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设备的架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849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医用设备的架台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医用设备的架台。支承医用设备(1、1001)的架台(500)具有装配部(C1-C3)。各装配部(C1-C3)具有上部支柱(535A)以及下部支柱(535B)。医用设备(1、1001)具有第1孔部(611)以及第2孔部(612)。当上部支柱(535A)嵌入第1孔部(611),下部支柱(535B)嵌入笫2孔部(612)时,医用设备(1、1001)能够围绕通过立柱(535A-535B)以及孔部(611-612)的轴(CL)转动。通过使医用设备(1、1001)围绕该轴(CL)转动,能够可靠且顺利地向医用设备(1、1001)的输出端子孔部(570)嵌入装配部(C1-C3)的输出端子(530)。
【专利说明】医用设备的架台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用于保持例如用于向患者输送药剂等的注射泵、输液泵之类的医用设备的医用设备的架台。

【背景技术】
[0002]作为医用设备的一个例子的输液泵、注射泵例如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等中被使用,被用于以较高精度且较长时间进行对患者的药剂的送液处置,输液泵在专利文献I中被公开。
[0003]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输液泵中,使输液管在输液泵的主体内从上至下垂直通过并予以保持。对此,关于输液泵提出使输液管在输液泵的主体内沿水平方向通过并进行保持的方案。另外,关于注射泵也提出有将向注射泵填充药剂的注射主体水平设置,注射泵通过将注射柱塞沿水平推压来将注射主体内的药剂正确地向患者侧输送的方案。
[0004]像这样,之所以想要采用将输液管、注射器沿水平方向通过并保持而非沿垂直方向通过保持的构造,是由于具有能够将多台输液泵、注射泵相对于架台以处于上下位置叠放的状态重叠地保持的优点。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0775号公报
[0006]然而,输液泵、注射泵为重达1.5kg?2.5kg左右的医疗用设备。
[0007]在医疗工作者用双手抬起这样的设备并相对于架台装配时,要使输液泵、注射泵以整体滑动地推入的方式从正面侧沿垂直方向装配于架台。
[0008]因此,存在因输液泵、注射泵使架台本身被推压而向后侧下降的情况。因此,医疗工作者难以进行用双手支承着较重的输液泵、注射泵并将其可靠地装配于架台作业。另外,与装配作业相同,医疗工作者用双手把持着输液泵、注射泵并将其从架台取下的作业也需要用双手支承较重的输液泵、注射泵,因此不易进行。


【发明内容】

[0009]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对医用设备进行拆装的医用设备的架台。
[0010]本发明的医用设备的架台,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医用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主体;装配部,其设置于上述主体,用于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以朝向横向的姿势使用的上述医用设备,上述装配部具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嵌入上述医用设备侧并将上述医用设备支承为能够转动。
[0011]根据上述结构,装配部的支承部能够将医用设备支承为能够转动,因此在将医用设备装配于装配部或将医用设备从装配部取下的情况下,使医用设备的一部分支承于支承部,能够仅凭单手转动医用设备并且装配于装配部,或者相反将医用设备从装配部取下。即,不再需要用双手支承较重的医用设备的重量并相对于架台装配或取下,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拆装输液泵、注射泵的医用设备。
[0012]优选为,多个上述装配部沿着上述架台的上下方向并排设置,各上述装配部具有位于装配的上述医用设备的上部侧的上侧壁与位于上述医用设备的下部侧的下侧壁,上述支承部具有上部支柱和下部支柱,上述上部支柱从上述上侧壁向下方突出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嵌入上述医用设备的背面部侧,上述下部支柱从上述下侧壁向上方突出并与上述上部支柱相面对,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嵌入上述医用设备的背面部侧。
[0013]根据上述结构,支承部的上部支柱与下部支柱嵌入医用设备的背面部侧,由此能够将医用设备支承为能够转动,因此尽管是简单的构造,却在将医用设备装配于装配部或者将医用设备从装配部取下的情况下,使医用设备的一部分支承于支承部,能够仅凭单手便转动医用设备并装配于装配部,或者相反将医用设备从装配部取下。
[0014]优选为,上述装配部具有锁止机构部,通过上述锁止机构部与上述医用设备的背面部侧啮合,从而将上述医用设备相对于上述装配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定。
[0015]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锁止机构部与位于装配部的医用设备的背面部侧啮合,因此医用设备在装配部中可靠地机械式锁止,能够安全地固定。
[0016]优选为,在上述下侧壁具有支承上述医用设备的下部的支承突起部。
[0017]根据上述结构,在以支承部为中心转动医用设备并装配于装配部或者以支承部为中心转动医用设备并从装配部取下的情况下,支承突起部能够支承医用设备的下部,因此能够安全地进行较重的医用设备的装配以及取下作业。
[0018]优选为,在上述装配部配置有输出端子,当将上述医用设备装配于上述装配部时,通过将上述输出端子插入设置于上述医用设备的输出端子座部来进行上述医用设备与上述架台之间的电连接,以沿着上述医用设备的上述输出端子座部以上述支承部为中心转动的方向的方式将上述输出端子配置于上述装配部。
[0019]根据上述结构,以沿着医用设备的输出端子座部以支承部为中心转动的方向的方式将输出端子配置于装配部,因此在以支承部为中心转动医用设备并装配于装配部时,医用设备侧的输出端子能够可靠地连接于装配部侧的输出端子座部。
[0020]优选为,上述输出端子具有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在上述装配部中沿以上述支承部为中心转动的方向配置,当将上述医用设备装配于上述装配部时,上述输出端子沿以上述支承部为中心转动的方向克服上述施力部件的力被推压,由此嵌入上述输出端子座部。
[0021]根据上述结构,当以支承部为中心转动医用设备并装配于装配部时,装配部侧的输出端子能够利用施力部件的力可靠地与医用设备侧的输出端子座部连接。此外,如果以支承部为中心转动医用设备并从装配部取下,装配部侧的输出端子能够利用施力部件的力再次沿以支承部为中心转动的方向复原。
[0022]优选为,上述支承部相对于用于将上述医用设备装配于立杆的立杆夹紧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嵌入。
[0023]根据上述结构,装配部侧的支承部能够利用医用设备侧的立杆夹紧件将医用设备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支承。
[0024]优选为,上述医用设备是输液泵,该输液泵具有主体壳体,在上述主体壳体的上部分配置显示信息的显示部与具有操作按钮的操作面板部,在上述主体壳体的下部分配置有用于装配输送药剂的输液管的管装配部与覆盖上述管装配部的开闭罩。
[0025]根据上述结构,架台装配部能够将输液泵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
[0026]优选为,上述医用设备是注射泵,该注射泵具有主体壳体,在上述主体壳体的上部分配置显示信息的显示部与具有操作按钮的操作面板部,在上述主体壳体的下部分配置用于装配用于输送药剂的注射器的注射器装配部。
[0027]根据上述结构,架台装配部能够将注射泵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
[0028]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且可靠地拆装医用设备的医用设备的架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医用设备的架台优选的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0030]图2为表示从右斜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架台表侧的立体图。
[0031]图3为表示从左斜上方观察图2的架台表侧的立体图。
[0032]图4为表示从左斜上方观察架台主体、装配于该主体的通信箱的表侧的立体图。
[0033]图5为表示从左斜方观察架台主体与通信箱的背侧的立体图。
[0034]图6为表示从右斜方观察架台主体与通信箱的背侧的立体图。
[0035]图7为表示架台主体与通信箱的背侧的立体图。
[0036]图8为表示输液泵的构造例的图。
[0037]图9为表示注射泵的构造例的图。
[0038]图10中,图10㈧为将图2所示的第I装配部Cl、第2装配部C2和第3装配部C3中的第I装配部Cl从第I装配部Cl、第2装配部C2、和第3装配部C3中作为代表示出的立体图,图10⑶为从正面侧观察图10(A)所示的第I装配部Cl的立体图。
[0039]图11为在图10⑷中沿CN方向观察第I装配部Cl的立体图。
[0040]图12为沿UB方向观察图11所示的电源连接用的输出端子的附近的构造的立体图。
[0041]图13中,图13 (A)示出用于使操作杆与锁止机构部联动的第I动作机构部的构造例,图13(B)为示出用于使操作杆与推杆联动的第2动作机构部的构造例的立体图。
