓即可。被 连接的管或杆位于弧形槽内。管针夹的结构与管管夹相似,不再详述。
【权利要求】
1.股骨骨折撑开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有第一延长杆(4)和第二延长杆(6),两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管管夹(5)和第二管管夹(9)连接在一起,两杆的中部分别有第一延长器(7)和第二延长器(8),第一延长杆的一端通过第三管管夹1)固定有斯氏针套管(2),斯氏针套管内有斯氏针(3),第二延长杆的一端通过第四管管夹(13)固定有半环杆(12),第一可氏针(10)通过第一管针夹(11)和第二管针夹(16)固定在半环杆上,与第一可氏针垂直的第二可氏针(15)通过第三管针夹(14)固定在半环杆上。
【文档编号】A61B17/68GK103989513SQ201310160406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4日
【发明者】王志刚, 张锴, 贾龙, 杨淑野, 王兆林, 刘栋 申请人:王志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