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鼻窦炎的中医治疗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81846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一种中药,特别涉及一种鼻窦炎的中医治疗新方法。



背景技术:

鼻旁窦炎即鼻窦炎,包括急性鼻旁窦炎和慢性鼻旁窦炎。为鼻科常见疾病,慢性者居多。前组鼻窦较后组鼻窦的发病率高,其中上颌窦最为常见。鼻旁窦炎可发生于一侧,亦可双侧。可限于一窦发病,亦可累及多窦。常在急性鼻炎病程中患侧症状加重,继而出现畏寒发热、周身不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以急性牙源性上颌窦炎的全身症状较剧。儿童发热较高,严重者可发生抽搐、呕吐和腹泻等全身症状。急性鼻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细菌与病毒感染可同时并发。常见细菌菌群是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多种化脓性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属,后者常见于儿童。其他的致病菌还有链球菌类、厌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由牙病引起者多属厌氧菌感染,脓液常带恶臭。真菌及过敏也有可能是致病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方便、效果明显的鼻窦炎的中医治疗新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鼻窦炎的中医治疗新方法,它是由以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成:密蒙花30-35克,薄荷15-20克,布渣叶15-20克,苍耳子5-10克,荆芥10-15克,百合15-20克,黄氏20-25克,鸡血藤15-20克,羌活30-35克,青葙子25-30克,山银花5-10克。

优选的是所述的中药由如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成:密蒙花30克,薄荷18克,布渣叶16克,苍耳子7.5克,荆芥10克,百合17克,黄氏22克,鸡血藤15克,羌活30克,青葙子28克,山银花9克。

本发明中各原料药的药性如下:

密蒙花: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用于头痛、牙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瘙痒。

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清香升散;具有疏风散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解郁的功效;主治风热表症,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咽痛声哑,鼻渊,牙痛。

布渣叶:镇痛,抗过敏;抗炎;改善微循环;局部收敛,刺激与麻醉。

苍耳子:味苦、甘、辛,性温,有毒;归肺、肝经。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痒。主鼻渊;风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湿疹;疥癣。

荆芥:入血分之风药,具有散邪解肌发汗,炒炭止血之功效。味辛,微温,归肝、肺经,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百合:解毒、理脾健胃、利湿消积、宁心安神、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主治劳嗽、咳血、虚烦惊悸等症,对医治肺络疾病和保健抗衰老有特别功效。

黄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鸡血藤:苦、甘,温。归肝、肾经。功能主治:补血,活血,通络。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

羌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治感冒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青葙子: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头痛身痛;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等疾病。

山银花:性热;味辛;归胃、大肠经。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鼻窦炎的中医治疗新方法:密蒙花32克,薄荷15克,布渣叶16克,苍耳子8克,荆芥10克,百合17克,黄氏22克,鸡血藤15克,羌活28克,青葙子28克,山银花9克。

实施例2、一种鼻窦炎的中医治疗新方法:密蒙花35克,薄荷18克,布渣叶16克,苍耳子7克,荆芥15克,百合17克,黄氏20克,鸡血藤15克,羌活30克,青葙子28克,山银花9克。

实施例3、一种鼻窦炎的中医治疗新方法:密蒙花30克,薄荷18克,布渣叶16克,苍耳子5克,荆芥13克,百合17克,黄氏25克,鸡血藤15克,羌活35克,青葙子28克,山银花9克。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鼻窦炎的中医治疗新方法,所述配方是按以下重量组成:密蒙花30-35克,薄荷15-20克,布渣叶15-20克,苍耳子5-10克,荆芥10-15克,百合15-20克,黄氏20-25克,鸡血藤15-20克,羌活30-35克,青葙子25-30克,山银花5-10克。

技术研发人员:贺国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贺国庆
技术研发日:2015.12.25
技术公布日:2017.07.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