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发热外用敷贴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0038阅读:698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发热外用敷贴组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发热外用敷贴组合。



背景技术:

外治法是临床常用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外用的药物包括中草药药膏和西医外敷理疗药膏等,多以中医经络学说或西医骨伤医学病理生理理论作为依据,用于敷贴穴位或者损伤局部从而起到治疗效果。外治法通常把西药药膏直接敷贴于局部,或者将中草药研成细末,用水、醋、酒等介质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枣泥等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撒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包括阿是穴)和损伤局部,通过药物对经络腧穴或局部的作用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具有作用直接、适应症广、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疗效确切,无创无痛等特点。临床已经证实外用敷贴疗法在治疗哮喘、肩周炎、腹水、颈腰椎退行性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上具有良好疗效。

现有的中草药膏药和外敷理疗药膏,由于没有自发热的功能,药物吸收有限,往往需要外加热源来提高吸收和缓解病症的效果。一来外加热源,需特殊加热器械,操作繁琐,比较麻烦,二来在加热源后,不能随便行动,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因为药物的作用时间往往要几个小时,很难保证在几个小时的时间内控制热源持续发热或者持续使用热源。另外传统穴位敷贴材料由治疗膏与胶布构成,当采用中草药药膏外敷时,存在易过敏;药物需要当场调配,不便于携带;同时药物往往容易沾染衣物,影响美观的缺点。现主流穴位贴则引入磁性、短时发热等物理治疗手段,或改良成药物凝胶等药物制剂,力图增加疗效,但是仍存在无法将治疗药物与敷贴辅助材料完美结合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可以起到持续治疗的热化效应,又可以起到帮助药物渗透的作用且避免沾染衣物、便于携带使用的一种自发热外用敷贴组合。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发热外用敷贴组合,包括:药物3、药囊2以及粘贴敷料1;

所述药物3的剂型为含液体剂型,优选地为浓缩浸膏剂;

所述药囊2包含疏水透气层21,所述药物包裹在所述药囊的疏水透气层内,并且所述疏水透气层具有孔隙;

所述粘贴敷料表面还包括药囊放置区,用于与药囊贴合,且所述粘贴敷料1包含自发热层11以及粘贴层1,所述自发热层包含自发热纤维,所述自发热纤维111为皮芯型复合纤维,且所述自发热纤维包括自发热纤维皮层1111和自发热纤维芯部1112,所述自发热纤维皮层1111为化学纤维,自发热纤维芯部1112包含自发热功能添加剂;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自发热外用敷贴组合的实施例中,所述药囊单独放置,使用时贴合在所述粘贴敷料表面的药囊放置区内。如此,可以方便更换不同药物。更优选地,所述药囊放置区位于粘贴敷料的中央位置。粘贴敷料表面还设有指示药囊放置区位置的标识,例如:十字星号、圆圈等,以方便药囊和粘贴敷料的贴合。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自发热外用敷贴组合的实施例中,所述粘贴层的材料为医用压敏胶。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的自发热外用敷贴组合的实施例中,所述粘贴敷料的尺寸大于药囊的尺寸;特别好地,粘贴敷料为方形,药囊为球形或椭球形,并且两者在尺寸上可以按如下方式设置:设药囊直径为d1,则粘贴敷料的宽度比d1大20-30mm,粘贴敷料的长度比d1大40-50mm。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自发热外用敷贴组合的实施例中,所述自发热纤维的发热强度为39-45℃。在这一发热强度下,粘贴敷料可以将药囊加热到38-43℃,以取得最舒适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自发热外用敷贴组合的实施例中,所述化学纤维为尼龙6纤维,所述自发热功能添加剂为电气石,并且所述电气石的粒径为15-25纳米,特别优选地,所述电气石的粒径为17-22纳米。

进一步地,为了使自发热纤维的发热强度在合适的范围内,所述电气石在所述复合纤维中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25-30%。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自发热外用敷贴组合的实施例中,所述疏水透气层的孔隙的大小为0.004-100微米,孔隙大小在该尺寸范围内可以使药物气体分子通过,而液体或固体物质不能通过。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自发热外用敷贴组合的实施例中,所述药囊的疏水透气层外部还包括表层;特别优选地所述疏水透气层为聚氨酯/聚偏氟乙烯共混防水透气膜,所述表层为尼龙6纤维织物。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自发热外用敷贴组合的实施例中,所述药物为冬病夏治三伏贴药物、敷脐贴药物、跌打损伤消肿贴药物、抗晕动贴药物中的一种。

