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复健用手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7977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和合复健用手套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和合复健用手套,其利用一套环包覆手部,并于套环的外表面设有一第一结合单元,再利用一固定布条加以黏合固定,并以二弹性延伸带绕过复健工具后黏合至套环上的第一结合单元,藉此将手部完整包覆并固定至复健工具上,让使用者可以轻松调整黏合固定的位置与套设的松紧程度,方便复健训练的进行,并且避免上肢关节因末端固定不确实使手部从复健设备把手松脱滑落进而产生摩擦、挫伤等二次伤害的发生。
【专利说明】和合复健用手套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和合复健用手套,尤指一种提供手部穿戴,并且可以将使用 者的左手掌或右手掌与复健设备的把手相互固定并且轻松调整的和合复健用手套。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中风或是因意外造成行动不便的患者而言,由于人体四肢位于末梢的位置, 所以在中风或意外发生后,手部肌肉极可能因为疾病:如脑血管疾病或意外造成上肢肌力 下降,弯曲无力,因此物理性的复健训练对于患者是相当重要的治疗过程。
[0003] 过去医院一般使用如图7所示之医疗用弹性绷带90将病患的手部与复健设备的 把手多圈缠绕后,再以固定针片100将弹性绷带90的端部固定,避免其松脱滑落,再藉由缠 绕固定手部与复健设备的把手以利维持正确复健姿势,达到训练手部肌肉的肌力目的,避 免肌肉因长期没有足够运动而萎缩。
[0004] 但常用的利用弹性绷带90固定手部与复健设备把手的方法其绑合与拆卸均耗时 且不易完成,固定的稳定度差,对于手部的包覆性也有限,而且患者本身的感觉神经较一般 人迟钝,所以无论是缠绕的太松、太紧、或是因捆绑造成挤压疼痛,患者本身均不易感知,故 容易在复健过程中不小心使手部受伤或脱白,造成不必要的二次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鉴于现有复健用弹性绷带使用的不方便与不安全,现阶段需要一种能够轻易穿戴 与脱卸的和合复健用手套,其不但可以有效、稳定地固定复健者的手部与复健设备的把手, 还可以有效包覆手部皮肤,避免复健过程中手部与设备的摩擦造成受伤,帮助患者轻松又 安全地复健。
[0006]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和合复健用手套,包括:
[0007] -套环,该套环具有一第一开放端与一第二开放端,其中靠近第一开放端的外侧 缘环设有一第一结合单元,靠近第二开放端的外侧缘设有一姆指突出孔;
[0008] -固定布条,其系由第一开放端的一侧朝该第一结合单元的延伸方向突出于套 环,并于固定布条朝向套环弯摺的内侧面端部设有一第二结合单元,所述第二结合单元与 第一结合单元相对应;以及
[0009] 二弹性延伸带,其分别系由套环的外侧面自套环的第一开放端朝向第二开放端延 伸突出,并且于朝向套环翻摺的内侧面端部设有一第三结合单元,所述第三结合单元与套 环上的第一结合单元相对应。
[0010]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先利用套环将手部包覆,并露出姆指方便使用者握持复健 工具,再利用固定布条将套环固定于手腕部,藉此增加手部的包覆性,减少手部肌肤与复健 工具的摩擦;接著利用弹性延伸带将手部与复健工具相互固定,并利用第二结合单元、第三 结合单元与第一结合单元相对应设置加以结合固定,方便握持力有限的使用者仅需施力于 手部,即可连动复健设备一起运作,达到复健的功效。 toon]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其中该第一结合单元分别与第二结合单元以及 第三结合单元为相对应的黏扣带。
[0012]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其中该第一结合单元系为绒布,所述第二结合 单元与第三结合单元系为与绒布相对应的钩状结构。
[0013]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其中该第一结合单元系为绒布,所述第二结合 单元与第三结合单元系为与绒布相对应的钩状结构。
[0014] 利用第二结合单元与第三结合单元之钩状结构与第一结合单元之绒布的相互黏 合特性,让使用者可以经由简单撕黏动作即可轻松调整相互固定的位置与松紧度,提升手 部与复健工具固定的方便性。
[0015]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优的技术方案,其中该套环外侧之第一结合单元延伸突出于固 定布条的端部形成一延伸段,并于延伸段朝向套环弯摺的内侧面设有一第四结合单元,该 第四结合单元与第一结合单元相对应。
[0016]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优的技术方案,其中该套环外侧之第一结合单元延伸突出于固 定布条的端部形成一延伸段,并于延伸段朝向套环弯摺的内侧面设有一第四结合单元,该 第四结合单元与第一结合单元为相对应的黏扣带。
