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用埋入式血液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254阅读:908来源:国知局
血液透析用埋入式血液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血液透析用埋入式血液引流管,以其包括具有第一内管的植入管,具有第二内管的外延管,卡夫、固定翼,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且外延管与植入管交叉旁路连接成一体,第二内管与第一内管连接贯通,外延管管内腔与植入管管内腔连接贯通,第一连接管与第二内管连接,第二连接管与外延管管内腔连接,卡夫和固定翼分别设在外延管上为主要特征,具有结构合理,引流顺畅,不良影响小,患者痛苦轻等特点。
【专利说明】血液透析用埋入式血液弓I流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是血液透析用埋入式血液引流管,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背景技术】
[0002]在尿毒症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将血液引流出体外的方式目前有2种,一种是深静脉导管引流,这种方式在临床上很容易形成血栓,同时还会产生引流管贴壁(血管壁)现象,导致血液引流不畅;而当引流管拔出后血管又容易收缩狭窄,而影响再次插管。另一种是动、静脉内瘘引流,这种方式由于改变了血流方向,增加了静脉压力,易导致远端静脉回流受阻,产生肢体肿胀,且还由于动脉血直接回流静脉,增加了心脏负担,再加上反复穿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0003]为此,研发一种能够克服已有技术不足的血液透析用血液引流管,便成为业内的期待。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血液引流顺畅,对人体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的血流透析用埋入式血液引流管,以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
[0005]本实用新型实现其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血液透析用埋入式血液引流管,该血液引流管,包括:
[0007]—用于植入人体血管内的植入管;在植入管管腔内的上游部位,固定有一段与植入管管内腔互不贯通的第一内管;
[0008]一用于引出人体体外的外延管;在外延管管腔内,固定有与外延管互不贯通的第二内管;所述外延管与植入管交叉旁路连接成一体,且外延管管内腔与植入管管内腔密合连接贯通,而第二内管与第一内管密合连接贯通;
[0009]一卡夫;所述卡夫设在外延管的埋入人体组织的埋入段部位,且在卡夫的表面分布有能与人体组织长接在一起的细毛刺;
[0010]一对固定翼;所述2个固定翼设在外延管裸露在人体表面段部位,且分别对称布置;在固定翼的中间部位,有用于与人体表皮实施缝线扣接固定的针孔;
[0011]在所述外延管的远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且第一连接管与设在外延管管内腔的第二内管密合连接贯通,而第二连接管与处延管的管内腔密合连接贯通;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分别装有用于调节流量的第一夹子和第二夹子;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终端,分别设有与血透机动、静脉端子连接的管螺纹。
[0012]由以上所给出的所述血液引流管,通过手腕部位切口手术,将植入管植入动脉血管内,再将外延管穿过人体组织隧道,埋在皮下组织中,由卡夫(cuff)与皮下组织粘连固定在一起,导出皮肤外部的外延管,由固定翼通过缝线皮肤固定连接在一起,然后再将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分别与血透机的动、静脉端端子接口连接,即可启动血透机实施血液透析。此时,植入动脉内的植入管的上游端(即近心端)的血液,分成两路分别进入第一内管和植入管内腔,进入第一内管的血液通过外延管的第二内管和第一连接管,进入血透机,经过血透后再由第二连接管通过外延管管内腔,导入植入管的管内腔,与直接进入植入管管内腔的血液汇合在一起,输送到下游(即远心端),重新进入人体血液循环。
[0013]由以上描述可以明了,本实用新型不但结构合理,使用安全可靠,不改变血液方向,不增加心脏负担,而且通过将本实用新型埋入体内,可以不用每次血透都要扎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从而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分别用于堵封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第一塞头和第二塞头;所述第一塞头和第二塞头,分别与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终端的管螺纹连接,或者是与所述连接管终端的外圆或内孔紧配合连接。这一技术方案的目的在于,可以避免在非血透时发生人体血液外泄和污染血液引流管的问题。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主张所述植入管的长度在2.5?3.5cm范围内;所述外延管与植入管交叉旁路连接处,设在距离植入管上游端2/3植入管长度的部位。之所以将外延管布置在植入管距离植入管上游端2/3植入管长度的部位,其目的是为了有效避免进入植入管管内腔的血液,进入外延管管内腔,从而避免发生血透过程中血液再循环现象。
