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液填充单元、药液贮藏件以及填充接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68866发布日期:2019-10-28 23:43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药液填充单元、药液贮藏件以及填充接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例如向胰岛素泵等便携式的给药液装置的药液贮藏部填充药液的药液填充单元、以及构成该药液填充单元的药液贮藏件以及填充接合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进行通过皮下注射、静脉内注射等而持续地向患者的体内给予药液的治疗方法。例如,作为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实施有向患者的体内持续地注入微量的胰岛素的治疗。在该治疗方法中,为了整日向患者给予药液(胰岛素),而使用固定在患者的身体或者衣服上并能够携带的便携式的给药液装置(所谓的胰岛素泵)。

作为以往的给药液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的装置。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给药液装置具有:贮藏药液的药液贮藏部、和在药液贮藏部内被驱动的活塞。并且,通过活塞从药液贮藏部推出药液而向使用者给予药液。

然而,一般而言,给药液装置在到使用者的手里时,未预先向药液贮藏部内填充药液。因此在使用给药液装置时,使用者需要进行从另外贮藏有药液的药液容器(例如药瓶)向药液贮藏部填充的作业。

作为以往的向药液贮藏部填充的方法,例如有如下的方法:首先,使用者使用注射器从药液容器注出药液。然后,将注射器的针管穿刺至设置于药液贮藏部的填充口,向药液贮藏部内填充药液。

另外,作为其他以往的向药液贮藏部填充的方法,例如也有如下的方法:首先,使用接合器并使用药液贮藏部和药液容器并且使它们连接。接着,拉动设置于药液贮藏部的按压件,将药液容器的药液向药液贮藏部填充。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0-501283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的使用了注射器的填充方法中,具有如下问题:由于在填充作业时,注射器的针管露出,因此使用者有可能被误穿刺。

另外,在使用注射器的填充方法以及使用药液贮藏部的按压件的填充方法中,在使药液从药液容器向药液贮藏部填充时,空气有可能残留在药液贮藏部内。因此在以往的向药液贮藏部填充的方法中,需要排出残留于药液贮藏部的空气的工序,使得填充作业变得非常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考虑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药液贮藏部内残留空气,并能够容易地向药液贮藏部填充药液的药液填充单元、药液贮藏件以及填充接合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药液填充单元具备药液贮藏件和填充接合器。药液贮藏件具备:贮藏药液的药液贮藏部、和收容药液贮藏部的外装壳体。药液贮藏部具有注入药液的填充口以及将填充的药液送出的送液口。填充接合器具备:通气用针管、送液用针管以及吸引通路。通气用针管与药液容器连接,供向药液容器送入的气体通过。送液用针管与药液容器以及填充口连接,供从药液容器向药液贮藏部送入的药液通过。吸引通路与送液口连通,并与吸引药液贮藏部内的气体的吸引机构连通。

另外,本发明的药液贮藏件具备:药液贮藏部,其具有注入药液的填充口以及将填充的药液送出的送液口;外装壳体,其收容药液贮藏部。而且在填充药液时,从送液口吸引药液贮藏部内的气体。