[0017]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优的技术方案,其中该套环外侧之第一结合单元延伸突出于固 定布条的端部形成一延伸段,并于延伸段朝向套环弯摺的内侧面设有一第四结合单元,且 该第四结合单元系为与第一结合单元之绒布相对应的钩状结构。
[0018] 延伸段的设置不但可以加强套环于手掌上的固定强度,亦使得手腕较粗大的人不 会因为固定布条的长度不够而无法将套环有效固定于手掌上,提升本创作之和合复健用手 套的适用性。
[0019] 作为本实用新型最优的技术方案,其中所述二弹性延伸带系层叠设置,且所述弹 性延伸带系为弹性绷带。
[0020] 作为本实用新型最优的技术方案,其中所述二弹性延伸带系层叠设置,且所述延 伸段与弹性延伸带均为弹性绷带。
[0021] 利用二弹性延伸带的层叠设置,使二弹性延伸带缝合于套环上时,仅需于同一个 地方缝合即可,简化和合复健用手套的制作麻烦。另利用延伸段与弹性延伸带的弹力特性, 有效并且稳固地将手部固定于复健工具上,避免因固定的太松或太紧造成使用者二次伤 害,对使用者提供保护。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和合复健用手套的侧视图。
[0023] 图2本实用新型的和合复健用手套的穿戴与腕部固定示意图。
[0024] 图3本实用新型的和合复健用手套的穿戴与握持把手示意图。
[0025] 图4本实用新型的和合复健用手套的穿戴并与把手固定完成示意图。
[0026] 图5本实用新型的和合复健用手套的实施状态示意图。
[0027] 图6本实用新型的和合复健用手套之适用于另一手的示意图。
[0028] 图7现有技术的复健用固定绷带的示意图。
[0029] 标号说明:10_套环,11-第一开放端,12-第二开放端,13-第一结合单元, 131-延伸段,132-第四结合单元,14-姆指突出孔,20-固定布条,21-第二结合单元, 30-弹性延伸带,31-第三结合单元,40-把手,90-弹性绷带,100-固定针片。
[003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阐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实施例1
[0032] 如图1所示,本和合复健用手套系包括:一套环10、一固定布条20与二弹性延伸 带30。
[0033] 套环10的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一开放端11与一第二开放端12,其中靠近第一开放 端11的外侧缘环设有一第一结合单元13,而靠近第二开放端12的外侧缘设有一姆指突出 孔14,供使用者将手掌由第一开放端11伸入套环10后,再将姆指由姆指突出孔14突伸出 套环10,方便患者复健时以手握持复健工具。
[0034] 固定布条20系由第一开放端11的一侧朝该第一结合单元13的延伸方向突出于 套环10,并于固定布条20朝向套环10弯摺的内侧面端部设有一第二结合单元21,所述第 二结合单元21与第一结合单元13相对应。
[0035] 弹性延伸带30系为一弹性绷带,其由套环10的外侧面自套环10的第一开放端11 朝向第二开放端12延伸突出,并且层叠设置,且于朝向套环10翻摺的内侧面端部设有一第 三结合单元31,所述第三结合单元31亦与套环10上的第一结合单元13相对应。此设置 惟可以将二弹性延伸带30分别绕过复健设备的把手后,以第三结合单元31与套环10上的 第一结合单元13相结合,藉此将使用者的手部与复健设备的把手相互固定,方便复健的进 行。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结合单元13分别与第二结合单元21以及第三结合单元31为相 对应的黏扣带,且该第一结合单元13系为绒布,所述第二结合单元21与第三结合单元31 均为与绒布相对应的钩状结构,使第二结合单元21与第三结合单元31可以各自地与第一 结合单元13相黏合固定。
[0036] 另该套环10外侧之第一结合单元13延伸突出于固定布条20的端部进一步形成 一延伸段131,该延伸段131为一弹性绷带,并于延伸段131朝向套环10弯摺的内侧面设有 一第四结合单元132,该第四结合单元132与第一结合单元13亦为相对应的黏扣带,其中该 第四结合单元132亦为与第一结合单元13之绒布相对应的钩状结构,使用者可以视腕部的 粗细自由调整第二结合单元21、第四结合单元132与第一结合单元13的结合位置,将手套 固定于使用者的手掌上。
[0037] 本和合复健用手套实际使用时,如图2所示,先将左手掌由套环10的第一开放端 11伸入后,将姆指由姆指突出孔14突伸出套环10,接著将固定布条20与延伸段131结合 至第一结合单元13上,藉此将左手掌固定于套环10内部。
[0038] 接著如图3及图4所示,以手部握持复健设备的把手40,再将弹性延伸带30绕过 手部与把手40以一同将其包覆,最后结合至第一结合单元13上,使把手40与使用者的手 部相互固定。
[0039] 如图5所示,手部与复健设备的把手40固定完成后,使用者即可开始进行复健动 作,其只要对手部施力,就可以带动复健设备运作,藉此训练患者的肌力,达到复健的功效。
