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外耳道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99548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尤其涉及一种治疗外耳道炎的中药,还涉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外耳道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称外耳道疖;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挖耳、游泳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此外,有变应体质和糖尿病者易反复发作。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外耳道疖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当肿胀严重堵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红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积脓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耳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西医治疗:早期局部热敷或作超短波透热等理疗,严重者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镇静、止痛剂。局部用1~3%酚甘油或10%鱼石脂甘油滴耳,或用上述液纱条敷于患处,每日更换纱条2次。慢性者可用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如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合剂、糊剂或霜剂局部涂敷。外耳道脓液及分泌物可用3%双氧水清洗。西医治疗难以根治,疗程长,容易复发,而且存在一定的风险。

中医认为外耳道炎的病因主要分三种1.风热湿邪,上犯耳窍:挖耳损伤,或污水、脓液浸渍,湿热内郁,复因风热外邪,风热湿邪上犯,壅滞耳道肌肤,与气血搏击,而致耳疮。2.肝胆湿热,上攻耳窍:情志抑郁,湿热内蕴肝胆,循经上犯耳道,壅遏经脉,蒸灼肌肤,而致耳疮。3.血虚化燥,耳窍失养:湿热久郁,耗伤阴血,耳窍肌肤失于濡养,生风化燥,而致耳疮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外耳道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治疗外耳道炎的中药,由以下原料制备而得:川楝子3-10克,淡竹叶6-9克,蒲公英1.5-5克,天冬6-15克,射干4-8克,灯心草1-3克,淡豆豉6-12克,防风8-15克,土贝母9-20克,独活5-15克,川乌3-9克,木贼3-9克,黄连1.5-3克,赤芍药8-15克,全蝎3-6克,血竭0.3-1克,白芨3-10克,儿茶1-3克,菊花10-15克,木瓜5-10克,石寄生9-15克,筋骨草3-9克,人参3-10克,枸杞子10-20克,甘草5-15克。

其最佳重量配比为:川楝子8克,淡竹叶7克,蒲公英3克,天冬12克,射干6克,灯心草2克,淡豆豉10克,防风13克,土贝母15克,独活12克,川乌5克,木贼6克,黄连2.5克,赤芍药12克,全蝎4克,血竭0.7克,白芨8克,儿茶1.5克,菊花12克,木瓜6克,石寄生13克,筋骨草5克,人参5克,枸杞子11克,甘草12克。

一种治疗外耳道炎的中药的制备方法:

将所述比例的中药混合均匀,粉碎成80 目颗粒,加水进行熬煮,水的加入量是所有原料总重量份的5-8 倍,武火烧开,转文火熬煮3-5h,过滤后得第一次煎液,向药渣中加所有原料总重量份的4-6 倍的水,武火烧开,转文火熬煮3-5h,过滤后得第二次煎液,合并两次的煎液,浓缩至适量的溶液即可。

川楝子:苦,寒。归肝、小肠、膀胱经。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

淡竹叶:味甘、淡,性寒。归心、肺、胃、膀胱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天冬:味甘、苦,性寒。归肺、肾经。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用于肺燥干咳,顿咳痰黏,腰膝酸痛,骨蒸潮热,内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渴,肠燥便秘。

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用于热毒痰火邰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

灯心草:味甘、淡,性微寒。归心、肺、小肠经。清心火,利小便。用于心烦失眠,尿少涩痛,口舌生疮。

淡豆豉:味苦,性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郁解毒。用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肺、脾、肝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正,脾虚湿盛。

土贝母:苦,微寒。归肺、脾经。解毒,散结,消肿。用于乳痈,瘰疬,痰核。

独活:味辛、苦,性微温。归肾、膀胱经。祛风除湿,痛痹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要洗疼痛,少阴伏风头痛,风寒挟湿头痛。

川乌:味辛、苦,性热. 归心、肝、肾、脾经。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木贼:甘、苦,平。归肺、肝、胆经。疏风散热,解肌退翳。用于目生云翳,迎风流泪,肠风下血,血痢,脱肝,疟疾,喉痛,痈肿。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赤芍药:味酸、苦,性微寒。归肝、心、脾经。入血分,敛降而微散。具有清热凉血止血,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血痢便血,崩漏,淋症,带下,目赤肿痛,痈肿疮疡,头胸胁腹瘀血疼痛,积聚,痛经经闭,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全蝎:辛,平。归肝经。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㖞,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血竭:甘、咸,平。归心、肝经。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用于跌打损伤,心腹瘀痛,外伤出血,疮疡不敛。

白芨:味苦、甘、涩,性寒,归肺、肝、胃经。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用于内外出血诸证及痈肿、烫伤、手足皲裂、肛裂等。

儿茶:苦、涩,微寒。归肺、心经。活血止痛,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清肺化痰。用于跌扑伤痛,外伤出血,吐血衄血,疮疡不敛,湿疹、湿疮,肺热咳嗽。

菊花:味苦、甘,性微寒。归肺、肝经。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

木瓜:味酸,性温。肝、脾经。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暑湿吐泻,转筋挛痛,脚气水肿。

石寄生:味涩苦,性微寒。凉血,止血。治吐血,衄血,高血压症。

筋骨草:味苦,性寒。归肺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咯血,跌打肿痛。

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平。归脾、肺经、心经。补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

