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调节踝足矫形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79014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多向调节踝足矫形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向调节踝足矫形器,包括足托部(1)、小腿固定部(2)、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限位部(3)、跟骨前外侧限位部(4)、小腿外侧限位部(5)、牵引部(6),足托部(1)连接小腿固定部(2),牵引部(6)连接在足托部(1)与小腿固定部(2)之间,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限位部(3)、跟骨前外侧限位部(4)均设置在足托部(1)上,小腿外侧限位部(5)设置在小腿固定部(2)上。本实用新型采用PP板材定制制作,具备优良的韧性,能够根据患者踝关节畸形情况,通过双侧牵拉带牵拉,逐步纠正足下垂畸形,控制内旋/内翻畸形,通过三点力学原理,即第一跖趾关节内侧,跟骨前外侧以及小腿外侧,纠正与控制踝关节畸形。
【专利说明】多向调节踝足矫形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矫形器,具体地,涉及多向调节踝足矫形器。
【背景技术】
[0002]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容易发生足踝部畸形,如脑外伤、脑卒中、脊髓损伤、脑瘫等常伴发足踝部病变,较常见的有足下垂、马蹄足伴内翻或外翻畸形、爪形趾等。另据报道,踝关节趾屈挛缩在脑外伤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76%,在脊髓损伤患者中为57%,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为34%。如不积极干预治疗,踝关节畸形由早期肌肉过度活动引起的动态性痉挛逐渐演变为后期肌纤维适应性短缩所致僵硬性挛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造成严重的家庭与社会负担。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多向调节的踝足矫形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向调节踝足矫形器。
[000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多向调节踝足矫形器,包括足托部1、小腿固定部2、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限位部3、跟骨前外侧限位部4、小腿外侧限位部5、牵引部6,其中,足托部I连接小腿固定部2,牵引部6连接在足托部I与小腿固定部2之间,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限位部3、跟骨前外侧限位部4均设置在足托部I上,小腿外侧限位部5设置在小腿固定部2上。
[0005]优选地,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限位部3和/或跟骨前外侧限位部4由足托部I的侧边缘延伸而出形成。
[0006]优选地,小腿外侧限位部5由小腿固定部2的侧边缘延伸而出形成。
[0007]优选地,足托部I与小腿固定部2为一整体结构。
[0008]优选地,如下任一个或任多个部件采用PP板材制成:
[0009]-足托部I;
[0010]-小腿固定部2;
[0011]-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限位部3;
[0012]-跟骨前外侧限位部4;
[0013]-小腿外侧限位部5。
[0014]优选地,如下任一个或任多个部件的边缘为圆角结构:
[0015]-足托部I;
[0016]-小腿固定部2;
[0017]-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限位部3;
[0018]-跟骨前外侧限位部4;
[0019]-小腿外侧限位部5。
[0020]优选地,牵引部6包括上牵引带固定部61、长度可调节的牵引带62、下牵引带固定部63,其中,上牵引带固定部61为U形结构,U形结构的内侧连接于小腿固定部2,下牵引带固定部63连接在足托部I的边侧或下侧,长度可调节的牵引带62的数量至少为两根,这两根长度可调节的牵引带62分别连接在上牵引带固定部61的端部与下牵引带固定部63的端部之间,且位于足托部I的两侧。
[0021]优选地,还包括如下任一个或任多个部件:
[0022]-小腿上部束带7;
[0023]-小腿中部束带;
[0024]-小腿下部束带8;
[0025]-脚背固定部9。
[0026]优选地,足托部I与前脚掌对应的区域为平板状。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28](I)本实用新型通过三点力学原理,即第一跖趾关节内侧,跟骨前外侧以及小腿外侦牝纠正与控制踝关节畸形。
[0029](2)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患者踝关节畸形情况,通过双侧牵拉带牵拉,逐步纠正足下垂畸形,控制内旋/内翻畸形。
[0030](3)本实用新型使用进口 PP板材定制制作,具备优良的韧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1]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32]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向调节踝足矫形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4]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向调节踝足矫形器,包括足托部1、小腿固定部2、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限位部3、跟骨前外侧限位部4、小腿外侧限位部5、牵引部6、小腿上部束带7、小腿下部束带8、脚背固定部9。
