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防治慢性骨髓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273849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防治慢性骨髓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治慢性骨髓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属中药领域。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蒲公英60份、当归60份、白芍53份、驳骨草52份、金银花48份、黄芪45份、熟地45份、桑寄生40份、甘草40份、茯苓35份、苏木32份、黄刺皮25份、土碎补25份、没药24份、白芷20份、皂角刺18份、鸡内金14份、鱼鳔13份、蝉蜕15份、鹿茸12份、全蝎9份、肉桂7份、蜇虫4.5份、海螵蛸5份。本发明选用药材依君臣佐使之理,精心炮制,全方诸药有补有泻,标本兼治,行养气血,益精填髓,补脾肾,扶正祛邪,有生肌之效,疗效显著,使脾肾健旺,气血通畅,临床验证资料显示,本发明的中药还具有抗菌抑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改善血管微循环等作用。
【专利说明】一种用于防治慢性骨髓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所属【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药,尤其是一种用于防治慢性骨髓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慢性骨髓炎属祖国医学“附骨疽”范畴,发病率较高,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其复杂的病理改变,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多重耐药菌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产生和检出率不断上升,使慢性骨髓炎难于治疗。现代医学的治疗主要是依靠联合应用大剂量抗生素的内治或局部用药,配合手术清创引流及修补骨缺损等措施以促进疾病的恢复。但此病往往容易复发并且缠绵难愈。中医对本病已积累不少宝贵的经验,使某些顽固性病例得以痊愈。通过对本病的中医药研究情况进行探讨,证实应用中药内服具有调整全身脏腑器官的功能、增强免疫力、改善营养状况、减少细菌耐药、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等优点。遵循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结合多年临床实践,通过动物实验系统地观察中草药灌胃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中对慢性骨髓炎的治疗。
[0003]慢性骨髓炎的发病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1)患者体质素弱或病后体虚,余毒残留,兼之湿热内感,邪毒窜泛筋骨,以致气血壅滞,经络闭阻不通,郁而蚀骨;2)内热炽盛,火毒深窜入骨,壅滞不行,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蕴脓腐骨;3)肾中精气不足,阴寒之邪深袭,凝滞内郁,热而败骨;4)寒湿之邪因人之虚,深袭伏结,郁久化热,湿热之邪凝滞经脉气血,化腐成脓而伤骨。
[0004]中医学认为火毒始终是本病的主要矛盾。其发病机制为感受邪毒,壅遏筋骨,壅郁化脓,故在治疗中应以清热解毒,去腐生肌为主。此病发展到后期,必然耗气伤精,精亏则肾虚,肾虚则骨不固。慢性骨髓炎日久不愈则“久病必瘀”,气血瘀滞,患处失于濡养而难以愈合。
[0005]明代著名医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指出:“夫附骨疽者,乃阴寒入骨之病也,但人之气血生平壮实,虽遇寒冷邪不入骨”。说明正气内虚,清邪侵袭,
[0006]正不胜邪,邪毒不能外散反而身窜入骨,因此采用补益气血,扶助正气,托毒外出的治疗原则。
[0007]慢性骨髓炎经年累月不愈,反复发作,损耗机体,气血亏虚,脾肾不足。由于内有邪毒残留,虚中有实,所以虽然局部症状表现突出,但在治疗上应局部与整体结合,扶正祛邪,故治当补益气血,温肾健脾,托里解毒。本发明中黄芪、当归、甘草、驳骨草补中益气升阳,生津养血,扶正祛邪,托毒生肌,共为君药。熟地、白芷、白芍、茯苓、土碎补、桑寄生、鸡内金、鹿茸补肾健脾,生血益精,滋阴生肌敛疮,共为臣药。佐以蒲公英、甘草、黄刺皮、金银花、皂角刺清热利湿,全蝎、蜇虫泻火解毒,清除残留邪毒。鱼鳔、肉桂、蝉蜕、海螵蛸生津滋阴养血,调和诸药为使。蜇虫具有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之功,全方诸药有补有泻,标本兼治,共行养气血,补脾肾,扶正祛邪生肌之效。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防治慢性骨髓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选用药材依君臣佐使之理,精心炮制,全方诸药有补有泻,标本兼治,行养气血,益精填髓,补脾肾,扶正祛邪,有生肌之效,疗效显著,使脾肾健旺,气血通畅,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本发明中药还具有抗菌抑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改善血管微循环等作用。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施如下:
[0010]一种用于防治慢性骨髓炎的中药,制成所述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
为:
[0011]
蒲公英50~70份当归50~65份白芍45~60份驳骨草45~60份
金银花40~55份黄芪40~50份熟地40~50份桑寄生35~45份
甘草35~45份茯苓30~40份苏木25~40份黄刺皮20~30份
土碎补20~30份没药15~30份白芷15~25份 皂角刺10~25份
鸡内金10~20份鱼鳔10~20份蝉蜕10~20份鹿茸5~18份
全蝎5~13份肉桂3~10份蜇虫2~8份海螵蛸2.5~8份。
