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褥疮的中药药膏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20326发布日期:2018-06-17 12:59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褥疮的中药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褥疮别名“压疮”、“压迫性溃疡”。褥疮是身体局部长期受压,使血液循环受到障碍,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因缺血而发生水疱、溃疡或坏疽。总的来说,褥疮是由于营养血供与机体组织发生血流障碍的末期结果。

褥疮多因病瘫痪,长期卧床体质衰弱,护理不当,翻身活动不方便及肢体感觉障碍的病人易发生。过度消瘦,过度肥胖,水肿,动脉硬化均易促使褥疮形成。病人早期可见皮肤局部出现红肿和水泡,以后变成紫红色并开始破溃,破溃初期疮面鲜红有渗出液,然后疮面加深,颜色变暗发黑。好发于背部、骶尾、髋关节、足跟和外踝等受体重压迫处。据有关文献报道每年约有6万人死于褥疮合并症。根据褥疮的发展过程,轻重程度不同,可分为以下几期:一期,在骨隆突处皮肤出现压之不褪色的局限红斑,但皮肤完整,深色皮肤可能没有明显的苍白改变,但其颜色可能和周围的皮肤不同。二期,部分真皮厚度的缺失呈现为一个浅的开放性溃疡,并且有一个粉红色的损伤部位,无组织脱落,也可呈现一个完整的或开放/破裂的充血性水疱。三期,全层伤口失去全层皮肤组织,除了骨肌腱或肌肉尚未暴露处,可见皮下组织,有坏死组织脱落,但坏死组织的深度不太明确,可能有潜行和窦道。四期,失去全层皮肤组织,伴骨头、肌腱或肌肉外露,局部可出现坏死组织脱落或焦痂,有潜行、窦道。不可分期阶段,全层伤口,失去全层皮肤组织,溃疡的底部腐烂(黄色、黄褐色、灰色、绿色、褐色)和(或)痂皮(黄褐色和黑色)覆盖。只有腐痂或痂皮充分去除,才能确定真正的深度和分期。

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是抗菌消炎为主,防止继发感染,但是这类药物对创面有较强的刺激性,换药时易损伤新生肉芽组织,不利于创面的愈合,因此不能迅速生肌愈合疮口,所以临床疗效并不理想。截至目前,国内外尚无较为理想的治疗药物和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褥疮的中药药膏及其制备方法,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褥疮的中药药膏,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当归20~30份、旱三七20~30份、乳香20~30份、没药15~20份、红毛草15~20份、白薇10~15份、黄精10~15份、桂枝10~15份、马钱子5~10份、半夏5~10份、地榆5~10份、秦艽3~5份、白芍3~5份、连翘3~5份、冰片3~5份、麻油200~250份和凡士林200~250份。

优选方案如下:

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当归25份、旱三七25份、乳香25份、没药18份、红毛草18份、白薇12份、黄精12份、桂枝12份、马钱子8份、半夏8份、地榆8份、秦艽3份、白芍5份、连翘5份、冰片5份、麻油220份和凡士林220份。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治疗褥疮的中药药膏的制备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将当归、旱三七、乳香、没药、红毛草、白薇、黄精、桂枝、马钱子、半夏、地榆、秦艽、白芍、连翘放入麻油中浸泡22~28h;

(2)浸泡后,用武火煮45~90min;

(3)去渣后自然冷却至室温,放置22~28h,再向其加入凡士林用文火煮30~60min;

(4)自然冷却至室温,再加入冰片用文火煮20~40min;

(5)自然冷却至室温,经高压消毒后,即可得到治疗褥疮的中药药膏。

优选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将当归、旱三七、乳香、没药、红毛草、白薇、黄精、桂枝、马钱子、半夏、地榆、秦艽、白芍、连翘放入麻油中浸泡24h;

(2)浸泡后,用武火煮60min;

(3)去渣后自然冷却至室温,放置24h,再向其加入凡士林用文火煮40min;

(4)自然冷却至室温,再加入冰片用文火煮30min;

(5)自然冷却至室温,经高压消毒后,即可得到治疗褥疮的中药药膏。

使用时,先用生理盐水消毒周边皮肤,将本发明制备的治疗褥疮的中药药膏涂抹于患处,每天换药一次。

药理分析:

