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胃酸过多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0039阅读:110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胃酸过多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胃酸过多症是指胃液(包括盐酸和胃蛋白酶等成分)分泌过多,并使患者感到胃部不适,反酸水、烧心(胃烧灼感)。中医认为五味配属五脏,酸为肝之味,胃酸是因为肝经火郁、肝胃郁热,肝火犯胃,胃气上逆,出现了反酸,进而脾气虚弱,导致了胃肠动力不足,出现腹胀、烧心等征象。另外与饮食习惯、生活规律、精神状态等人为因素有关,例如长期酗酒、喜食辛辣食物、生活不规律、不定时用餐、精神紧张、喝过多的汽水、大量吸烟、服用某些对胃有损害的药物等等都可能导致胃酸。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人在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吸取传统医学理论精华,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及现代理论,提供了一种疗效显著,针对治疗胃酸过多标本兼治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比,包括以下组份:醋柴胡8-10份,白芍16-20份,枳壳8-12份,川楝子10-15份、瓜蒌仁10-13份、鸡内金4-7份、蒲公英12-15份、白芷4-8份、木香5-9份,甘草5-8份,草果6-10份、蔻仁5-10份、川朴3-6份、佩兰4-7份、沙参5-8份、玉竹6-10份、党参15-20份,法半夏10-15份。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其优点在于,醋柴胡具有升举脾胃清阳之气,枳壳《日华子》:"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瘕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白芍:养血而柔肝,缓急而止痛,故可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胁疼痛、腹痛及手足拘挛等症。治胁痛,常与柴胡、枳壳等同用;川楝子用于气郁胃痛,症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按之痛减,嗳气频作,或嘈杂吞酸。瓜蒌仁清化热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用于痰热咳嗽,肺痈吐脓,胸痹胁痛,结胸,乳痈,肠燥便秘等症。鸡内金是家鸡的砂囊内壁,具有消食健胃,涩精止遗的功效。蒲公英还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助消化,增食欲,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还可防治癌、胃癌、食管癌及各种肿癌等功效。白芷:入肺、脾、胃经。为阳明经引经药。木香: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食少呕吐。草果用于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益真气,消一切冷气膨胀,化疟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积。蔻仁:理气宽中,燥寒湿,解酒毒。治胃痛腹胀、噫气反胃等症。川朴: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佩兰,气味芳香,善于化湿醒脾,功效与藿香相似,治疗湿阻脾胃症候,沙参常用于热病后期胃阳不足之口渴舌干、食欲不振等症。玉竹用于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党参功能与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法半夏呕吐反胃。用量及用法: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15天为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可治愈。优选的,其制成汤剂、散剂、丸剂、颗粒剂、口服液、片剂、胶囊剂、糖浆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所述中药组合物经过常规中药加工工艺,制成的丸、散或汤剂。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选用的中药组合物各组人符合药政法规定,利用各种中药的综合作用治疗胃酸过多,安全可靠。且有效地根治胃酸过多,并对胃炎有很好的疗效,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愈康复效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发明的较优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1王某,43岁,反复发作已3年,在医院做胃镜查出十二指肠球溃疡以及食道炎”,胃酸反流,慢慢地胸部开始疼痛,口干口苦,食欲不振,小便黄,舌淡红,苔薄黄,脉弦。西药等药物,仍不愈,故求中药治疗。药用:醋柴胡8克,白芍20克,枳壳8克,川楝子15克、瓜蒌仁10克、鸡内金7克、蒲公英12克、白芷8克、木香5克,甘草8克,草果6克、蔻仁10克、川朴3克、佩兰7克、沙参5克、玉竹10克、党参15克,法半夏15克。服药后胃痛大减,泛酸消失,水煎服,3日2剂。30剂后自觉症状消失,胃镜复查已恢复正常,随访2年,疗效稳定。实施例2甘某某,女,50岁,腹胀、腹痛、反酸,帮求中医治疗,其胃脘部饱胀,有灼热感,伴纳差,口苦,恶心欲吐,舌红,苔微黄,脉弦滑,治拟清热和胃,健脾散寒为主。药用:醋柴胡10克,白芍16克,枳壳12克,川楝子10克、瓜蒌仁13克、鸡内金4克、蒲公英15克、白芷4克、木香9克,甘草5克,草果10克、蔻仁5克、川朴6克、佩兰4克、沙参8克、玉竹6克、党参20克,法半夏10克。