另外,本发明的填充接合器具备:主体部、通气用针管、送液用针管以及吸引通路。主体部能够拆装地装配于具有贮藏药液的药液贮藏部的药液贮藏件。通气用针管保持于主体部并与药液容器连接,供向药液容器送入的气体通过。送液用针管保持于主体部并与药液容器以及设置于药液贮藏部的注入药液的填充口连接,供从药液容器向药液贮藏部送入的药液通过。吸引通路与设置于药液贮藏部的送出药液的送液口连通,并与吸引药液贮藏部内的气体的吸引机构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药液填充单元、药液贮藏件以及填充接合器,由于一边吸引药液贮藏部内的空气、一边向药液贮藏部内填充药液,因此能够防止在给药液装置的药液贮藏部内残留空气,能够容易地向药液贮藏部填充药液。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药液填充装置以及药液填充单元的实施方式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药液填充装置以及药液填充单元的实施方式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药液填充装置的实施方式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药液填充装置的实施方式例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药液填充装置以及药液填充单元的实施方式例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药液填充装置的实施方式例中的填充量调整机构的侧视图,图6A是表示通常状态的侧视图,图6B是表示按压解除按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药液填充单元的实施方式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药液填充单元的实施方式例中的药液贮藏件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药液填充单元的实施方式例中的填充接合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药液填充单元的实施方式例中的填充接合器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药液填充装置以及药液填充单元的实施方式例中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向本发明的药液填充装置以及药液填充单元的实施方式例中的药液贮藏部填充药液的动作的主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药液填充装置以及药液填充单元的实施方式例中的药液的填充动作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从本发明的药液填充单元的实施方式例中的药液贮藏件取下填充接合器的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4对本发明的药液填充装置以及药液填充单元的实施方式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共通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方式。

<1.实施方式例>

1-1.药液填充装置以及药液填充单元的构成例

首先,参照图1~图10对本发明的药液填充装置以及药液填充单元的实施方式例(以下称为“本例”。)的构成例进行说明。

图1是从正面观察本例的药液填充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例的药液填充装置、填充接合器以及药液贮藏件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图1以及图2中,为了表示药液贮藏件2的主要部分,而透明地示出下述的药液贮藏件2的外装壳体61。

如图1所示,药液填充装置1是向药液贮藏件2的药液贮藏部62填充药液的装置。在药液填充装置1安装有填充接合器3和构成给药液装置的药液贮藏件2。另外,对药液贮藏件2预先装配填充接合器3。而且由药液贮藏件2和填充接合器3构成药液填充单元5。另外,由药液填充装置1和装配至该药液填充装置1的药液填充单元5构成药液填充组件10。

另外,在填充接合器3上安装表示药液容器的一个例子的药瓶4。药液贮藏件2与电源、具有输送药液的驱动机构等的驱动单元一体地组合,形成给药液装置。给药液装置被广泛应用于如膜片式(patch)胰岛素泵、管式胰岛素泵、进而其他便携式给药液装置那样,用于持续地向患者的体内进行药液给予的便携式给药液装置。

[药液填充装置]

接下来,参照图1~图6对药液填充装置1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本例的药液填充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背面观察本例的药液填充装置1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药液填充组件10的主视图。另外,在图5中示出拆下药液填充装置1的第一壳体16的状态。图6A以及图6B是表示后述的填充量调整机构12的侧视图。

如图3以及图4所示,药液填充装置1具有:构成外观形态的框体11、设置于框体11的填充量调整机构12、以及吸引机构13。

[框体]

框体11形成为一部分切缺的大致长方体状,形成为能够由使用者握持。框体11具有相互重合的第一壳体16和第二壳体17。

第一壳体16具有: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正表面部16a、从正表面部16a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大致垂直地连续的上表面部16b、以及从正表面部16a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大致垂直地连续并与上表面部16b对置的载置面部16c。另外,第一壳体16具有:从正表面部16a的短边方向的一端大致垂直地连续的第一侧表面部16d、和从正表面部16a的短边方向的另一侧大致垂直地连续并与第一侧表面部16d对置的第二侧表面部16e。并且通过将载置面部16c载置在桌子、台子上,使框体11的长边方向朝向铅垂方向来立设药液填充装置1。

在正表面部16a中的长边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朝向短边方向的两侧伸出的基座部18。在该基座部18形成有开口为大致圆形的插通孔22。

另外,在正表面部16a的基座部18的上方设置有装配部21。装配部21以从正表面部16a朝向上表面部16b的方式形成。另外,装配部21从正表面部16a的一面朝向与正表面部16a的长边方向以及短边方向均正交的宽度方向凹进。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装配部21装配药液填充单元5。

