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波监测的脑电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83045阅读:1444来源:国知局
脑电波监测的脑电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脑电波监测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脑电波监测的脑电极。



背景技术:

脑电波是大脑在活动时,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经总和后形成的,它是脑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或头皮表面的总体反映,脑电波的监测已广泛运用于现有临床实践中。

传统脑电波监测设备中,脑电极的佩带过程十分复杂,操作过程烦琐、冗长。一般情况下,首先要令患者在检查前一天洗头,以去除头部油脂;检查时,先将特制的橡筋帽戴在头上,然后用梳子将放置脑电极位置的头发分开,暴露头皮,用75%乙醇擦拭头皮以去脂,然后将脑电极按所需位置(如双侧额、顶、枕、颞部等)夹在橡筋下,并用脑电极下压住头发,这样才完成一个电极的安装;待所有脑电极安装完毕后,再将导联分线盘上的电极夹按双侧额、顶、枕、颞等部位的顺序一一夹好,并要注意电极夹摆放顺序(采集信号完成后按此反向顺序夹回),至此一个病人脑电图电极安装过程方告完成。一般病人做常规16导脑电图要安装19个脑电极,安装脑电极较熟练的操作者一般要用6-8分钟,不熟练者要用10分钟,甚至到15-20分钟,整个操作过程非常烦琐,并且极易搞错位置、夹错电极,医生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脑电极的放置上,工作效率很低,特别是在体检时,待检者扎堆,医生更是手忙脚乱。做完一份脑电图病历后要拆卸电极夹,当拆卸的顺序与安装顺序不一致时会使电线缠绕在一起,这时就要用大量的宝贵时间去分线,而且在分线过程中常常会拉拽导线,长此以往就容易造成脑电极线头的焊接部位断裂,从而延误检查。在导联线与脑电极的连接上一般采用鳄鱼夹,然而鳄鱼夹易生锈,为了不影响正常使用,就需要经常更换鳄鱼夹,这就会造成医院很大的开销,也浪费了资源。

传统脑电帽采用橡胶条松紧带制成,因患者头型个体差异,每次都要牵拉调整电极帽的大小和形状,影响了医生的工作效率;而且,放置脑电极时只能根据10-20规则粗略估计大概位置,由于每个人头型不一致,不方便用标尺刻度去测量,无法对电极做到精确量化放置,以致采集到的图形就不一定是系统要求的对应位置,影响诊断效果。

脑电帽的橡胶带或软性带的使用寿命较短,到一定时间后就会出现拉力不均的现象,造成个别电极接触不好,这时,医生就要调整橡胶带,可是又会影响到已带好的电极,这样反复地调整,浪费了大量的诊断时间,影响了工作效率。

医生在给患者取下脑电极时,往往一松开脑电帽橡胶带,一些电极就会自行掉落到地上,也有的会缠绕在患者头发上,造成不必要的尴尬,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传统的脑电极存在下列问题:

a、传统脑电极的安装是使用软性材料的牵拉力压在电极横梁上,让电极体与患者头皮接触,软性材料一般是采用橡皮条制成的网状帽子,其使用寿命较短,当其老化时,橡皮条的牵拉就不均匀,导致对各个脑电极的牵拉力不一致,使有些脑电极不能很好固定,而在调整中还会造成对固定好的脑电极的影响,浪费了诊断时间。因此,有的厂家就将电极横梁上的卡槽改成过孔,用橡皮条穿装到电极过孔上,这种方法虽然解决了脑电极自行脱落的问题,但是产生了新的问题,当从患者头部取下脑电帽后,脑电极仍然在脑电帽上,不方便对脑电极的保管,更不方便对脑电极进行氯化试验。

b、传统脑电极的电极体部分通常设有沾上导电液的易吸水材料(如棉花),电极体的外部用纱布包住,再用橡皮圈套在电极体上,脑电极通过导电液与头皮接触。这种方式的缺点是:由于电极体较小,更换吸水材料、纱布和橡皮圈时很麻烦,特别是患者较多时,没有时间一一更换,更做不到一人一换,这样易产生传染,对有外伤的患者更会产生交叉感染。