服药后灼热感及口苦,恶呕大减,泛酸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服药半月,诸症顿减,后改服畅胃舒肝汤调理月余,复查胃镜基本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实施例3宋某某,男,48岁,胃痛、反酸、烧心、腹胀、饮食一般、食欲差,反复发作3年余,进食后可稍缓解,疼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四肢欠温,口淡不渴,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药用:醋柴胡9克,白芍18克,枳壳10克,川楝子12克、瓜蒌仁12克、鸡内金6克、蒲公英13克、白芷6克、木香6克,甘草7克,草果8克、蔻仁8克、川朴5克、佩兰5克、沙参7克、玉竹8克、党参18克,法半夏12克。服药后病有起色,疼痛大减,泛酸消失,食欲增加,手足温和,知方已对证,共服用半月,复查胃镜基本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实施例4下面结合临床资料,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1、诊断标准:①粘液增多附着在粘膜上不易脱落,用水冲掉后,可见粘膜表面发红或糜烂剥脱,需要和咽下的粘液或十二指肠返流粘液相鉴别,一般返流粘液含有气泡而且随蠕动而移动。②小斑片状或线状发红,有的地方充血,有的地方不充血,故呈斑状,发红的境界不很明显,色调鲜红。线状充血常见于皱壁隆起处。③红白相间或花斑,为散在均匀的小红点,红点与黑点之间的粘膜略显苍白,有点象麻疹患儿的皮肤,一般粘膜比较平整。④水肿,粘液反光强,稍苍白,肿胀感。⑤糜烂者表层粘膜剥脱,常有白苔,又可分为三型:隆起型,如丘疹状顶端有脐样凹陷;平坦型,不高出周围粘膜;凹隐型、比周围粘膜低。糜烂的周围粘膜常有炎症表现。2、病例选择:本组100例,年龄25~60,其中男性50人、女性50人,全部病例都是程度不同的慢性胃炎,其中非萎缩性的45例、萎缩性50、特殊类型的5例。3、治疗方法: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15天为一疗程,休息3日可继续进行下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4、疗效标准:痊愈:胃镜示急性炎症基本消失,胃黏膜像正常,胆汁反流消失;显效:胃镜复查胃黏膜像基本正常,胆汁反流明显减少,炎症显著好转,黏膜轻度水肿,无糜烂;有效:胃镜复查胃黏膜像有所好转,胆汁反流略微有所减少,炎症部分减轻;无效: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无变化或增加,炎症无变化甚至加重。5、治疗效果:使用本发明治疗慢性胃炎共治疗100例,结果痊愈80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5%,无效率为5%。实施例5取实施例1制成的片剂进行临床试验临床观察80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酸过多。每次饭后口服2-4片,每日三次,服药时间为3周,于3周后进行中医四诊辩证分析和纤维胃镜检查。80例病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反酸、腹胀等症状,服用本发明药物后上述症状消失62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为95%。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在促进溃疡愈合方面临床治愈55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为93.75%。实施例6取实施例2制成的硬胶囊进行临床试验临床观察100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虚寒型胃酸过多。每次饭后口服4-6粒,每日三次,服药时间为4周,于4周后进行中医四诊辩证分析和纤维胃镜检查。100例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恶心呕吐、反酸、腹胀等症状,服用本发明药物后疼痛消失65例,好转25例,总有效率为90%。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在促进溃疡愈合方面临床治愈67例,显效25例,总有效率为92%。实施例7取实施例3制成的丸剂进行临床试验临床观察100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虚寒型胃酸过多。每次饭后口服2袋(4g),每日三次,服药时间为3周,于3周后进行中医四诊辩证分析和纤维胃镜检查。100例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恶心呕吐、反酸、腹胀等症状,服用本发明药物后疼痛消失67例,好转25例,总有效率为92%。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在促进溃疡愈合方面临床治愈71例,显效18例,总有效率为89%。实施例81.患者来源从某医院征集400例患者进行本临床实验,患者年龄为16-55岁,平均年龄为35±5岁,男性患者200名,女性患者200名,患者胃病表现为:胃痛、反酸、烧心、腹胀、饮食一般、食欲差,患者病程在1年-10年之间,平均为4.8年。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服用实施例1制得的药物,每日一剂,15天为一疗程。3.疗效标准痊愈:服用药物2周后腹胀、腹痛、反酸等症状消失,无不适现象出现,食欲恢复正常;显效:服用药物2周后腹胀、腹痛、反酸等症状明显减轻,无不适现象出现,食欲有所改善;有效:服用药物2周后腹胀、腹痛、反酸等症状有所改善,无不适现象出现,食欲有所改善;无效:服用药物2周后腹胀、腹痛、反酸等症状无改善。4.治疗效果所有患者服用本发明药物2周后,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1总人数痊愈人数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无效人数总有效率实施例14002567864299.5%实施例24002657955199.8%实施例340026875570100%如表1所示,按照上述方法对其他实施例的配方进行实验,结果显示所有药物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且不易复发,痊愈率在64%以上,总有效率在99%以上。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