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非融合内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3516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脊柱侧弯的脊柱非融合内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现有治疗脊柱侧弯的手术,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的脊柱进行矫形和内固定、融合手术时,需要使用的内固定器械以维持手术矫形的效果,增加脊柱骨融合率。但因青少年和儿童在脊柱尚未生长完全成熟时,脊柱融合往往造成很多严重并发症,例如曲轴现象、脊柱短缩、侧弯加重或胸廓畸形等。为减少脊柱融合的并发症,同时维持脊柱侧弯矫形的效果,需要设计一种能够增长延长的内固定器械。目前对脊柱内固定棒延长的方法,往往是需要定期且反复在患者背部切开5cm左右的手术切口,放松例如多米诺连接器的眼栓,同时使用撑开钳等器械被动撑开两根内固定棒。这种方法需要患者反复手术,且多次全身麻醉,反复剥离及暴露多米诺连接器及内固定棒的一部分,再进行撑开以维持脊柱的生长,不单造成患者遭受多次手术的痛苦,还会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的经济负担。因此,提供一种治疗脊柱侧弯的骨骼内固定装置,以便在针对青少年患者时,大幅降低后续手术的成本及难度,同时减轻患者多次手术的痛苦,已成为本领域内亟待解决的一大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用于延长脊柱内固定棒的手术操作复杂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提出一种脊柱非融合内固定装置,其中,包括箱体、涡轮、蜗杆、两根延长螺栓以及两根延长调节杆;所述涡轮设于所述箱体内且具有两侧面;所述蜗杆设于所述箱体内且传动配合于所述涡轮;所述两根延长螺栓分别固定于所述涡轮两侧面的中心位置,且所述延长螺栓与所述涡轮共轴;所述延长调节杆内开设有螺孔,用以螺纹配合于所述延长螺栓上,所述两根延长调节杆的螺孔内的螺纹方向相反。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箱体开设有两个第一开口,用以分别供所述两根延长螺栓穿过。根据另一实施方式,还包括两个第一法兰盘,用以分别封闭所述两个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法兰盘中部开设有开孔,用以供所述延长螺栓穿过。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箱体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用以供所述蜗杆两端部中的至少一端部露出于所述箱体。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蜗杆露出于所述箱体的端部上开设有内角孔,所述内角孔中心线与所述蜗杆中心线重合。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脊柱非融合内固定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法兰盘,用以密封所述第二开口,且供开设有所述内角孔的蜗杆端部露出。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箱体开设有两个第二开口,用以分别供所述蜗杆的两端部露出于所述箱体。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蜗杆开设有内角通孔,所述内角通孔中心线与所述蜗杆中心线重合。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涡轮与所述蜗杆呈90°交错角啮合。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延长调节杆包括调节螺管部以及延长杆部;所述调节螺管部呈管状且内部开设有所述螺孔;所述延长杆部位于所述调节螺管部远离所述箱体的一端,用以与脊柱固定。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当使用本发明提出的脊柱非融合内固定装置作为脊柱侧弯手术的脊柱固定装置时,该后续的调节延长调节杆时,能在方便安全的门诊局部麻醉并施以小切口手术,直接撑开侧弯的脊柱,以满足脊柱侧弯患者的术后生长需要,减少各种严重的未成年脊柱的融合并发症。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提出的脊柱非融合内固定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侧视图;图3是沿图1中A-A直线所作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沿图1中B-B直线所作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如下所示:1.