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平衡牵引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0692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股骨粗隆间骨折平衡牵引支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股骨粗隆间骨折平衡牵引支架,包括一个内平衡板和外平衡板,内平衡板和外平衡板之间通过粘胶带连接,内平衡板的下端和外平衡板下端均连接有调节杆。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使原本要通过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粗隆下骨折的治疗变的简单,安全,对患者几乎无创,使用方便,通过调节杆中间的旋转块转动使内平衡板和外平衡板对骨折处进行平衡牵引、固定和调整颈干角,利用特定的功能锻炼动作使肌肉产生夹板效应进行骨折复位,最终达到骨折端完全复位的效果,由于不手术,骨折端的血运没有破坏,所以骨折愈合快,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安装简单,效果可靠,治疗效果好,便于推广。
【专利说明】股骨粗隆间骨折平衡牵引支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股骨粗隆间骨折平衡牵引支架。

【背景技术】
[0002]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因老年人骨质疏松,跌倒时下肢突然扭转或急剧过度外展或内收,或外力直接冲击大粗隆即可发生骨折。若不及时治疗,因长期卧床,可引起褥疮等并发症,且治疗不当可引起畸形愈合,影响患肢功能。
[0003]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表现为:
[0004]1.外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均较明显,有时髋外侧可见皮下瘀血斑,伤后患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行走;
[0005]2.大粗隆部肿胀、压痛、患肢有短缩,远侧骨折段处于极度外旋位,严重者可达90°外旋。还可伴有内收畸形。
[0006]股骨粗隆间骨折和粗隆下骨折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该患者会越来越多,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轻微的外伤就可以引起该骨折,目前的治疗方法大致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就是牵引治疗,需较长时间卧床,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大多选择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内固定器械有DSH,伽玛钉等,但老年人往往有很多的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气管炎,甚至有的老人有晚期肿瘤等等,手术治疗也有很大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股骨粗隆间骨折平衡牵引支架,结构合理,使用方便,能够将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平衡牵引恢复,能够将骨折位置通过牵引回复原位,防止畸形愈合,恢复速度快,恢复效果好,满足患者的需求。
[0008]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股骨粗隆间骨折平衡牵引支架,包括一个托住患肢股骨近端并覆盖住大粗隆的外平衡板和托住患肢股骨小粗隆的内平衡板,外平衡板包绕股骨外侧及大粗隆,内平衡板包绕股骨内侧及小粗隆,内平衡板和外平衡板之间通过粘胶带连接,外平衡板的顶部向上凸起形成有包绕股骨大粗隆的凸片,内平衡板的顶部设有向外翻折形成翻转角度为125。的弯折部,弯折部长度为20mm,内平衡板的底部侧面上和外平衡板的底部侧面上均设有用于连接牵引、压缩、调整颈干角角度的调节杆,内平衡板的底部侧面上和外平衡板的底部侧面上均设有方形锁片,调节杆的头端连接在内平衡板底部侧面和外平衡板底部侧面的方形锁片内,调节杆的尾端连接在股骨髁上已打好的骨圆针上,调节杆的中部包覆有用于转动调节杆的旋转块,旋转块为六边形旋转块,旋转块内具有反向螺纹。
[0009]调节杆的尾端有用于连接骨圆针的凹槽。
[0010]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平衡牵引支架,结构合理,使用方便,效果可靠,通过调节杆旋转块的转动对骨折处进行牵引、压缩及调整颈干角,通过内平衡板和外平衡板对骨折处进行固定,通过特定的功能锻炼动作使肌肉收缩而使骨折复位,最终达到骨折完全复位愈合,由于内平衡板顶端的弯折部符合生理颈干角的角度,不会产生髋内翻畸形,也因此患者避免了手术的痛苦,节约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对医院和医师来说避免了手术及老年人合并症多的治疗风险,减少了医疗纠纷,安装方便,效果稳定,便于推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外平衡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内平衡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调节杆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旋转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外平衡板1,内平衡板2,粘胶带3,凸片4,弯折部5,调节杆6,方形锁片7,旋转块8,螺纹9,凹槽10。