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足下垂的足部支撑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9270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防止足下垂的足部支撑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止足下垂的足部支撑装置,包括竖直支架和水平支架,所述竖直支架与水平支架相互垂直;所述竖直支架的数目为两根,且二者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水平支架的数目也为两根,二者相互平行设置,且两根水平支架分别对应连接两根竖直支架;所述竖直支架连接于水平支架的一个端部,且两根平行的竖直支架之间布设有足部支撑带,两根平行的竖直支架上位于所述足部支撑带两侧的位置,还分别设置有扇形支撑面,所述扇形支撑面为90°扇形面;位于所述水平支架的另一个端部,两根平行的水平支架之间布设有腿部支撑带。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防止足下垂的足部支撑装置,能够更好地防止足下垂。
【专利说明】
防止足下垂的足部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防止足下垂的足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术后偏瘫或长期卧床病患,由于足部长时间僵持不动,久而形成僵硬的足下垂症状,病患痊愈后,导致不能下地行走,严重影响了病患的正常生活。
[0003]临床上,通常采用夹板将病患足部与足踝关节成90度定位,再用绷带缠紧固定;但是,这种固定方式容易引起足部血液循环受阻,增加了病患的痛苦,且固定方式较为繁杂,使用起来较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防止足下垂的足部支撑装置,能够更好地防止足下垂,且使用便捷。
[0005]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足下垂的足部支撑装置,包括竖直支架和水平支架,所述竖直支架与水平支架相互垂直;所述竖直支架的数目为两根,且二者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水平支架的数目也为两根,二者相互平行设置,且两根水平支架分别对应连接两根竖直支架;
[0006]所述竖直支架连接于水平支架的一个端部,且两根平行的竖直支架之间布设有足部支撑带,两根平行的竖直支架上位于所述足部支撑带两侧的位置,还分别设置有扇形支撑面,所述扇形支撑面为90°扇形面;位于所述水平支架的另一个端部,两根平行的水平支架之间布设有腿部支撑带。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扇形支撑面的一个侧边固定在所述竖直支架上,另一个侧边上设置在旋转连接杆上,所述旋转连接杆的一端旋转连接在所述竖直支架上;所述旋转连接杆旋转为水平时,所述扇形支撑面处于打开状态,所述旋转连接杆旋转为竖直时,所述扇形支撑面处于关闭状态;
[0008]所述竖直支架顶端设置有弹性固定扣,所述扇形支撑面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弹性固定扣套于所述旋转连接杆的另一端,将旋转连接杆固定在竖直位置。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水平支架包括第一水平支架和第二水平支架;所述第一水平支架的外径小于第二水平支架的内径,所述第一水平支架的端部嵌套在第二水平支架内;
[0010]两根水平支架均分别包括第一水平支架和第二水平支架,且每根第一水平支架上均设置有第一通孔,且两根第一水平支架上的第一通孔的位置相对应;每根第二水平支架上均设置有第二通孔,且两根第二水平支架上的第二通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水平支架上的第一通孔能够与与其对应第二水平支架上的第二通孔对准;
[0011]两根第二水平支架之间架设有卡条,所述卡条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柱,所述第一卡柱分别对应穿过两根第二水平支架的第二通孔和两根第一水平支架的第一通孔,从而固定第一水平支架和第二水平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条两个端部均为圆弧形,所述第一卡柱设置在所述圆弧形端部的内弧面上。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根水平支架靠近竖直支架固定部位的位置,架设有踝关节支架;两根水平支架相对侧的侧面上分别开有滑槽,所述踝关节支架的两端分别卡接在两个滑槽上;
[0014]所述滑槽上设置有锯齿状卡槽,所述踝关节支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卡槽尺寸相适应的第二卡柱。