c、传统脑电极托板与电极横梁的连接是通过活动栓实现的,但活动栓只能使用托板以活动栓为圆心在一定角度内作弧线运动,实际使用中,托板的运动方向是随不同患者头形的改变作任意方向运动的,这样导致不能很好地辅助电极固定。

d、传统脑电极只能适用于软质材料制成的脑电帽(硬质材料在调整脑电极位置时,很容易让已放置好的脑电极脱落,使医生工作难度加大),所以无法适用于用硬质材料制成的自动脑电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脑电波监测的脑电极,该脑电极安装拆卸快速,位置调整方便灵活、快速,与头部的接触可靠。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脑电波监测的脑电极,含有电极体、竖直设置的电极杆、调节螺母、电极杆弹簧、固定螺栓和电极固定块;电极固定块的上表面上设有用于安装电极杆的台阶通孔,台阶通孔内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上台阶和下台阶,上台阶为倒台阶,下台阶为正台阶,电极体与电极杆的下端连接,电极杆弹簧套装在电极杆上,电极杆的外侧面上设有螺纹,调节螺母通过螺纹安装在电极杆的上部,电极杆下部的外侧面上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限位件,电极杆弹簧位于第一限位件的上面,当电极杆安装在台阶通孔中时,电极杆弹簧和第一限位件被挡在上台阶和下台阶之间,调节螺母被挡在台阶通孔的上出口的上面,电极杆的下端从台阶通孔的下出口中伸出;电极固定块的上表面上还设有螺栓孔,电极固定块的侧面设有一个横向的电极固定安装槽(用来放置脑电帽的电极固定杆或橡皮条),螺栓孔与电极固定安装槽内部连通,固定螺栓安装在螺栓孔中;电极体为导电体。

调节螺母的外径大于台阶通孔的上出口的内径,电极杆弹簧的外径大于台阶通孔的上出口的内径,第一限位件的外径大于台阶通孔的下出口的内径。

实际应用时,可将电极固定块设计成分体式结构,以利于各部件的组装。

电极体的上表面通过竖杆固定连接一个圆球,电极杆的下端设有一个球碗,圆球安装在球碗中,圆球的外径与球碗的内径大小匹配,以使圆球在球碗中自由转动,电极体通过圆球和球碗的配合与电极杆的下端连接。

实际使用时,电极体的下表面与人的头部接触,圆球和球碗的结合可使电极体随人头部的弧度在一定角度内自由偏转,使电极体始终自然垂直于头皮,保证电极体与头部接触时的可靠性与舒适性。

电极杆的侧面含有平行于电极杆轴线的防转平面,防转平面可以设在电极杆的上部或/和下部,台阶通孔的内壁上设有与该防转平面配合的平面。

实际应用时,可在电极杆的两侧分别设置两个相互平行的防转平面;旋转调节螺母时,电极杆在防转平面的限制下只能上下移动,而不能随调节螺母一起转动。

电极杆上套装有环形的压力传感器和环形的弹簧挡片,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弹簧挡片上面,压力传感器和弹簧挡片均被挡在上台阶和电极杆弹簧之间。

电极体的内部为空心结构,电极杆为空心杆;电极体的下表面中部设有下开口,电极体的内部通过下开口与外界连通,电极体的下表面周边设有n个向下凸起的电极接触头,电极体的上表面上设有注液孔,注液孔与电极体内部连通;与电极体电连接的连接导线通过电极杆下部的穿线孔进入电极杆内部,且从电极杆的上端穿出;连接导线与电极体的连接处为电极连接点。

或者,电极体的内部为空心结构,电极杆为空心杆;电极体的上表面中部与电极杆的下端直接连接,电极体的上表面中部设有上通孔,电极体的下表面中部设有下开口,电极体的内部通过上通孔与电极杆内部连通,电极体的内部还通过下开口与外界连通,电极体的下表面周边设有n个向下凸起的电极接触头;电极杆为导电体。

电极接触头的上部安装在电极体下表面周边的接触头安装孔中,电极接触头与接触头安装孔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或者,电极接触头的上部安装在电极体下表面周边的接触头安装孔中,接触头安装孔为上大下小的台阶孔,电极接触头的上部安装在台阶孔的下部小孔中,电极接触头上端的触头限位件被挡在台阶孔的台阶处,台阶孔上部的大孔中安装有触头弹簧,该大孔的上口封闭,触头弹簧的外径小于触头限位件的外径,电极接触头的上端通过导线与电极体电连接,该导线被安置在电极体中的导线槽中,且该导线电连接在电极连接点上;电极接触头的上端与触头限位件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电极接触头在触头弹簧的作用下能够自由伸缩,以利于电极体与头部的接触。