[0012]制成所述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0013]
蒲公英55~65份当归58~62份白芍50~56份驳骨草50~55份
[0014]
金银花45~52份黄芪42~48份熟地43~48份桑寄生38~42份
甘草37~43份茯苓32~38份苏木28~35份黄刺皮22~28份
土碎补23~27份没药20~27份白芷18~22份皂角刺15~21份
鸡内金12~16份鱼鳔12~16份蝉蜕13~18份鹿茸8~15份
全蝎7~11份肉桂5~9份蜇虫3~6份海螵蛸3.5~6份。
[0015]制成所述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0016]
蒲公英60份当归60份白芍53份驳骨草52份
金银花48份黄芪45份熟地45份桑寄生40份
甘草40份茯苓35份苏木32份黄刺皮25份
土碎补25份没药24份白芷20份皂角刺18份
鸡内金14份鱼鳔13份蝉蜕15份鹿茸12份
全蝎9份肉桂7份蜇虫4.5份海螵蛸5份。
[0017]一种用于防治慢性骨髓炎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0018]I)将蒲公英、肉桂、黄刺皮、土碎补、没药、白芷、蝉蜕、全蝎、去杂质,粉碎,过120目细粉,备用;[0019]2)将当归、桑寄生、鹿茸、蜇虫拣去杂质,洗净,切片晒干,用黄酒喷淋均匀,稍闷,置锅人用微火炒,取出,放凉,粉碎过120目细粉,备用;
[0020]3)将白芍、皂角刺去杂,切片,用米醋拌匀,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研末,过120目细粉,备用;
[0021]4)将鸡内金拣去杂质,漂净晒干,先将砂子放入锅人炒热,把鸡内金放入锅中,用文为拌炒至棕黄色或焦黄色鼓起,取出,筛去砂子,取出放凉,研末,过120目细粉,备用;
[0022]5)将海螵蛸,去衣,洗净切细块,加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显微黄色,取出,放凉,粉碎后,过120目细粉,备用;
[0023]6)将鱼鳔、甘草,洗净去杂质,溶化后,冷凝成冻胶,烧灰存性,备用;
[0024]7)将驳骨草、金银花、苏木、熟地、黄芪、茯苓放入容器中,加入六味药总重量5倍量的纯化水,浸泡4小时,煎煮至沸腾后,继续煎煮至2小时,滤出药液,在剩余的药渣中再加入3倍量的纯化水,煎煮至沸腾后,继续煎煮I小时,滤出药液;合并两次药液,备用;
[0025]8)将步骤7)所得的药液与步骤I)、步骤2)、步骤3)、步骤4)、步骤5)所得的细粉和步骤6)所得的灰末混合,搅拌均匀,浓缩为60°C环境下相对密度1.15~1.21的稠膏,加入凡士林,均匀混合为浓膏,以现代科学生产工艺制备为膏剂、或每粒1.25g的胶囊剂。
[0026]本发明所用中药的药性如下:
[0027]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主治肺痈;肠痈;痒腮;疔毒疮肿;目赤肿痛;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胃火;肠炎;痢疾;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蛇虫咬伤。《滇南本草》载:“治诸疮肿毒,颓癣疮;祛风,消诸疮毒,散瘰疬结核;止小便血,治五淋癃闭,利膀胱。”临床医学研究表明,薄公英制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抗菌素使用,对某些疾病表现出广谱抗菌素的功效,有一定的抗病毒功能。
[0028]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本草正》载:“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无所不宜。”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当归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对慢性风湿关节炎急性发作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0029]白芍:味苦;性平。入肝;脾经。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主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别录》载:“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白芍能调节免疫,增强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调节T淋巴细胞和体液的免疫功能,有保肝、解痉、镇痛、镇静、抗凉、降温作用,此外还对平滑肌有抑制作用,增强耐缺氧、抗氧化和抗疲劳的作用。
[0030]驳骨草:味苦;凉;性甘。归肺;肝;脾经。具有清热;利湿;止血之功效。主治目赤胀痛;翳膜遮睛;淋病;黄疸型肝炎。《云南中草药选》载:清热解毒,止痛。
[0031] 金银花:味甘;性寒。入肺;胃经。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行疮;喉痹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本草通玄》载:“主胀满下痢,消痈散毒,补虚疗风,世人但知其消毒之功,昧其胀利风虚之用,余子诸症中用之,屡屡见效。”临床医学研究表明,金银花具有显著的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伤寒、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以及流感病毒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对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0032] 黄芪:味甘;性温。入心;肺;脾;肾经。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敛疮。主治气短心悸;倦怠;乏力;自汗;盗汗;久泻;体虚浮肿;慢性肾炎;痈疽难溃;或溃久不敛。《新华本草纲要》载:“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生肌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黄芪主要成分为黄芪总黄酮、黄芪总多糖、黄芪总皂苷和氨基酸等,具有利尿降压、消炎镇痛、强心、抗氧自由基生成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可从多方面作用于机体,改善心血管、脑血管、糖尿病、肾病等相关血管性病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功能。
