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溶栓药物在血栓部位渗透能力的方法

文档序号:1310084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提高溶栓药物在血栓部位渗透能力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溶栓药物在血栓部位渗透能力的方法,在注射溶栓药物进入人体血管前,对溶栓药物进行超声处理,超声处理的功率密度大于0.1W/cm2、频率范围为20kHz~10MHzMHz,超声处理时使溶栓药物的温度保持在20~38°C,在注射溶栓药物后,对人体易施加超声的部位施加功率密度为0.1~0.5W/cm2的低剂量超声波,该超声波不在人体内产生空化效应。与使用未经超声处理的溶栓药物使用方法相比,本发明无需使用超声对血栓部位进行照射,大大简化超声血栓分解治疗方法并减少所需设备;不对血栓部位进行超声空化处理,减少因声空化效应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几率。经本发明中的超声方法处理后的溶栓药物能提高溶栓药物在血栓纤维蛋白网结构中的渗透扩散能力。
【专利说明】提高溶栓药物在血栓部位渗透能力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学超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溶栓药物在血栓部位渗透能力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现有的超声技术中或借助于声空化现象去除血栓纤维蛋白,或利用微气泡扩大血栓纤维蛋白中的微小缝隙进而促使血栓的瓦解。因为临床医学试验表明:把聚焦超声照射到血栓发生部位,同时利用注射入血管的微气泡和/或溶栓药物,能加速血栓的分解、明显提高中风病人的康复几率。
[0003]但是现有的超声血栓分解技术一般是直接照射到血栓部位,容易因空化效应引发出血并发症。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提高溶栓药物在血栓部位渗透能力的方法,能够提高溶栓药物在血栓纤维蛋白网结构中渗透扩散能力。
[0005]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高溶栓药物在血栓部位渗透能力的方法,在注射溶栓药物进入人体血管前,对溶栓药物进行超声处理。
[0006]本发明将溶栓药物进行超声处理后,将其注射入中风病人的血管内,可以提高溶栓药物在血栓纤维蛋白网内的扩散能力,药物随血液循环到达血栓部位,渗入血栓纤维蛋白网内。其原理如下:在被超声波辐射的液体中,压力为液体的静压力加上超声声压。超声声压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在正半周声压为正,在负半周声压为负。因而在负半周血液的压力要比静压力低,在正半周液体的压力要比静压力高。负半周的较低压力使得液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增加,分子间的平均引力变小。正半周的较高压力会使得液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减少,但由于分子间的排斥力,分子间的平均引力在正半周变化不大。因而,总体上超声波能使得液体分子之间的平均引力变弱,进而提高液体的毛细渗透能力。
[0007]物理实验已表明:在关掉超声以后,这一效应还会在液体中存在一段时间。因而,可先对溶栓药物在体外进行超声处理或体内非血栓部位进行非空化声处理,再利用血液循环将受过声处理的溶栓药物输送到血栓部位,由于分子间引力的减少,受过超声处理的溶栓药物比未受过声处理的溶栓药物更能借助于毛细效应渗入血栓纤维蛋白网中,加速血栓的分解。
[0008]超声空化是指当超声波能量足够高时,存在于液体中的微小气泡在超声场的作用下振动、生长并不断聚集声场能量,当能量达到某个阈值时,空化气泡急剧崩溃的过程,而无空化超声处理是指不发生这种超声空化效应的超声处理。[0009]作为优选,在人体外对溶栓药物进行超声处理时,超声处理的功率密度大于0.1ff/cm2、频率为 20kHz ~1MHz。
[0010]作为优选,超声处理时使溶栓药物的温度保持在20~38° C。如果药物温度和人体温度相差太大,可能对人体产生副作用。
[0011 ] 作为优选,在注射溶栓药物后,对人体易施加超声的部位(施加超声的部位未必是血栓的发生部位,但相对于大脑等部位,比较容易接受超声辐射,如四肢和/或臀部)施加超声波,所述的超声波不产生空化效应。
[0012]这种施加超声的方式并非是为了获得治疗目的,在易施加超声的非血栓部位施加非聚焦低功率超声波辐射,是为了增加受辐射药物的数量,从而提高溶栓药物在血栓纤维蛋白网结构中的渗透扩散能力。
[0013]作为优选,对人体易施加超声部进行超声处理时,超声的功率密度为0.1~0.5W/cm2 ο
