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静脉机能不全及其继发、合并症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20316发布日期:2018-06-17 12:57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医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静脉机能不全及其继发、合并症的药物。



背景技术:

静脉机能不全是周围静脉向心回流障碍所致的临床症候群,包括静脉曲张、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最主要的表现为大隐静脉曲张,其他表现包括表皮瘙痒抓痕、湿疹、色素沉着、溃疡、过敏、冻疮等。现有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硬化剂注射和手术治疗三种,对早期无小腿下段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的患者可考虑保守治疗,对以出现小腿下段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的患者应早期手术,对复发的且伴有皮炎、广泛纤维化硬结,特别是有溃疡形成等营养障碍性表现的患者,可选择腔镜筋膜下交通支静脉结扎术。但手术存在可能引起静脉血栓、下肢血液循环障碍的风险。

中国专利(CN102552439A)公开了一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中药,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和肝脏造血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快速溶解血栓疏通血管达到治病的目的,但其对于出现湿疹、色素沉着、溃疡、过敏、冻疮等并发症状的患者来讲,不能先解决并发症带来的痛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静脉机能不全及其继发、合并症的中药配方,通过中药的活血祛瘀、凉血退蒸、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消肿止痛、去腐生肌之效,在治疗治疗静脉机能不全的继发、合并症的基础上,标本兼治,先快速解决并发症带来的痛苦,继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静脉机能不全及其继发、合并症的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当归25~35份、黄柏25~35份、败酱草25~35份、茯苓25~35份、党参25~35份、生黄芪5~12份、归尾5~12份、生地6~8份、芙蓉花叶5~12份、赤芍6~8份、伸筋草6~8份、地骨皮6~8份、延胡索3~8份、莪术3~8份、珍珠粉3~8份、防己6~8份、桑寄生3~8份、甘草10~20份。

进一步优选为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当归30份、黄柏30份、败酱草30份、茯苓30份、党参30份、生黄芪8份、归尾7份、生地7份、芙蓉花叶10份、赤芍7份、伸筋草7份、地骨皮7份、延胡索5份、莪术5份、珍珠粉5份、防己7份、桑寄生7份、甘草15份。

制备方法是按上述重量份数称取原料,放入砂锅里,然后加入饮用水,液面在药材之上3~4cm,浸泡20~30分钟后,第一次中火煎煮20分钟后,倒出药液作为头煎药,然后,再加温水适量,进行第二次中火煎煮30分钟,倒出药液,作为二煎药,将头煎、二煎药混合在一起,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

药理分析:

当归:味甘,温;归肝、心、脾经。功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热痢,泄泻,消渴,黄疸,痿躄,梦遗,淋浊,痔疮,便血,赤白带下,骨蒸劳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

败酱草:性凉,味辛、苦。有清热解毒,祛痰排脓之功效,常用于肠痈,肺痈,痢疾,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

茯苓: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党参: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止渴、健脾益肺,养血生津之效;用于脾肺气虚,食少倦怠,咳嗽虚喘,气血不足,面色萎黄,心悸气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懒言短气、四肢无力、食欲不佳、气虚、气津两虚、气血双亏以及血虚萎黄等症。

生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入气分,可升可降。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行水消肿,脱毒生肌。主治内伤劳倦,神疲乏力,脾虚泄泻,肺虚咳嗽,内脏下垂,脾不统血之出血,自汗,盗汗等。现代药理研究报道,黄芪有明显的提高免疫功能、保护心肌、保护和改善造血系统、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利尿保肾、调节血糖、调节神经系统、抗菌、抗病毒和促进消化功能等作用。

归尾:辛、甘、温。功能活血破瘀、调经止痛;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腹痛、跌打、疮疡。

生地:甘,寒;归心,肝,肾经。主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芙蓉花叶:辛,平;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功能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痈疽焮肿,缠身蛇丹,烫伤,目赤肿痛,跌打损伤。

赤芍:功能行瘀、止痛、凉血、消肿;主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跌扑损伤。

伸筋草:苦辛温,入肝经。功能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络;用于风寒湿痹,筋脉拘挛疼痈,外用治跌打扭伤肿痛。

地骨皮:性寒,味甘。功能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

延胡索:辛,苦,温,无毒;归肝,胃,心,肺,脾经。功能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主治心腹腰膝诸痛,月经不调,症瘕,崩中,产后血晕,恶露不尽,跌打损伤。

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主治气血凝滞,心腹胀痛,症瘕,积聚,宿食不消,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作痛。

珍珠粉:味咸甘,寒,无毒,镇心点目。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坠痰,除面斑,止泻;除小儿惊热,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疗毒。

防己:苦,寒;入膀胱、脾、肾经。功效利水消肿,祛风止痛;主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风湿痹痛,高血压症。

