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内热针刀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用内热针刀。该医用内热针刀包括电极端、手持柄和与手持柄固接的针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端和手持柄套管插接或螺接在一起;所述手持柄与针身连通固接,连通的内壁有绝缘层;针身整体空心,且端部设有刀刃;所述电极端包括绝缘管、加热丝和加热电极,且加热丝长度可达到针身底部,该医用内热针刀即可以作为内热针通过加热起到消除因软组织造成的无菌性炎症,又能作为针刀对后期软组织损害形成的粘连、瘢痕进行切、割、分离,有效解决了现有内热针或是针刀功能单一,不能彻底解除软组织疼痛等问题。
【专利说明】医用内热针刀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用内热针刀。
【背景技术】
[0002]现在医学上对于颈、肩、腰、腿疼痛的治疗微创技术方面有两种常用的工具:内热针和针刀,内热针能对软组织损害所产生的无菌性炎症通过加热促进局部微循环代谢改善环境,消除炎症,但不能对后期的软组织损害形成的粘连、瘢痕进行切、割、分离,不能对有钙化病变的软组织损害达到满意治疗效果;针刀恰恰相反。
[0003]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医用内热针刀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既能通过加热消除因软组织损害造成的无菌性炎症,又能起到切、割、分离粘连的瘢痕组织,彻底解决软组织损害引起的疼痛的医用内热针刀。
[0005]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医用内热针刀,其结构包括电极端、手持柄和与手持柄固接的针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端与手持柄套管插接或螺接。
[000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手持柄与针身连通固接,连通的内壁有绝缘层;针身整体空心,且端部设有刀刃。
[000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极端包括绝缘管、加热丝和加热电极,且加热丝长度可达到针身底部。
[0009]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医用内热针刀的电极端和手持柄可套管连接或螺接在一起,作为内热针用,也可以拔下或螺转下来,作为普通针刀使用;手持柄和针身连通,且连通的内壁有绝缘层,电极端设有绝缘管、加热丝和加热电极,且加热丝长度可达到针身底部,更好的控制针身的温度,达到治疗所需的温度,对软组织损伤后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在通过局部加热加速微循环代谢消除无菌性炎症,又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针身的端部设有刀刃,可对软组织损害后期钙化病变形成的粘连进行切、割、分离;实现了内热针和针刀两种工具的从优组合。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0012]图3为本实用新型针身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电极端1、手持柄2、针身3、刀刃部301、加热丝4、针身绝缘层5、加热电极
6、电极端绝缘层7、螺纹8。【具体实施方式】
[0014]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5]一种医用内热针刀,包括电极端1、手持柄2和针身3,所述电极端I和手持柄2套管插接或螺接在一起;所述手持柄2与针身3连通固接,连通的内壁有绝缘层5 ;针身整体空心,且端部设有刀刃301 ;所述电极端I包括绝缘管7、加热丝4和加热电极6,且加热丝4长度可达到针身底部,电极端与手持柄连接处均设有螺纹8。
[0016]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简述如下:
[0017]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内热针刀作为内热针时,先将电极端I与手持柄2套管插接或螺接好,这时加热丝4到达针身3的底端,通过加热电极6控制外置加热装置传给加热丝4的温度,从而控制了针身3的温度,来进行消除因软组织损害造成的无菌性炎症,因为针身空心内壁有绝缘层5,防止对加热电流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想对后期的软组织损害形成的粘连、瘢痕进行切、割、分离,只需把电极端I与手持柄2进行分离即可;本实用新型医用内热针刀即可单独作为内热针或是针刀使用,也可合并使用,实现了内热针和针刀两种工具的从优组合。
[001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医用内热针刀包括电极端、手持柄和与手持柄固接的针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端和手持柄套管插接或螺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内热针刀,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柄与针身连通固接,连通的内壁有绝缘层;针身整体空心,且端部设有刀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内热针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端包括绝缘管、加热丝和加热电极,且加热丝长度可达到针身底部。
【文档编号】A61F7/00GK203564309SQ201320684327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3日
【发明者】王延辉 申请人:王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