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8]参照附图:本实施例中的这种股骨粗隆间骨折平衡牵引支架,包括一个托住患肢股骨近端并覆盖住大粗隆的外平衡板I和托住患肢股骨小粗隆的内平衡板2,外平衡板I包绕股骨外侧及大粗隆,内平衡板2包绕股骨内侧及小粗隆,内平衡板2和外平衡板I之间通过粘胶带3连接,外平衡板I的顶部向上凸起形成有包绕股骨大粗隆的凸片4,内平衡板2的顶部设有向外翻折形成翻转角度为125。的弯折部5,弯折部5长度为20mm,内平衡板2的底部侧面上和外平衡板I的底部侧面上均设有用于连接牵引、压缩、调整颈干角角度的调节杆6,内平衡板2的底部侧面上和外平衡板I的底部侧面上均设有方形锁片7,调节杆6的头端连接在内平衡板2底部侧面和外平衡板I底部侧面的方形锁片7内,调节杆6的尾端连接在股骨髁上已打好的骨圆针上,调节杆6的中部包覆有用于转动调节杆6的旋转块8,旋转块8为六边形旋转块8,旋转块8内具有反向螺纹9。
[0019]调节杆6的尾端设有用于连接骨圆针的凹槽10。
[0020]旋转块8内具有反向螺纹9指的是旋转块8两端的螺纹9方向相反,旋转块8的两端内均具有螺纹9,这样转动旋转块8能够同时让外平衡板1、内平衡板2出现调整移动,以实现调节效果。
[0021]外平衡板I上的凸片4作用是使外平衡板I和内平衡板2之间形成高度差,具有增加固定效果的功能,使用效果好,旋转块8的作用是用于带动调节杆6转动,旋转块8采用六边形旋转块8能够实现全方位的旋转,保证了内平衡板2和外平衡板I能够对骨折处实现任意位置的平衡,提高了平衡牵引的范围和效果,使用效果好,调节杆6的头端为长方体形状,与方形锁片7匹配,调节杆6头端设置成长方体形状是为了在调节杆6转动时,由于调节杆6的头端为长方体形状,因此,调节杆6能够内平衡板2和外平衡板I实现牵引作用,使用方便,粘胶带3连接在外平衡板I上,内平衡板2上有卡扣,粘胶带3穿过卡扣将内平衡板2与外平衡板I连接在一起,弯折部5弯折的角度为125°,并且弯折部5的长度为20晕米。
[0022]使用时,将内平衡板2和外平衡板I覆盖住骨折处,然后通过粘胶带3将内平衡板2和外平衡板I固定在骨折处外的大腿上,接着转动调节杆6,由于调节杆6的头端连接在方形锁片7内,此时,转动旋转块8,调节杆6随之转动,转动调节杆6使夹紧在大腿上的内平衡板2和外平衡板I开始移动对骨折处进行平衡,在内平衡板2和外平衡板I移动平衡的作用下,骨折块开始移动复位,转动调节杆6使骨折处达到完全复位状态为止,待骨折复位后,保持内平衡板2和外平衡板I的位置,使骨折处开始进行恢复,待骨折处完全愈合后取下内平衡板2和外平衡板I即可,达到完全恢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
[00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特点是:通过调节杆6转动作用使内平衡板2和外平衡板I对骨折处进行平衡牵引,使骨折块或骨折处能够正常回复原位,在复位后进行固定,能够达到完全恢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并且恢复时不会出现畸形恢复,恢复效果好,并且在内平衡板2和外平衡板I的平衡牵引作用下能够加快骨折处的复位,加快骨折处的恢复速度,缩短了恢复时间,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能够实现稳定复位,治疗效果好,利于推广。
[0024]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各样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股骨粗隆间骨折平衡牵引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托住患肢股骨近端并覆盖住大粗隆的外平衡板(I)和托住患肢股骨小粗隆的内平衡板(2),所述外平衡板(I)包绕股骨外侧及大粗隆,所述内平衡板(2)包绕股骨内侧及小粗隆,所述内平衡板(2)和外平衡板(I)之间通过粘胶带(3)连接,所述外平衡板(I)的顶部向上凸起形成有包绕股骨大粗隆的凸片(4),所述内平衡板(2)的顶部设有向外翻折形成翻转角度为125。的弯折部(5),所述弯折部(5)长度为20mm,所述内平衡板⑵的底部侧面上和外平衡板⑴的底部侧面上均设有用于连接牵引、压缩、调整颈干角角度的调节杆(6),所述内平衡板(2)的底部侧面上和外平衡板(I)的底部侧面上均设有方形锁片(7),所述调节杆(6)的头端连接在内平衡板(2)底部侧面和外平衡板(I)底部侧面的方形锁片(7)内,所述调节杆¢)的尾端连接在股骨髁上已打好的骨圆针上,所述调节杆¢)的中部包覆有用于转动调节杆(6)的旋转块(8),所述旋转块(8)为六边形旋转块(8),所述旋转块(8)内具有反向螺纹(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平衡牵引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6)的尾端设有用于连接骨圆针的凹槽(10)。
【文档编号】A61F5/042GK204072420SQ201420611795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1日
【发明者】张振武 申请人:张振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