[0042]图14中,图14(A)示出推杆收纳于收纳部内的状态。图14⑶为示出推杆从收纳部突出规定行程STC的状态的图。
[0043]图15为表示图8所示的输液泵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0044]图16为表示通过图14所示的锁止机构部的第I爪部与第2突出部分的卡合部的第I台阶部啮合而达成输液泵的临时固定状态的样子的图。
[0045]图17为表示通过图14所示的锁止机构部的第2爪部与第2突出部分的卡合部的第2台阶部啮合而达成输液泵的正式固定状态的样子的图。
[0046]图18为作为一个例子示出通过将输液泵以支承部为中心沿SS方向转动而将输液泵相对于架台第I装配部装配的样子的图。
[0047]图19为表示指示器的动作机构部的立体图。
[0048]图20为从斜上方观察图5所示的架台3个立杆夹紧件的构造的立体图。
[0049]图21为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立杆夹紧件,作为比较例示出通常进行的立杆夹紧件的安装构造的图。
[0050]图22中,图22 (A)为从斜后侧观察通信箱的立体图,图22 (B)为表示通信箱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架台下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0051]图23为从背面侧示出架台下部、装配于该下部的通信箱的立体图。
[0052]图24为表示图5所示的架台、立杆、输液泵(或注射泵)的机械式的连结关系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54]此外,以下叙述的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具体例子,因此在技术上实施了优选的各种限定,只要在以下的说明中没有特别标明为限定本发明的记载,则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
[0055]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医用设备的架台优选的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2为表示从右斜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架台表侧的立体图。图3为从左斜上方观察图2的架台表侧的立体图。
[0056]如图1所示,架台50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垂直立起的立杆499。该立杆499沿相对于基体499垂直(Z方向)的方向被立起安装,基体498被安置于病房、治疗室等的地面FW。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虽然将I台架台500安装于立杆499,但也可以通过选择更长的立杆499而将多台架台500、例如3台架台500沿Z方向层叠安装。
[0057]图1的X方向、Y方向、Z方向相互正交,Z方向为上下方向。X方向为水平方向,是架台500与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的左右方向。X方向也是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的药剂的送液方向(T方向)。Y方向为架台500与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的前后方向。
[0058]图1所示的架台500搭载有3台医用设备,在图1的例子中,从上方按顺序将2台输液泵I与I台注射泵1001以层叠且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此外,关于输液泵I与注射泵1001的构造例将在后文中说明,但将输液泵I的主体壳体2的外形形状与注射泵1001的主体壳体1002的外形形状形成为共通化。
[0059]图1所示的架台500具有主体501、上部的连结部502、作为下部的连结部的连结部座部540、手柄450、多个架台用的立杆夹紧件400。架台500的主体501使用多个架台用的立杆夹紧件40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定于立杆499。
[0060]如图2与图3所示,架台500的主体501、上部的连结部502和下部的连结部座部540优选通过具有耐药品性的成型树脂材料一体成型,并具有一旦沾染药剂等能防止其侵入内部的防沫处理构造。架台500的主体501是通过将前壳体511与后壳体512组合而成的。上部的连结部502为当在该架台500的上部进而叠放连结其他相同的构造的架台500时所使用的部分。或者上部的连结部502在将在后文中说明的通信箱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时使用。下部的连结部座部540为当在该架台500的下部进而插入相同的构造的架台500的上部的连结部502从而形成连结时所使用的部分。或者下部的连结部座部540在将通信箱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时使用。金属制的U字型的手柄450为当移动该架台500时供医疗工作者握持的部分。该手柄450被固定于上部的连结部502的上表面。
[0061]图1?图3所示的架台500的主体501从上方起依次具有第I装配部Cl、第2装配部C2和第3装配部C3。第I装配部Cl、第2装配部C2和第3装配部C3在图1所示的装配例子中,分别将输液泵1、输液泵1、注射泵1001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第I装配部Cl、第2装配部C2和第3装配部C3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能够将输液泵I与注射泵1001均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
[0062]在图2与图3所示的架台500中,露出主体501的上部的连结部502与手柄450。但是,在图4?图7所示的架台500中,通信箱520相对于主体501的上部的连结部50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
[0063]图4为从左斜方观察架台500的主体501、装配于该主体501的通信箱520的表侧的立体图。图5为从左斜方观察架台500的主体501与通信箱520的背侧的立体图。图6为从右斜方观察架台500的主体501与通信箱520的背侧的立体图,图7为表示架台500的主体501与通信箱520的背侧的立体图。
[0064]如图4?图7所示,通信箱520为了例如通过使用红外线等的光通信来与外部的装置、例如外部的计算机(作为外部的装置的一个例子)之间进行必要的信息的交换,而被附加装配于架台500。如图4与图5所示,通信箱520具有框体521、连结部522、立杆夹紧件400、凹形状的连结部座部523。图4所示的框体521为箱型,在框体521的上部设置连结部522。该连结部522具有与上述的图3所示的主体501的连结部502相同的大小的构造,由此实现形状的共通化。
[0065]图5所示的通信箱520的立杆夹紧件400设置于连结部522的背面,通信箱520的立杆夹紧件400与主体501侧的2台立杆夹紧件400相同。通信箱520的立杆夹紧件400与主体501的上侧的立杆夹紧件400的Z方向的间隔被设定为与主体501的2台立杆夹紧件400的间隔相同。由此,主体501与通信箱520能够使用3台立杆夹紧件400相对于图1所示的立杆499以均等间隔锁止,从而稳定地固定。
[0066]特别是,即便通信箱520的重量增大,却由于在通信箱420本身未设置立杆夹紧件400,因此立杆499具有能够可靠且稳定地固定架台500和装配于架台500的上部与架台500的下部的至少一方的通信箱520的优点。如果通信箱420被装配于架台500的上部与架台500的下部的至少一方,则通信箱420会通过架台500在被装配于第I装配部Cl?第3装配部C3的2台输液泵I与I台注射泵1001之间形成电连接。因此,2台输液泵I与I台注射泵1001对于外部的计算机能够通过通信箱420进行必要的信息的交换。此外,关于立杆夹紧件400的构造将在后文中说明。
[0067]如图5与图6所示,架台500的上部的连结部502与手柄450沿Yl方向(前后方向的进深侧)滑动而插入至通信箱520的连结部座部523内。因此,通信箱520使用上部的连结部502与手柄450相对于架台500的主体501以机械式连接并且电连接的方式固定。由此,图5所示的通信箱520能够通过沿Yl方向插入而安装在架台500的主体501的第I装配部Cl的更上部。另外,通信箱520通过相反地相对于连结部502沿Y2方向(前后方向的近前侧)滑动而能够从架台500的上部的连结部502与手柄450取下。
[0068]通信箱520的连结部522如图4所示具有通信用的连接器522C。如图4所示,在通信箱520的框体521的前面525设置有显示部526。该显示部526例如具有电源开关526A、电源插头插入灯526B、表示工业交流电源或蓄电池电源的灯526C、表示通信等级的灯组526D等。
[0069]在此,参照图2与图3对架台500的主体501的第I装配部Cl、第2装配部C2和第3装配部C3的构造例进行说明。
[0070]图2与图3所示的第I装配部Cl、第2装配部C2和第3装配部C3的构造实际相同,因此将以第I装配部Cl为代表进行以下说明,并对第I装配部Cl、第2装配部C2和第3装配部C3的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
[0071]如图2与图3所示,第I装配部Cl具有:电源连接用的输出端子530、锁止机构部531、IrDA532、推杆(pusher) 533、托盘 534、支承部 535、操作杆 536、指示器 537。
[0072]图2所示的支承部535具有在相同轴上对置、且具有相同的外径、长度、材质的上部支柱535A与下部支柱535B。上部支柱535A沿Zl方向被向下固定于第I装配部Cl的上侧壁CW1,下部支柱535B沿Z2方向被向上固定于第I装配部Cl的下侧壁CV1。这些上部支柱535A与下部支柱535B相对于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的泵用的立杆夹紧件(将在后文中说明。)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被安装。通过上部支柱535A与下部支柱535B的旋转中心轴CL在对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进行旋转操作并安装于第I装配部Cl的情况下,为旋转支承中心。