[00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还主张,所述设在植入管腔内的第一内管,以及所述设在处延管腔内的第二内管,均是通过热塑成型,而分别固定连接在植入管和外延管的管腔内的。当然也可以采用点粘接方式实施固定连接。
[0017]上述技术方案得以全面实施,本实用新型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所彰显的结构合理,血液引流顺畅,对人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小,患者痛苦轻等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一种典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1所示。
[0020]一种血液透析用埋入式血液引流管,包括:
[0021]一用于植入人体血管内的植入管I ;在植入管I管腔内的上游部位,固定有一段与植入管I管内腔互不贯通的第一内管1-1 ;
[0022]—用于引出人体体外的外延管2 ;在外延管2管腔内,固定有与外延管2互不贯通的第二内管2-1 ;所述外延管2与植入管I交叉旁路连接成一体,且外延管2管内腔与植入管I管内腔密合连接贯通,而第二内管2-1与第一内管1-1密合连接贯通;
[0023]一卡夫3 ;所述卡夫3设在外延管2的埋入人体组织的埋入段2'部位,且在卡夫3的表面分布有能与人体组织长接在一起的细毛刺。
[0024]一对固定翼4 ;所述2个固定翼4设在外延管2裸露在人体表面段2"部位,且分别对称布置;在固定翼4的中间部位,有用于与人体表皮实施缝线扣接固定的针孔4-1 ;
[0025]在所述外延管的远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管5和第二连接管6,且第一连接管5与设在外延管2管内腔的第二内管2-1密合连接贯通,而第二连接管6与处延管2的管内腔密合连接贯通;所述第一连接管5和第二连接管6,分别装有用于调节流量的第一夹子7和第二夹子8 ;在第一连接管5和第二连接管6的终端,分别设有与血透机动、静脉端子连接的管螺纹。
[0026]还包括分别用于堵封第一连接管5和第二连接管6的第一塞头9和第二塞头10 ;所述第一塞头9和第二塞头10,分别与第一连接管5和第二连接管6终端的管螺纹连接,或者是与所述连接管终端的外圆或内孔紧配合连接。所述植入管I的长度为30_ ;所述外延管2与植入管I交叉旁路连接处,设在距离植入管I上游端20mm部位。所述设在植入管I腔内的第一内管1-1,以及所述设在处延管2腔内的第二内管2-1,均是通过热塑成型,而分别固定连接在植入管I和外延管2的管腔内的。
[0027]在上述实施例中所用原料,均为医用塑料。而其中卡夫(cuff)3和固定翼4,是采用涤伦材料分别通过模具热压在外延管2的表面上的。而所述第一内管1-1和第二内管1-2,可以采用I根同一内径的塑料管,布置在植入管I和外延管2的所述部位。
[0028]本实用新型初样的临床试用效果是很好的,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初衷。
【权利要求】
1.一种血液透析用埋入式血液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用于植入人体血管内的植入管(I);在植入管(I)管腔内的上游部位,固定有一段与植入管(I)管内腔互不贯通的第一内管(1-1); 一用于引出人体体外的外延管(2);在外延管(2)管腔内,固定有与外延管(2)互不贯通的第二内管(2-1);所述外延管(2 )与植入管(I)交叉旁路连接成一体,且外延管(2 )管内腔与植入管(I)管内腔密合连接贯通,而第二内管(2-1)与第一内管(1-1)密合连接贯通; 一卡夫(3);所述卡夫(3)设在外延管(2)的埋入人体组织的埋入段(2')部位,且在卡夫(3)的表面分布有能与人体组织长接在一起的细毛刺; 一对固定翼(4);所述2个固定翼(4)设在外延管(2)裸露在人体表面段(2")部位,且分别对称布置;在固定翼(4)的中间部位,有用于与人体表皮实施缝线扣接固定的针孔(4-1); 在所述外延管的远端,分别有第一连接管(5)和第二连接管(6),且第一连接管(5)与设在外延管(2)管内腔的 第二内管(2-1)密合连接贯通,而第二连接管(6)与处延管(2)的管内腔密合连接贯通;所述第一连接管(5)和第二连接管(6),分别装有用于调节流量的第一夹子(7)和第二夹子(8);在第一连接管(5)和第二连接管(6)的终端,分别设有与血透机动、静脉端子连接的管螺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引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用于堵封第一连接管(5)和第二连接管(6)的第一塞头(9)和第二塞头(10);所述第一塞头(9)和第二塞头(10),分别与第一连接管(5)和第二连接管(6)终端的管螺纹连接,或者是与所述连接管终端的外圆或内孔紧配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管(I)的长度在2.5^3.5cm范围内;所述外延管(2)与植入管(I)交叉旁路连接处,设在距离植入管(I)上游端2/3植入管(I)长度的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血液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在植入管(I)腔内的第一内管(1-1),以及所述设在处延管(2)腔内的第二内管(2-1),均是通过热塑成型,而分别固定连接在植入管(I)和外延管(2 )的管腔内的。
【文档编号】A61M25/14GK203425299SQ201320469224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日
【发明者】李秀荣, 杨俊伟, 许贤林 申请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