特别优选地,所述药物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成:制半夏15份、制南星15份、山慈菇15份、陈葫芦30份、猪苓30份、芒硝60份、商陆30份、茯苓皮30份。

同样优选地,所述药物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成:姜半夏15份、杭白芍15份、制大黄15份、橘皮9份、茯苓15份、鸡内金15份、炙甘草6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一、可以起到持续治疗的热化效应,达到8小时以上,以帮助药物渗透;

二、避免了药物外渗沾染衣物,又便于携带使用。

三、药囊包设的药物可根据不同的指征进行替换,形成不同的临床治疗组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自发外用热敷贴组合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药囊是单独放置的,使用时贴合在粘贴敷料表面。

图2是图1中的药囊的截面图。

图3是图1中的粘贴辅料的正视图。

图4是图3自发热层中的自发热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粘贴敷料,11-自发热层,111-自发热纤维,1111-自发热纤维皮层,1112-自发热纤维芯部,12-粘贴层,13-药囊放置区,2-药囊,21-疏水透气层,22-表层,3-药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注意的是,在后述的描述中,尽管所使用的术语是从公知公用的术语中选择的,但是有些术语则是申请人按其判断来选择的,其详细含义应根据本发明欲揭示的精神来理解。

本发明所述“疏水透气层”是指同时具有疏水和透气性能的层结构。疏水透气层通常包含疏水材料,并且具有孔隙,该孔隙构成通过疏水透气层的通道,优选地通道的大小仅允许气体分子通过,而液体或固体物质不能通过。本发明所述的疏水透气层可以根据药囊中的介质成分,采用不与其发生化学反应的,且对人体友好型的现有技术已经披露的或者本发明实施例所揭示的任何一种疏水透气材料制成,例如:聚乙烯微孔透气膜、聚氨酯/聚偏氟乙烯共混防水透气膜等。

“粘贴层”是指粘贴敷料上用于粘贴的部分,对人体友好可在人体使用,且通过压敏粘贴,不因温度上升而失去粘贴效能。该粘贴层优选地是由医用压敏胶(原材料主要是以聚异丁烯、丙烯酸酯或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等为主要成分的共聚物),配合天然橡胶或者合成橡胶与增粘树脂的组合物,例如:医用聚异丁烯压敏胶、丙烯酸压敏胶;特别优选地是由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压敏胶制成,一个比较适用于本发明的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压敏胶,例如:bc-1型医用压敏胶。

“药囊放置区”是指粘贴敷料外表面用于和药囊接触的部分,通常较佳地,该药囊放置区位于粘贴敷料的中央位置。粘贴敷料表面还可以设有指示药囊放置区位置的标识,例如:十字星号、圆圈等,以方便药囊和粘贴敷料的贴合。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药囊放置区也可以位于粘贴敷料表面的其他位置,并且粘贴敷料上的药囊放置区可以没有任何的标识。

本专利中“自发热纤维”是利用的具有自发热功能的皮芯型复合纤维。皮芯型复合纤维(英文名称sheath-corecompositefiber)是指两种聚合物分别沿纤维纵向连续形成皮层和芯层的纤维,有同心和偏心圆形、芯微异形截面和皮芯均为异形的皮芯型复合纤维。功能性添加剂为芯的纤维,具有特殊性能,如x光吸收纤维、红外线吸收纤维、导电纤维、光导纤维、自发热纤维等,而为皮的纤维(另一组分材料),可以是聚酯纤维、聚氨酯纤维、聚丙烯纤维等。皮芯型复合纤维可以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如以锦纶为皮、自发热功能性添加剂为芯的复合纤维,便兼具锦纶耐磨性强和亲肤性好、弹性优良的优点,又具有自发热的功能。

自发热功能添加剂的选择,目前主要有储能放热和化学放热两种。其中储能放热是指将人体自身产生的热量吸收在纤维内部,在纤维周围形成一个微气候,这一类添加剂如火山岩粉末、石蜡烃类材料等;化学放热是指将化学能经一定的条件下转化成热能,这一类添加剂如电气石粉末、铁粉等,其中电气石粉末在外力作用催醒下(例如揉搓)开始发热,铁粉在空气中氧化放热。两种方法中储能放热的特点是放热慢、温升幅度低、但可多次使用,化学放热快、温升幅度高、一次性使用。在本专利所述的自发热添加剂优选地为化学放热添加剂。

