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翻身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2699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动翻身垫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动翻身垫,其垫体呈三角形,所述垫体包括底面和与身体接触的垫面,所述垫面包括头枕部(1)、颈部(2)和肩背部(3),所述头枕部(1)为与人体头部匹配的凹弧面,所述颈部(2)呈与人体颈部配合的圆柱状凸弧面,所述肩背部(3)呈凹弧面型;所述肩背部(3)设置左、右气囊(41、42)和角度气囊(43),所述左、右气囊(41、42)和所述角度气囊(43)通过气管与气泵连接,所述气泵还连接有电磁阀组,所述电磁阀组连接用于控制电磁阀开关的气泵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动翻身垫结构简单,与人体具有良好的贴合度,可防止颈椎扭曲,保护患者损伤部位。
【专利说明】一种气动翻身垫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护理医疗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动翻身垫。

【背景技术】
[0002]临床上,为保持颈椎前凸的生理曲线及颈椎的相对稳定性,防止头颈部扭曲,传统方法是患者侧卧时头部垫普通枕,平卧时颈部垫方形枕,头的两侧放置沙袋盐袋制动,或者佩戴颈托。由于普通枕的厚度与病人的肩宽不一致,不容易保持脊柱成一直线;且沙袋盐袋易滑落、高度不易控制,这给护理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0003]关于颈椎患者体位固定方法,头颈枕、枕颈垫等组合式枕在颈椎骨折、颈椎牵引中固定颈椎的应用,不仅操作简便、整洁美观,也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如陈伟惠等自制头颈枕在给颈椎骨折患者翻身时不用更换枕头,直接把头转动放置枕上即可,从而减少一名操作人员,同时减少操作时间,且搬动患者颈部的幅度减小,也减少因经常转动引起颅骨钉及牵引弓脱落。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在颈部垫枕可以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也可以利用颈部垫枕使得颈椎轻度后伸,改变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始终维持一个颈椎前曲的状态。
[0004]虽然近年来新的研究产品如复合枕、组合枕较传统的普通枕、方枕在固定颈椎、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效果方面有所提高,但其仍然仅限于仰卧位,由于这些复合枕、组合枕的制作材料集中于棉布、米袋、荞麦壳类似的,其共同特点是制作简便、质地柔软、可塑形性高,在患者翻身采取侧卧位时,其柔软性导致它并不能与头颈肩完全贴合,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相对较大的空隙,因而不能有效限制患者颈椎活动度,其安全隐患仍然存在,有效性仍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动翻身垫,其结构简单,通过控制气囊内的气量来调整翻身垫与人体的贴合度,提高利用翻身垫给患者翻身时的舒适度。
[0006]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气动翻身垫,其垫体呈三角形,所述垫体包括底面和与身体接触的垫面,所述垫面包括头枕部、颈部和肩背部,所述头枕部为与人体头部匹配的凹弧面,所述颈部呈与人体颈部配合的圆柱状凸弧面,所述肩背部呈凹弧面型;所述头枕部设置左、右气囊和角度气囊,所述左、右气囊和所述角度气囊通过气管与气泵连接,所述气泵还连接有电磁阀组,所述电磁阀组连接用于控制电磁阀开关的气泵控制电路;所述电磁阀组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左、右气囊和所述角度气囊内气量的电磁阀,所述气泵控制电路设置在控制箱内。
[0008]进一步的,其还包括与所述电磁阀和所述气泵连接的PLC控制装置,所述左、右气囊内分别设置压力传感器,所述角度气囊内设置角度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角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PLC控制装置的输入端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箱上还设置人机交互界面,所述人机交互界面与所述PLC控制装置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箱外设置与所述PLC控制装置连接的控制开关。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0012]1.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三角形翻身垫的垫面分为头枕部、颈部和肩背部三个部分,在给患者翻身时将垫面与患者的头、颈和肩部贴合,可防止颈椎扭曲,便于护理人员操作并且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0013]2.