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0449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药,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药:黄芪20-30份、党参20-30份、丹参20-30份、熟地黄10-15份、当归10-20份、五味子10-15份、桑白皮10-15份、紫菀10-15份、丝瓜络10-15份、赤芍5-10份、杏仁10-15份、白术5-10份、红花10-15份、甘草10-15份。每日1剂,早、晚服用。本发明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药对该病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结合常规西药治疗,有效率可以达到93.9%。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药,属于中医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cor pulmonale)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 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 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它可以发生于老年人,但多数是从中年迁延发展而 来。老年肺心病大多是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0PD)发展而来。它的发病率很高,尤其在吸烟人群中,且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000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有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急性期多由上呼吸道感染诱发,患者 短期内咳嗽、咯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景增多,呈脓性或粘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 显加重的表现,导致心功能下降出现心衰加重。急性期主要是抗感染、抗呼吸衰竭及抗心衰 治疗。肺心病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过后,临床症状虽有所缓解,但其肺功能仍在继续恶化,并 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经常反复发作。呈现急 性加重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
[0004] 目前,治疗肺心病没有特效药,多数以消炎、止咳、平喘或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进 行治疗,但是效果很不理想,极易复发且死亡率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针对现有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治疗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慢性肺 源性心脏病的中药。
[0006] 本发明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药,以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 分的原料药:黄芪20-30份、党参20-30份、丹参20-30份、熟地黄10-15份、当归10-20份、 五味子10-15份、桑白皮10-15份、紫菀10-15份、丝瓜络10-15份、赤芍5-10份、杏仁10-15 份、白术5-10份、红花10-15份、甘草10-15份。
[0007] 每日1剂,早、晚服用。
[0008] 本发明方中以黄芪,丹参、当归、熟地黄为君药,黄芪重用以补益元气、益卫固表, 丹参活血通络,祛胸中之瘀血;当归补血活血;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党参补脾益肺, 增强黄芪补肺气之功;赤芍助丹参加强活血祛瘀;紫菀润肺下气,消痰止咳;桑白皮泻肺平 喘,兼可利水以通调水道;白术健脾益气;杏仁祛痰止咳、平喘;上六味共为臣药。五味子收 敛肺气,以防肺气耗散,丝瓜络化痰清热,与桑白皮一宣一降,可调理肺之宣发肃降,且能理 气调中;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与补益之药相配以防滋腻太过,使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上诸药共奏补肺益气活血祛瘀之功效。
[0009] 黄芪:甘,温。归肺、脾经。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 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 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其主要药理成分为甙类、多 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抗病毒等作用。还能抑制血小板 聚集,降低血粘度;松弛平滑肌,扩张肺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循环,尤其是微循环,从 而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肺换气,组织换气,改善缺氧。黄芪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显著增 加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杀菌能力。黄芪中主要 是黄芪皂甙,具有强心作用,其作用机理为药物作用于NA-K-ATP酶,从而改善心肌收缩力, 且黄芪具有稳定缺血心肌细胞膜、保护线粒体及溶酶体作用,从而保护心肌细胞,减轻心肌 细胞损伤程度。黄芪还具有利尿,提高血清蛋自,减少尿蛋白,降低血压,提高免疫功能作 用;己有研究显示黄芪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可降低血粘度,降低血小板聚集,增加细胞变 形能力。 _〇] 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健脾补肺、益气生津。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 乏力、肺虚喘咳、气短自汗、气微两亏诸证。
[0011] 丹参:苦,微寒。入心、肝经。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 安神。现代药理研究对丹参对心血管系统具有:强心、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流量、抗血栓形 成、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对微循环障碍具有改善作用;还可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0012]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 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 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0013] 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 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 白。
[0014] 五味子: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 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0015] 桑白皮:甘,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 目肌肤浮肿。
[0016] 紫菀:味苦;辛;性温;归肺经;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主咳嗽;肺虚劳嗽;肺痿肺 痈;咳吐脓血;小便不利。
[0017] 丝瓜络:甘,平。归肺、胃、肝经。通经活络,清热化痰。治胸胁疼痛,腹痛,腰痛,睾 丸肿痛,肺热痰咳,妇女经闭,乳汁不通,痈肿,痔漏。炭:能止血。治便血、血崩。
[0018]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 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0019]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 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0020] 杏仁:苦;温;有毒;肺;脾;大肠经;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下气开痹。主外感咳 嗽;喘满;伤燥咳嗽;寒气奔豚;惊痫;胸痹;食滞脘痛;血崩;耳聋;疳肿胀;湿热淋证;疥 疮;喉痹;肠燥便秘。
[0021] 红花: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 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
[0022]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 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 药物毒性、烈性。
[0023] 下面结合临床治疗情况,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药的疗 效。
[0024] 一、资料与方法
[0025] 1、病例来源:收集自2011年4月一 2012年12月期间在省立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 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08例,其中对照组54例。试验组54例,两组之间的 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性。
[0026] 2、方法:对照组及试验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低流量吸氧、抗感染、强心利尿、扩 血管、祛痰平喘、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本发明中药, 一天一剂。两组疗程均为28天。治疗期间密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 功能变化,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及不良反应。
[0027] 3、观察指标
[0028] ①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和有效计入总有效率;
[0029] ②血气分析指标:主要对比治疗前后Pa02、PaC02和PH变化;
[0030] ③并发症及死亡率:观察两个治疗组的并发症及计算死亡率,比较有无差别;
[0031] ④不良反应:密切观察并记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0032] 4、统计学方法
[0033] 所有资料用SPSS 16.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组间t验,计数资料以率 来表示,检验采用了 X2检验和方差分析。所有的假设检验均采用双侧P检验,P〈〇. 05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0034] 二、结果
[0035] 1.临床疗效:试验组显效占40. 3%,有效占53. 6%,总有效率为93. 9%;对照组显 效占30. 5%,有效占44. 7%,总有效率为75. 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 05,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0036] 2.血气分析指标:结果见表1
[0037] 表1血气分析指标
[0038]

【权利要求】
1. 一种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药,其特征是,以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 药:黄芪20-30份、党参20-30份、丹参20-30份、熟地黄10-15份、当归10-20份、五味子 10-15份、桑白皮10-15份、紫菀10-15份、丝瓜络10-15份、赤芍5-10份、杏仁10-15份、白 术5-10份、红花10-15份、甘草10-15份。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药,其特征是,以重量份计,包 括以下组分的原料药:黄芪25份、党参25份、丹参25份、熟地黄12份、当归15份、五味子 12份、桑白皮12份、紫菀12份、丝瓜络12份、赤芍8份、杏仁12份、白术8份、红花12份、 甘草12份。
【文档编号】A61P11/00GK104189242SQ201410472800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7日
【发明者】张璟璟 申请人:张璟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