在装配部21的与正表面部16a的一面呈平行的主面部21a,形成有开口为大致四边形状的开口部23、以及贯通孔24。另外,在装配部21的第二侧表面部16e侧的侧壁21b设置有定位槽26。

另外,在正表面部16a的长边方向的一侧并且在与露出的一面相反的一侧的另一面,设置有未图示的转动销、第一轴承部以及第二轴承部。在转动销能够转动地支承后述的吸引机构13的杆部件48。另外,在第一轴承部能够转动地支承后述的填充量调整机构12的进给丝杠34,在第二轴承部能够转动地支承填充量调整机构12的引导部件37的摆动销41。

在上表面部16b设置有吸引侧连接孔27,供后述的填充接合器3的第二连接口插入。在吸引侧连接孔27配置后述的吸引机构13的吸引侧连接口55。

另外,如图4所示,在第一侧表面部16d形成有切成大致四边形状的切缺部28。在该切缺部28配置后述的吸引机构13的杆部件48。

第二壳体17形成为呈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且配置在框体11的背面侧。第二壳体17覆盖由第一壳体16的上表面部16b、第一侧表面部16d、第二侧表面部16e以及载置面部16c形成的开口。另外,第二壳体17的长边方向的另一侧与第一壳体16的正表面部16a相同,朝向短边方向的两侧伸出。

如图4所示,在第二壳体17形成有长孔31和操作窗32。长孔31在第二壳体17的大致中央沿着长边方向以规定的长度开口。另外,在第二壳体17的长孔31的附近记载有填充量调整刻度。填充量调整刻度可以通过印刷而表示于第二壳体17的一面,或者与第二壳体17一体成型。操作窗32配置在比长孔31靠第二壳体的长边方向的另一侧。

[填充量调整机构]

接下来,对填充量调整机构12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填充量调整机构12具有:进给丝杠34、操作部35、可动部件36、引导部件37以及钩部件38。

进给丝杠34能够旋转地支承在设置于第一壳体16的未图示的第一轴承部。进给丝杠34在其外周面设置有以螺旋状延伸的螺纹槽。另外,进给丝杠34以其轴向沿着框体11的长边方向的方式配置。另外,在进给丝杠34的轴向的另一侧设置有操作部35。操作部35形成为大致圆盘状,并固定于进给丝杠34。操作部35的一部分从第二壳体17的操作窗32露出。另外使用者通过使操作部35旋转而使进给丝杠34旋转。

引导部件37形成为呈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在引导部件37的长边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摆动销41。引导部件37的摆动销41能够转动地安装在设置于第一壳体16的未图示的第二轴承部。由此如图6B所示,引导部件37以摆动销41为中心转动。

另外,在引导部件37的长边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弯曲片37a。解除按钮42从该弯曲片37a的一面突出。如图2所示,解除按钮42插通第一壳体16的插通孔22。另外如图3所示,在弯曲片37a与第二壳体17之间配置有复位弹簧39。

在引导部件37的摆动销41与弯曲片37a之间形成有两个引导槽37b。两个引导槽37b沿着引导部件37的长边方向形成。进而在引导部件37的两个引导槽37b与弯曲片37a之间形成有卡合片43。如图6A所示,卡合片43朝向与解除按钮42相同的方向突出。如图2所示,该卡合片43将第一壳体16的贯通孔24贯通。

可动部件36形成为大致平板状,在其大致中央形成有开口为大致四边形的开口部36a。另外,在可动部件36的一侧设置有螺母部44。螺母部44卡合于进给丝杠34。另外,在可动部件36与螺母部44之间设置有显示片45。显示片45从可动部件36朝向第二壳体17突出。显示片45插入至设置于第二壳体17的长孔31。另外,使用者通过目视确认显示片45的位置,从而能够确认可动部件36的位置。

