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用钢丝引导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96041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股骨转子间骨折用钢丝引导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股骨转子间骨折用钢丝引导器,手柄上设有供主引导管插入的第一插孔和供副引导管插入的第二插孔,主引导管和副引导管的近端各自与手柄插接,主引导管的远端呈弯钩状套钩小转子骨折块,主引导管的远端和副引导管的远端连接,形成引导钢丝绕过股骨转子间骨折部位内侧的折弯通道;主引导管的一侧设有供钢丝顶出部件穿过的孔,另一侧开有容许钢丝脱出的缝隙;手柄还连接一个顶推机构,顶推机构包括一个插入手柄的推杆,推杆尾端设有与手柄螺接的螺杆;主引导管与顶推机构一起固定骨折部位。本发明采用组合式导引钢丝或钛缆和临时固定骨折的装置,组织伤害小,利于骨折愈合,实现微创操作,使用方便,操作简便可靠。
【专利说明】股骨转子间骨折用钢丝引导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股骨转子间骨折用钢丝引导器。
【背景技术】
[0002]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部至股骨小转子之间的骨折,为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尤见于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特点为粉碎骨折多、骨质疏松。
[0003]临床上,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较多,包括各种内固定手术或者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然而粉碎的转子间骨折需要对骨折块进行附加固定,以避免内固定或者人工关节手术后由于失去转子部骨的支持导致失败,技术上可以选用螺钉、钢丝、钛缆等方法,但以钢丝或钛缆捆扎的固定效果最可靠。
[0004]钢丝或钛缆需要绕过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周径方能实施捆扎,现有技术是在盲视下依靠手术钳送引或者使用导丝钩导引来达到此目的,由于在骨折端有大量的肌肉和关节囊组织附着,需要通过剥离肌肉和关节囊组织,将钢丝绕过骨折端进行环扎固定,需要大切口显露,操作困难,且对组织损伤较大,无法实现微创导引钢丝或钛缆并且临时辅助固定骨折的功能,
[0005]例如专利号为200620080153.2中公布的骨科钢丝引导器,可以引导钢丝环扎劈裂骨折块,但在实际使用时,钢丝拉线不是十分方便,且没有设置夹持固定结构来辅助手术操作来保证较好的手术效果。

【发明内容】

[0006]为了克服现有的`骨折用钢丝引导器使用不便且效果不是很好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股骨转子间骨折用钢丝引导器。
[0007]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股骨转子间骨折用钢丝引导器,手柄、主引导管和副引导管,所述的手柄上设有供主引导管插入的第一插孔和供副引导管插入的第二插孔,所述的主引导管的近端与手柄连接,副引导管的近端与手柄插接,所述的主引导管的远端呈弯钩状套钩小转子骨折块,所述的主引导管的远端和副引导管的远端连接,形成引导钢丝绕过股骨转子间骨折部位内侧的折弯通道;
[0009]所述的副引导管通过连接其上的插管与第二插孔连接,插管连接手柄的长度和角度适应于所述的主引导管的远端和副引导管的远端的连接;
[0010]所述的主引导管的一侧设有供钢丝顶出部件穿过的孔,另一侧开有容许钢丝脱出的缝隙;
[0011]所述的手柄还连接一个顶推机构,顶推机构包括一个插入手柄的推杆,推杆尾端设有与手柄螺接的螺杆,所述的推杆头端设有顶推大转子后外侧骨面的推挤垫;所述的主引导管的远端与所述的推挤垫配合固定骨折部位。[0012]在钢丝脱出副引导管并移出副引导管之后,所述的顶推机构的推杆插入所述的第
二插孔。
[0013]所述的手柄的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均沿手柄的长度方向,所述的主引导管和副引导管相互平行。
[0014]所述的副引导管上的插管呈U字形,所述插管的一端与第二通孔连接,另一端与副引导管联通并在弯折处设有钢丝出口。
[0015]所述的螺杆上装有手动旋钮,所述旋钮的螺杆前端设有凸柱,所述推进杆末端设有与所述凸柱形成榫卯结构的插槽;所述凸柱的前端设有环绕所述凸柱的环状卡槽,所述推进杆上设有可插入所述环状卡槽的挡销。
[0016]所述手柄的两侧设有防滑面。
[0017]为保存股骨转子间骨量,维持转子部骨的支持作用,需要附加钢丝或钛缆捆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粉碎骨折块,增加骨折固定强度。通过髋关节外侧微创小切口技术,利用引导管、推进杆的分步操作,即可实现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两大主要骨折块——小转子骨折块和大转子后外侧骨折块的临时复位、固定和导引金属线缆捆扎,手术操作简便可靠。