[0014]服用溶栓药物的中风病人,还可以采用超声脚盆泡脚和小腿,使用带有超声换能器的床垫和坐垫。
[0015]有益效果:
与使用未经超声处理的溶栓药物使用方法相比,本发明无需使用超声对血栓部位进行照射,大大简化超声血栓分解治疗方法并减少所需设备;不直接对血栓部位进行超声空化处理,减少因声空化效应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几率,经本发明处理后的溶栓药物能提高溶栓药物在血栓纤维蛋白网结构中的渗透扩散能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本发明对人体血管中溶栓药物进行超声处理的示意图。
[0017]图中标号代表含义:1、人体易施加超声部位;2、人体表面;3、血管;4、血栓纤维蛋白;5、渗透方向;6、血液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9]实施例1
在人体外,利用功率密度为0.5W/cm2、频率为IMHz的超声,对溶栓药物进行声处理5min,在超声处理时使溶栓药物的温度保持在36°~38° C。随后通过人体表面2将其注射入中风病人的血管3,根据血液流动方向6到达血管3内的血栓纤维蛋白4,溶栓药物的渗透方向5是向血栓纤维蛋白网渗透。测得毛细渗透速度为0.5mm/s。
[0020]实施例2
在人体外,利用功率密度为0.5W/cm2、频率为IMHz的超声,对溶栓药物进行声处理5min,在超声处理时使溶栓药物的温度保持在36°~38° C,随后将其注射入中风病人的血管3,再从体外向患者手臂中的血管(即人体易施加超声部位I)照射功率密度为0.5W/cm2、频率为IMHz的无空化超声,时间持续5min。测得毛细渗透速度为0.8mm/s。
[0021]实施例3
在人体外,利用功率密度为lW/cm2、频率为IMHz的超声,对溶栓药物进行非空化声处理5min,在超声处理时使溶栓药物的温度保持在38° C。随后将其注射入中风病人的血管3,根据血液流动方向6到达血管3内的血栓纤维蛋白4,溶栓药物的渗透方向5是向血栓纤维蛋白网渗透。测得毛细渗透速度为1.2mm/s。
[0022]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未经超声处理的溶栓药物直接注入人体,测得毛细渗透速度为 0.125mm/s0
[0023]实施例1和对比例I中的药物渗透速度的测试表明:与未经超声处理的溶栓药物相比,在体外对溶栓药物进行超声处理可使溶栓药物在血栓纤维蛋白网结构中的渗透速度提高4倍。
[0024]对比例2
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溶栓药物注入人体后,不对患者手臂中的血管进行超声处理。测得毛细渗透速度为0.5mm/s。
[0025]实施例2和对比例2中的药物渗透速度的测试表明:用功率密度为0.5W/cm2、频率为IMHz的超声,对人体易施加超声部位的溶栓药物进行超声处理,可将溶栓药物在血栓纤维蛋白网结构中的渗透速度提高到1.6倍。
【权利要求】
1.提高溶栓药物在血栓部位渗透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注射溶栓药物进入人体血管前,对溶栓药物进行超声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溶栓药物在血栓部位渗透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超声处理的功率密度大于0.lW/cm2、频率为20kHz~10MHz。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溶栓药物在血栓部位渗透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超声处理时使溶栓药物的温度保持在20~38° C。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提高溶栓药物在血栓部位渗透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注射溶栓药物后,对人体易施加超声的部位施加不产生空化效应的超声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高溶栓药物在血栓部位渗透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人体易施加超声 部进行超声处理时,所述超声的功率密度为0.1~0.5W/cm2。
【文档编号】A61N7/00GK104027894SQ201410268887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7日
【发明者】胡俊辉 申请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