[0040] 另如图6所示,本和合复健用手套亦可适用于右手,其同样先将右手掌由套环10 的第一开放端11伸入后,将姆指由姆指突出孔14突伸出套环10,并将右手掌固定于套环 10内部,后续依照上述与复健设备之把手40的固定方式动作,即可将右手手部与把手40相 互固定,步骤相同故于此不再赘述。
[0041] 综上所述,本和合复健用手套其利用套环10与固定布条20将手掌固定于手套内 部,再利用弹性延伸带30将手部与复健设备的把手40相互固定,并藉由第二结合单元132、 第三结合单元21、第四结合单元31与第一结合单元13的相对应设置,以及固定布条20上 之延伸段131与弹性延伸带30的弹性绷带特性,让使用者可以自由且轻松调整固定位置与 松紧程度,避免因黏合固定的太松或太紧造成伤害。
[0042] 此外,本和合复健用手套没有左、右手适用之分,而且经由套环10对手掌的包覆, 可以有效避免手部皮肤与复健设备的的摩擦,提供患者更舒服的复健体验。
[〇〇43]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 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 【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 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 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 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和合复健用手套,包括: 一套环,该套环具有一第一开放端与一第二开放端,其中靠近第一开放端的外侧缘环 设有一第一结合单元,靠近第二开放端的外侧缘设有一姆指突出孔; 一固定布条,其系由第一开放端的一侧朝该第一结合单元的延伸方向突出于套环,并 于固定布条朝向套环弯摺的内侧面端部设有一第二结合单元,所述第二结合单元与第一结 合单元相对应;以及 二弹性延伸带,其分别系由套环的外侧面自套环的第一开放端朝向第二开放端延伸突 出,并且于朝向套环翻摺的内侧面端部设有一第三结合单元,所述第三结合单元与套环上 的第一结合单兀相对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和合复健用手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结合单元分别与 第二结合单元以及第三结合单元为相对应的黏扣带。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和合复健用手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结合单元系为绒 布,所述第二结合单元与第三结合单元系为与绒布相对应的钩状结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和合复健用手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套环外侧之第一结合 单元延伸突出于固定布条的端部形成一延伸段,并于延伸段朝向套环弯摺的内侧面设有一 第四结合单元,该第四结合单元与第一结合单元相对应。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和合复健用手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套环外侧之第一结合 单元延伸突出于固定布条的端部形成一延伸段,并于延伸段朝向套环弯摺的内侧面设有一 第四结合单元,该第四结合单元与第一结合单元为相对应的黏扣带。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和合复健用手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套环外侧之第一结合 单元延伸突出于固定布条的端部形成一延伸段,并于延伸段朝向套环弯摺的内侧面设有一 第四结合单元,且该第四结合单元系为与第一结合单元之绒布相对应的钩状结构。
7.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和合复健用手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二弹性 延伸带系层叠设置,且所述弹性延伸带系为弹性绷带。
8. 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和合复健用手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二弹性 延伸带系层叠设置,且所述延伸段与弹性延伸带均为弹性绷带。
【文档编号】A61F5/37GK203873940SQ201420302228
【公开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9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9日
【发明者】林志峰, 孙国顺 申请人:爱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