本发明所述“发热强度”是指在体感温度条件下自发热纤维开始发热后,包含该自发热纤维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在本发明优选的实施例中,自发热纤维的发热强度为39-45℃。

本发明的“药物”的剂型可以是现已知的外用敷贴可使用的所有含液体剂型,包括液体、乳液、乳膏、膏剂、凝胶剂、酊剂、浸膏剂等,最佳剂型为浓缩浸膏剂。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及其有益效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自发热外用敷贴组合的实施例中,自发热外用敷贴组合包括:药物3、药囊2以及粘贴敷料1;药囊2包含疏水透气层21,药物3包裹在药囊2的疏水透气层21内;粘贴敷料1包含自发热层11以及粘贴层12,其中自发热层11包含自发热纤维;此外粘贴敷料1表面还包括药囊放置区13,用于与药囊贴合。

在启用之前,所述药囊是独立设置的。在启用时,先将粘贴敷料揉搓,使粘贴敷料内的自发热纤维开始发热,而后将药囊置于粘贴敷料的药囊放置区,并进一步将该敷贴组合粘贴到穴位(包括阿是穴)或损伤局部。药物在所述粘贴敷料的加热下产生药物蒸汽并透过所述药囊的疏水透气层,蒸发出来的药物可以通过皮肤表面发挥作用。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自发热纤维的发热强度优选地为39-45℃,粘贴敷料可以将所述药囊加热到38-43℃,以取得最舒适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在启用之前,本发明的药囊也可以是已经贴合在粘贴敷料上的。在启用时,先拉伸粘贴敷料,使粘贴敷料内的自发热纤维开始发热,而后将敷贴组合粘贴到穴位(包括阿是穴)或损伤局部。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的自发热外用敷贴组合的实施例中,所述粘贴敷料为方形,药囊为球形;并且两者在尺寸上可以按如下方式设置:设药囊直径为d1,则粘贴敷料的宽度比d1大20-30mm,粘贴敷料的长度比d1大40-50mm。

如图2所示,本发明一个较佳的药囊的实施例中,药囊2包括:疏水透气层21表布22其中疏水透气层21用聚氨酯/聚偏氟乙烯共混防水透气膜,表布22用尼龙6纤维织物;所述聚氨酯/聚偏氟乙烯共混防水透气膜具有孔隙,所述孔隙允许药物蒸汽透过所述药囊的疏水透气层,孔隙的大小为0.004-100微米。表布22侧与所述聚氨酯/聚偏氟乙烯共混防水透气膜贴合,在这种情况下,表布既可作为支撑材料支持疏水透气层,又可以将疏水透气层和病人的体表隔离开来。

上述的该聚氨酯/聚偏氟乙烯共混防水透气层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制备: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丙酮混合溶剂(体积比4/6)制备共混纺丝溶液,纺丝溶液质量为12%,聚氨酯与聚偏氟乙烯共混质量比为7/3,加热至80℃下搅拌至充分溶解。以乙酸乙酯为溶剂配置40%的聚氨酯湿气固化胶溶液,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喷到与之具有很好黏结牢度的尼龙6纤维织物上(4min),最后用静电纺将较优膜随即喷到未干的胶黏剂上,纺丝时间20分钟。静电纺丝可调电压为0-50kv,注射器针头内径为0.5mm,接收距离为10cm,纺丝电压为14kv,纺丝液流量为1ml/h,以辊筒接收纳米纤维。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较佳的粘贴敷料的实施例中,粘贴敷料1包括:自发热层11和粘贴层12,自发热层是由自发热纤维编织形成的织物。为方便使用,粘贴层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保护层。使用时先将保护层揭开,而后将粘贴敷料粘贴到所需部位,保护层所采用的材料可以是由现有技术已经披露的或者本发明实施例所揭示的任何允许的材料制成,例如:硅油纸。

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较佳的自发热纤维的实施例中,所述自发热纤维111为皮芯型复合纤维,且所述自发热纤维包括自发热纤维皮层1111和自发热纤维芯部1112,所述自发热纤维皮层1111为化学纤维,自发热纤维芯部1112包含自发热功能添加剂,所述自发热纤维皮层1111是尼龙6纤维,复合纤维芯部1112包含电气石。电气石的粒径为15-25纳米,特别好地,电气石的粒径在17-22纳米。

为了使得粘贴敷料有合适的发热温度,电气石在所述复合纤维中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优选地是25-30%。如此可以使自发热纤维的发热强度达到39-45℃,持续热化的时间可以达到8小时以上。