另外,在可动部件36的开口部36a插入有钩部件38。在钩部件38具有:钩片38a、和能够滑动地插入至引导部件37的引导槽37b的未图示的滑动片。如图6A所示,钩片38a朝向与卡合片43相同的方向突出。该钩片38a卡合于后述的药液贮藏件2的螺母片64c。

在使进给丝杠34旋转的情况下,进给丝杠34的旋转力经由螺母部44而传递至可动部件36以及钩部件38。然后,可动部件36和钩部件38沿着引导部件37的引导槽37b移动。由此能够调整钩片38a的位置。

另外,钩部件38经由滑动片而安装至引导部件37。因此如图6B所示,若引导部件37转动,则钩部件38与引导部件37一起移动。

[吸引机构]

接下来,对吸引机构13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吸引机构13具有:吸引侧连接口55、吸引管46、注射筒47、杆部件48、吸引侧按压件49、将杆部件48与吸引侧按压件49连接的连杆部件50。

如图2所示,吸引侧连接口55配置在设置于框体11的吸引侧连接孔27。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吸引侧连接口55连结有表示吸引通路的一个例子的吸引管46。吸引管46的一端连结于吸引侧连接口55,吸引管46的另一端连结于注射筒47。

另外,在吸引管46的中途部设置有第一止回阀51。第一止回阀51仅在经过吸引管46的气体从吸引侧连接口55朝向注射筒47的情况下开口,在从注射筒47朝向吸引侧连接口55的情况下关闭。

注射筒47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注射筒47的轴向的一端部设置有第二止回阀52。第二止回阀52仅在气体从注射筒47排出的情况下开口,在气体从除吸引管46以外的外部向注射筒47内吸引的情况下关闭。因此仅将经过吸引管46的气体送入至注射筒47内。

内吸引侧按压件49能够沿注射筒47的轴向滑动地陷入注射筒47的筒孔内。吸引侧按压件49是自由地调整注射筒47内的容量的部件。另外,在吸引侧按压件49设置有按压弹簧53。按压弹簧53夹装在吸引侧按压件49与第一壳体16的第二侧表面部16e之间。另外,按压弹簧53对吸引侧按压件49向注射筒47的轴向的一侧施力。

另外,在吸引侧按压件49经由连杆部件50而连结有杆部件48。在杆部件48的一端部设置有轴承孔48a。设置于第一壳体16的未图示的转动销贯通于轴承孔48a。另外,杆部件48以转动销为中心能够转动地支承于第一壳体16以及第二壳体17。

另外,在杆部件48的另一端部能够转动地安装有连杆部件50的一端部。此外,连杆部件50的另一端部能够转动地安装于吸引侧按压件49。另外,若使用者握住杆部件48使其以转动销为中心转动,则吸引侧按压件49与连杆部件50一起抵抗按压弹簧53的作用力,向注射筒47的轴向的另一侧移动(参照图12)。由此注射筒47内的容量扩大,并经由吸引侧连接口55以及吸引管46,向注射筒47内送入空气。

另外,若使用者停止杆部件48的握持动作,则吸引侧按压件49被按压弹簧53施力而被插入至注射筒47内。在吸引管46设置有第一止回阀51,用于切断从注射筒47朝向吸引侧连接口55的空气。因此注射筒47内的空气经由第二止回阀52而向外部排出。另外,吸引侧按压件49的移动力经由连杆部件50而传递至杆部件48,杆部件48返回至图5所示的初始状态。

[药液填充单元]

接下来,参照图1、图2、图5、图7~图11对由药液贮藏件2以及填充接合器3构成的药液填充单元5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药液填充单元5的立体图。

[药液贮藏件]

如图2以及图7所示,药液贮藏件2具有:一面开口的外装壳体61、收容于外装壳体61内部的药液贮藏部62、贮藏部侧连接口63以及按压件部件64。

外装壳体61形成为一面开口的容器状。外装壳体61具有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主面部61a、包围主面部61a的侧壁61b以及从主面部61a凹进一阶的凹陷部61c。在凹陷部61c设置有大致圆筒状的贮藏部侧连接筒66。在外装壳体61的侧壁61b设置有定位突起61d(参照图2)。在将药液填充单元5安装至药液填充装置1时,定位突起61d插入至设置于装配部21的定位槽26内。

