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止咳化痰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止咳化痰的中药组合物,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菊花20-25、马齿苋10-12、黄芪10-15、党参4-6、车前草3-5、败酱草2-4、黄连3-5、钩藤5-7、葶苈子2-4、虎杖1-3、麦冬5-8、炙甘草3-4、桑叶2-4、地锦草1-3、山油麻2-4、山菠萝1-3、羊须草2-4、爱玉子1-3、鸭公青1-3和枇杷叶1-2;本发明的原料之间相互配合,具有集养心安神、健脾益气、滋肝养肾、疏风散热等功效,本发明可有效治疗咳嗽痰多、气喘、咽喉肿痛、肺热痰郁、痰黄稠粘等症,其吸收好,不易产生抗药性,无毒副作用。
【专利说明】一种止咳化痰的中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止咳化痰的中药组合物,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咳喘是肺病的常见临床症状,病情较为顽固,治疗周期非常漫长,诱因主要有气候变化、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等,尤其在现今PM2.5经常超标的情况下,患有咳喘的患者尤为增多,一般人们都采用佩戴口罩的方式来应对空气污染,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容易复发,病情较为严重时一般服用消炎的西药或中药止咳糖浆,但是效果都非常不明显,而且治疗周期也很长。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止咳化痰的中药组合物。
[0004]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止咳化痰的中药组合物,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菊花20-25、马齿苋10-12、黄芪10-15、党参4-6、车前草3-5、败酱草2-4、黄连3_5、钩藤5_7、葶苈子2_4、虎杖1_3、麦冬
5-8、炙甘草3-4、桑叶2-4、地锦草1-3、山油麻2_4、山菠萝1_3、羊须草2_4、爱玉子1_3、鸭公青1_3和批把叶1-2。
[0005]止咳化痰的中药组合物,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菊花22、马齿苋11、黄芪12、党参5、车前草4、败酱草3、黄连4、钩藤6、葶苈子3、虎杖2、麦冬6.5、炙甘草3.5、桑叶3、地锦草2、山油麻3、山菠萝2、羊须草3、爱玉子2、鸭公青2和枇杷叶1.5。
[0006]地锦草为大戟科植物的地锦草;山油麻为榆科植物山油麻之叶;山菠萝,露兜树科露兜树属植物露兜簕,以根、果和果核入药;羊须草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全草;爱玉子属桑科榕属植物;鸭公青,别名鸭公藤,鼠李科,勾儿茶属。
[0007]用量及用法: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每日一剂,一般7-10天即可治愈。
[000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原料之间相互配合,具有集养心安神、健脾益气、滋肝养肾、疏风散热等功效,本发明可有效治疗咳嗽痰多、气喘、咽喉肿痛、肺热痰郁、痰黄稠粘等症,其吸收好,不易产生抗药性,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实施例1:止咳化痰的中药组合物,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g)为:菊花22、马齿苋
11、黄芪12、党参5、车前草4、败酱草3、黄连4、钩藤6、葶苈子3、虎杖2、麦冬6.5、炙甘草
3.5、桑叶3、地锦草2、山油麻3、山菠萝2、羊须草3、爱玉子2、鸭公青2和枇杷叶1.5。
[0010]用量及用法: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每日一剂,一般7-10天即可治愈。
[0011]典型病例:
病例1、魏某,女,46岁,体弱多病,近期由于偶感风寒,一直咳嗽,痰多,遇冷、夜晚咳嗽加剧,服用了止咳糖浆,但是症状只是稍有减轻,并未彻底治愈,服用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每日一剂,连服一周后,诸症消失,彻底治愈。
[0012]病例2、许某,男,18岁,由于天气寒冷,感染风寒,近几天一直咳嗽、吐痰,体热,月艮用止咳糖浆,但效果不明显,后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每日一剂,连服10剂后,治愈。
[0013]病例3:苏某,男,72岁,外感一周,流涕,自觉低热而体温不高,咽痛,咳嗽,晨起有黄痰,纳眠可,查体见咽部充血,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每日一剂,服用2剂后,咳嗽减轻,无流涕,继续服用一 周后,诸症全消,治愈。
【权利要求】
1.一种止咳化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菊花20-25、马齿苋10-12、黄芪10-15、党参4-6、车前草3-5、败酱草2-4、黄连3-5、钩藤5-7、葶苈子2-4、虎杖1-3、麦冬5-8、炙甘草3-4、桑叶2-4、地锦草1_3、山油麻2_4、山菠萝1_3、羊须草2-4、爱玉子1_3、鸭公青1_3和批把叶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咳化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菊花22、马齿苋11、黄芪12、党参5、车前草4、败酱草3、黄连4、钩藤6、葶苈子3、虎杖2、麦冬6.5、炙甘草3.5、桑叶3、地锦草2、山油麻3、山菠萝2、羊须草3、爱玉子2、鸭公青2和枇杷叶1.5。
【文档编号】A61P11/10GK103989919SQ201410159660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1日
【发明者】史家举 申请人:史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