枸杞子:甘,平。归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肝肾阴虚证。本品甘平质润,平补肝肾,有滋补强壮作用,凡肝肾阴虚诸证均可应用。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本发明以川楝子、淡竹叶、蒲公英、天冬、射干、灯心草、淡豆豉、防风、土贝母、独活、川乌、木贼、黄连、赤芍药、全蝎、血竭、白芨、儿茶、菊花、木瓜、石寄生、筋骨草、人参、枸杞子、甘草为药物成分,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清热泻火、除烦利尿、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养阴润燥、清肺生津、消痰利咽、解表除烦、宣郁解毒、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散结消肿、祛风除湿、痛痹止痛、疏风散热、解肌退翳、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散瘀、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舒筋活络、和胃化湿、补气固脱、生津安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对外耳道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起效快,无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治疗外耳道炎的中药,包括以下原料制备得到:川楝子8克,淡竹叶7克,蒲公英3克,天冬12克,射干6克,灯心草2克,淡豆豉10克,防风13克,土贝母15克,独活12克,川乌5克,木贼6克,黄连2.5克,赤芍药12克,全蝎4克,血竭0.7克,白芨8克,儿茶1.5克,菊花12克,木瓜6克,石寄生13克,筋骨草5克,人参5克,枸杞子11克,甘草12克。

制备方法:将所述比例的中药混合均匀,粉碎成80 目颗粒,加水进行熬煮,水的加入量是所有原料总重量份的5-8 倍,武火烧开,转文火熬煮3-5h,过滤后得第一次煎液,向药渣中加所有原料总重量份的4-6 倍的水,武火烧开,转文火熬煮3-5h,过滤后得第二次煎液,合并两次的煎液,浓缩至适量的溶液即可。

实施例2:

一种治疗外耳道炎的中药,包括以下原料制备得到:川楝子5克,淡竹叶8克,蒲公英2克,天冬8克,射干5克,灯心草3克,淡豆豉9克,防风10克,土贝母18克,独活8克,川乌6克,木贼5克,黄连3克,赤芍药15克,全蝎5克,血竭1克,白芨6克,儿茶2克,菊花10克,木瓜8克,石寄生10克,筋骨草8克,人参3克,枸杞子20克,甘草8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一种治疗外耳道炎的中药,包括以下原料制备得到:川楝子6克,淡竹叶9克,蒲公英5克,天冬14克,射干4克,灯心草1.5克,淡豆豉8克,防风8克,土贝母9克,独活7克,川乌8克,木贼8克,黄连2克,赤芍药15克,全蝎3克,血竭0.4克,白芨10克,儿茶1克,菊花15克,木瓜10克,石寄生15克,筋骨草4克,人参4克,枸杞子12克,甘草15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效果:上述药物的有效组合,互相协调,可以有效达到治疗外耳道炎之目的,且副作用较少。

临床试验:

患者来源:从本市某医院门诊筛选68例外耳道炎患者,患者症状为:外耳道灼热、疼痛、耳闻感,重者伴全身发热、不适感,耳周淋巴结肿大。检查可见外耳道弥漫性充血、肿胀,重者外耳道狭窄,皮肤溃烂。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不适和痒感,并有少量分泌物。其中,男性30例,女性38例,患者年龄为25-55岁,患病时间为2-7天。

治疗方法:治疗观察期间不用任何其他药物,保持健康轻松的心态,卧床休息,尽量避免活动。治疗组: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每日3剂,每剂100ml,分别于早、中、晚服用。对照组予单纯西药局部治疗:局部用1~3%酚甘油或10%鱼石脂甘油滴耳,或用上述液纱条敷于患处,每日更换纱条2次,青霉素40万一80万U肌注,每日2次,儿童减半,连续用药5一7天。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有无副反应情况,一周后判断疗效。

痊愈:患者头外耳道灼热、疼痛、耳闻感,重者伴全身发热、不适感,耳周淋巴结肿大等严重外耳道炎症状完全缓解,不需用药。

好转:患者外耳道灼热、疼痛、耳闻感,重者伴全身发热、不适感,耳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明显减轻,且发作次数也有所减少。

无效:用药后患者外耳道炎症状无减轻。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判断疗效标准》中有关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试验室检查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改善或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治疗效果:

用药7天后,各组患者治疗情况如下表:

治疗组总有效率97.1% ,对照组总有效率85.3% ,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P<0 .05 )。试使用结果证实,本发明中药液具有治疗外耳道炎的功效,且使用安全,无不良效果。

为进一步说明治疗效果,现例举典型病例。

病例1:周女士,25岁,2016年5月5日来诊:耳道瘙痒、灼热、微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或有少量渗液,或伴发热、头痛、恶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口服实施例1药物,每次100毫升,每天3次,以上症状2天缓解,3天消除。半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病例2:田女士,45岁,2016年6月2日来诊:耳痛明显,口苦咽干,烦躁发热,便秘溲赤,外耳道弥漫性红赤、肿胀、糜烂、渗出黄色脂水或脓水,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口服实施例2药物,每次100毫升,每天3次,以上症状3天缓解,4天消除。一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病例3:李先生,55岁,2016年6月17日来诊:耳道瘙痒,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外耳道皮肤潮红增厚、粗糙脱屑,舌淡,苔白,脉细数。口服实施例3药物,每次100毫升,每天3次,以上症状2天缓解,3天消除。半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