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眩晕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2949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眩晕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中药应用领域,特别公开了一种治疗眩晕的中药。该治疗眩晕的中药,以天麻、蝉蜕、冬瓜子、生地黄、桑叶、黑脂麻、煅石膏、朱砂、钩藤、川芎、槐角、向日葵根、女贞子、墨旱莲、桑葚子和荔枝为原料,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混合制成。本发明配制简单,吸收效果好,药效持续时间长,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安全性高,生产成本低,有利于病患及时减轻病状。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眩晕的中药
[0001]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应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眩晕的中药。
[0002] (二)【背景技术】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 地转不能站立位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 龄化,本证发病率日益增高,受到国内外医务界广泛重视,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 生中均经历此证。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5% ;生活在家 中的老人50-60%有眩晕症,占老年门诊的81-91%,其中65岁以上老人眩晕发病率女性占 57%,男性占39%。
[0003] 传统治疗眩晕,只是简单的止吐止晕,而这些药品大部分为化学合成,只强调止吐 止晕,忽视了对整体性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恢复,重刺激轻改善,很多毒素残留在体内,善于 观察的人就会发现,80%的口服西药的不良反应是,造成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而眩晕最常见 的症状就是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可以说,眩晕病人在服用西药治疗的同时,也吃进去了大 量的毒素,不断刺激胃肠,损伤肝脏,加重病情,造成患者丧失康复的可能。
[0004] (三)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制备简单、疗效显著的治疗眩晕的中药。
[0005]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眩晕的中药,由以下重量分数的原料制成: 天麻3-9份、蝉蜕2-6份、冬瓜子9-15份、生地黄9-15份、桑叶3-9份、黑脂麻9-15份、 煅石骨1〇_20份、朱砂0. 3_1份、钩藤6-12份、川弯3-9份、槐角4-10份、向日葵根9-15份、 女贞子6-12份、墨旱莲9-15份、桑葚子9-15份、荔枝3-9份。
[0006] 其优选的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天麻6份、蝉蜕4份、冬瓜子12份、生地黄12份、桑叶6份、黑脂麻12份、煅石膏15份、 朱砂0.6份、钩藤9份、川芎6份、槐角7份、向日葵根12份、女贞子9份、墨旱莲12份、桑 葚子12份、蒸枝6份。
[0007] 所述中药为散剂或丸剂,将各原料清洗干净后打粉混合,制成散剂或丸剂,定量服 用。
[0008] 本发明所采用的各原料的药用性能为: 天麻:熄风止痉,平肝阳,祛风通络。主治急慢惊风,抽搐拘挛,破伤风,眩晕,头痛,半身 不遂,肢麻,风湿痹痛; 蝉蜕:宣散风热,透疹利咽,祛风止痉。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咳嗽音哑,麻疹不透, 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痫抽搐,破伤风; 冬瓜子:清肺化痰,消痈排脓,利湿。主治痰热咳嗽,肺痈,肠痈,带下,水肿,淋证; 生地黄:清血热,易阴血,通血脉。主治温病发热,黄疸,血热所致的吐血、衄血、崩漏、尿 血、便血,消渴,骨蒸劳热;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主治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发热头痛,汗出恶风, 咳嗽胸痛;或肺燥干咳无痰,咽干口渴; 黑脂麻:养血益精,润肠通便。主治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头晕耳鸣,腰脚痿软,须发早 白,肌肤干燥,肠燥便秘,妇人乳少; 煅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治热病高热,烦渴,神昏谵语,发狂,发斑,肺热喘咳,中 暑,胃火头痛、牙痛,口舌生疮; 朱砂:安神定惊,明目,解毒。主治心烦,失眠,惊悸,癫狂,目昏,疮疡肿毒; 钩藤:熄风止痉,清热平肝。主治小儿^(风、夜啼,热盛动风,子痫,肝阳眩晕,肝火头胀 痛,及伤寒头痛壮热,鼻衄不止; 川芎: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癥瘕肿 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痹; 槐角: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主治肠风下血,血痢,崩漏,血淋,吐血,衄血,眩晕,发背,烫 伤; 向日葵根: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主治淋浊,水肿,疝气,脘腹胀痛,带下,跌打损伤; 女贞子:补益肝肾,清虚热,明目。主治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遗精,耳鸣,须发早白,骨蒸 潮热,目暗不明; 墨旱莲:补益肝肾,凉血止血。主治肝肾不足,头晕目眩,须发早白,吐血,咯血,衄血,便 血,血痢,崩漏,外伤出血; 桑葚子:滋阴养血,生津,润肠。主治肝肾不足和血虚精亏的头晕目眩,耳鸣,须发早白, 失眠,消渴,腰酸,肠燥便秘,秃疮; 荔枝:养血健脾,行气消肿。主治病后体虚,津伤口渴,脾虚泄泻,呃逆,食少,瘰疬,疔 肿,外伤出血。
[0009] 配方中,选用天麻、蝉蜕、朱砂、钩藤,用于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通络、安神定 惊;加配冬瓜子、桑叶、槐角、荔枝,用于清肺化痰、消痈排脓,清肝明目;又配生地黄、煅石 膏、川芎、向日葵根,用于清热益阴、活血通血、除烦止渴;再配黑脂麻、女贞子、墨旱莲、桑葚 子,用于养血益精、润肠通便、补益肝肾。
[0010] 本发明基于中医治疗眩晕的辨病及辩证相结合的原则,标本兼治,虚实并治,内外 通调,缓急兼收,筛选出息风止痉、安神定惊、补益肝肾的天然植物药,根据中医理论组方, 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配制而成,对眩晕有显著的疗效和作用。
[0011] 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本发明人于2007年至今,对398例眩晕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治疗,年龄27-78岁。
[0012] (2)治疗方法 口服,一日三次,每次5?10g,饭后服用,根据患者病情轻重计算治疗时间,轻度患者服 用20-30天,重病患者连服2-3个月。
[0013] (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判断疗效标准》中有关疗效标准。
[0014] 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0015]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试验室检查各相关指标接近正常水平。
[〇〇16]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试验室检查各相关指标有所改善,体征有改善。
【权利要求】
1. 一种治疗眩晕的中药,其特征为,由以下重量分数的原料制成:天麻3-9份、蝉蜕2-6 份、冬瓜子9_15份、生地黄9_15份、桑叶3_9份、黑脂麻9_15份、锻石骨10-20份、朱砂 0· 3-1份、钩藤6-12份、川弯3-9份、槐角4-10份、向日葵根9-15份、女贞子6-12份、墨旱 莲9-15份、桑葚子9-15份、荔枝3-9份。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眩晕的中药,其特征为,由以下重量分数的原料制成:天 麻6份、蝉蜕4份、冬瓜子12份、生地黄12份、桑叶6份、黑脂麻12份、煅石膏15份、朱砂 〇. 6份、钩藤9份、川弯6份、槐角7份、向日葵根12份、女贞子9份、墨旱莲12份、桑葚子 12份、荔枝6份。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眩晕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为散剂或丸剂。
【文档编号】A61K36/8988GK104096085SQ201410321973
【公开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5日
【发明者】刘艳菊 申请人:济南伟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