图8是表示药液贮藏件2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如图8所示,药液贮藏部62形成为大致筒状,一方的面关闭,另一方的面开放。在药液贮藏部62的关闭侧的端部设置有填充口62a和送液口62b。从填充口62a注入药液,从送液口62b送出空气或药液。另外,如图5所示,在将药液填充单元5装配至药液填充装置1时,送液口62b配置在比填充口62a靠铅垂方向的上方。

如图7所示,在送液口62b连接送液管69。在送液管69的与送液口62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贮藏部侧连接口63。贮藏部侧连接口63配置于外装壳体61的贮藏部侧连接筒66。

另外,按压件部件64能够滑动地插入至药液贮藏部62的筒孔内。按压件部件64具有:一边液密地紧贴于药液贮藏部62的内周面、一边移动的密封垫64a、安装于密封垫64a的轴部64b、以及固定于轴部64b的螺母片64c。螺母片64c设置于轴部64b的与密封垫64a相反的一侧。在使药液贮藏件2与驱动单元组合为一体时,螺母片64c与设置于驱动单元的驱动机构的螺纹轴卡合。

另外,在将药液填充单元5安装至药液填充装置1时,螺母片64c与填充量调整机构12的钩片38a卡合(参照图11)。

[填充接合器]

接下来,参照图9以及图10对填充接合器3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填充接合器3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表示填充接合器3的剖视图。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填充接合器3具备:主体部71、支承部72、第一连接口73、第二连接口74、保持于主体部71的送液用针管75及通气用针管76、以及通气过滤器77。此外填充接合器3具有设置于主体部71的保护机构78。

[主体部]

主体部71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在主体部71的长边方向的一侧配置有:支承部72、保护机构78、送液用针管75以及通气用针管76。另外,在主体部71的长边方向的另一侧,配置有第一连接口73和第二连接口74。

另外,在主体部71的长边方向的另一侧形成有从一面71a以大致四边形状凹陷的凹部81。凹部81设置在与设置于主体部71的第一连接口73和第二连接口74对应的位置。在凹部81形成有第一连通孔82和第二连通孔83。第一连通孔82和第二连通孔83相互在上下方向贯通主体部71。另外,在凹部81形成有使第一连通孔82与第二连通孔83连通的连通路84。

此外,在第一连通孔82的凹部81侧的外缘设置有装配孔85。在装配孔85装配通气过滤器77。通气过滤器77成为仅使空气等气体通过,不使液体通过的机构。另外,主体部71设置有堵塞凹部81的开口的盖部86。

[送液用针管以及通气用针管]

在送液用针管75以及通气用针管76的一端,分别设置有针尖。另外送液用针管75以及通气用针管76的一端穿刺于将药瓶4的开口封闭的橡胶栓,并贯通橡胶栓。另外,在送液用针管75的另一端也设置有针尖。送液用针管75的另一端穿刺于药液贮藏部62的填充口62a,并贯通填充口62a。送液用针管75的另一端侧弯曲成大致L字状。

送液用针管75以及通气用针管76保持于主体部71。送液用针管75以及通气用针管76的一端侧,从主体部71的一面71a突出。另外,送液用针管75的另一端侧从主体部71的与一面71a相反的一侧的面的另一面71b突出。即,送液用针管75设置为在上下方向贯通主体部71。通气用针管76的另一端从主体部71的另一面71b突出,或者该端面位于与另一面71b同一平面上。另外,通气用针管76的另一端也可以不从主体部71的另一面71b突出,例如也可以在主体部71设置与通气用针管76连通的通气孔。