[0073]如图3所示,操作杆536以可供医疗工作者通过手动沿RL方向(近前方向)进行旋转操作的方式安装于图3所示的前壳体511的左侧面部。指示器537在前壳体511的左侧面部,被设置在操作杆536的前侧的位置。该指示器537的构造与功能将在后文中说明,但指示器537具有例如通过使用蓝色的显示与红色的显示来向医疗工作者显示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相对于第I装配部Cl被图2所示的锁止机构部531可靠地锁止而实现正式固定或者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相对于第I装配部Cl仍处于预锁定状态的作用。以上的结构虽为第I装配部Cl的构造,但第2装配部C2与第3装配部C3也具有相同的构造。
[0074]图2与图3所示的上部的连结部502具有AC电源供给用的输入箱502C。
[0075]如图7所示,在架台500的主体501的下部设置有用于通过插入其他架台500的上部的连结部502而承接的连结部座部540。该连结部座部540具有与通信箱520的凹型形状的连结部座部523相同的凹型形状。尽管未被图示,但连结部座部540被用于将其他架台500的上部的连结部502电气机械式连结于图7所示的架台500的下侧。或者,连结部座部540被用于将具有与图7所示的通信箱520相同的形状的其他通信箱520的凸型形状的连结部522进行电气机械式连结。
[0076]在此,参照图8对图1中例示的输液泵I的构造例进行说明,并且参照图9对注射泵1001的构造例进行说明。
[0077]首先,参照图8 (A)与图8⑶对输液泵I的构造例进行说明。图8 (A)为表示本发明的输液泵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外观立体图。图8(B)为从W方向观察图8(A)所不的输液泵I的主视图。
[0078]图8 (A)与图8 (B)所示的输液泵I能够使用架台500与通信箱520相对于外部的计算机通过院内无线或者有线LAN等的通信网络进行输液泵I的动作信息、药剂信息等的信息的交换。输液泵I例如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⑶、(XU、NI⑶)等中使用,是被用于向患者进行高精度且较长时间的例如抗癌剂、麻醉剂、化疗剂、输血等、营养剂等的药剂的注入处置的注入泵。该输液泵I通过使用图4所示的架台500与通信箱520选择例如从药剂库(library)中选择使用的药剂信息,能够对该选择的药剂进行送液。该药剂库在药剂库数据库(DB)中是包括预先注册的药剂名的药剂的下药设定组亦即药剂信息。医疗工作者通过使用该药剂库,无需每次都进行复杂的下药设定,可以实现药剂的选择以及药剂的设定。
[0079]如图8(B)所示,输液泵I能够从填充有药剂171的药剂袋170经由输液调节阀179、输液管200的上游侧200A、下游侧200B,进而经由留置针172对患者P正确送液。输液泵I具有主体壳体2与把手2T。该主体壳体2通过具有耐药品性的成型树脂材料一体成型,具有一旦沾染药剂等能够防止其侵入输液泵I的内部的防沫处理构造。像这样,之所以使主体壳体2具有防沫处理构造,是由于存在例如配置于上方的药剂袋170内的药剂171洒落或者在周边使用的消毒液等飞散而发生附着的情况。
[0080]对于配置于输液泵I的主体壳体2的要素进行说明。如图8(A)与图8(B)所示,在主体壳体2的上部分2A配置有显示部3和操作面板部4。显示部3为图像显示装置,例如使用由彩色液晶、有机EL形成的显示装置。显示部3配置在主体壳体2的上部分2A的左上位置,并且配置在开闭罩5的上侧。主体壳体2的上部分2A为主体壳体2的上半部分。主体壳体2的下部分2B为主体壳体2的下半部分。
[0081]在图8(B)中,在显示部3上作为一个例子可以显示药剂下药预定量(mL)的显示栏3B、药剂下药累计量(mL)的显示栏3C、充电履历的显示栏3D、流量(mL)的显示栏3E等。显示部3除此之外还可以显示警告消息。如图8(A)所示,操作面板部4在主体壳体2的上部分2A配置于显示部3的右侧,在操作面板部4例如配置指示灯4A、快送开关按钮4B、开始开关按钮4C、停止开关按钮4D、菜单选择按钮4E等。电源开关按钮配置在不同于操作面板部4的其他位置。
[0082]如图8㈧所示,在主体壳体2的下部分2B,作为盖部件的开闭罩5能够以旋转轴5A为中心沿CS方向打开或者沿CR方向关闭。通过关闭该开闭罩5,能够覆盖下部分2B的管装配部50与输液管200,通过打开开闭罩5,能够露出管装配部50与输液管200。在图8(B)所示的下部分2B的管装配部50,能够将例如软质氯乙烯等的挠性的热塑性树脂制的输液管200以可拆装的方式装配。通过使该开闭罩5沿CR方向旋转并关闭管装配部50,开闭罩5将输液管200在管装配部50中沿横向、特别优选沿X方向水平保持。
[0083]如图8(B)所示,在开闭罩5的表面优选根据需要设置当安置输液管200时用于明确显不正确的送液方向亦即T方向的输液管设定方向显不部150。输液管设定方向显不部150具有:显示药剂袋侧的药剂袋显示部151、显示患者侧的患者侧显示部152、标明药剂的送液方向的送液方向显示部153。如图8(B)所示,药剂袋显示部151是为了通过目视确认输液管200的药剂袋170侧相对于开闭罩5处于右侧部分而配置的,患者侧显示部152是为了通过目视确认输液管200的患者P侧相对于开闭罩5处于左侧部分而配置的。此外,送液方向显不部153是为了标明安置于开闭罩5的内侧的输液管200对于药剂171的正确的送液方向的T方向而配置的。
[0084]如图8 (A)与图8 (B)所示,管装配部50设置在输液泵I的主体壳体2的下部分2B侦牝管装配部50在显示部3与操作面板部4的下部沿着X方向设置。作为使用者的医疗工作者能够确认主体壳体2的上部分2A的显示部3的信息,并且进行输液管200对于管装配部50的装配,进而关闭开闭罩5。而且,医疗工作者能够确认主体壳体2的上部分2A的显示部3的信息,并且对操作面板部4的操作按钮进行操作。
[0085]接下来,参照图9对注射泵1001的构造例进行说明。图9为表示图1所示的注射泵1001的构造例的立体图。
[0086]该注射泵1001与输液泵I相同,能够使用架台500与通信箱520相对于外部的计算机进行信息的交换。注射泵1001例如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⑶、(XU、NI⑶)等中使用,是被用于向患者进行高精度且较长时间的例如抗癌剂、麻醉剂、化疗剂、输血等、营养剂等的药剂的注入处置的注入泵。该注射泵1001通过使用图4所示的架台500与通信箱520选择例如从药剂库使用的药剂信息,能够对该选择的药剂进行送液。该药剂库在药剂库数据库(DB)中是包括预先注册的药剂名的药剂的下药设定组亦即药剂信息。医疗工作者通过使用该药剂库,无需每次都进行复杂的下药设定,可以实现药剂的选择以及药剂的设定。
[0087]如图9所示,注射泵1001能够使用夹紧件1005将例如填充药剂的注射器1200的注射主体1201以无法移动的方式进行安置。马达M使注射柱塞驱动部1007的驱动轴旋转,由此注射柱塞驱动部1007的滑块1010将注射器1200的注射柱塞1202沿T方向推压,从而将注射主体1201内的药剂经由管1203与留置针1204向患者P正确地送液。注射泵1001具有主体壳体1002,该主体壳体1002通过具有耐药品性的成型树脂材料一体成型,由此构成为具有液密性能的箱体。由此,如将在后文中说明的那样,具有一旦沾染药剂、水分等能够防止其向注射泵I的内部侵入的防沫以及防滴(防水)处理构造。
[0088]如图9所示,注射泵I具有主体壳体1002与把手1002T。在主体壳体2的上部分1002A配置有显示部1003、操作面板部1004。在主体壳体1002的下部分1002B配置有注射器设定部1006、马达M与注射柱塞驱动部1007。由此,医疗工作者能够通过目视确认在主体壳体1002的上部分1002A的显示部1003以彩色显示的信息内容,并且进行来自注射器1200的药剂的送液作业。而且,医疗工作者能够确认在主体壳体1002的显示部1003以彩色显示的信息内容,并且操作操作面板部1004的操作按钮。
[0089]如图9所示,显示部1003为能够进行彩色曲线图形显示的彩色液晶显示装置(IXD)、有机EL。该显示部1003被配置于主体壳体2的上部分2A的左上位置,且配置于注射器设定部1006与注射柱塞驱动部1007的上侧。操作面板部1004在主体壳体1002的上部分1002A配置于显示部1003的右侧,在操作面板部1004,在图示例子中,作为操作按钮配置有指示灯4A、快送开关按钮4B、开始开关按钮4C、停止开关按钮4D、菜单选择按钮4E等。
[0090]图9所示的主体壳体1002的上部分1002A为主体壳体1002的上半部分。主体壳体1002的下部分1002B为主体壳体2的下半部分。注射器设定部1006与注射柱塞驱动部1007沿着X方向并排配置。注射器设定部1006能够从多种收纳量的不同注射器中选择所需的收纳量的注射器1200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嵌入装配。
[0091]注射器设定部1006具有收纳注射主体1201的收纳部1008、夹紧件5、用于嵌入把持注射器1200的主体凸缘1209的主体凸缘把持部1500。收纳部1008具有凹型的注射主体保持部1008D。在收纳部1008的左侧的端部的壁部分形成有将管1203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夹住的管固定部1009。如图2所示,该管固定部1009为夹住管203的一部分从而将其固定的槽部分。
[0092]在图9中,医疗工作者在操作夹紧件1005并将注射器1200从注射器设定部1006取下时,例如克服未图示的弹簧的力沿Y2方向(近前方向)拉动夹紧件1005,而且沿Rl方向转过90度,由此使夹紧件1005与注射主体1201的外周面分离。由此,注射主体1201解除了由夹紧件1005进行的固定,能够从收纳部1008的注射主体保持部1008D中取出,并且将管1203从管固定部1009内取下。另外,当操作该夹紧件1005并将注射器1200安装于注射器设定部1006的收纳部1008时,克服未图示的弹簧的力沿Y2方向拉动夹紧件1005并使之沿R2方向转过90度,进而利用弹簧的力沿Yl方向返回,由此注射主体1201能够收纳在收纳部1008的注射主体保持部1008D内,并且以将管1203嵌入管固定部1009内的状态由夹紧件1005固定。