[0035]具体地,足托部I连接小腿固定部2,牵引部6连接在足托部I与小腿固定部2之间,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限位部3、跟骨前外侧限位部4均设置在足托部I上,小腿外侧限位部5设置在小腿固定部2上。足托部1、小腿固定部2、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限位部3、跟骨前外侧限位部4、小腿外侧限位部5均采用PP材料制成,足托部I与小腿固定部2为一整体结构,从而具备良好的韧性和舒适度。
[003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例中,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限位部3和跟骨前外侧限位部4由足托部I的侧边缘延伸而出形成,小腿外侧限位部5由小腿固定部2的侧边缘延伸而出形成。足托部1、小腿固定部2、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限位部3、跟骨前外侧限位部4、小腿外侧限位部的边缘均为圆角结构。
[0037]进一优选地,牵引部6包括上牵弓丨带固定部61、长度可调节的牵弓丨带62、下牵引带固定部63,其中,上牵引带固定部61为U形结构,U形结构的内侧连接于小腿固定部2,下牵引带固定部63连接在足托部I的边侧或下侧,长度可调节的牵引带62的数量至少为两根,这两根长度可调节的牵引带62分别连接在上牵引带固定部61的端部与下牵引带固定部63的端部之间,且位于足托部I的两侧。
[0038]更进一步优选地,足托部I与前脚掌对应的区域为平板状,小腿固定部2上还设置有小腿中部束带。
[0039]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向调节踝足矫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足托部(I)、小腿固定部(2)、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限位部(3)、跟骨前外侧限位部(4)、小腿外侧限位部(5)、牵引部(6),其中,足托部(I)连接小腿固定部(2),牵引部(6)连接在足托部(I)与小腿固定部(2)之间,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限位部(3)、跟骨前外侧限位部(4)均设置在足托部(I)上,小腿外侧限位部(5)设置在小腿固定部(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调节踝足矫形器,其特征在于,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限位部(3)和/或跟骨前外侧限位部(4)由足托部(I)的侧边缘延伸而出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调节踝足矫形器,其特征在于,小腿外侧限位部(5)由小腿固定部(2)的侧边缘延伸而出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调节踝足矫形器,其特征在于,足托部(I)与小腿固定部(2)为一整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调节踝足矫形器,其特征在于,如下任一个或任多个部件采用PP板材制成: -足托部(I); -小腿固定部(2); -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限位部(3); -跟骨前外侧限位部(4); -小腿外侧限位部(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调节踝足矫形器,其特征在于,如下任一个或任多个部件的边缘为圆角结构: -足托部(I); -小腿固定部(2); -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限位部(3); -跟骨前外侧限位部(4); -小腿外侧限位部(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调节踝足矫形器,其特征在于,牵引部(6)包括上牵引带固定部(61)、长度可调节的牵引带(62)、下牵引带固定部(63),其中,上牵引带固定部(61)为U形结构,U形结构的内侧连接于小腿固定部(2),下牵引带固定部(63)连接在足托部(I)的边侧或下侧,长度可调节的牵引带(62)的数量至少为两根,这两根长度可调节的牵引带(62)分别连接在上牵引带固定部(61)的端部与下牵引带固定部(63)的端部之间,且位于足托部(I)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调节踝足矫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任一个或任多个部件: -小腿上部束带(7); -小腿中部束带; -小腿下部束带(8); -脚背固定部(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调节踝足矫形器,其特征在于,足托部(I)与前脚掌对应的区域为平板状。
【文档编号】A61F5/01GK203400230SQ201320457031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9日
【发明者】严所坤, 戴志杰 申请人:戴志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