在主体部71的长边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大致圆筒状的支承部72。支承部72的开口设置为能够供药瓶4的口部插入的大小。在支承部72的筒孔配置有送液用针管75以及通气用针管76的一端侧。即,支承部72形成为覆盖送液用针管75和通气用针管76的周围的筒状,且设置成在径向上与送液用针管75以及通气用针管76的一侧的针尖分离。由此能够防止使用者误被送液用针管75以及通气用针管76的一端侧的针尖穿刺的情况。

在支承部72的内壁形成有在圆周方向连续的肋72a。肋72a与药瓶4的口部嵌合。由此能够用支承部72来保持药瓶4。

保护机构78设置于主体部71的另一面71b,且配置于主体部71的送液用针管75的另一端附近。保护机构78具有:从主体部71的另一面71b突出的第一盖部88以及第二盖部89。

表示保护盖的一个例子的第一盖部88形成为大致平板状。另外,在第一盖部88形成有槽部88a。保持于主体部71的送液用针管75的另一端侧插入槽部88a。表示保护盖的一个例子的第二盖部89能够转动地安装于第一盖部88。第二盖部89通过转动来覆盖第一盖部88的槽部88a以及送液用针管75的另一端侧(参照图14D)。由此能够覆盖填充作业结束后的送液用针管75另一端侧的针尖,能够使使用后的填充接合器3为安全的状态。

另外在本例中,作为保护机构78的构成,对使用了第一盖部88以及第二盖部89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作为保护机构78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构成对主体部的送液用针管75进行支承的位置,通过使该位置转动,从而使送液用针管75的另一端侧的针尖被设置于主体部的保护盖覆盖。

在主体部71的凹部81侧的另一面71b,设置有第一连接口73以及第二连接口74。第一连接口73以及第二连接口74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第一连接口73以及第二连接口74分别形成有沿着轴向贯通的连通孔73a、74a。另外,在连通孔73a、74a的与主体部71相反的一侧的开口部安装有密封体90、90,以便关闭其开口。

第一连接口73与设置于主体部71的第一连通孔82连通,第二连接口74与第二连通孔83连通。另外,在第一连接口73以及第二连接口74的与主体部7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密封部件91。并且,如图7所示,第一连接口73被药液贮藏件2的贮藏部侧连接筒66插入,并与贮藏部侧连接口63连接。另外,第二连接口74被插入至药液填充装置1的吸引侧连接孔27,并与吸引侧连接口55连接。

1-2.药液填充组件的药液填充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1~图13对使用本例的药液填充组件10的药液填充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药液填充组件10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向药液贮藏件2的药液贮藏部62填充药液的动作的药液填充组件10的主视图。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药液的填充动作的说明图。

首先,如图2所示,使用者以使装配部21的上表面部16b侧的开口朝向上方的方式,将药液填充装置1立设在桌子、台子上。另外,药液填充装置1在框体11的下方设置有向第一侧表面部16d以及第二侧表面部16e的两侧伸出的基座部18。由此能够将药液填充装置1稳定地立在桌子、台子上。

接着,如图4所示,操作药液填充装置1的操作部35,将显示片45设定在规定的刻度的位置。由此如图2以及图3所示,可动部件36以及钩部件38移动至规定的位置。另外,填充量调整机构12的钩部件38的设定也可以在将药液填充装置1放置在桌子、台子上之前进行,或者可以向药液填充装置1安装药液填充单元5之后进行。

在此,预先在药液贮藏件2装配有填充接合器3。然后填充接合器3的送液用针管75的另一端侧将药液贮藏部62的填充口62a贯通。另外,第一连接口73被药液贮藏件2的贮藏部侧连接筒66插入,贮藏部侧连接口63将第一连接口73的密封体90贯通。由此药液贮藏件2的送液口62b、送液管69及贮藏部侧连接口63与填充接合器3的第一连接口73连通。