[0015]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足下垂的足部支撑装置,通过设置互相垂直的竖直支架和水平支架,并在竖直支架上设置足部支撑带,在水平支架上设置腿部支撑带,通过将病患的腿部放在腿部支撑带上,依靠腿部自重压紧腿部支撑带从而压紧水平支架,并且由于竖直支架和水平支架相互垂直,使得足部支撑在足部支撑带上时能够保证足部与腿部的垂直,从而防止足下垂;同时还在两根平行的竖直支架上位于所述足部支撑带两侧的位置分别设置扇形支撑面,使得病患的足部倾斜时,能够靠扇形支撑面支撑,从而始终保持足部与腿部的垂直。
[0016]进一步的,还通过设置旋转连接杆连接所述扇形支撑面的一个侧边,使得旋转连接杆在旋转为水平或竖直时,所述扇形支撑面可以打开或关闭,并通过弹性固定扣固定位于竖直位置时的旋转连接杆;使得扇形支撑面的使用更加灵活。
[0017]较佳的,将所述水平支架设置为相互嵌套的第一水平支架和第二水平支架,使得水平支架的长度可调,从而适应不同腿部长度的病患。
[0018]进一步的,通过在水平支架上合理位置设置踝关节支架,使得病患的踝关节得以支撑,增加了所述足部支撑装置的舒适性;同时,通过设置带有锯齿状卡槽的滑槽,使得踝关节支架的位置可调,从而适应不同腿部长度的病患。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足下垂的足部支撑装置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足下垂的足部支撑装置实施例在扇形支撑面打开状态下的主视图;
[00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足下垂的足部支撑装置实施例中滑槽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 “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0024]参照附图1和附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足下垂的足部支撑装置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和在扇形支撑面打开状态下防止足下垂的足部支撑装置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5]所述防止足下垂的足部支撑装置,包括竖直支架30和水平支架,所述竖直支架30与水平支架相互垂直;所述竖直支架30的数目为两根,且二者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水平支架的数目也为两根,二者相互平行设置,且两根水平支架分别对应连接两根竖直支架30 ;
[0026]所述竖直支架30连接于水平支架的一个端部,且两根平行的竖直支架30之间布设有足部支撑带301,两根平行的竖直支架30上位于所述足部支撑带301两侧的位置,还分别设置有扇形支撑面303 (参见附图2),所述扇形支撑面303为90°扇形面(即为四分之一的圆形);位于所述水平支架的另一个端部,两根平行的水平支架之间布设有腿部支撑带 101。
[0027]较佳的,所述扇形支撑面303的一个侧边固定在所述竖直支架30上,另一个侧边上设置在旋转连接杆302上,所述旋转连接杆302的一端旋转连接在所述竖直支架30上(参照附图2,可通过固定螺钉307将旋转连接杆302固定在竖直支架30上,且旋转连接杆302能以固定点为旋转中心而旋转);所述旋转连接杆302旋转为水平时,所述扇形支撑面303处于打开状态(如图2所示),所述旋转连接杆302旋转为竖直时,所述扇形支撑面303处于关闭状态(如图1所示);
[0028]所述竖直支架30顶端设置有弹性固定扣304 ( 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为具有弹性的橡皮圈,并通过固定螺钉305固定在竖直支架30上),所述扇形支撑面303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弹性固定扣304套于所述旋转连接杆302的另一端,将旋转连接杆302固定在竖直位置;需要打开扇形支撑面303,只需拉起弹性固定扣304,即可旋转所述旋转连接杆302并打开扇形支撑面303。
[0029]其中,所述旋转连接杆302的截面为“U”字形,其与竖直支架30固定的一端上开有圆弧形开口 306,使得当其旋转到水平位置时,所述圆弧形开口 306能够刚好与竖直支架30的外表面贴合。
[0030]进一步的,参照附图1,所述水平支架包括第一水平支架10和第二水平支架20 ;所述第一水平支架10的外径小于第二水平支架20的内径,所述第一水平支架10的端部嵌套在第二水平支架20内;
[0031]两根水平支架均分别包括第一水平支架10和第二水平支架20,且每根第一水平支架10上均设置有第一通孔101,且两根第一水平支架10上的第一通孔102的位置相对应(即对应的两个第一通孔102之间的连线垂直于每根第一水平支架10);每根第二水平支架20上均设置有第二通孔202,且两根第二水平支架20上的第二通孔202的位置相对应(即对应的两个第二通孔202之间的连线垂直于每根第二水平支架20);所述第一水平支架10上的第一通孔102能够与与其对应第二水平支架20上的第二通孔202对准;
[0032]两根第二水平支架20之间架设有卡条203,所述卡条203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柱(未示出),所述第一卡柱分别对应穿过两根第二水平支架20的第二通孔202和两根第一水平支架10的第一通孔101,从而固定第一水平支架10和第二水平支架20之间的相对位置。
[0033]优选的,所述卡条203两个端部均为圆弧形(参见图2),所述第一卡柱设置在所述圆弧形端部的内弧面上。