[0093]如图9所示,如果将注射主体1201收纳并装配于收纳部1008的注射主体保持部1008D内,则注射柱塞1202被配置于注射柱塞驱动部1007内。该注射柱塞驱动部1007具有滑块1010。当利用由控制部发出的指令使马达M驱动后,该滑块1010将注射柱塞1202的柱塞凸缘1205相对于注射主体1201相对地沿T方向一点点推压。由此,注射主体1201内的药剂能够经过管1203与留置针1204向患者P以高精度和较长的时间送液。
[0094]接下来,对于用于使医疗工作者能够将图8所示的输液泵I或图9所示的注射泵1001例如如图1所示的装配例那样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图2与图3所示的第I装配部Cl、第2装配部C2和第3装配部C3的构造进行说明。
[0095]图10㈧为将图2所示的第I装配部Cl、第2装配部C2和第3装配部C3中的第I装配部Cl从第I装配部Cl、第2装配部C2、第3装配部C3中作为代表示出的立体图,图10⑶为从正面侧贯穿图10(A)所示的第I装配部Cl的立体图。图11为在图10(A)中沿CN方向观察第I装配部Cl的立体图。
[0096]图8所示的输液泵I的主体壳体2与图9所示的注射泵1001的主体壳体1002除了一部分外具有共通的外型形状,由此实现共通化。由此,输液泵I与注射泵1001能够通用地装配于架台500的第I装配部Cl、第2装配部C2和第3装配部C3的任意装配部。
[0097]图10(A)与图10⑶所示的第I装配部Cl具有:电源连接用的输出端子530、锁止机构部531、IrDA532、推杆533、作为支承突起部的托盘534、支承部535、操作杆536、指示器537 (参照图11)。参照图10(A)与图10(B)对第I装配部Cl进行进一步说明。其中,图2所示的第2装配部C2与第3装配部C3的构造与第I装配部Cl的构造相同。
[0098]图12为从UB方向观察图11所示的电源连接用的输出端子530的附近的构造例的立体图。如图12所示,电源连接用的输出端子530被收纳保持于安装基部551。弹簧552配置于安装基部551内,并被安装于输出端子530的后端部530K与安装基部551之间。
[0099]该安装基部551被埋入固定在第I装配部Cl的前面部550。电源连接用的输出端子530利用该弹簧552的力相对于架台500的Y2方向(前后方向)以预先设定好倾斜角度Θ、例如5度的角度沿CLC方向突出设置。即,架台500的Y2方向为相对于第I装配部Cl的前面部550的垂直方向,但电源连接用的输出端子530从第I装配部Cl的前面部550沿CLC方向朝倾斜方向突出地设置。通过将电源连接用的输出端子530克服弹簧552的力沿CLC方向施力,能使电源连接用的输出端子530在安装基部551内朝后侧后退。由此,电源连接用的输出端子530形成为相对于将在后文中说明的输液泵I的输出端子座部或注射泵1001的输出端子座部能够以可靠地且顺滑地拆装的方式连接的构造。
[0100]图11与图12所示的第I装配部Cl的前面部550形成在图10(A)所示的第I装配部Cl的上侧壁CWl与下侧壁CVl之间。如图10(A)所示,前面部550具有平坦部分555、凸部分556a和凹部分556b。平坦部分555位于左侧,凸部分556a与凹部分556b位于右侦U。前面部550的平坦部分555、凸部分556a和凹部分556b成为与图8所示的输液泵I的背面部侧的凹凸形状和图9所示的注射泵1001的背面部侧的凹凸形状吻合的形状。
[0101]如图10(A)与图10⑶所示,电源连接用的输出端子530、锁止机构部531、推杆
533、支承部535的上部支柱535A、定位用的抵接部557和限位器558配置于上侧壁CWl。IrDA532配置于平坦部分555,且在输出端子530的下部的位置。支承部535的下部支柱535B配置于下侧壁CV1。如图10所示,支承部535的上部支柱535A与下部支柱535B配置于第I装配部Cl的最右侧的位置,推杆533与限位器558配置于第I装配部Cl的最左侧的位置。
[0102]如图10所示,托盘534为沿Y2方向(近前侧)以水平突出的方式形成的板状的支承突起部。该托盘534起到在将图8的输液泵I或图9的注射泵1001装配于第I装配部Cl时或从第I装配部Cl取下时支承输液泵I的下部或注射泵1001的下部,避免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从第I装配部Cl脱落的作用。由此,能够防止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在装配时或取下时从架台500掉落,能够确保安全性。
[0103]图11所示的定位用的抵接部557具有在将图8的输液泵I或图9的注射泵1001装配于第I装配部Cl而形成正式固定时通过与输液泵I的背面或图9的注射泵1001的背面部抵接而能够以预先设定好的正确的姿势装配于第I装配部Cl的功能。图11所示的限位器558在沿RL方向对操作杆536进行旋转操作时限制操作杆536的旋转角度。
[0104]图12所示的锁止机构部531相对于用于夹紧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的泵用的立杆夹紧件(将在后文中说明。)以能够拆装的方式锁止。IrDA532与处于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的背面侧的IrDA(未图示)之间进行光无线数据通信,由此进行信息的交换。图11与图12所示的推杆533在医疗工作者将操作杆536沿图11所示的RL方向旋转操作后,从图14所示的收纳的状态沿Y2方向突出规定行程STC。如果该推杆533突出,则该推杆533能够推压装配完毕的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的背面部侧。由此,推杆533的突出动作令从第I装配部Cl取下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的作业变得容易。
[0105]图13 (A)示出用于使操作杆536与锁止机构部531联动的第I动作机构部560的构造例。图13(B)示出用于使操作杆536与推杆533联动的第2动作机构部559的构造例。图14(A)示出推杆533收纳于收纳部533N内的状态。图14(B)示出推杆533从收纳部533N突出规定行程STC的状态。
[0106]图13 (A)所示的第I动作机构部560具有医疗工作者将操作杆536以旋转中心轴SQ为中心沿RL方向旋转从而将锁止机构部531的第2爪部562朝DF方向抬起的功能。第I爪部561为用于将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临时固定在架台500侧的临时固定部件,第2爪部562为用于将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正式固定在架台500侧的主固定部件。临时固定也称为预锁止,正式固定也称为正式锁止(on lock) ο
[0107]如图13(A)所示,操作杆536的轴部563被安装于框架565并能够沿RL方向进行旋转操作。在该轴部563安装有第I凸轮564。在框架565安装第2凸轮566与第3凸轮567,第I凸轮564、第2凸轮566和第3凸轮567依次抵接。第3凸轮567使用连结轴连结于锁止机构部531的第2爪部562,因此第3凸轮567与第2爪部562能够以旋转中心轴SH为中心一体旋转。
[0108]由此,如果医疗工作者将操作杆536沿RL方向旋转操作规定角度Θ 1、例如10度,则第I凸轮564沿SJ方向旋转,因此第2凸轮566沿SG方向旋转而被推起。如果该第2凸轮566被推起,则第3凸轮567沿SV方向被推起。其结果,第2爪部562能够沿DF方向抬起。通过将第2爪部562沿DF方向抬起,能够可靠地解除正式固定用的第2爪部56相对于输液泵I的背面部侧的卡合状态或相对于注射泵1001的背面部侧的卡合状态。但是,即使解除了第2爪部56的正式固定,第I爪部561的卡合也不会解除。
[0109]接下来,图13(B)所示的第2动作机构部559具有医疗工作者将操作杆536以旋转中心轴SQ为中心沿RL方向旋转规定的旋转角度Θ 2、例如30度,从而将推杆533沿Y2方向突出规定的行程STC的功能。操作杆536的轴部563安装于框架569F,固定连杆部件568。该连杆部件568使用销568P连结于操作部件569的下端部569A。操作部件569的上端部569B抵接于推杆533的后端部533B。操作部件569能够使用销569P在框架569F旋转。
[0110]由此,如果医疗工作者将图13(B)所示的操作杆536朝RL方向旋转操作,则连杆部件568朝RLl方向旋转,因此另一操作部件569沿RL2方向抬起。因此,医疗工作者将操作杆536沿RL方向旋转操作规定角度Θ 2,由此如图14(A)?图14⑶所示,使推杆533的前端部533A沿Y2方向突出规定的行程STC。该推杆533的前端部533A沿Y2方向突出规定的行程STC。因此,通过将例如在图11的第I装配部Cl装配的输液泵I的背面部或注射泵1001的背面部沿Y2方向(前方向)推出,医疗工作者能够容易地进行将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从第I装配部Cl取下时的作业。
[0111]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图13中,锁止机构部531的正式固定用的第2爪部562由于操作杆536沿RL方向被旋转操作规定角度Θ I而朝DF方向抬起,能够可靠地解除第2爪部56相对于输液泵I的背面部的卡合状态或相对于注射泵1001的背面部的卡合状态。并且,即使解除了第2爪部56的正式固定,仍处于第I爪部561对于输液泵I的临时固定不被解除的状态,而医疗工作者通过将操作杆536沿RL方向旋转操作规定角度Θ 2而将例如在图11的第I装配部Cl装配的输液泵I的背面部或注射泵1001的背面部沿Y2方向强制性地推出,由此能够解除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的由第I爪部561进行的临时固定,因此可容易地进行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的取下作业。
[0112]接下来,图15(A)与图15⑶示出图8所示的输液泵I的背面部侧。图9所示的注射泵1001的背面部侧的形状也几乎相同,因此以输液泵I的背面侧的构造为代表进行说明。