实际应用时,可将电极体设计成上极体和下极体的组合体,台阶孔设在下极体的上表面上,上极体的下表面与下极体的上表面连接在一起;组装该电极体时,可先在上极体的台阶孔中安装好电极接触头、触头弹簧和导线,然后将上极体粘合在下极体上即可。

电极体下部的外侧面上设有一圈环形凹槽,电极体的内部空腔为上大下小形空腔,电极体为柱体(比如圆柱体),下开口的形状为圆形,电极接触头为圆柱体,圆柱体的下端连接一个圆球,圆球的外径大于圆柱体的外径,n个电极接触头均匀分布在电极体的下表面周边。

电极体下部的外表面包裹一层由吸液材料制成的吸液层,吸液层还通过下开口延伸到电极体的内部,电极接触头从吸液层中伸出。

吸液材料为海绵或棉花;吸液层用来吸收导电液,导电液可从空心的电极杆上端或注液孔中注入;吸收了导电液的吸液层加大了电极体与头皮之间的接触面积,使电极体与头皮之间的接触更可靠、接触阻抗更低、采集的信号更稳定。

电极体下部外侧面的环形凹槽、电极体内部上大下小的空腔和电极接触头下端的圆球有利于吸液层在电极体上的固定,防止吸液层从电极体上脱落。

当电极体上包裹吸液层(即作为湿电极使用)时,电极接触头能防止吸液层被过分挤压而使导电液流走,保证电极体与头皮之间的接触更可靠;当电极体上不包裹吸液层(即作为干电极使用)时,各电极接触头之间的空隙能容纳头发,以使电极接触头与头皮之间接触更可靠,电极接触头能减少极化电压,在接触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能使电极体与头皮接触得更好、基线不易飘移。

电极杆下部的外侧面上还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限位件,第二限位件位于台阶通孔下出口的外面,第二限位件的外径大于台阶通孔下出口的内径,第二限位件与第一限位件之间间隔有一段距离;电极固定安装槽的槽内宽度大于槽口宽度,固定螺栓的下端固定有限位片,限位片使固定螺栓在向上调节时不会脱离螺栓孔;电极杆外侧面的上部设有螺纹;电极杆的上端安装有电极螺母,第二限位件位于穿线孔的上方;电极体的材质为au、ag/agcl或与人体组织相容的材质。

从电极杆的上端穿出的连接导线连接到超高阻抗放大器的输入端,压力传感器的信号线从电极固定块上的信号线通孔中穿出后连接到压力传感电路中。

该脑电极的使用方法如下:

首先,医生把脑电帽安放到患者头部并调整固定好;然后,将脑电极上的固定螺栓旋松,将脑电极靠近脑电帽,使脑电帽上的电极固定杆或橡皮条位于电极固定安装槽中,接着旋紧固定螺栓,这时,脑电极就安装到患者头上了;通过电极阻抗测量电路或计算机显示的波形可判定脑电极与患者头部的接触是否正常,如不正常,旋转脑电极上的调节螺母,使脑电极的电极体在脑电帽的牵拉力作用下以合适的压力紧贴患者头皮,直至最终安装好脑电极。

脑电信号检测完后,可旋松脑电极上的固定螺栓,将脑电极一个个地从脑电帽上的电极固定杆或橡皮条上摘掉;保存脑电极时,可用软性材料包住电极体,再用橡皮圈套在环形凹槽上固定即可,这样可以减慢电极体的氧化,减少外界空气对电极体的腐蚀。