[0033]熟地:味甘;性温;归肝;肾经。补血滋润;益精填髓。主治血虎萎黄;眩晕心悸;肝肾阴亏;腰膝酸软;肾虚喘促。《本草汇言》载:“久病阴伤,新产血败,在所必需者也。”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熟地可增强GSH-Px活性,降低血清中LPO的含量,提高血浆AD浓度,此外与骨髓造血系统亦有密切相关的作用。
[0034]桑寄生:味苦;甘;性平。入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主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肢体偏枯;风湿痹痛;头晕目眩。《本草求真》载:“缘肾主骨,发主血,苦人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屡痔而酸感矣。甘补血,血得补则发受其灌荫而不桔脱落矣。故凡内而腰痛、筋骨笃疾、胎堕,外而金疮、肌肤风湿。”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桑寄生有降压、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冠脉循环、增强心脏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抗肿瘤作用、治疗肝炎等诸多功效。
[0035]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脚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本草纲目》载:“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本毒,调和从药有功。”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甘草有较强的解毒作用,还有抗溃疡、抗炎症、镇痉镇咳、降血压、降血脂、抗癌作用。
[0036]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肺;肾经。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渲;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别录》载:“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浙,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茯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能杀死钩端螺旋体等细菌,对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茯苓聚糖含量很高,可抗肿瘤活性。
[0037]苏木:味甘;咸;性平;无毒。归心;肝;胃;大肠经。具有活血祛瘀,消肿定痛。主治痈肿,跌打损伤,破伤风。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苏木水煎提取液能显著促进微动脉血流,促进微循环和管径的恢复。
[0038]黄刺皮:味苦;性寒。归肺;胃;大肠经。具有清湿热;解热毒。具有湿热痢疾;黄疸;带下;热毒痈肿之功效。
[0039]土碎补:味微苦;性凉。具有舒筋活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0040]没药:味苦;辛;性平。入肝、脾、心、肾经。主治跌打损伤、金疮、筋骨、心腹诸痛、症瘕、痈疽肿痛,散血去瘀,消肿止痛。《本草经疏》载:“治凡骨节痛与胸腹胁肋痛。”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没药似荷尔蒙,可调节甲状腺,具有强力消炎、杀菌、止痛以及对抗病毒的功用。[0041]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祛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主治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痈疽疮疡;毒蛇咬伤。《纲目》载:“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晕,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白芷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可抑制肝药物代谢酶系统,此外还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降血压等功效,能活化交感系统激素,抑制脂肪合成。
[0042]皂角刺:味辛;性温。归肝;肺经。具有消毒透脓;搜风;杀虫;主治痈疽肿毒;瘰疬;疮疹顽癣;疠风。《本草崇原》载: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0043]鸡内金:味甘;性平。归脾;胃;肾;膀胱经。健脾消食;涩精止遗;消癥化石。主治消化不良;饮食积滞;呕吐反胃;泄泻下痢;小儿疳积;遗精;遗尿;小便频数;泌尿系结石及胆结石;癥瘕经闭;喉痹乳蛾;牙疳口疮。《本草纲目》载:“治小儿食疟,疗大人淋漓、反胃,消酒积,主喉闭、乳蛾,一切口疮,牙疳诸疮。”现代医学临床证实,鸡内金用于治疗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胆结石、膀胱炎、膀胱结石、口腔溃疡、遗精遗尿、胃癌、肝硬化等多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0044]鱼鳔:味甘;性平。归肾;肝经。具有补肝肾;养血止血;散瘀消肿之功效。主治肾虚遗精;腰膝无力;血虚筋挛;破伤风;癫痫;外伤出血;阴疽;瘘管;慢性溃疡;皲裂;痛风。《本草纲目》载:鳔,止折伤血出不止;鳔胶,烧存性,破伤风痉,止呕血,散瘀血,消肿毒,养筋脉;定手战;固精。
[0045]蝉蜕:味甘;咸;性凉。入肺;肝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蝉蜕具有明显的抗惊厥、镇静作用,能阻断颈上副交感神经的传导,广泛应用于治疗破伤风、慢性荨麻诊、化脓性中耳炎、血管神经性水肿,此外还有止咳嗽,特别是喉痒之咳的作用。