[0113]如图15(A)与图15(B)所示,在输液泵I的背面部侧具有泵用的立杆夹紧件600、输出端子孔部570。输出端子孔部570被设置用于通过将图10所示的电源连接用的输出端子53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插入,从而将输出端子孔部570与输出端子530机械式连接并且电连接。
[0114]泵用的立杆夹紧件600使用预先设置于输液泵I的背面部的安装部599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该立杆夹紧件600在不使用图1所示的架台500而将图1所示的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直接固定于泵安装用的立杆1499的情况下使用。
[0115]图15所示的泵用的立杆夹紧件600的构造与图1所示的架台500用的立杆夹紧件400的构造不同。泵用的立杆夹紧件600具有塑料的基部601、金属制的安装用的固定件602、金属制的安装用的移动件603、以及操作部604。
[0116]基部601能够通过嵌入处于输液泵I的背面部的安装部599而装配。固定件602相对于基部601固定。固定件602具有第I突出部分602A和与第I突出部分602A分开间隔对置配置的第2突出部分602B。在第I突出部分602A固定操作部604的一部分,操作部604具有旋转部605和移动部件606。在移动部件606的前端部固定有移动件603。操作部604沿X方向配置,医疗工作者将旋转部605旋转,使得移动部件606的移动件603沿X方向前进,在移动件603与第2突出部分60B之间夹住立杆1499,由此能够将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
[0117]如图15所示,在第I突出部分602A设置有第I插入用孔部611与第2插入用孔部612。第I插入用孔部611与第2插入用孔部612分别具有在X2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分611A、612A。这些开口部分611A与开口部分612A是为了将上部支柱535A与下部支柱535B分别可靠且容易地从侧方插入至第I插入用孔部611与第2插入用孔部612内而形成的。
[0118]第I插入用孔部611形成于第I突出部分602A的上表面侧,第2插入用孔部612形成于第I突出部分602A的下表面侧,第I插入用孔部611与第2插入用孔部612沿着中心轴丽。第I插入用孔部611将图15与图10所示的支承部535的上部支柱535A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插入。同样,第2插入用孔部612将图15与图10所示的支承部535的下部支柱535B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插入。即,图10所示的旋转中心轴CL与图15所示的中心轴MN一致。
[0119]另一方面,在第2突出部分602B的上表面侧设置有卡合部620。该卡合部620具有与图14所示的锁止机构部531的第I爪部561和第2爪部562分别卡合的作用。卡合部620具有第I台阶部621、第2台阶部622、凹部623。
[0120]凹部623为沿Zl方向(下方向)凹陷形成的部分,在该凹部623的端部,第I台阶部621与第2台阶部622以沿Z2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第I台阶部621与第2台阶部622相邻形成,但第I台阶部621相比第2台阶部622形成在更向Yl方向(后方)偏移的位置。也就是,第I台阶部621偏向Yl方向形成,第2台阶部622偏向Y2方向形成。
[0121]如图16⑶所示,第I台阶部621自凹部623起沿Z2方向形成的形成高度HKl与第2台阶部622自凹部623起沿Z2方向形成的形成高度HK2相比被设定得较小。由此,第I爪部561与第I台阶部621卡合的临时固定状态同第2爪部562与第2台阶部622卡合的正式固定状态相比,能够更容易被接触。
[0122]图16以及图17示出图14所示的锁止机构部531的第I爪部561与第2爪部562相对于第2突出部分602B的第I台阶部621与第2台阶部622分别啮合的样子。图16(A)为表示第I爪部561与第2爪部562同第I台阶部621与第2台阶部622分别啮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6(B)示出只有第I爪部561与第I台阶部621卡合而第2爪部562不与第2台阶部622卡合,由此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被临时固定在第I装配部Cl侧的状态。图17示出只有第2爪部562与第2台阶部622卡合的正式固定状态。也就是,第I爪部561从第I台阶部621分离而未发生卡合,由此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被正式固定在第I装配部Cl侧的状态。
[0123]如图16(A)与图17所示,第I爪部561具有L字型的前端部561F,第2爪部562具有L字型的前端部562F。如图16(A)所示,当在医疗工作者把持具有图15所示的立杆夹紧件600的输液泵I的状态下,以围绕旋转中心轴CL沿SS方向转动的方式将输液泵I装配于架台500的第I装配部Cl的情况下,如图16(A)所示第I爪部561的前端部561F朝向第I台阶部621相对于图16(B)所示第I台阶部621先发生啮合。由此,输液泵I能够利用第I爪部561的前端部561F与第I台阶部621的啮合被临时固定在第I装配部Cl侦U。
[0124]但是,第I爪部561的L字型的前端部561F的形状如图16(B)所示,为超过90度的形成角度F θ,而且第I台阶部621偏向Yl倾斜形成。因此,如图16(B)所示,如果在输液泵I被临时固定在第I装配部Cl的状态下医疗工作者将立杆夹紧件600同输液泵I 一起沿SSl方向拉动,则第I爪部561的前端部561F容易被抬起从而从第I台阶部621脱离。因此,输液泵I能够容易且顺利地沿SSl方向取出。
[0125]进而,如图16(B)所示,在医疗工作者把持图15所示的输液泵I的状态下,如果以旋转中心轴CL为中心继续沿SS方向转动,则如图17所示,第2爪部562与第2台阶部622啮合。由此,输液泵I能够通过第2爪部562的前端部562F与第2台阶部622的啮合状态实现正式固定。
[0126]但是,第2爪部562的前端部562F与第2台阶部622形成为即使将立杆夹紧件600同输液泵I 一起沿SSl方向拉动而第2爪部562的前端部562F也不从第2台阶部622抬起的形状。也就是,前端部562F为低于90度的形成角度G Θ,而且第2台阶部622沿Ζ2方向垂直形成。因此,第2爪部562的前端部562F不会从第2台阶部622轻易脱离,只要是输液泵I形成为正式固定的状态,便无法将输液泵I沿SSl方向取下。
[0127]接下来,图18示出将输液泵I以支承部535为中心沿SS方向转动从而将输液泵I装配于架台500的第I装配部Cl的样子。其中,注射泵1001与输液泵I相同能够装配于架台500的第I装配部500。
[0128]如图18(A)所示,医疗工作者用右手支承输液泵I的右侧并且用左手支承输液泵I的左侧,向输液泵I侧的第I插入用孔部611嵌入上部支柱535Α,并向输液泵I侧的第2插入用孔部612嵌入下部支柱535Β。在该状态下,输液泵I的输出端子孔部570与电源连接用的输出端子530相面对。
[0129]像这样,输液泵I的输出端子孔部570之所以与第I装配部Cl侧的输出端子530相面对,是由于如图12所示,输出端子530通过该弹簧552的力而相对于架台500的Υ2方向以预先设定好的倾斜角度Θ沿CLC方向突出设置的缘故。CLC方向是输液泵I的输出端子孔部570以旋转中心轴CL为中心转动的方向。
[0130]由此,当想要将输液泵I装配于第I装配部Cl时,输液泵I的输出端子孔部570能够与第I装配部Cl侧的输出端子530正对,如图18(A)?图18(B)所示,只要将输液泵I以旋转中心轴CL为中心沿SS方向旋转,便能够可靠且顺利地将第I装配部Cl侧的输出端子530嵌入输液泵I的输出端子孔部570而形成电连接。
[0131]图19为表示指示器537的动作机构部640的立体图。
[0132]图19所示的指示器537的动作机构部640配置于架台500的第I装配部Cl的内部,具有滑动板641、连杆部件642以及连结部件643。如果作为主固定部件的第2爪部562被朝DF方向抬起,则连杆642沿DH方向旋转,连结部件643以中心轴CLR为中心沿DU方向旋转。由此,滑动板641沿Υ2方向滑动规定行程量。
[0133]如图17所示,如果作为主固定部件的第2爪部562处于与第2台阶部622啮合的正式固定状态,则第2爪部562不会沿DF方向抬起,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被正式固定于架台500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表明正式固定的情况,在指示器537的窗部650显示滑动板641的蓝色区域641Β。因此,医疗工作者见到该蓝色区域641Β,能够目视确认输液泵I被安全地正式固定在第I装配部Cl。此外,当在架台500未装配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的情况下,同样在指示器537的窗部650为了表明未装配的情况而显示滑动板641的蓝色区域641B。由此,能够通过目视确认输液泵I未装配。滑动板641的蓝色区域641B为表示输液泵I被可靠地正式固定的状态的正式固定显示。为了表明正式固定的情况,也可以在指示器537的窗部650中通过字符显示、象征标志显示等进行显示,以取代蓝色区域641B的显示。
[0134]与此相对,如果第2爪部562朝DF方向抬起,且如图16所示处于作为临时固定部件的第I爪部561与第I台阶部621啮合的临时固定状态,则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被临时固定于架台500侧。在这种情况下,图19所示第2爪部562以中心轴⑶F为中心沿DF方向抬起,因此连杆642沿DH方向旋转,连结部件643以中心轴CLR为中心沿DU方向旋转。由此,滑动板641沿Y2方向滑动规定行程。因此,滑动板641沿Y2方向滑动,在指示器537的窗部650显示与正式固定或者未装配状态的蓝色不同的色亦即滑动板641的红色区域641R。滑动板641的红色区域641R是表示输液泵I被可靠地临时固定的状态的临时固定显示。