脑电极上的压力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大小与电极杆弹簧受到的压力成正比,与电极杆弹簧的长度反比,因此,可以根据压力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大小推算出电极体到电极固定块之间的距离,从而得出电极体到脑电帽的电极固定杆的距离长度,再根据电极固定杆的标尺刻度所标示的距离长度,得出各脑电极间的位置关系,根据各脑电极间的位置关系建立头型表面三维模型,实时显示10-20规则下脑电极实际真实的位置,便于指导医生调整电极位置,同时实时显示该位置的脑电数据;在调节脑电极时,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数据输出给计算机后,计算机能实时监测电极体与患者头部接触压力大小,超出设定范围时计算机能够报警提示;这两项设置便于对传统脑电设备的升级换代,提高了产品档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电极杆安装在电极固定块上表面的台阶通孔中,电极体设在电极杆的下端,电极体的高度可通过电极杆上的调节螺母来调节,电极体的角度可通过圆球和球碗的配合来自由调整,整个脑电极不仅位置调整灵活、方便,而且电极体与患者头部的接触更加可靠;另外,当对一个脑电极进行位置调整时,其它调整好的脑电极不会受到影响,提高了整个脑电波监测的工作效率。

2.本发明在安装时只需旋松脑电极的固定螺栓,使脑电帽上的电极固定杆或橡皮条放置在脑电极的电极固定安装槽中,然后旋紧固定螺栓即可;拆卸时只需旋松固定螺栓,将脑电极从脑电帽上的电极固定杆或橡皮条上取下即可,安装拆卸快速方便。

3.本发明的电极体下部的吸液层加大了电极体与头皮之间的接触面积,使电极体与头皮之间的接触更可靠;电极接触头之间的空隙能容纳头发,还能防止吸液层被过分挤压而使导电液流走,使电极体与头皮之间接触更可靠。传统脑电极在采集信号时,因电极体与头皮接触面积大,不可避免地接触到的是头发,而不是头皮,这就需要医生用工具挑开并固定头发,再放置脑电极,比较麻烦;本发明中采用电极接触头接触头皮,电极接触头体积小、数量多,在电极杆弹簧和触头弹簧的自然压力下,能够自动避开头发,自然地接触头皮,多个电极接触头同时指向头皮,只要有一个电极接触头接触到头皮,就能采集到脑电信号,增大了避开头发的概率,大大节省了医生调整的时间,实验证明,只要脑电帽调整合适,脑电极几乎不用再调整就能采集到脑电信号。

4.本发明的电极体下部外侧面的环形凹槽和电极体内部上大下小的空腔有利于吸液层在电极体上的固定,防止吸液层从电极体上脱落,而且电极体下部的结构使更换吸液层快速方便(直接将吸液层撕下即可),可实现一人一换,防止产生交叉感染。

(四)、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脑电波监测的脑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用于脑电波监测的脑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用于脑电波监测的脑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为用于脑电波监测的脑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为电极体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图4中电极杆a-a处横截面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用于脑电波监测的脑电极安装在脑电帽上的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5、图6、图7,图中,用于脑电波监测的脑电极

作为干电极使用,该脑电极含有电极体11、竖直设置的电极杆1、调节螺母2、电极杆弹簧3、固定螺栓4和电极固定块5;电极固定块5的上表面6上设有一个用于安装电极杆1的台阶通孔7,台阶通孔7内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上台阶701和下台阶702,上台阶701为倒台阶,下台阶702为正台阶,电极体11与电极杆1的下端连接,电极杆弹簧3套装在电极杆1上,电极杆1的外侧面上设有螺纹,调节螺母2通过螺纹安装在电极杆1的上部,电极杆1下部的外侧面上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限位件8(可为圆盘形),电极杆弹簧3位于第一限位件8的上面,当电极杆1安装在台阶通孔7中时,电极杆弹簧3和第一限位件8被挡在上台阶701和下台阶702之间,调节螺母2被挡在台阶通孔7的上出口703上面,电极杆1的下端从台阶通孔7的下出口704中伸出;电极固定块5的上表面上还设有螺栓孔9,电极固定块5的侧面设有一个横向的电极固定安装槽10(用来放置脑电帽的电极固定杆80),螺栓孔9与电极固定安装槽10内部连通,固定螺栓4安装在螺栓孔9中;电极体11为导电体。

调节螺母2的外径大于台阶通孔7的上出口703的内径,电极杆弹簧3的外径大于台阶通孔7的上出口703的内径,第一限位件8的外径大于台阶通孔7的下出口704的内径。

实际应用时,将电极固定块5设计成分体式结构,以利于各部件的组装。

电极体11的上表面通过竖杆12固定连接一个圆球13,电极杆1的下端设有一个球碗14,圆球13安装在球碗14中,圆球13的外径与球碗14的内径大小匹配,以使圆球13在球碗14中自由转动,电极体11通过圆球13和球碗14的配合与电极杆1的下端连接。