当归:味辛、性温,有补血,活血逐瘀,生新血的功用。

旱三七:叶或全草入药,消肿,定痛。止血,化瘀。治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乳痈,跌打损伤。取汁液涂敷蜂、蝎等刺伤,可消肿止痛。

乳香:味辛苦、性温,有活血理气,止痛生肌,可治痈疽肿毒,诸疮,瘀血作痛之效。

没药:苦,平。散瘀止痛,外用消肿生肌。用于跌打淤血肿痛,痈疽肿痛,胸腹诸痛;外用治疮口久不收敛。

红毛草:味甘淡,性平,无毒。清肺热,消肿毒。治肺热咳嗽吐血,乳痈,肿毒。

白薇:苦、咸,寒。归胃、肝、肾经。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用于温邪伤营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

黄精:甘,平。归脾、肺、肾经。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马钱子:苦,寒,有毒。归肝、脾二经。有通络止痛、消肿散结的功效。用治外伤瘀肿疼痛及痈疽肿痛。《中药志》载:“散血热,消肿毒。治痈疽,恶疮。”

半夏:辛,温,有毒。入脾、胃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消痈肿的功效。《药性论》载:“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

地榆:苦、酸、涩,微寒。入肝、大肠经。凉血上血,清热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肠风,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烧伤。

秦艽:辛、苦,微寒。归胃经、肝经、胆经。有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的功效。《仁斋直指方》载:“治疮口不合,秦艽为末掺之。”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疽,瘰疠,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辛荑: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主治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

冰片:味辛苦,性微寒,气极芳香,能清热开窍,痈疽疮疡疗效均好。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所使用的中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药物安全可靠。诸药相和具有活血去腐、解毒镇痛、去腐生肌的功效,治疗褥疮具有疗效确切、见效快、治愈率高、无副作用等特点。

疗效判断:

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溃疡结痂并脱落,局部组织完全修复。(2)好转:溃疡面积缩小,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创面痊愈达50%以上。(3)无效:肉芽组织生长不良,创面无愈合迹象。

选择我院住院病人100例临床观察,男55例,女45例;年龄12~68岁,平均年龄38岁;褥疮部位:骶尾部72例,背部18例,足跟部10例;褥疮面积:直径最大12.6cm,最小4.7cm。最浅至真皮下层,最深见骶骨或足跟骨局部暴露。对病人用生理盐水消毒褥疮处,然后将中药膏用棉签涂抹于患处,然后用纱布将药膏覆盖,以免弄脏衣服或被褥,每天涂1次,5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结果: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痊愈82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到97%。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病例:

宋某,女,43岁,工人,山东青岛人。因发生交通事故,下半身瘫痪,长期卧病在床,背部和腿部出现红斑肿块,诊断为褥疮,立即涂抹本发明中药膏,连续涂抹5天,症状消失,随诊无副作用出现。

秦某,男,66岁,农民,山东青岛人。因病长期卧床,由于皮肤长时间受到压迫,皮肤得不到血液的正常供养,病人骶尾部出现褥疮,皮肤溃烂,创面较深,坏死组织覆盖,有白色渗出物,发出恶臭之味,使用本发明中药膏涂抹两个疗程后,创面愈合,病人皮肤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治疗褥疮的中药药膏,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当归25份、旱三七25份、乳香25份、没药18份、红毛草18份、白薇12份、黄精12份、桂枝12份、马钱子8份、半夏8份、地榆8份、秦艽3份、白芍5份、连翘5份、冰片5份、麻油220份和凡士林220份。

实施例2:

按照实施例1的配方,制备用于治疗褥疮的中药药膏,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将当归、旱三七、乳香、没药、红毛草、白薇、黄精、桂枝、马钱子、半夏、地榆、秦艽、白芍、连翘放入麻油中浸泡24h;

(2)浸泡后,用武火煮60min;

(3)去渣后自然冷却至室温,放置24h,再向其加入凡士林用文火煮40min;

(4)自然冷却至室温,再加入冰片用文火煮30min;

(5)自然冷却至室温,经高压消毒后,即可得到治疗褥疮的中药药膏。

使用时,用生理盐水消毒褥疮处,将本发明制备的治疗褥疮的中药药膏涂抹于患处,每天换药一次。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