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翻身垫内设置左右气囊和角度气囊,通过控制气囊内的气量来调整翻身垫与人体的贴合度,保护患者损伤部位,提高翻身垫的舒适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气动翻身垫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0017]其中:1、头枕部;2、颈部;3、肩背部;41、左气囊;42、右气囊;43、角度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限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0019]参见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提供一种气动翻身垫,其垫体呈三角形,垫体包括底面和与身体接触的垫面,该垫面包括头枕部1、颈部2和肩背部3三部分,其中头枕部I为与人体头部匹配的凹弧面,颈部2为与人体颈部配合的圆柱状凸弧面,而肩背部3呈微凹弧面且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肩背部3的压力可调同时肩背部3与水平面的角度也可进行调节,将翻身垫与患者的头颈背贴合可使患者头部、颈部和肩背部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可防止颈椎扭曲,对患者具有保护作用。
[0020]具体的,在肩背部3靠近颈部位置设置左气囊41和右气囊42,在肩背部3的中间位置设置角度气囊43,左气囊41、右气囊42及角度气囊43通过气管与气泵连接,气泵连接电磁阀组,该电磁阀组包括用于控制左气囊41、右气囊42及角度气囊43气量的三个电磁阀,电磁阀还连接用于控制电磁阀开关的气泵控制电路,气泵控制电路设置在控制箱内。
[0021]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气动翻身垫的压力及角度的控制,参见图2,上述电磁阀和气泵连接至PLC控制装置,在左气囊和右气囊设置压力传感器,角度气囊内设置角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角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PLC控制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控制箱外设置与PLC控制装置连接的控制开关,同时PLC控制装置还连接人机交互界面,可选用触控屏,这样护理人员通过在触控屏输入相应的参数即可对翻身垫的压力和角度进行调节以调整翻身垫与患者的贴合度,方便护理人员操作,也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0022]以下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动翻身垫包括头枕部、颈部和肩背部三个部分,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翻身时,将翻身垫三个部分分别与患者的头部、颈部和肩背部贴合,打开PLC控制装置的控制开关,此时人机交互界面上显示有左气囊和右气囊的压力数据以及角度气囊的角度数据,护理人员根据翻身操作时翻身垫与患者身体的贴合情况,在人机交互界面上输入相应的压力或者角度参数,PLC控制装置打开电磁阀,气泵对左气囊、右气囊或者角度气囊进行充气,将翻身垫调整至与患者身体贴合的最佳位置,完成翻身操作。
[002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三角形翻身垫的垫面分为头枕部、颈部和肩背部三个部分,在给患者翻身时将垫面与患者的头、颈和肩部贴合,可防止颈椎扭曲,便于护理人员操作并且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在翻身垫内设置左右气囊和角度气囊,通过控制气囊内的气量来调整翻身垫与人体的贴合度,保护患者损伤部位,提高翻身垫的舒适度。
[0024]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是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气动翻身垫,其垫体呈三角形,所述垫体包括底面和与身体接触的垫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垫面包括头枕部(I)、颈部(2)和肩背部(3),所述头枕部(I)为与人体头部匹配的凹弧面,所述颈部(2)呈与人体颈部配合的圆柱状凸弧面,所述肩背部(3)呈凹弧面型;所述肩背部(3)设置左、右气囊(41、42)和角度气囊(43),所述左、右气囊(41、42)和所述角度气囊(43)通过气管与气泵连接,所述气泵还连接有电磁阀组,所述电磁阀组连接用于控制电磁阀开关的气泵控制电路;所述电磁阀组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左、右气囊(41、42)和所述角度气囊(43)内气量的电磁阀,所述气泵控制电路设置在控制箱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翻身垫,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与所述电磁阀和所述气泵连接的PLC控制装置,所述左、右气囊(41、42)内分别设置压力传感器,所述角度气囊(43)内设置角度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角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PLC控制装置的输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动翻身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箱上还设置人机交互界面,所述人机交互界面与所述PLC控制装置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动翻身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箱外设置与所述PLC控制装置连接的控制开关。
【文档编号】A61G7/057GK203954045SQ201420420988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8日
【发明者】李虹, 王芳, 陈建荣, 王健 申请人:南通市中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