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骨蒸潮热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骨蒸潮热的药物,尤其涉及一种治疗骨蒸潮热的中药,所述中药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水牛角20~30份,生地黄15~20份,炙知母12~16份,牡丹皮8~15份,北沙参10~18份,石膏50~60份,白芍14~18份,连翘11~17份,土茯苓15~20份,白花蛇舌草10~18份,玄参12~16份,黄连6~12份,黄芩8~12份,龟甲13~18份,青蒿16~20份,甘草3~7份,粉葛根18~25份,徐长卿16~20份。该治疗骨蒸潮热的中药基于中医治疗骨蒸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标本兼治,虚实并治,内外通调,缓急兼收,其疗效显著、成本低廉、毒副作用小。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骨蒸潮热的中药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骨蒸潮热的药物,尤其涉及一种治疗骨蒸潮热的中药。
【背景技术】
[0002]骨蒸是虚热的一种,临床常称作“骨蒸潮热”。骨蒸潮热乃久病阴虚而致,即感觉有热感自骨内向外透发。骨蒸,五蒸之一,发热似自骨髓蒸蒸而出。《外台秘要》卷十三:“骨髓中热,称为骨蒸。”《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肾,且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食无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细喘无力,腰疼,两足逆冷,手心常热,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藏。”并常见有盗汗、遗精、梦交,或月经失调等证。近年来由于情志失调、生活压力过大、睡眠不足而等因素导致的临床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0003]现代医学针对上述临床治疗,一般选择除湿为主进行治疗,可这样又会引发其它不适,而且其治愈时间长,见效慢,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内通外调、虚实并治、蒸湿热、见效快、治愈时间短的治疗骨蒸潮热的中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治疗骨蒸潮热的中药,所述中药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水牛角20?30份,生地黄15?20份,炙知母12?16份,牡丹皮8?15份,北沙参10?18份,石骨50?60份,白苟14?18份,连翅 11?17份,土获茶15?20份,白花蛇舌草10?18份,玄参12?16份,黄连6?12份,黄芩8?12份,龟甲13?18份,青蒿16?20份,甘草3?7份。
[0007]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原料药还包括粉葛根18?25份。
[0008]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原料药还包括徐长卿16?20份。
[0009]优选的,所述中药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水牛角30份,生地黄20份,炙知母15份,牡丹皮12份,北沙参15份,石膏60份,白芍15份,连翘15份,土茯苓20份,白花蛇舌草15份,玄参15份,黄连10份,黄芩10份,龟甲15份,青蒿20份,甘草6份,粉葛根20份,徐长卿20份。
[0010]本发明配方中:
[0011]水牛角,味苦咸,性寒,入心、肝、脾、胃四经,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治热病头痛,壮热神昏,斑疹,吐衄,小儿惊风,喉痹咽肿,与生地黄配伍,具有滋阴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
[0012]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血养阴,填精益髓之功效,《医方集解》中记载“本品益精血、乌须发,常与何首乌、牛膝、菟丝子等配伍,治精血亏虚须发早白,如七宝美髯丹。”长于清热凉血,泻火除烦,多用于血热邪盛,阴虚津亏证。
[0013]炙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能泻肺火而滋肾,故不仅能清实热,且可清虚热,属清热下火药,主治温热、高热烦渴、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淋浊。
[0014]牡丹皮,味苦,性寒,归心、肝、肾、肺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用于热病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
[0015]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入肺、脾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0016]石膏,亦称蒲阳玉,性寒,能以寒克热控制血压升高,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0017]白芍,味苦酸,性凉、微寒,入肝、脾经,具有补血柔肝、平肝止痛,敛阴收汗等功效,适用于阴虚发热、月经不调、胸腹胁肋疼痛、四肢挛急,泻痢腹痛、自汗盗汗、崩漏、带下等症。可以治疗面色萎黄、面部色斑、无光泽。
[0018]连翘,味苦,性平,入心、肺、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之功效,有“疮家圣药”之称,主要用于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 闭。
[0019]土茯茶,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水肿,泄泻,小便不利,痰饮,心悸,失眠。
[0020]白花蛇舌草,又名二叶潷,味苦、甘,性寒,无毒,入心、肝、脾经,清热解毒,利湿,用于肺热喘咳、咽喉肿痛、肠痈、疖肿疮疡、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水肿、痢疾、肠炎、湿热黄疸、用于治疗多种癌肿。
[0021]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之功效,主治温毒发斑,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0022]黄连,味苦,性寒,无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
[0023]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之功效,主要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0024]龟甲,味咸、甘,微寒,归肝、肾、心经,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心虚健忘。