实施例2

本发明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癌症腹水辅助治疗的自发热敷贴组合。该自发热敷贴组合具有图1所示结构,其中自发热纤维皮层为尼龙6纤维,自发热纤维芯部包含27%电气石,粘贴层为医用压敏胶,疏水透气层用聚氨酯/聚偏氟乙烯共混防水透气膜,表布用尼龙6纤维织物,药物为消痰利水穴位敷贴方,该消痰利水穴位敷贴方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制半夏15份、制南星15份、山慈菇15份、陈葫芦30份、猪苓30份、芒硝60份、商陆30份、茯苓皮30份。

药物制备方法:取制南星、制半夏等八味药材,加8倍量水煎煮3次,第一次2小时,后2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95%乙醇使含醇量达65%,搅匀,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过滤,与乙醇渗漉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浸膏,干燥,粉碎,加入凝胶基质。将药物凝胶包裹入药囊。

下面是本发明消痰利水穴位敷贴的临床试验情况:治疗胃癌腹水70例,其中男38例,女32例,平均年龄62±12岁,包括乳头状腺癌42例、管状腺癌8例、粘液腺癌9例、印戒细胞癌11例。

治疗方法:对照组:腹腔穿刺将腹水基本放净(大量腹水分次放净),再以生理盐水2000ml、顺铂60mg、地塞米松10mg腹腔灌注,24小时后放净腹中液体,每周1次,连续2周。观察期间给予对症支持,必要时给予利尿剂。治疗组:腹腔灌注及西药治疗同对照组,同时予消痰利水穴位敷贴方敷脐,保持12小时以上,每日1次,连续2周。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7%和3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无穿刺存活期分别为58天和47天,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间隔期分别为61天和53天,同样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卡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卡氏评分分别为72±13分和65±7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在活动性下降、腹痛、腹胀、饱腹感和尿频症状上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对这些症状改善作用高于对照组(p皆<0.05)。

实施例3

本发明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癌症化疗呕吐辅助治疗的自发热敷脐贴组合。该自发热敷贴组合具有图1所示结构,其中自发热纤维皮层为尼龙6纤维,自发热纤维芯部包含25%电气石,粘贴层为bc-1型医用压敏胶,疏水透气层用聚氨酯/聚偏氟乙烯共混防水透气膜,表布用尼龙6纤维织物,药物采用消痰和胃敷脐方,该消痰和胃敷脐方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姜半夏15份、杭白芍15份、制大黄15份、橘皮9份、茯苓15份、鸡内金15份、炙甘草6份。

药物制备方法:取姜南星等七味药材,加8倍量水煎煮3次,第一次2小时,后2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95%乙醇使含醇量达65%,搅匀,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过滤,与乙醇渗漉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浸膏。将浓缩浸膏放入药囊。

下面是本发明消痰和胃敷脐贴的临床试验情况:观察住院恶性肿瘤化疗呕吐患者,观察50例(平均年龄54±13岁),其中男性32例(55±11岁),女性18例(52±15岁),采用两阶段自身交叉试验设计a组25例(53±14岁),b组25例(55±10岁)。

治疗方法:化疗方案包括gp、cpt-11单药、ip、ecf、pc、dcf、abvd、folfox4、tac和dp方案。化疗两周期化疗方案不变,间隔至少21d。a组:化疗第1周期d1化疗前30min给予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3mg、地塞米松磷酸钠针12mg静脉滴注并联合消痰和胃敷脐贴敷脐(d0-5,每日1次)。化疗第2周期不联合消痰和胃敷脐贴。b组:顺序与a组相反。

结果:

观察期间23例未出现呕吐,27例不同程度出现呕吐症状(54%),单日最高呕吐15次。不同止吐方案比较,联合消痰和胃敷脐贴时呕吐次数明显下降,在化疗第3天呕吐次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mdasi症状调查量表:疲乏(d1-5)、恶心(d2-4)、睡眠不安(d1-5)、胃口差(d1-5)、呕吐(d3)、一般生活(d1-3)、情绪(d1-5)项差异皆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消痰和胃敷脐贴时各项目评分明显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除上述实施例所揭示的药物之外,本发明中的药物也可以是冬病夏治三伏贴药物、敷脐贴药物、跌打损伤消肿贴药物、抗晕动贴药物中的任何一种,或者是其他的西药或军事训练伤类的药物,但不局限于这些药物。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