[0135]由此,医疗工作者通过看到在指示器537显示的滑动板641的红色区域641R,能够通过目视观察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相对于架台500处于临时固定状态,在安全方面有效。这样,通过设置指示器537,医疗工作者能够通过目视确认输液泵(或注射泵1001)相对于第I装配部Cl (第2装配部C2、第3装配部C3)是处于临时固定状态还是处于正式固定状态,能够安全地进行输液泵(或注射泵1001)的拆装作业。另外,为了表明临时固定的情况,在指示器537的窗部650中,还可以通过字符显示、象征标志显示等进行显示,以代替红色区域641R的显示。
[0136]图20(A)为从斜上方观察图5所示的架台500的2个立杆夹紧件400与通信箱520用的一个立杆夹紧件400的构造的立体图。图20(B)为表示一个立杆夹紧件400的立体图。
[0137]参照图20与图5,立杆夹紧件400具有塑料制的基部701、金属制的安装用的固定件702、金属制的安装用的移动件703、以及操作部704。基部701固定于架台500的后壳体512的左右方向(X方向)的中央位置。固定件702固定于基部701,固定件702具有第I突出部分702A和与第I突出部分702A分开间隔对置配置的第2突出部分702B。操作部704的外螺纹与第I突出部分702A的内螺纹702C啮合,在外螺纹704N的前端部安装移动件703。医疗工作者通过旋转操作部704,能使移动件703向第2突出部分702B沿轴方向VB进入,因此能够在移动件703与第2突出部分702B之间夹住立杆499。由此、3个立杆夹紧件400能够将架台500与通信箱520相对于立杆499以可拆装的方式固定。
[0138]如图20所示,固定件702具有大致C字型,而在第2突出部分702B的内面形成第I抵接部720。另外,在移动件703的内侧形成第2抵接部730,第I抵接部720与第2抵接部730为了从两侧可靠地夹紧立杆499的外周部而具有大致C字型或圆弧型,并且第I抵接部720与第2抵接部730对置相面对。通过第I抵接部720与第2抵接部730相对于立杆499的外周围抵接并推压,由此立杆夹紧件400夹住并夹紧立杆499。如图20(A)所示,第I抵接部720具有外侧突出部721、多个台阶部分722、以及内侧突出部733。同样,第2抵接部730具有外侧突出部731、多个台阶部分732、内侧突出部733、以及引导突起部734。
[0139]如图20 (A)所示,操作部704的轴方向VB相对于X方向被倾斜设定规定的角度DG。该角度DG例如为15度左右,但不特别受此限定。由此,医疗工作者为了将架台500的2个立杆夹紧件400与通信箱520的立杆夹紧件420安装于立杆499,使架台500与通信箱520沿Yl方向向立杆499滑动。也就是,使立杆499通过第I抵接部720的外侧突出部721与第2抵接部730的外侧突出部731之间,当进入第I抵接部720与第2抵接部730之间时,第I抵接部720的外侧突出部721与第2抵接部730的外侧突出部731的存在不会对立杆499造成妨碍。因此,第I抵接部720的外侧突出部721与第2抵接部730的外侧突出部731不会妨碍使立杆499沿Yl方向通过来进行装配的作业,能够使立杆499顺利进入。
[0140]与此相对,图21作为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立杆夹紧件400的比较例,示出通常进行的立杆夹紧件2400的安装构造。
[0141]如图21 (A)所示,立杆夹紧件2400被平行地安装于架台2401的背面部,因此操作具2406的移动方向与架台2401的背面部平行。移动件2398的抵接部2402的外侧突出部2404与突出部分2399的抵接部2403的外侧突出部2405相互朝沿X方向相向的方向突出。因此,如图21 (A)?图21⑶所示,如果医疗工作者使架台2401沿Yl方向接近立杆499,并想要通过抵接部2402的外侧突出部2404与抵接部2403的外侧突出部2405之间,则抵接部2402的外侧突出部2404与抵接部2403的外侧突出部2405同立杆499的外周部抵接。因此,立杆499本身被移动件2398的抵接部2402的外侧突出部2404与第2突出部分2399的抵接部2403的外侧突出部2405推压,存在立杆499向后侧下降的情况。如果立杆499如此移动,将无法使立杆499顺利地通过这些外侧突出2404与外侧突出部2405之间。
[0142]因此,如图21⑶所示,如果医疗工作者想要使架台2401沿Yl方向顺利地安装于立杆499,医疗工作者需要使操作部2406旋转从而使移动件2398沿X2方向预先移动,将图21 (A)所示的外侧突出部2404与外侧突出部2405的间隔DDl增大至图21⑶所示的间隔DD2。但是,如果如此将外侧突出部2404与外侧突出部2405的间隔增大至间隔DD2,则在立杆499进入外侧突出部2404与外侧突出部2405之间后,医疗工作者只有再次旋转操作部2406,使移动件2398的抵接部2402的外侧突出部2404相对于突出部分2399的抵接部2403的外侧突出部2405沿Xl方向返回比由间隔DDl增大至间隔DD2的增大量更多的量,才能够夹紧立杆499。因此,医疗工作者在将架台2401安装于立杆499的作业上将花费额外的时间。特别是,如果预先安装于架台、通信箱的立杆夹紧件的数目过多,将会花费更多的额外的作业时间。
[0143]在图20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架台500中,当医疗工作者使第I抵接部720与第2抵接部730位于与立杆499的外周部相面对的位置后,医疗工作者通过手动使操作部704旋转,由此将移动件703向立杆499推压,由此能够以较短的作业时间使第I抵接部720和第2抵接部730与立杆499的外周部啮合。架台500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地夹紧立杆499。因此,医疗工作者能够使用多个立杆夹紧件400容易地进行将架台500与通信箱520固定于立杆499的作业或将架台500与通信箱520从立杆499取下的作业。
[0144]接下来,参照图22与图23对图5所示的通信箱520装配在架台500的上部与下部的例子进行说明。图22(A)为从斜后侧观察通信箱520的立体图,图22(B)为表示通信箱520相对于架台500的下部的连结部座部54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3为从背面部侧示出架台500的下部的连结部座部540和装配于该下部的连结部座部540的通信箱520的立体图。
[0145]如图22(A)所示,在通信箱520的背面部安装有已经说明的立杆夹紧件400。该通信箱520相对于图3所示的架台500的上部的连结部502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并且,如图22(B)与图23所例示的那样,通信箱520相对于架台500的下部的连结部座部540也能够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
[0146]这样,医疗工作者根据需要能够将通信箱520装配于架台500的上部的连结部502与下部的连结部座部540的一方或双方。另外,如图23所示,连结用的凹部590被设置在通信箱520的里面的立杆夹紧件400之下的位置。在该连结用的凹部590还可以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例如追加的AC电源供给用的输入箱502S。
[0147]图22所示的通信箱520能够在装配于架台500的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与外部的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通信。例如,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能够经由通信箱520从外部的计算机的药剂库选择使用的药剂信息,并基于该选择的药剂信息使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输送药剂。该药剂库在药剂库数据库(DB)中是包括预先注册的药剂名的药剂的下药设定组的药剂信息。医疗工作者通过使用该药剂库,无需每次都进行复杂的下药设定,可以使用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实现药剂的选择以及药剂的设定。
[0148]图24为表示已经说明的图5所示的架台500、立杆499、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的机械式的连结关系的框图。
[0149]如图24所示,架台500使用多个立杆夹紧件40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定于立杆499。多台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使用支承部535、立杆夹紧件600和锁止机构部531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定在该架台500。
[0150]在架台500的上部的连结部502,能够将通信箱520、其他架台500的下部的连结部座部54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同样,在架台500的下部的连结部座部540,能够将通信箱520的连结部522、其他架台500的上部的连结部50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在架台500的上部的连结部502与下部的连结部座部540分别连结其他架台500,由此能够重叠例如9个装配部Cl?C3,因此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相对于9个装配部Cl?C3能够任意装配。
[0151]接下来,对于上述的架台500的使用例进行说明。
[0152]首先,医疗工作者将图1所示的立杆499放置于地面FW,使用多个立杆夹紧件400将一个架台500装配于该立杆499。在该架台500的第I装配部Cl?第3装配部C3尚未装配输液泵I或注射泵1001。