实际使用时,电极体11的下表面与人的头部接触,圆球13和球碗14的结合可使电极体11随人头部的弧度在一定角度内自由偏转,使电极体始终自然垂直于头皮,保证电极体11与头部接触时的可靠性与舒适性。

电极杆1的侧面含有平行于电极杆1轴线的防转平面15,防转平面15设在电极杆1的上部和下部,台阶通孔7的内壁上设有与该防转平面15配合的平面。

实际应用时,在电极杆1的两侧分别设置两个相互平行的防转平面15;旋转调节螺母2时,电极杆1在防转平面15的限制下只能上下移动,而不能随调节螺母2一起转动。

电极杆1上套装有环形的压力传感器16和环形的弹簧挡片17,压力传感器16设置在弹簧挡片17上面,压力传感器16和弹簧挡片17均被挡在上台阶701和电极杆弹簧3之间。

电极体11的内部为空心结构,电极杆1为空心杆;电极体11的下表面中部设有下开口18,电极体11的内部通过下开口18与外界连通,电极体11的下表面周边设有12个向下凸起的电极接触头19,电极体11的上表面上设有注液孔20,注液孔20与电极体11内部连通;与电极体11电连接的连接导线21通过电极杆1下部的穿线孔22进入电极杆1内部221,且从电极杆1的上端穿出;连接导线21与电极体11的连接处为电极连接点40。

电极接触头19的上部安装在电极体11下表面周边的接触头安装孔23中,电极接触头19与接触头安装孔23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电极体11下部的外侧面上设有一圈环形凹槽28,电极体11的内部空腔为上大下小形空腔,电极体11为圆柱体,下开口18的形状为圆形,电极接触头19为圆柱体192,圆柱体192的下端连接一个圆球191,圆球191的外径大于圆柱体192的外径,12个电极接触头19均匀分布在电极体11的下表面周边。

各电极接触头19之间的空隙能容纳头发,以使电极接触头19与头皮之间接触更可靠,电极接触头19能减少极化电压,在接触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能使电极体11与头皮接触得更好、基线不易飘移。

电极杆1下部的外侧面上还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限位件31(可为圆盘形),第二限位件31位于台阶通孔7下出口704的外面,第二限位件31的外径大于台阶通孔7下出口704的内径,第二限位件31与第一限位件8之间间隔有一段距离;电极固定安装槽10的槽内宽度大于槽口宽度,固定螺栓4的下端固定有限位片30,限位片30使固定螺栓4在向上调节时不会脱离螺栓孔9;电极杆1外侧面的上部设有螺纹;电极杆1的上端安装有电极螺母41,第二限位件31位于穿线孔22的上方;电极体11的材质为au、ag/agcl或与人体组织相容的材质。

从电极杆1的上端穿出的连接导线21连接到超高阻抗放大器的输入端,压力传感器16的信号线从电极固定块5上的信号线通孔中穿出后连接到压力传感电路中。

该脑电极81的使用方法如下:

首先,医生把脑电帽安放到患者头部并调整固定好;然后,将脑电极81上的固定螺栓4旋松,将脑电极81靠近脑电帽,使脑电帽上的电极固定杆80位于电极固定安装槽10中,接着旋紧固定螺栓4,这时,脑电极81就安装到患者头上了;通过电极阻抗测量电路或计算机显示的波形可判定脑电极81与患者头部的接触是否正常,如不正常,旋转脑电极81上的调节螺母2,使脑电极81的电极体11在脑电帽的牵拉力作用下以合适的压力紧贴患者头皮,直至最终安装好脑电极81。

脑电信号检测完后,可旋松脑电极81上的固定螺栓4,将脑电极81一个个地从脑电帽上的电极固定杆80上摘掉;保存脑电极81时,可用软性材料包住电极体11,再用橡皮圈套在环形凹槽28上固定即可,这样可以减慢电极体11的氧化,减少外界空气对电极体的腐蚀。

