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癌性腹水的外敷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90233阅读:8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癌性腹水的外敷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



背景技术:

腹腔积液的形成是腹腔内液体的产生和吸收失去动态平衡的结果,每种疾病腹腔积液的形成机制是几个因素联合或单独作用所致。目前对于积水的治疗和消除,西医没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除采用利尿治疗,主要采取腔内抽水的方法除祛积水,而抽水是一种应急的措施,虽然可以抽掉一部分病变的液体,但液体中存在的一些营养成分也被一并抽出:并且在抽水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感染、疼痛等一些副作用,抽完积液后还得补充人体必须的蛋白及其他营养物质,增加病人治疗负担,而且病人痛苦大。

一般情况下,患者体质都比较差,很多患者已经不能忍受化疗治疗,但生物治疗费又比较高,患者的家庭情况不易接受。一般都采用西药利尿剂反复应用,不仅效果不好,而且还会带来许多副作用,产生不良后果,西药的价格极其昂贵,难以推广应用,卫生经济学效应不高,总体疗效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西药的价格极其昂贵,难以推广应用,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癌性腹水的外敷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癌性腹水的外敷中药,由下列重量比例的原料制成:制附片2%~6%、生黄芪7%~15%、姜半夏5%~10%、桂枝10%~15%、细辛2%~5%、花椒8%~15%、防风8%~15%、牵牛子15%~25%、芒硝3%~8%。

进一步地,所述中药的主要原料为:姜半夏6%~8%、、桂枝10%~13%、花椒8%~10%、防风9%~11%、芒硝3%~5%、制附片3%~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癌性腹水中药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按上述原料重量份配比称取上述原料备用;

(2)将步骤(1)中备用的原料碾成细末,然后将细末经80目的筛子进行过筛;

(3)在过筛后的细末中加入调和剂,搅拌、调匀成糊状。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的调和剂为:水或蜂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癌性腹水中药的使用方法:将所述中药置于以脐部为中心的腹部,涂抹位置是半径为8~10cm的圆,涂抹厚度2~4mm。

上述治疗癌性腹水中药的使用方法还可以为:将所述的中药平摊在20×20cm的纱布上,平摊中药位置是半径为10~15cm的圆,平摊中药的厚度为3~5mm,并用保鲜膜包裹,在使用时撕去保鲜膜贴在脐部。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用了八种中药,所用中药的种类比较少,节约了成本,并且在制药过程的操作方法简单,制备效率高;

(2)本发明在中药中加入了芒硝,芒硝外用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从而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使单核细胞吞噬能力增强;又因其高渗作用,也加速了组织肿胀的吸收、消散,吸收腹腔渗液等功效;

(3)本发明在中药中加入防风,防风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治疗癌性腹水的外用药,可以有效减少癌性腹水,且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成本低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治疗癌性腹水的外敷中药,由下列重量比例的原料制成:制附片3g、生黄芪10g、姜半夏6g、桂枝10g、细辛3g、花椒10g、防风10g、牵牛子18g、芒硝5g。

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中药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按上述原料重量份配比称取上述原料备用;

(2)将步骤(1)中备用的原料碾成细末,然后将细末经80目的筛子进行过筛;

(3)在过筛后的细末中加入蜂蜜,搅拌、调匀成糊状。

将所述中药置于以脐部为中心的腹部,涂抹位置是半径为9cm的圆,涂抹厚度3mm。

实施例2

一种治疗癌性腹水的外敷中药,由下列重量比例的原料制成:制附片4g、生黄芪9g、姜半夏7g、桂枝11g、细辛3g、花椒11g、防风11g、牵牛子14g、芒硝6g。本实施例所述治疗癌性腹水中药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将所述的中药平摊在20×20cm的纱布上,平摊中药位置是半径为10cm的圆,平摊中药的厚度为4mm,并用保鲜膜包裹,在使用时撕去保鲜膜贴在脐部。

实施例3

一种治疗癌性腹水的外敷中药,由下列重量比例的原料制成:制附片3g、生黄芪10g、姜半夏6g、桂枝10g、细辛3g、花椒10g、防风10g、牵牛子18g、芒硝5g。本实施例所述治疗癌性腹水中药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将所述的中药平摊在20×20cm的纱布上,平摊中药位置是半径为11cm的圆,平摊中药的厚度为4mm,并用保鲜膜包裹,在使用时撕去保鲜膜贴在脐部。

实施例4

采用对照研究法,取100例癌性腹水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腹腔穿刺放液法治疗,治疗组在腹腔穿刺放液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外敷脐部治疗。两组治疗2个月后观察疗效。对比两组在穿刺时间间隔、生活质量、症状变化三个方面的差异。得出的结论为:对照组的穿刺时间间隔在7天,治疗组的穿刺时间间隔在15天,治疗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症状变化两个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本发明的限制性实施方式,凡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发明的实质内容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修饰或者等效变形,均在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