[0153]如图20所示,操作部704的轴方向VB相对于X方向以规定的角度DG倾斜设定,因此当使立杆499沿Yl方向通过第I抵接部720的外侧突出部721与第2抵接部730的外侧突出部731之间并位于第I抵接部720与第2抵接部730之间时,第I抵接部720的外侧突出部721与第2抵接部730的外侧突出部731的存在不会对不与立杆499接触地使架台500沿Yl方向朝向立杆499笔直接近并通过立杆499的装配的作业造成妨碍。
[0154]由此,对于架台500而言,当医疗工作者使第I抵接部720与第2抵接部730位于与立杆499的外周部相面对的位置后,医疗工作者通过手动旋转操作部704,由此将移动件703推压于立杆499。由此,第I抵接部720与第2抵接部730能够与立杆499的外周部啮合。架台500能够容易地在短时间内夹紧立杆499。因此,医疗工作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且可靠地进行使用多个立杆夹紧件400将架台500固定于立杆499的作业。
[0155]接下来,医疗工作者例如如图1所示,在第I装配部Cl与第2装配部C2装配输液泵1,在第3装配部C3装配注射泵1001。具体地说,如图18(A)所示,医疗工作者用右手支承输液泵I的右侧并且用左手支承输液泵I的左侧,同时将输液泵I的下部载置于托盘534。这样,通过将输液泵I的下部载置于托盘534,无需担心输液泵I掉落,能够稳定地进行随后要进行的使输液泵I转动的装配作业。
[0156]如图18 (A)所不,输液泵I侧的第I插入用孔部611与上部支柱535A卩齿合,输液泵I侧的第2插入用孔部612与下部支柱535B啮合。在该状态下,输液泵I的输出端子孔部570相对于第I装配部Cl侧的输出端子530预先相面对。这样,输出端子孔部570之所以与输出端子530预先相面对,是由于如图12所示,输出端子530通过弹簧552的力相对于架台500的Y2方向(前后方向)以预先设定好的倾斜角度Θ沿CLC方向突出设置的缘故。由此,输出端子孔部570与输出端子530正对。
[0157]如图18(A)?图18(B)所示,医疗工作者仅仅通过左手把持输液泵I的左侧部分不变,并以上部支柱535A与下部支柱535B的旋转中心轴CL为中心用左手沿SS方向旋转,便能够将第I装配部Cl侧的输出端子530可靠且顺利地嵌入输液泵I的输出端子孔部570,形成电连接以及机械式连接。此外,将输液泵I装配于第2装配部C2的动作和将注射泵1001装配于第3装配部C3的动作只要以与将上述的输液泵I装配于第I装配部Cl的动作相同的方式进行便可。
[0158]如图18(A)与图18⑶所示,当医疗工作者在把持具有图15所示的立杆夹紧件600的输液泵I的状态下,以旋转中心轴CL为中心沿SS方向转动从而将输液泵I装配于架台500的第I装配部Cl的情况下,如图16(A)所示第I爪部561的前端部561F朝向第I台阶部621,并如图16(B)所示与第I台阶部621先啮合。
[0159]由此,如图16(B)所示,输液泵I通过第I爪部561的前端部561F与第I台阶部621的啮合状态形成临时固定,因此医疗工作者在以旋转中心轴CL为中心沿SS方向转动从而将输液泵I装配于架台500的第I装配部Cl时,即便沿该SS方向的转动量较少而沿SS方向转动到半途即止,第I爪部561的前端部561F也必将与第I台阶部621啮合。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输液泵I从第I装配部Cl脱落。
[0160]如图16(B)所示,在输液泵I形成临时固定的状态下,在图19所示的指示器537的窗部650显示滑动板641的红色区域641R。由此,医疗工作者通过目视确认在指示器537显示的颜色,从而能够以目视确认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相对于架台500处于临时固定状态,在安全方面有效。
[0161]进而,如图16(B)所示,如果医疗工作者在把持图15所示的输液泵I与立杆夹紧件600的状态下以旋转中心轴CL为中心沿SS方向继续转动,则如图17所示,第2爪部562与第2台阶部622啮合。由此,输液泵I利用第2爪部562的前端部562F与第2台阶部622的啮合状态形成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相对于架台500的正式固定。关于第2爪部562的前端部562F与第2台阶部622,即使将立杆夹紧件600与输液泵I 一起沿SSl方向拉动,第2爪部562的前端部562F也不会从第2台阶部622抬起。也就是,如果输液泵I处于被正式固定的状态,输液泵I将无法沿SSl方向取出,因此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不会脱落,在安全方面有效。
[0162]如图15所示,第I插入用孔部611的开口部分611A与第2插入用孔部612的开口部分612A形成为朝X2方向开口的形状。因此,如图18(B)所示,只要将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正式固定于第I装配部Cl (第2装配部C2或第3装配C3),则上部支柱535A完全不会从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侧的第I插入用孔部611脱离,下部支柱535B完全不会从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侧的第2插入用孔部612脱离。
[0163]这样,如果将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正式固定于第I装配部Cl (第2装配部C2或第3装配C3),则能够使用支承部535的上部支柱535A和下部支柱535B、锁止机构部531、输出端子530安全且可靠地将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固定于第I装配部Cl (第2装配部C2或第3装配C3)。
[0164]如果输液泵I被正式固定,则在图19所示的指示器537的窗部650显示与临时固定的颜色(红色)区域为不同颜色的区域亦即滑动板641的蓝色区域641B。由此,能够通过目视确认输液泵I被正式固定。
[0165]此外,如图22(A)所示,该通信箱520相对于图3所示的架台500的上部的连结部502,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能够以可拆装的方式装配。并且,如图22(B)与图23所例示的那样,通信箱520相对于架台500的下部的连结部座部540也能够以可拆装的方式装配。因此,医疗工作者能够根据需要在架台500的上部与下部的至少一方装配通信箱520。
[0166]接下来,如图1所示,对于将装配好的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从架台500的第I装配部Cl?第3装配部C3取下时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0167]如果医疗工作者将图11㈧与图13(A)所示的操作杆536沿RL方向旋转操作规定角度Θ 1,则图17所示锁止机构部531的正式固定用的第2爪部562沿DF方向抬起。因此,第2爪部562与卡合部620的第2台阶部622的卡合分离,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的正式固定状态被解除,但如图16(B)所示,第I爪部561与卡合部620的第I台阶部621的临时固定状态未被解除。
[0168]在该状态下,如果医疗工作者将图1l(A)的操作杆536沿RL方向旋转操作直至图
13(B)所示的规定角度Θ 2,则图13 (B)所示的推杆533的前端部533A沿Y2方向将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的背面部侧推出规定的行程STC。由此,推杆533将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的背面部沿图16(B)所示的SSl方向强制推压。如果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的背面部沿SSl方向被推压,则第I爪部561从卡合部620的第I台阶部621抬起,能够解除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的临时固定状态。
[0169]如上所述,输液泵I能够经由图17所示的正式固定状态和图16⑶?图16(A)所示的临时固定状态的解除而取下。当如此将输液泵I沿SSl方向转动并取下时,输液泵I的下部会载置于图10所示的托盘534之上,因此防止输液泵I意外掉落。
[0170]随后,医疗工作者用左手把持输液泵I的左侧部分,用右手把持输液泵I的右侧部分,从图15所示的输液泵I侧的第I插入用孔部611中取出上部支柱535A,从输液泵I侧的第2插入用孔部612取出下部支柱535B。由此,医疗工作者能够容易且安全地进行输液泵I (或注射泵1001)的取下作业。
[0171]以上说明的将输液泵I装配于架台500的第I装配部Cl?第3装配部C3的动作与将注射泵1001装配于架台500的第I装配部Cl?第3装配部C3的动作相同。
[0172]如图18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医用设备的架台500具有:主体501 ;装配部Cl、C2、C3,设置于主体501,用于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以朝向横向的姿势使用的医用设备,装配部Cl、C2、C3具有支承部535,该支承部535嵌入医用设备侧并将医用设备支承为能够转动。由此,装配部C1、C2、C3的支承部535能够将医用设备支承为能够转动,因此医疗工作者能够将医用设备装配于装配部C1、C2、C3。另外,当医疗工作者将医用设备从装配部Cl、C2、C3取下的情况下,使医用设备的一部分支承于支承部535,医疗工作者能够以单手转动医用设备并从装配部C1、C2、C3取下。即,医疗工作者不再需要始终以双手支承较重的医用设备并相对于架台进行装配或取下,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拆装医用设备。