脑电极81上的压力传感器16的输出信号大小与电极杆弹簧3受到的压力成正比,与电极杆弹簧3的长度反比,因此,可以根据压力传感器16输出信号的大小推算出电极体11到电极固定块5之间的距离,从而得出电极体11到脑电帽的电极固定杆80的距离长度,再根据电极固定杆80的标尺刻度所标示的距离长度,得出各脑电极81间的位置关系,根据各脑电极81间的位置关系建立头型表面三维模型,实时显示10-20规则下脑电极81实际真实的位置,便于指导医生调整电极位置,同时实时显示该位置的脑电数据;在调节脑电极81时,压力传感器16的压力数据输出给计算机后,计算机能实时监测电极体11与患者头部接触压力大小,超出设定范围时计算机能够报警提示;这两项设置便于对传统脑电设备的升级换代,提高了产品档次。

实施例二:参见图2、图5、图6、图7,图中编号与实施例一相同的,代表的意义相同,其工作过程也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之处是:该用于脑电波监测的脑电极作为湿电极使用,电极体11下部的外表面包裹一层由吸液材料制成的吸液层29,吸液层29还通过下开口18延伸到电极体11的内部,电极接触头19从吸液层29中伸出。

吸液材料为海绵或棉花;吸液层29用来吸收导电液,导电液从注液孔20注入;吸收了导电液的吸液层29加大了电极体11与头皮之间的接触面积,使电极体11与头皮之间的接触更可靠、接触阻抗更低、采集的信号更稳定。

电极体11下部外侧面的环形凹槽28、电极体11内部上大下小的空腔和电极接触头19下端的圆球191有利于吸液层29在电极体11上的固定,防止吸液层29从电极体11上脱落。

电极接触头19能防止吸液层29被过分挤压而使导电液流走,保证电极体11与头皮之间的接触更可靠。

实施例三:参见图3、图5、图6、图7,图中编号与实施例一相同的,代表的意义相同,其工作过程也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之处是:该用于脑电波监测的脑电极作为湿电极使用,电极接触头19的上部安装在电极体11下表面周边的接触头安装孔24中,接触头安装孔24为上大下小的台阶孔,电极接触头19的上部安装在台阶孔的下部小孔241中,电极接触头19上端的触头限位件25被挡在台阶孔的台阶处,台阶孔上部的大孔242中安装有触头弹簧26,该大孔242的上口封闭,触头弹簧26的外径小于触头限位件25的外径,电极接触头19的上端通过导线27与电极体11电连接,该导线27被安置在电极体11中的导线槽中,且该导线27电连接在电极连接点40上;电极接触头19的上端与触头限位件25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电极接触头19在触头弹簧26的作用下能够自由伸缩,以利于电极体11与头部的接触。

实际应用时,将电极体11设计成上极体和下极体的组合体,台阶孔设在下极体的上表面上,上极体的下表面与下极体的上表面连接在一起;组装该电极体11时,可先在上极体的台阶孔中安装好电极接触头19、触头弹簧26和导线27,然后将上极体粘合在下极体上即可。

电极体11下部的外表面包裹一层由吸液材料制成的吸液层29,吸液层29还通过下开口18延伸到电极体11的内部,电极接触头19从吸液层29中伸出。

吸液材料为海绵或棉花;吸液层29用来吸收导电液,导电液从注液孔20注入;吸收了导电液的吸液层29加大了电极体11与头皮之间的接触面积,使电极体11与头皮之间的接触更可靠、接触阻抗更低、采集的信号更稳定。

电极体11下部外侧面的环形凹槽28、电极体11内部上大下小的空腔和电极接触头19下端的圆球191有利于吸液层29在电极体11上的固定,防止吸液层29从电极体11上脱落。

电极接触头19能防止吸液层29被过分挤压而使导电液流走,保证电极体11与头皮之间的接触更可靠。

实施例四:参见图4、图5、图6、图7,图中编号与实施例二相同的,代表的意义相同,其工作过程也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之处是:删除了实施例二中的竖杆12、圆球13、球碗14、注液孔20、连接导线21、穿线孔22、第二限位件31和电极连接点40;电极体11的上表面中部与电极杆1的下端直接连接,电极体11的上表面中部设有上通孔112,电极体11的内部通过上通孔112与电极杆1内部221连通,电极杆1为导电体,电极杆1即为电极体11的连接导体,导电液可从空心的电极杆1上端注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