[0018]股骨转子间骨折用钢丝引导器,包括一主引导管,其手柄全长开有2个通孔,其中I个直径较小的为与主引导管内孔道相连通的第一插孔,第一插孔横截面呈圆形,用于贯穿引导钢丝或钛缆。另I个直径较大的第二插孔在其相对侧,第二插孔在手柄尾段横截面呈圆形,在手柄头段呈椭圆 形,用于插入副引导管和推进杆。主引导管的远端呈小半圆形,直径与股骨转子间骨骼宽度相适应,尖端为30°锐角设计,便于刺穿通过组织,主引导管完成套钩小转子骨折块后,副引导管即插入主引导管所在的手柄尾部的第二插孔内,推进到底后正好与主引导管的尖端相连通,副引导管远端的尖端为与主引导管尖端方向相反的30°锐角设计,通过主引导管手柄尾侧的导丝孔导入钢丝或钛缆,主引导管腹侧全长开有缝隙,并在主引导管尾侧一端开有小孔,待钢丝或钛缆通过主引导管和副引导管联合导引成功后,使用钢针通过小孔将钢丝或钛缆推挤并脱离主引导管。移去副引导管,在第二插孔内插入推进杆,推进杆头端附加推挤垫,与大转子后外侧骨面弧形相适应,推挤垫呈不对称设计,偏于股骨大转子后侧方向。推进杆尾侧为一圆形旋钮,通过转动旋钮使推进杆前进(推进杆中间有一旋转-推进转换结构),与主引导管相配合内外侧方向临时夹持复位、固定骨折。收紧钢丝或钛缆完成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捆扎。
[00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发明采用组合式导引钢丝或钛缆和临时固定骨折的装置,只需要在髋关节外侧通过微创小切口技术,通过引导管、推进杆的配合,即可实现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两大主要骨折块——小转子骨折块和大转子后外侧骨折块进行复位、临时固定和导引金属线缆捆扎,可最大限度地保护骨膜和骨折周围软组织的完整,组织伤害小,利于骨折愈合,实现微创操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手术操作简便可靠。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主引导管与副引导管相连通导引金属线缆示意图。
[0021]图2是主引导管与副引导管相连通导引金属线缆横截面图。
[0022]图3是副引导管从手柄中移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主引导管与推进杆连接示意图。[0024]图5是主引导管与推进杆连接剖面示意图。
[0025]图6是推进杆旋转-推进结构(图5中圈内结构细节)示意图。
[0026]图7是主导丝钩与推进杆相连接装配示意图。
[0027]图8是推进杆尾侧示意图放大图。
[0028]图9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导丝钩工作实施示意图(其中a为主引导管头端使其钩住小转子骨折块,通过手柄尾部的第一通孔端口导入钢丝或钛缆,自副引导管钢丝出口穿出;b为第二通孔手柄尾部端插入推进杆,推进杆头端附加推挤垫,旋转推进使推进杆前进,与主引导管相配合内外侧方向临时复位并夹持固定骨;c为收紧钢丝或钛缆完成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捆扎;d为移去主引导管和推进杆完成操作的结构实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参照附图,股骨转子间骨折用钢丝引导器,手柄1、主引导管3和副引导管4,所述的手柄I上设有供主引导管3插入的第一插孔11和供副引导管4插入的第二插孔12,所述的主引导管3的近端与手柄连接,副引导管4的近端与手柄I插接,所述的主引导管3的远端呈弯钩状套钩小转子骨折块,所述的主引导管3的远端和副引导管4的远端连接,形成引导钢丝2绕过股骨转子间骨折部位内侧的折弯通道;
[0030]所述的副引导管4通过连接其上的插管41与第二插孔12连接,插管41连接手柄I的长度和角度适应于所述的主引导管3的远端和副引导管4的远端的连接;
[0031]所述的主引导管3的一侧设有供钢丝顶出部件穿过的孔32,另一侧开有容许钢丝2脱出的缝隙31 ;
`[0032]所述的手柄I还连接一个顶推机构,顶推机构包括一个插入手柄的推杆5,推杆5尾端设有与手柄I螺接的螺杆6,所述的推杆5头端设有顶推大转子后外侧骨面的推挤垫52 ;所述的主引导管3的远端与所述的推挤垫52配合固定骨折部位。
[0033]在钢丝2脱出副引导管4并移出副引导管4之后,所述的顶推机构的推杆5插入所述的第二插孔12。
[0034]所述的手柄I的第一插孔11和第二插孔12均沿手柄I的长度方向,所述的主引导管3和副引导管4相互平行。
[0035]所述的副引导管4上的插管41呈U字形,所述插管41的一端与第二通孔12连接,另一端与副引导管4联通并在弯折处设有钢丝出口 411。
[0036]所述的螺杆6上装有手动旋钮62,所述旋钮62的螺杆6前端设有凸柱61,所述推进杆5末端设有与所述凸柱61形成榫卯结构的插槽51 ;所述凸柱61的前端设有环绕所述凸柱61的环状卡槽611,所述推进杆5上设有可插入所述环状卡槽611的挡销511,以限定所述旋钮62的行程。