[0173]如图1所示,多个装配部Cl、C2、C3沿着架台500的上下方向(Z方向)并排设置,各装配部C1、C2、C3具有位于装配的医用设备的上部侧的上侧壁CWl与位于医用设备的下部侧的下侧壁CVl,支承部535具有上部支柱535A和下部支柱535A,该上部支柱535A从上侧壁向下方突出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嵌入医用设备的背面部侧,该下部支柱535B从下侧壁向上方突出并与上部支柱535A相面对,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嵌入医用设备的背面部侧。因此,通过支承部535的上部支柱535A与下部支柱535B嵌入医用设备的背面部侧,能够将医用设备支承为能够转动,因此尽管是简单的构造,却在将医用设备装配于装配部Cl、C2、C3或从医用设备将装配部C1、C2、C3取下的情况下,使医用设备的一部分由支承部535支承,能够仅凭单手便转动医用设备并装配于装配部Cl、C2、C3,或者相反将医用设备从装配部C1、C2、C3 取下。
[0174]如图10所示,装配部C1、C2、C3具有锁止机构部531,通过该锁止机构部531与医用设备的背面部侧啮合,从而将医用设备相对于装配部C1、C2、C3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定。因此,锁止机构部531与位于装配部C1、C2、C3的医用设备的背面部侧啮合,因此医用设备能够在装配部Cl、C2、C3中可靠地进行机械式锁止,从而安全地固定。
[0175]如图10所示,在下侧壁CVl具有支承医用设备的下部的作为支承突起部的托盘
534。因此,托盘534在以支承部535为中心转动医用设备并装配于装配部Cl、C2、C3的情况下,或者在以支承部535为中心转动医用设备并从装配部Cl、C2、C3取下的情况下,能够支承医用设备的下部,因此能够安全地进行较重的医用设备的装配以及取下作业。
[0176]如图18所示,在装配部C1、C2、C3配置有输出端子530,当医用设备装配于装配部C1、C2、C3时,通过将输出端子530相对于设置于医用设备的输出端子座部570插入来进行医用设备与架台500之间的电连接。以沿着该输出端子座部570以支承部535为中心转动的方向(CLC方向)的方式将输出端子530配置于装配部Cl、C2、C3。因此,以沿着医用设备的输出端子座部570以支承部535为中心转动的方向(CLC方向)将输出端子530配置于装配部Cl、C2、C3。因此,当以支承部535为中心转动医用设备并装配于装配部Cl、C2、C3时,医用设备侧的输出端子座部570能够可靠地与装配部Cl、C2、C3侧的输出端子530连接。
[0177]输出端子530具有在装配部C1、C2、C3中沿以支承部535为中心转动的方向配置的施力部件亦即弹簧552。当医用设备装配于装配部C1、C2、C3时,输出端子530沿以支承部535为中心转动的方向克服弹簧552的力被推压,由此嵌入输出端子座部570。因此,当以支承部535为中心转动医用设备并装配于装配部C1、C2、C3时,装配部C1、C2、C3侧的输出端子530能够利用弹簧552的力可靠地与医用设备侧的输出端子座部570连接。此外,如果以支承部535为中心转动医用设备并从装配部C1、C2、C3取下,则装配部C1、C2、C3侧的输出端子530能够利用弹簧552的力再次沿以支承部535为中心转动的方向(CLC方向)复原。
[0178]支承部535相对于用于将医用设备装配于立杆499的立杆夹紧件600以能够拆装嵌入。因此,装配部C1、C2、C3侧的支承部535能够利用医用设备侧的立杆夹紧件600将医用设备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支承。
[0179]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0180]图8所示的输液管200与如图9所示的注射器1200在管装配部50中沿着水平方向(X方向)配置,正向观察右侧为药液的上游侧,左侧为药液的下游侧。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图8所示的输液管200与如图9所示的注射器1200虽然处于横向,但也可以以上游侧稍偏上而下游侧稍偏下的方式倾斜配置。在本发明中,图8的输液管200与如图9所示的注射器1200所配置的横向包括水平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稍稍倾斜的倾斜方向。
[0181]作为医用设备,并不局限于输液泵1、注射泵1001,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设备。
[0182]图示的架台500具有装配部Cl、C2、C3,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具有2个装配部或4个以上的装配部的构造。
[0183]上述实施方式的各结构可以省略其中一部分,或者不同于上述情况进行任意组八口 ο
[0184]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185]1:输液泵(医用设备的例子);200:输液管;500:架台;501:架台主体;502:上部的连结部;530:输出端子;531:锁止机构部;534:托盘(支承突起部);535:支承部;535A:支承部的上部支柱;535B:支承部的下部支柱;540:作为下部的连结部的下部的连结部座部;570:输出端子座部;1001:注射泵(医用设备的例子);1200:注射器;C1、C2、C3:装配部;T:药剂的送液的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医用设备的架台,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医用设备, 该医用设备的架台的特征在于, 该医用设备的架台具有: 主体; 装配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用于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以朝向横向的姿势使用的所述医用设备, 所述装配部具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嵌入所述医用设备侧并将所述医用设备支承为能够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设备的架台,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装配部沿着所述架台的上下方向并排设置,各所述装配部具有位于装配的所述医用设备的上部侧的上侧壁与位于所述医用设备的下部侧的下侧壁,所述支承部具有上部支柱和下部支柱,所述上部支柱从所述上侧壁向下方突出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嵌入所述医用设备的背面部侧,所述下部支柱从所述下侧壁向上方突出并与所述上部支柱相面对,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嵌入所述医用设备的背面部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用设备的架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配部具有锁止机构部,通过所述锁止机构部与所述医用设备的背面部侧啮合,从而将所述医用设备相对于所述装配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医用设备的架台,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侧壁具有支承所述医用设备的下部的支承突起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用设备的架台,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配部配置有输出端子,当将所述医用设备装配于所述装配部时,通过将所述输出端子插入设置于所述医用设备的输出端子座部来进行所述医用设备与所述架台之间的电连接,以沿着所述医用设备的所述输出端子座部以所述支承部为中心转动的方向的方式将所述输出端子配置于所述装配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用设备的架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端子具有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在所述装配部中沿以所述支承部为中心转动的方向配置,当将所述医用设备装配于所述装配部时,所述输出端子沿以所述支承部为中心转动的方向克服所述施力部件的力被推压,由此嵌入所述输出端子座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用设备的架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相对于用于将所述医用设备装配于立杆的立杆夹紧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嵌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用设备的架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医用设备是输液泵,该输液泵具有主体壳体,在所述主体壳体的上部分配置显示信息的显示部与具有操作按钮的操作面板部,在所述主体壳体的下部分配置有用于装配输送药剂的输液管的管装配部与覆盖所述管装配部的开闭罩。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用设备的架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医用设备是注射泵,该注射泵具有主体壳体,在所述主体壳体的上部分配置显示信息的显示部与具有操作按钮的操作面板部,在所述主体壳体的下部分配置用于装配用于输送药剂的注射器的注射器装配部。
【文档编号】A61M5/00GK104271069SQ201380021140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3日
【发明者】长谷川诚 申请人:泰尔茂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