[0046]鹿茸:味甘;咸;性温。入肾;肝经。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托疮毒。主治肾阳虚衰;虚劳赢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筋骨痿软;。《本草经疏》载:“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疽痒。”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鹿茸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卵磷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具有免疫促进剂的作用,还能增加机体对外界的防御能力,调节体内的免疫平衡而避免疾病发生和促进创伤愈合、病体康复。
[0047]全蝎:味辛;性平;有毒。入肝经。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全蝎含有的蝎毒素,有显著的解痉作用,抗惊厥,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血管,减低肾上腺素的增压作用,有显著的镇静作用。
[0048]肉桂:味辛;苦;性热。入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不利或频数;短气喘促;浮肿尿少诸证;命门火衰;火不归源;戴阳;格阳;及上热下寒;面赤足冷;脾肾虚寒;脘腹冷痛;食减便溏;肾虚 腰痛;寒湿痹痛;寒疝疼痛;或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药性论》载:“主治九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拥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杀草木毒。”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肉桂含有肉桂醛、醋酸肉桂酯、醋酸苯基丙酪等成分,具有芳香健胃、解热镇痛、抗菌消炎的作用。
[0049]蜇虫:味咸;性寒;小毒。归肝经。具有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之功效;主治血瘀经闭;癥瘕积块;跌打瘀肿;筋骨骨折;木舌重舌。《本草经硫》载:庭虫,治跌扑损伤,续筋骨有奇效。乃足顾阴经药也。夫血看,身中之真阴也,灌溉百骸,局流经络者也。血若凝滞,则经络不通,阴阳之用互乖,而寒热洗洗生焉。咸寒能人血软坚,故主心腹血积,题瘕血闭诸证。血和而营卫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
[0050]海螵蛸:味咸;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使用疮;主治吐血;呕血;衄血;创伤出血;肾虚遗精滑精。《本草经疏》:乌贼鱼骨,味咸,气微温无毒,入足跃阴、少阴经。厥阴为藏血之脏,
[0051]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52]本发明选用药材依君臣佐使之理,精心炮制,全方诸药有补有泻,标本兼治,行养气血,益精填髓,补脾肾,扶正祛邪,有生肌之效,疗效显著,使脾肾健旺,气血通畅,临床验证资料显示,本发明的中药还具有抗菌抑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改善血管微循环等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5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0054]实施例1
[0055]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0056]
[0057]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防治慢性骨髓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防治慢性骨髓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防治慢性骨髓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4.一种用于防治慢性骨髓炎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将蒲公英、肉桂、黄刺皮、土碎补、没药、白芷、蝉蜕、全蝎、去杂质,粉碎,过120目细粉,备用; 2)将当归、桑寄生、鹿茸、蜇虫拣去杂质,洗净,切片晒干,用黄酒喷淋均匀,稍闷,置锅人用微火炒,取出,放凉,粉碎过120目细粉,备用; 3)将白芍、皂角刺去杂,切片,用米醋拌匀,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研末,过120目细粉,备用; 4)将鸡内金拣去杂质,漂净晒干,先将砂子放入锅人炒热,把鸡内金放入锅中,用文为拌炒至棕黄色或焦黄色鼓起,取出,筛去砂子,取出放凉,研末,过120目细粉,备用; 5)将海螵蛸,去衣,洗净切细块,加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显微黄色,取出,放凉,粉碎后,过120目细粉,备用; 6)将鱼鳔、甘草,洗净去杂质,溶化后,冷凝成冻胶,烧灰存性,备用; 7)将驳骨草、金银花、苏木、熟地、黄芪、茯苓放入容器中,加入六味药总重量5倍量的纯化水,浸泡4小时,煎煮至沸腾后,继续煎煮至2小时,滤出药液,在剩余的药渣中再加入3倍量的纯化水,煎煮至沸腾后,继续煎煮至I小时,滤出药液;合并两次药液,备用; 8)将步骤7)所得的药液与步骤I)、步骤2)、步骤3)、步骤4)、步骤5)所得的细粉和步骤6)所得的灰末混合,搅拌均匀,浓缩为60°C环境下相对密度1.15~1.21的稠膏,加入凡士林,均匀混合为浓膏, 以现代科学生产工艺制备为膏剂、或每粒1.25g的胶囊剂。
【文档编号】A61K35/37GK103638188SQ201310689675
【公开日】2014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7日
【发明者】陈景祥, 陈平 申请人:陈景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