[0037]所述手柄I的两侧设有防滑面13。
[0038]本发明的方位表述采用医学上人体的方向表述。以人体正中线为标,以靠近正中线为“内侧”,远离正中线为“外侧”。身体腹侧方向为“前侧”,身体背侧方向为“后侧”。引导管靠近人体正中线为“头侧”,远离人体正中线为“尾侧”。引导管靠近骨面侧为“腹侧”,远离骨面侧为“背侧”。
[0039]为保存股骨转子间骨量,维持转子部骨的支持作用,需要附加钢丝或钛缆捆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粉碎骨折块,增加骨折固定强度。手术操作中通过髋关节外侧微创小切口,用剥离子于前侧贴近股骨转子间骨骼下方进行软组织剥离形成一容许主引导管3工作的通道,插入主引导管3至头端越过股骨内缘,90°翻转主引导管3头端使其钩住小转子骨折块81,此时可以在透视下证实套钩小转子骨折块81是否成功,成功后将副引导管4插入手柄的第二通孔12内,并推进到底与主引导管3相连通。通过手柄I尾部的第一通孔11端口导入钢丝2或钛缆,自副引导管4的钢丝出口 411穿出后,移去副引导管4。所述的主引导管3的一侧设有供钢丝顶出部件穿过的孔32,另一侧开有容许钢丝2脱出的缝隙31,用钢针通过小孔32将钢丝2或钛缆顶出主引导管3,钢丝2或钛缆自缝隙31与主引导管3脱离备用。将推进杆5贯穿所述第二通孔12内,所述的推杆5头端设有顶推大转子82后外侧骨面的推挤垫52,所述的推挤垫52为与大转子82后外侧骨面82相适配的弧面,所述推挤垫52为偏于外侧的不对称结构,即偏于股骨大转子82后侧方向。手动旋转旋钮62,使推进杆5前进,与主引导管3 —起从内外侧方向相配合临时复位并夹持固定骨折。最后收紧钢丝2或钛缆完成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捆扎,移去主引导管3和推进杆5即完成操作。
[0040]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发明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也及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权利要求】
1.股骨转子间骨折用钢丝引导器,其特征在于:手柄、主引导管和副引导管,所述的手柄上设有供主引导管插入的第一插孔和供副引导管插入的第二插孔,所述的主引导管的近端与手柄连接,副引导管的近端与手柄插接,所述的主引导管的远端呈弯钩状套钩小转子骨折块,所述的主引导管的远端和副引导管的远端连接,形成引导钢丝绕过股骨转子间骨折部位内侧的折弯通道; 所述的副引导管通过连接其上的插管与第二插孔连接,插管连接手柄的长度和角度适应于所述的主引导管的远端和副引导管的远端的连接; 所述的主引导管的一侧设有供钢丝顶出部件穿过的孔,另一侧开有容许钢丝脱出的缝隙; 所述的手柄还连接一个顶推机构,顶推机构包括一个插入手柄的推杆,推杆尾端设有与手柄螺接的螺杆,所述的推杆头端设有顶推大转子后外侧骨面的推挤垫;所述的主引导管的远端与所述的推挤垫配合固定骨折部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丝引导器,其特征在于:在钢丝脱出副引导管并移出副引导管之后,所述的顶推机构的推杆插入所述的第二插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丝引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的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均沿手柄的长度方向,所述的主引导管和副引导管相互平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丝引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引导管上的插管呈U字形,所述插管的一端与第二通孔连接,另一端与副引导管联通并在弯折处设有钢丝出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丝引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杆上装有手动旋钮,所述旋钮的螺杆前端设有凸柱,所述推进杆末端设有与所述凸柱形成榫卯结构的插槽;所述凸柱的前端设有环绕所述凸柱的环状卡槽,所述推进杆上设有可插入所述环状卡槽的挡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用钢丝引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的两侧设有防滑面。
【文档编号】A61B17/82GK103800067SQ201410020890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7日
【发明者】储小兵, 刘福存, 童培建, 陈巧玲 申请人:浙江省中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