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脚气病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8671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脚气病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用药物,具体说是一种治疗脚气病的药物。
背景技术
脚气又名脚癣,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在炎热潮湿季节尤为多发,并且传染性较强,易复发。该病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各地,无论是贫穷地区,还是先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广泛流行。我国因地域辽阔,幅员广大,从北向南,分别跨越了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所以,该病在我国更是广泛流行。并且南方地区多于北方地区,夏秋季多与冬季。根据流行病学方面的调查,脚气病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5%,在某些地区的成年人中,甚至发病率可达30-50%以上。本病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其中以青壮年为主,一般男性多于女性。脚气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局部瘙痒,同时伴有起水泡和脱屑。初起,局部水泡密集,刺痒难忍,挠之有水,闻之腥臭,为该病的主要特征。严重者,可继发感染,引起其他病变。该病还有家族集聚性和传染性,并且复发率高。究其病因,现代医学认为,是由致病性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所引起的。祖国医学认为,该病是由湿热下注所生。该病虽谈不上什么重大疾病,但棘手难治,缠绵不愈。对于广大患者来说,虽构不成生命危险,但是,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所以,每一个脚气患者,都希望得到一个治疗该病的有效方药和方法。目前,国内医药市场上也有许多治疗该病的外用药物,患者通过使用,大多也都产生了较好的疗效,但是,这些药物大都疗程长,少则十几天,多则数月,患者使用和治疗时比较麻烦,而且复发率较高。还有一些药物,疗效并不十分明显,仅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患者需长期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祖国医学理论,提供一种治疗脚气病的外用药物,该药物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实现本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药物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药材制成,黄精30-60份,苦参100-150份,石菖蒲10-15份,花椒10-15份,地肤子10-15份,百部100-150份,雄黄3-9份,土槿皮10-15份,陈醋1200-1500份,大蒜汁5-10份。其制作方法是:除大蒜汁以外,将上述诸味中药材用优质陈醋浸泡至少48小时,然后加入清水以漫过药材为准,放入砂锅内煮沸25分钟左右,过滤出药液并放凉,取澄清液,最后再加入大蒜汁混合均匀。诸味中药材的药理药性:
黄精:甘平,归脾肺经,既可补脾气,又可养脾阴。脾主运化,即可运化中焦水湿;同时,黄精具有较强的抑制皮肤真菌的作用。苦参:苦寒,可清 热燥湿,祛风杀虫止痒。用以治疗湿疹、湿疮、疥癣;该药还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石菖蒲:辛、温,既可化湿、燥湿,又能醒脾胃、行气滞,浸出液亦可抑制致病性皮肤真菌。花椒:辛散温燥,入脾胃经,长于温中燥湿,煎汤外洗,又善治湿疹、瘙痒。地肤子:苦寒,清热利湿止痒,能清除皮肤中湿热与风邪而止痒。百部、雄黄、土槿皮:均有解毒、杀虫、止痒之功效。大蒜:辛、温,具有解毒杀虫,消肿抗菌的功效。挥发油中所含的蒜素,对多种细菌性、真菌性感染均有杀菌作用,并能扩张血管。陈醋:味酸,性温,散瘀消肿,祛风止痒;不仅可抑制细菌生长,吸收皮肤水分,扩张末梢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营养皮肤,提高皮肤的防御能力,而且还可以软化角质层,增强药物渗透力。本发明的药物诸药合用,共凑清热祛风、散瘀消肿、燥湿止痒、解毒杀虫之功效;这里所说的虫,即现代医学的病原菌,用现代医学的药理分析来看,本发明中诸药对脚气病引起的皮肤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诸药的合理配伍,加上对百部、苦参进行超大剂量使用,经临床试验,达到了疗效倍增的目的。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使用方便、经济,见效快,治愈率高、不易复发,十分钟即可止痒,一次治愈率可达90%以上;同时,中草药抗真菌剂,不仅药品来源广泛,毒性小,而且具有广谱性,药效持久,经多年临床使用,对脚气病的治疗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黄精45g,苦参100g,石菖蒲12g,花椒12g,地肤子14g,百部120g,雄黄5g,土槿皮12g,陈醋1200g,大蒜汁5g。实施例2:
黄精50g,苦参130g,石菖蒲12g,花椒14g,地肤子15g,百部130g,雄黄7g,土槿皮12g,陈醋1400g,大蒜汁8g。实施例3:
黄精55g,苦参150g,石菖蒲14g,花椒15g,地肤子15g,百部150g,雄黄9g, 土槿皮12g,陈醋1500g,大蒜汁10g。其制作方法是:大蒜捣汁备用,将上述诸味中药材用优质陈醋浸泡48小时左右,然后加入适量清水以漫过药材,放入砂锅内煮沸25分钟左右,过滤出药液并放凉,取澄清液,最后再加入大蒜汁混合均匀。使用方法是:取配好的药液500-600_1,倒入洗脚盆内,将患足或手泡在药液中,浸泡40-60分钟。浸泡完后,用清水将患足或手稍作洗涤,擦干即可。如患病部位感染有脓液,应先将脓液用清水清洗干净,再用药液浸泡。本发明人几年内共治疗各类脚气140多例,其中得到回访者50例,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者55岁,年龄最小者17岁,单脚发病者32例,双脚发病者18例(一人双脚发病仍按I例统计);水疱型24例,糜烂型18例,脱屑型4例,皲裂型2例,手癣2例。用本发明药物浸泡一 次,痊愈47例,好转2例,无效I例,总有效率98%。无效I例,为惧怕疼痛终止治疗者。第二年回访复发者3例,症状亦轻微,又治疗一次,一年后回访,均痊愈,至今未复发。典型病例1:
程某,女,48岁,下岗职工。2007年6月5日就诊,主诉:右脚患脚气病4年,冬轻夏重,久治不愈。症见右脚2、3、4趾缝间糜烂瘙痒,每晚洗脚后搓之更痒,津腥臭水,久久不能入睡,痛苦不堪。诊断:糜烂型脚气。取本发明药水500mml,泡脚50分钟,一次治愈,三年后随访,未见复发。典型病例2:
王某某,女,42岁,职工。2008年7月8日就诊。主诉:双脚底部瘙痒、脱皮4、5年,运用中西药物多方治疗,疗效均欠佳。症见:双脚底部大面积表皮脱落,脱皮处皮肤红嫩,如指甲盖大小。诊断:脱屑型脚气。取本发明药水500mml,双脚先后浸泡50分钟。20天后告知,多年顽疾一次治愈。两年后随访,未再复发。典型病例3:
王某某,女,20岁,大学生。2010年5月10日就诊。主诉:右脚趾缝处每晚瘙痒,已两个多月。症见:右脚2、3趾缝,3、4趾缝间,有米粒大小样水疱多个,局部潮红,流清水,瘙痒难忍,用手搓之更痒,直至将水疱搓烂,有疼痛感时,其痒方止,每晚如此。诊断:水疱型脚气。取本发明药水500mml,浸泡40分钟,一次治愈。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典型病例4:
郭某某,男,54岁,职工。2009年9月11日就诊。主诉:双足跟后部裂口,痒疼两年多。症见:双足跟后部上缘各有一处裂口,长约1cm,口深0.5cm,局部瘙痒、疼痛,行走疼甚,并见少量脓性分泌物,使用过多种外用`药膏,始终不愈;秋冬季裂口会逐渐愈合,春夏季复发,又出现裂口。诊断:皲裂型脚气。取本发明药水500_1,先将裂口处脓液清洗干净,再将双脚脚跟部先后浸泡50分钟。一个月后告知,已治愈。两年后随访,未见复发。典型病例5:
李某某,女,30岁,经商个体户。2010年9月23日就诊。主诉:右脚患脚气病4年,多处治疗,均无疗效,右手背患手癣一年余。症见:右足3、4趾缝间糜烂、腥臭液外溢,每晚睡觉前疼痒难忍,久久不能入睡。右手背部、指间,多处癣块,小如黄豆,大如指甲盖,经常瘙痒、脱皮,久治不愈。诊断:右足糜烂型脚气,右手手癣,取本发明药水500mml,右手、右足先后浸泡50分钟。两个月后告知,其手癣、脚气均已治愈,后随访两年未再复发。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脚气病的药物,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药材制成,黄精30-60份,苦参100-150份,石菖蒲10-15份,花椒10-15份,地肤子10-15份,百部100-150份,雄黄3_9份,土槿皮10-15份,陈醋1200-1500份,大蒜汁5-1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脚气病的药物,其制作方法是:除大蒜汁以外,将上述诸味中药材用优质陈醋浸泡至少48小时,然后加入清水以漫过药材为准,放入砂锅内煮沸25分钟左右,过滤出药 液并放凉,取澄清液,最后再加入大蒜汁混合均匀。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脚气病的药物,该药物是由黄精、花椒、地肤子、百部、雄黄等中药材用陈醋浸泡后熬制而成的药物。本发明中诸药对脚气病引起的皮肤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用本发明的药物浸泡患足或手,具有清热祛风、散瘀消肿、燥湿止痒、解毒杀虫之功效;使用方便、经济,见效快,治愈率高、不易复发,十分钟即可止痒,一次治愈率可达90%以上;同时,中草药抗真菌剂,不仅药品来源广泛,毒性小,而且具有广谱性,药效持久,经多年临床使用,对脚气病的治疗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
文档编号A61P17/00GK103239660SQ20131017989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16日
发明者王瑞俭 申请人:王瑞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