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领域
本发明涉及膏药制作及治病研发领域。
背景技术:
利用膏药贴治疾病,在我国已有近千年历史。在1840年前后,清代医学家吴尚先先生,所著的《理瀹骈文》,就提倡内病外治法,使之成为专门学科。其理论,是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前提,使用其膏药治疗疾病与内治法相同,只不过是给药途径不同罢了。诚如吴师机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医理药理无二,所异者法耳”。膏药治病的范围很广,表、里与半表半里及一切脏腑之病,皆可用膏药贴治,与汤剂无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方剂选定,本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膏药贴敷部位,一般来说,病在外者贴敷患部,病在内者贴敷要穴。古代医家认为:清上焦,贴心口(膻中穴)、肺俞、劳宫、内关;清中焦,贴神阙;清下焦,贴涌泉、劳宫;温上焦,贴丹田、关元;补五脏、泻六腑匀可取其肾俞;欲求阳者,贴关元、气海。正如吴师机云:“其脏腑病,则视其病在,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贴心俞与心口对,命门与脐眼对,足心与丹田应”,“若病在经,循其经而取之”。贴膏药治病的好处:一是简单易行、药俭价廉、用之得法,其效立应;二是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则上下无犯;三是贴敷膏药治病不经过脾胃,故不伤害脾胃,避免五脏气血损伤及由此产生阴阳偏胜病变;四是可给衰、老、弱吃不进药者,多一条治病途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按照“内病外治”的理论,研发医治鼻炎膏药的配方及 制作工艺。
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该方剂,选用香油、黄丹配制基料;选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辛夷、白芷、苍耳子7味中药配制药料;各种材料特性如下:香油的功效:理气止痛、化淤止血。《本经逢原》:“降真香色赤、入血分而下降,故内服能行血破瘀,外涂可止血定痛”西医药理:降血粘,降血脂,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镇静、镇痛、抗惊;黄丹作药,用途很广。李时珍对这种药的主要功效,概括得很好:铅丹体重性沉,能坠痰,治惊癫狂、吐逆反胃等奇效;能消积杀虫,能解热、拔毒、长肉、去瘀,故治恶疮肿毒及入膏药,是外科必用的药物。白芥子有化痰、理气、定喘的作用,温肺而豁痰。延胡索具有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的功效;主治头痛、腰痛、疝气痛、筋骨痛、痛经、经闭、跌打损伤。细辛主治: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甘遂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消肿散结:外用可治痈肿。辛夷散风寒;通鼻窍。主鼻渊;风寒感冒之头痛;鼻塞;流涕。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脾、胃、大肠经;功能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消肿排脓。苍耳子具有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痒的功效。该膏药在我馆治愈一百多名患者。
具体实施方案
一种张氏医治鼻炎膏药配方及制作工艺,该方按照“内病外治”的理论,用香油480~520克、黄丹240~260克配制基料;选白芥子、延胡索各35~37克,细辛、甘遂各18~22克,辛夷、白芷、苍耳子各13~17克7味中药配制药料,配前,先把各味中药烘干或晒干,按照以上用量掺混、拌匀,用医药粉碎机粉碎后过100目罗筛备用;其制作工艺:先用铁锅文火炼油,炼止油烟由 黑变白,然后按2比1比例续续下丹、并不停的顺一个方向搅拌,使膏药基质老、嫩适中;下丹成膏后离火去毒,其办法用冷水喷洒锅中,即有黑烟冒出,并反复多次,待温度降到70℃时,按基料的五分之一下药料,搅匀,用其30克,摊在10公分见方的裱褙材料布料上即成;该膏药具有医治鼻炎的功效,可贴在肺俞、膈俞、心俞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