接下来,如图1以及图5所示,在药液填充装置1装配药液填充单元5。具体而言,在装配部21的定位槽26插入药液贮藏件2的突起61d,在装配部21装配药液贮藏件2。另外,将填充接合器3的第二连接口74插入至药液填充装置1的吸引侧连接孔27。并且,第二连接口74的密封部件91(参照图10)紧贴于吸引侧连接孔27。另外,吸引侧连接口55贯通第二连接口74的密封体90。由此,第二连接口74与吸引侧连接口55连通。另外,如图13A所示,吸引机构13的注射筒47的内部空间与药液贮藏部62的内部空间,经由送液口62b、送液管69、连通路84以及吸引管46连通。另外,由送液管69、连通路84以及吸引管46构成吸引通路95。

另外,如图11所示,从装配部21突出的卡合片43与药液贮藏件2中的外装壳体61的侧壁61b卡合。由此能够将药液贮藏件2稳定地装配于装配部21。

另外,填充量调整机构12的钩片38a与药液贮藏件2的螺母片64c卡合,按压件部件64的相对于药液贮藏部62插入的位置被保持在规定的位置。由此如图5所示,按压件部件64的密封垫64a的药液贮藏部62内的位置被保持,能够将药液贮藏部62内的容量保持在设定的量。另外,即使在装配部21装配药液贮藏件2之后,也能够通过操作操作部35来改变与螺母片64c卡合的钩片38a的位置,能够容易地改变药液贮藏部62的容量。

接下来,在填充接合器3的支承部72安装具有药液的药瓶4。由此,填充接合器3的送液用针管75以及通气用针管76的一端侧,将药瓶4的橡胶栓贯通,送液用针管75以及通气用针管76与药瓶4的内部空间连通。另外,送液用针管75的另一端贯通药液贮藏部62的填充口62a。因此如图13A所示,药瓶4的内部空间与药液贮藏部62的内部空间经由送液用针管75连通。

另外,也可以在将药液填充单元5装配至药液填充装置1之前,将药瓶4安装于填充接合器3。

接下来,如图12所示,使用者把持框体11并握持杆部件48,使杆部件48转动。通过杆部件48转动,吸引侧按压件49经由连杆部件50而移动,注射筒47内的容量扩大。另外,在注射筒47设置有第二止回阀52,该第二止回阀52仅在气体从注射筒47排出的情况下开口,而在气体被吸引至注射筒47内的情况下关闭。因此注射筒47从吸引管46侧吸引空气。

由此,如图12以及图13A所示,药液贮藏部62内的空气经由吸引通路95而向注射筒47吸引。其结果药液贮藏部62内成为负压。

由于药液贮藏部62内成为负压,因此药液M1从药瓶4经由送液用针管75以及填充口62a而向药液贮藏部62注入。另外,外部的空气经由通气用针管76而向药瓶4内送入。这样,通过使用者握持杆部件48,能够容易地向药液贮藏部62注入药液M1。

另外,若使用者停止杆部件48的握持动作,则吸引侧按压件49被按压弹簧53施力而插入至注射筒47内。在吸引管46设置有切断从注射筒47朝向吸引侧连接口55的空气的第一止回阀51。此外,如上述那样,在注射筒47设置有第二止回阀52,该第二止回阀52仅在气体从注射筒47排出的情况下开口,而在气体被吸引至注射筒47内的情况下关闭。因此注射筒47内的空气不经由吸引管46侧,而是经由第二止回阀52向外部排出。另外,吸引侧按压件49的移动力经由连杆部件50而传递至杆部件48,杆部件48返回至图5表示的初始状态。

然后,使用者反复进行杆部件48的握持动作。由此,药液贮藏部62内的空气被药液填充装置1的吸引机构13吸引而成为负压,从而从药瓶4向药液贮藏部62内注入药液M1。

若药液贮藏部62内被药液M1充满,则如图13B所示,药液M1填充至送液管69。在此,在吸引通路95设置有仅使空气等气体通过,而不使液体通过的通气过滤器77。另外,若药液M1充满至药液贮藏部62以及吸引通路95中的通气过滤器77,且空气消失,则不能用吸引机构13吸引空气,杆部件48的转动动作变紧。由此能够向使用者传达在药液贮藏部62内填充了药液M1的信息。