箱体;2.涡轮;3.蜗杆;31.内角通孔;4.延长螺栓;5.延长调节杆;51.调节螺管部;52.延长杆部;6.第一法兰盘;7.第二法兰盘。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的脊柱非融合内固定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脊柱非融合内固定装置主要包括箱体1、涡轮2、蜗杆3、两根延长螺栓4以及两根延长调节杆5。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箱体1的长、宽、高尺寸可优选为2cm~3cm,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箱体1的形状以及尺寸可根据手术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并不以此为限。箱体1开设有两个第一开口,用以分别供两根延长螺栓4穿过。并且,箱体1的两个开口分别通过一第一法兰盘6封闭,且第一法兰盘6中部开设有供延长螺栓4穿过的开孔。通过上述第一法兰盘6的结构设计,可以避免术后恢复过程中发生例如软组织等人体组织生长进入箱体1的问题。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涡轮2设于箱体1内且具有两侧面,蜗杆3设于箱体1内且传动配合于涡轮2。具体来说,涡轮2与蜗杆3呈90°交错角啮合。并且,箱体1开设有两个第二开口,以供蜗杆3的两端部露出于箱体1。蜗杆3的中央位置开设有内角通孔31,即该内角通孔31中心线与蜗杆3的中心线重合。为了进一步避免术后恢复过程中,发生例如软组织等人体组织生长进入箱体1的问题,在第二开口上还设有第二法兰盘7,第二法兰盘7能封闭蜗杆3端部与第二开口之间的空隙,且可使具有内角通孔31的蜗杆3端部由第二法兰盘7中间的开孔露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在蜗杆3内开设内六角通孔的设计,上述结构能够在手术中利用与该内角通孔31适配的六角形改锥,插入该蜗杆3内,单向旋转六角形改锥手柄,以旋转蜗杆3带动涡轮2转动。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箱体1亦可仅开设一个第二开口,以供蜗杆3的其中一端部露出于箱体1,则应将蜗杆3内开设的内角通孔31替换为内角孔,并不以此为限。需要说明的是,蜗杆3与涡轮2之间的螺旋方向以一致为最佳,以使蜗杆3传动的震动、冲击和噪音降至最小,并使脊柱非融合内固定装置的工作状态平稳,能够以单极传动获得较大的传动比。蜗轮与蜗杆3之间结构紧凑,可以通过例如自锁防止后退,在此不予赘述。蜗杆3与涡轮2于手术前完全预装在箱体1内,并且固定在箱体1上,在满足旋转功能的同时,避免发生晃动。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两根延长螺栓4分别固定于涡轮2两侧面的中心位置,且延长螺栓4与涡轮2共轴。延长调节杆5内开设有螺孔,用以螺纹配合于延长螺栓4上,且两根延长调节杆5的螺孔内的螺纹方向相反。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延长调节杆5包括调节螺管部51以及延长杆部52,其中调节螺管部51呈管状且内部靠近涡轮2处开设有螺孔,延长杆部52位于调节螺管部51远离箱体1的一端。另外,该延长调节杆5的直径优选为3.5mm~6mm,该延长调节杆5的长度优选为20cm~40cm,相对的,延长螺栓4的长度可优选5cm左右,且直径适配于延长调节杆5的调节螺管部51的螺孔孔径,以适应不同年龄的患者的使用。并且,该延长调节杆5的材质优选为医用钛合金,并不以此为限。另外,该延长调节杆5用以安装在适配的椎弓根螺钉上,以将该脊柱非融合内固定装置固定于脊柱上,且在具体操作时,可利用如断棒器剪短或者弯棒器折弯一定角度,以适配脊柱自然形态。本发明提出的脊柱非融合内固定装置调节延长杆的基本原理为:蜗杆3与涡轮2安装在箱体1内,当旋转蜗杆3时,蜗杆3带动涡轮2转动,即带动固定于涡轮2两侧面的两根延长螺栓4转动。同时,由于延长调节杆5的延长杆部52已在初次手术时固定于脊柱,即延长调节杆5相对处于固定状态而延长螺栓4相对于延长调节杆5转动。并且,由于两根延长调节杆5的调节螺管部51的螺纹方向相反,则两根延长螺栓4同向旋转时,两根延长调节杆5在螺纹传动力的带动下沿相反方向相向或相反移动。因该固定装置用于适应例如青少年患者身体发育而产生的脊柱生长,因此仅需将蜗杆3作单向运动,即对应于两根延长调节杆5相反移动的旋转方向,即可实现对脊柱生长的适应性调节。虽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脊柱非融合内固定装置,但应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其构思或实质,因此,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构思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故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