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1546阅读:10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药物。



背景技术:

静脉曲张由静脉血管瓣膜损坏、静脉压过高引起,是普外科最常见的四大疾病之一。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疾病,尤其多见于从事持久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的人员。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下肢沉重、乏力感,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皮肤色素沉着,皮炎,湿疹, 皮下脂质硬化和溃疡形成。中医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作为现代疾病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目前临床中使用的中药起效较慢或者疗效不确切,临床效果难以持续,因此并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药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药物,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份数的中药制备而成:黄芪10—15份、苍术10--15份、黄柏8--14份、木瓜8--14份、地骨皮6--10份、伸筋草10--15份、党参8--14份、红藤10--15份、金银花8--14份、蒲黄6--10份、薏苡仁8--14份、牛膝10--15份、益母草5--8份、赤芍5--8份、莪术5--8份、防风6--10份、茯苓6--10份、菟丝子8--14份、穿山龙6--10份、三七6--10份、大黄6--10份、路路通5--8份。

作为优选,一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药物,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份数的中药制备而成:黄芪12份、苍术12份、黄柏12份、木瓜122份、地骨皮8份、伸筋草12份、党参10份、红藤12份、金银花10份、蒲黄8份、薏仁12份、牛膝12份、益母草6份、赤芍6份、莪术6份、防风8份、茯苓8份、菟丝子10份、穿山龙8份、三七8份、大黄8份、路路通6份。

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补益脾肺,固表止汗,利尿消肿,托毒敛疮之功效。

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之功效。

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

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之功效。

地骨皮:味甘,性寒;归肺、肝、肾经;具有清虚热,凉血除蒸,清肺降火之功效。

伸筋草:味微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之功效。

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肺,益气生津之功效。

红藤:味苦、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之功效。

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效。

蒲黄:味甘,性平;归肝、心包经;具有止血,化瘀,通淋之功效。

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出屁消痈之功效。

牛膝:味苦、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引血(火)下行,利尿通淋之功效。

益母草: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肾、心包经;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之功效。

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淤止痛之功效。

莪术: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效。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肺、脾经;具有祛风发表,胜湿止痛,止痉之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肺、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之功效。

菟丝子:味辛、甘,性平;归肝、肾、脾经;具有滋补肝肾,固精缩尿,明目,安胎,止泻之功效。

穿山龙:味甘、苦,性温;归肝、肾、肺经;具有祛湿通络,活血止痛,止咳平喘之功效。

三七:味甘、味苦,性温;归肝、胃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

大黄:味苦,性寒;归胃、大肠、肝、脾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效。

路路通:味苦,性平;归肝、肾经;具有祛风除湿,疏肝和络,利水消肿之功效。

将上述中药原料放入容器中,加水没过药面,浸泡15—2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5—10厘米,进行第一次煎煮,未沸腾前用武火煎煮,沸腾后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次煎煮时,加水没过药面4—8厘米,用武火进行煎煮,水沸后用文火煎煮15—20分钟;两次煎煮取汁,合并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

本发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药物,组份中的各种原料药物相互协调在一起,能够起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药效,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且复发率低。

下面结合临床资料及典型病例对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进一步说明。

一、临床资料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药物,从2014年4月--2016年4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37人,其中男性80人,女性57人,病程最短者5个月,最长者12年,平均3年。

二、治疗方法

采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所制备的汤剂,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

三、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下肢静脉曲张静脉团消失,肤色正常,行走轻松。

有效:下肢静脉曲张静脉团部分消失,行走较治疗前轻松。

无效:体征症状未见改善或加重。

四、治疗结果

本发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37例,经过2—6个疗程的治疗,显效134例,占97.8%,有效2例,占1.4%,无效1例,占0.7%,总有效率为99.3%,未见任何副作用;治愈134例中,2个疗程治愈28例,3个疗程治愈48例,4个疗程治愈46例,5--6个疗程治愈12例;结果表明,本发明具有疗效好,见效快,无毒副作用,愈后不易复发的优点。

五、典型病例

1、马某,女,61岁,患者双下肢患有静脉曲张近十年,小腿处有蚯蚓状青筋隆起,并有团状硬结,下肢肿胀、麻木、无力,皮肤呈暗紫色,肢体有沉重感,容易疲劳乏力,在久立或午后感觉加重。采用本发明制备的药液,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2个疗程后,下肢静脉曲张症状明显好转,又继续服药4个疗程,症状完全消失,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2、邵某,女,41岁,患者自诉患有静脉曲张两年,小腿部位青筋逐渐隆起,腿部无力症状越来越明显,并且还伴有疼痛等症状,同时出现左下肢浅表血管迂曲增粗呈蚯蚓状,后来左下肢酸胀不适、迂曲增粗的症状日益明显。采用本发明制备的药液,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1个疗程后,腿部无力、疼痛症状明显有所改善,又继续服药3个疗程,静脉曲张症状完全消失。

3、徐某,男,38岁,患者自诉下肢患有静脉曲张三年有余,患处灼热、有多个绿豆大小的硬结,腿部肿胀、疼痛、无力,双脚麻木、发凉。采用本发明制备的药液,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2个疗程后,腿部肿胀、疼痛、无力症状明显好转,又继续服药4个疗程,下肢静脉曲张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药物,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克数的中药制备而成:黄芪12克、苍术12克、黄柏10克、木瓜10克、地骨皮8克、伸筋草12克、党参9克、红藤11克、金银花11克、蒲黄9克、薏苡仁12克、牛膝12克、益母草6克、赤芍6克、莪术6克、防风8克、茯苓8克、菟丝子10克、穿山龙8克、三七8克、大黄9克、路路通8克。

将上述中药原料放入容器中,加水没过药面,浸泡15—2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5—10厘米,进行第一次煎煮,未沸腾前用武火煎煮,沸腾后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次煎煮时,加水没过药面4—8厘米,用武火进行煎煮,水沸后用文火煎煮15—20分钟;两次煎煮取汁,合并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

实施例2:一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药物,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克数的中药制备而成:黄芪14克、苍术14克、黄柏10克、木瓜10克、地骨皮10克、伸筋草14克、党参8克、红藤112克、金银花12克、蒲黄8克、薏苡仁10克、牛膝12克、益母草6克、赤芍6克、莪术6克、防风8克、茯苓8克、菟丝子8克、穿山龙8克、三七8克、大黄8克、路路通8克。

将上述中药原料放入容器中,加水没过药面,浸泡15—2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5—10厘米,进行第一次煎煮,未沸腾前用武火煎煮,沸腾后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次煎煮时,加水没过药面4—8厘米,用武火进行煎煮,水沸后用文火煎煮15—20分钟;两次煎煮取汁,合并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