另外,在药液贮藏部62中吸引空气的送液口62b,配置在比注入药液M1的填充口62a靠铅垂方向的上方。此外,通过利用药液填充装置1的吸引机构13吸引药液贮藏部62内的空气,从而能够从送液口62b将药液贮藏部62内的空气毫无剩余地排出。其结果,在药液填充作业之后操作设置于药液贮藏件2的按压件部件64,能够省略从药液贮藏部62去除残留的空气的作业。另外,由于无需操作按压件部件64,因此不使药液贮藏部62的容量发生变化,能够将适当的量填充至药液贮藏部62,并且也能够消除排出空气时产生的药液M1的排出。

此外,也能够通过药液填充装置1在将送液口62b以及填充口62a配置在比按压件部件64的密封垫64a靠铅垂方向的上方的状态下,进行填充作业。

接下来,从药液填充装置1取下药液填充单元5。具体地说,按压解除按钮42。由此如图6B所示,引导部件37以摆动销41为中心转动。其结果卡合片43与外装壳体61的卡合被解除,并且钩片38a与螺母片64c的卡合被解除。

接下来,将药液填充单元5向上方拔出。由此第二连接口74从吸引侧连接孔27拔出,药液贮藏部2从装配部21取下。由此完成向药液贮藏部62填充药液的作业。另外,也可以在从药液填充装置1取下药液填充单元5之前,从填充接合器3取下药瓶4。

1-3.填充接合器3的取下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14对从本例的药液贮藏件2取下填充接合器3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14A~图14D是表示填充接合器3的取下方法的说明图。

首先,如图14A所示,从药液填充装置1取下药液填充单元5。接着,如图14B所示,使填充接合器3以第一连接口73为中心,向使填充接合器3的保护机构78侧从药液贮藏件2远离的方向转动。由此,送液用针管75从药液贮藏部62的填充口62a(参照图8)拔出。

接下来,如图14C所示,从贮藏部侧连接筒66拔出第一连接口73,从药液贮藏件2取下填充接合器3。接着如图14D所示,使第二盖部89向接近第一盖部88的方向转动。然后借助第一盖部88以及第二盖部89来覆盖送液用针管75的另一端侧的针尖。由此能够防止使用后的送液用针管75的针尖误穿刺使用者,从而能够提高填充接合器3的安全性。

由此,完成从药液贮藏件2取下填充接合器3的作业。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以及图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的变形。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吸引机构13,对使用注射筒47、吸引侧按压件49以及连杆部件5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吸引机构,例如也可以使用电动式的泵等,还可以使用其他各种吸引机构。

另外,也可以以覆盖药液贮藏件2的外装壳体61整体的方式构成装配部。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装配部设置能够目视确认药液贮藏部62的状态的目视确认窗。

附图标记说明:1…药液填充装置;2…药液贮藏件;3…填充接合器;4…药瓶(药液容器);5…药液填充单元;10…药液填充组件;11…框体;12…填充量调整机构;13…吸引机构;16…第一壳体;17…第二壳体;18…基座部;21…安装部;23…开口部;26…定位槽;27…吸引侧连接孔;34…进给丝杠;35…操作部;36…可动部件;37…引导部件;38…钩部件;44…螺母部;49…吸引侧按压件;50…连杆部件;51…第一止回阀;52…第二止回阀;55…吸引侧连接口;61…外装壳体;62…药液贮藏部;64c…螺母片;73…第一连接口;74…第二连接口;75…送液用针管;76…通气用针管;77…通气过滤器;78…保护机构;95…吸引通路;M1…药液。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