桑寄生:苦甘,平;入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主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脚气,风寒湿痹,胎漏血崩,产后乳汁不下;治久咳,舌纵,眩晕。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用于此处是取其缓解药物毒性、烈性作用,同时,寓清于补,以平衡配方。

本发明纯属中药制剂,经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本发明能够通过中药的活血祛瘀、凉血退蒸、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消肿止痛、去腐生肌之效,在治疗治疗静脉机能不全的继发、合并症的基础上,标本兼治,先快速解决并发症带来的痛苦,继而达到治愈的效果,且制备方法简便易行,容易实施。

症状特征:根据病程的进展,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分为毛细血管扩张、静脉曲张、肢体水肿、皮肤营养不良性病变(皮肤发黑、淤积性皮炎、湿疹等)、溃疡(“老烂脚”)。其中:静脉曲张是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而出现继发或合并症状如皮肤营养不良性病变和溃疡的出现就意味着疾病进入了重度病变期。患者可感觉到下肢酸胀不适,甚至行走障碍(静脉性跛行)、皮肤瘙痒等不适。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可伴发出血、血栓性浅静脉炎甚至下肢深静脉血栓。出血是由于病变静脉壁菲薄,再加上皮肤营养不良,故很容易在遇到外界摩擦或伤害后出血,这种出血很可怕,往往没有感觉,病人只会觉得腿上或被窝里热乎乎的。血栓性浅静脉炎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则是由于曲张静脉内血流缓慢所致血栓在浅静脉、深静脉系统内形成

疗效判断:

治愈:继发或合并症状完全消失,主观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有效:继发或合并症状完全消失,主观症状体征有所好转;

无效:继发或合并症状与主观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治疗结果:治疗290名治疗静脉机能不全并伴有继发、合并症患者,服用2个疗程本发明的中药配方,每日一剂,分三次口服,10天为一个疗程。治愈208例,占71.7%,有效79例,占27.2%,无效3例,占1.1%。

附几例病例作进一步说明:

病例1:韩某,男,72岁,患者数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小腿局部皮下蚯蚓状凸起,长时间站立后明显,平卧消失;近半年来患肢局部皮肤色泽改变,出现左胫前溃疡来我处就诊,检测发现左小腿大隐静脉回流区皮下可见浅静脉重度曲张,左小腿内侧皮肤溃疡,遂给与本发明中药配方,2个疗程后治愈,随访1年无复发。

病例2:王某某,女,56岁,两周来右小腿发胀发酸,青筋突出,晚间不得休息,后出现湿疹情况,遂来我处就诊。服用本发明的中药配方2个疗程后好转,3个疗程后治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治疗静脉机能不全及其继发、合并症的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当归30份、黄柏30份、败酱草30份、茯苓30份、党参30份、生黄芪8份、归尾7份、生地7份、芙蓉花叶10份、赤芍7份、伸筋草7份、地骨皮7份、延胡索5份、莪术5份、珍珠粉5份、防己7份、桑寄生7份、甘草15份。

制备方法是按上述重量份数称取原料,放入砂锅里,然后加入饮用水,液面在药材之上3.5cm,浸泡25分钟后,第一次中火煎煮20分钟后,倒出药液作为头煎药,然后,再加温水适量,进行第二次中火煎煮30分钟,倒出药液,作为二煎药,将头煎、二煎药混合在一起,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

实施例2:

一种治疗静脉机能不全及其继发、合并症的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当归25份、黄柏35份、败酱草25份、茯苓35份、党参25份、生黄芪12份、归尾5份、生地8份、芙蓉花叶5份、赤芍8份、伸筋草6份、地骨皮8份、延胡索3份、莪术8份、珍珠粉3份、防己8份、桑寄生3份、甘草20份。

制备方法是按上述重量份数称取原料,放入砂锅里,然后加入饮用水,液面在药材之上3cm,浸泡20分钟后,第一次中火煎煮20分钟后,倒出药液作为头煎药,然后,再加温水适量,进行第二次中火煎煮30分钟,倒出药液,作为二煎药,将头煎、二煎药混合在一起,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

实施例3:

一种治疗静脉机能不全及其继发、合并症的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当归35份、黄柏25份、败酱草35份、茯苓25份、党参35份、生黄芪5份、归尾12份、生地6份、芙蓉花叶12份、赤芍6份、伸筋草8份、地骨皮6份、延胡索8份、莪术3份、珍珠粉8份、防己6份、桑寄生8份、甘草10份。

制备方法是按上述重量份数称取原料,放入砂锅里,然后加入饮用水,液面在药材之上4cm,浸泡30分钟后,第一次中火煎煮20分钟后,倒出药液作为头煎药,然后,再加温水适量,进行第二次中火煎煮30分钟,倒出药液,作为二煎药,将头煎、二煎药混合在一起,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