[0025]青蒿,味苦、辛,性寒,归肝、胆、三焦、肾经,清透虚热,凉血除蒸,除蒸,截痕,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0026]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脾、肺、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短乏力,心悸怔忡,咳嗽痰少,热毒疮疡,药食中毒,脘腹急痛,四肢挛痛,有止咳作用,能补脾益气,入心而益气,用于治疗心气不足而致的心动悸、脉结代。
[0027]粉葛根,又叫甘葛,味甘、辛,性凉,入脾、胃经,有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等多种功能,可治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颈项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疹、泄泻等多种疾病。[0028]徐长卿,味辛,性温,镇痛,止咳,利水消肿,活血解毒。治胃痛,牙痛,风湿疼痛,经期腹痛,慢性气管炎,腹水,水肿,痢疾,肠炎,跌打损伤,湿疹,荨麻疹,毒蛇咬伤。
[0029]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30]本发明提供的治疗骨蒸潮热的中药,各原料相互配合,基于中医治疗骨蒸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标本兼治,虚实并治,内外通调,缓急兼收,筛选出透邪泄热、补肾滋阴的天然植物药,根据中医理论组方,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制备而成,其疗效显著、成本低廉、毒副作用小。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32]实施例一
[0033]一种治疗骨蒸潮热的中药,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水牛角30份,生地黄20份,炙知母12份,牡丹皮15份,北沙参18份,石膏50份,白芍18份,连翘17份,土茯苓15份,白花蛇舌草18份,玄参16份,黄连1 2份,黄芩8份,龟甲18份,青蒿20份,甘草7份。
[0034]实施例二
[0035]一种治疗骨蒸潮热的中药,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水牛角20份,生地黄15份,炙知母16份,牡丹皮8份,北沙参10份,石膏60份,白芍14份,连翘11份,土茯苓20份,白花蛇舌草10份,玄参12 份,黄连6份,黄芩12份,龟甲13份,青蒿16份,甘草3份,粉葛根25份。
[0036]实施例三
[0037]—种治疗骨蒸潮热的中药,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水牛角22份,生地黄18份,炙知母13份,牡丹皮10份,北沙参13份,石膏55份,白芍15份,连翘13份,土茯苓17份,白花蛇舌草12份,玄参13份,黄连8份,黄芩9份,龟甲15份,青蒿17份,甘草4份,粉葛根18份,徐长卿20份。
[0038]实施例四
[0039]一种治疗骨蒸潮热的中药,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水牛角25份,生地黄17份,炙知母14份,牡丹皮12份,北沙参15份,石膏57份,白芍16份,连翘14份,土茯苓18份,白花蛇舌草14份,玄参14份,黄连10份,黄芩10份,龟甲17份,青蒿18份,甘草5份,粉葛根20份,徐长卿16份。
[0040]实施例五
[0041]一种治疗骨蒸潮热的中药,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水牛角28份,生地黄16份,炙知母15份,牡丹皮13份,北沙参17份,石膏60份,白芍17份,连翘15份,土茯苓16份,白花蛇舌草16份,玄参15份,黄连11份,黄芩11份,龟甲14份,青蒿19份,甘草6份,粉葛根23份,徐长卿18份。
[0042]实施例六
[0043]牛角30份,生地黄20份,炙知母15份,牡丹皮12份,北沙参15份,石膏60份,白芍15份,连翘15份,土茯苓20份,白花蛇舌草15份,玄参15份,黄连10份,黄芩10份,龟甲15份,青蒿20份,甘草6份,粉葛根20份,徐长卿20份。
[0044]使用方法:将上述原材料按比例混合,加水煎煮,内服。
[0045]本发明经过对60例患者的治疗,疗效好、见效快、效果显著。典型病例如下:
[0046]病例I
[0047]刘某,男,45岁,患者骨蒸潮热2年,手脚心发热,健忘多疑,并伴有耳鸣、头晕等症,纳食一般,大便偏干,舌质红绛,苔薄黄,脉虚数。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半月,骨蒸潮热明显减轻,耳鸣头晕症状消失,便稍软仍偏干。继服本发明半月,骨蒸潮热完全消失,精神抖擞,大便正常,患者痊愈,随访半年未发。
[0048]病例2
[0049]李某,女,34岁,患者失眠伴骨蒸潮热3周,手脚心发热,心烦,失眠,多梦,午后或夜间发热,舌绛红,苔薄黄,脉虚数,为阴虚阳盛,虚火内炽,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一周,骨蒸潮热明显减轻,手脚心发热已不明显,心烦消失,夜梦减少,继服本发明2周,骨蒸潮热完全消失,精神甚好,睡眠正常,随访半年未发。
[0050]病例3
[0051]季某,男,47岁,骨蒸发热,渐至手心、足心及心口灼热,心烦不安,神疲乏力,小便色黄灼痛,舌质红绛,苔薄黄,脉虚数,左寸较为洪盛,服用本发明一周,骨蒸发热及五心烦热等症已减大半,舌绛及黄苔渐退,脉仍虚数,继服本发明一周,烦热尽退,诸恙悉除,随访半年未发。
[0052]以上所述仅为本 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骨蒸潮热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水牛角20?30份,生地黄15?20份,炙知母12?16份,牡丹皮8?15份,北沙参10?18份,石膏50?60份,白芍14?18份,连翘11?17份,土茯苓15?20份,白花蛇舌草10?18份,玄参12?16份,黄连6?12份,黄芩8?12份,龟甲13?18份,青蒿16?20份,甘草3?7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骨蒸潮热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药还包括粉葛根18?25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骨蒸潮热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药还包括徐长卿16?20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骨蒸潮热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水牛角30份,生地黄20份,炙知母15份,牡丹皮12份,北沙参15份,石膏60份,白芍15份,连翘15份,土茯苓20份,白花蛇舌草15份,玄参15份,黄连10份,黄芩10份,龟甲15份,青 蒿20份,甘草6份,粉葛根20份,徐长卿20份。
【文档编号】A61K33/06GK103432372SQ201310439579
【公开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4日
【发明者】孙金霞 申请人:孙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