[0034]可选的,参照附图3,两根水平支架(图2中的第二水平支架20)靠近竖直支架30固定部位的位置,架设有踝关节支架204 ;两根水平支架相对侧的侧面上分别开有滑槽205,所述踝关节支架204的两端分别卡接在两个滑槽205上;
[0035]参照附图3,所述滑槽205上设置有锯齿状卡槽,所述踝关节支架20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卡槽尺寸相适应的第二卡柱(未示出)。
[0036]可选的,所述竖直支架30和第二水平支架20之间还倾斜地固定连接有支撑支架40。
[0037]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足下垂的足部支撑装置,通过设置互相垂直的竖直支架和水平支架,并在竖直支架上设置足部支撑带,在水平支架上设置腿部支撑带,通过将病患的腿部放在腿部支撑带上,依靠腿部自重压紧腿部支撑带从而压紧水平支架,并且由于竖直支架和水平支架相互垂直,使得足部支撑在足部支撑带上时能够保证足部与腿部的垂直,从而防止足下垂;同时还在两根平行的竖直支架上位于所述足部支撑带两侧的位置分别设置扇形支撑面,使得病患的足部倾斜时,能够靠扇形支撑面支撑,从而始终保持足部与腿部的垂直。
[0038]进一步的,还通过设置旋转连接杆连接所述扇形支撑面的一个侧边,使得旋转连接杆在旋转为水平或竖直时,所述扇形支撑面可以打开或关闭,并通过弹性固定扣固定位于竖直位置时的旋转连接杆;使得扇形支撑面的使用更加灵活。
[0039]较佳的,将所述水平支架设置为相互嵌套的第一水平支架和第二水平支架,使得水平支架的长度可调,从而适应不同腿部长度的病患。
[0040]进一步的,通过在水平支架上合理位置设置踝关节支架,使得病患的踝关节得以支撑,增加了所述足部支撑装置的舒适性;同时,通过设置带有锯齿状卡槽的滑槽,使得踝关节支架的位置可调,从而适应不同腿部长度的病患。
[0041]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止足下垂的足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直支架和水平支架,所述竖直支架与水平支架相互垂直;所述竖直支架的数目为两根,且二者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水平支架的数目也为两根,二者相互平行设置,且两根水平支架分别对应连接两根竖直支架; 所述竖直支架连接于水平支架的一个端部,且两根平行的竖直支架之间布设有足部支撑带,两根平行的竖直支架上位于所述足部支撑带两侧的位置,还分别设置有扇形支撑面,所述扇形支撑面为90°扇形面;位于所述水平支架的另一个端部,两根平行的水平支架之间布设有腿部支撑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支撑面的一个侧边固定在所述竖直支架上,另一个侧边上设置在旋转连接杆上,所述旋转连接杆的一端旋转连接在所述竖直支架上;所述旋转连接杆旋转为水平时,所述扇形支撑面处于打开状态,所述旋转连接杆旋转为竖直时,所述扇形支撑面处于关闭状态; 所述竖直支架顶端设置有弹性固定扣,所述扇形支撑面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弹性固定扣套于所述旋转连接杆的另一端,将旋转连接杆固定在竖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支架包括第一水平支架和第二水平支架;所述第一水平支架的外径小于第二水平支架的内径,所述第一水平支架的端部嵌套在第二水平支架内; 两根水平支架均分别包括第一水平支架和第二水平支架,且每根第一水平支架上均设置有第一通孔,且两根第一水平支架上的第一通孔的位置相对应;每根第二水平支架上均设置有第二通孔,且两根第二水平支架上的第二通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水平支架上的第一通孔能够与与其对应第二水平支架上的第二通孔对准; 两根第二水平支架之间架设有卡条,所述卡条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柱,所述第一卡柱分别对应穿过两根第二水平支架的第二通孔和两根第一水平支架的第一通孔,从而固定第一水平支架和第二水平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足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条两个端部均为圆弧形,所述第一卡柱设置在所述圆弧形端部的内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根水平支架靠近竖直支架固定部位的位置,架设有踝关节支架;两根水平支架相对侧的侧面上分别开有滑槽,所述踝关节支架的两端分别卡接在两个滑槽上; 所述滑槽上设置有锯齿状卡槽,所述踝关节支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卡槽尺寸相适应的第二卡柱。
【文档编号】A61F5/01GK203953896SQ201420421032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9日
【发明者】李鑫, 冀蓁, 董超, 杨敏, 孙丹阳, 盛金玲, 季萍, 李艳敏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