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结合药物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89974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结合药物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颈源性头痛可根据神经根的不同受累部分,分为神经源性疼痛和肌源性疼痛。神经根的感觉根纤维受到刺激引起神经源性疼痛,而其腹侧运动神经根受刺激时则以肌源性疼痛,颈源性头痛也可产生于颈部肌肉组织,一方面神经根,特别是其腹侧的运动神经根受到压迫或炎症侵袭时可引起反射性颈部肌肉痉挛;另一方面,持续性肌肉慢性痉挛引起组织缺血,代谢产物聚集于肌肉组织,代谢的终未产物引起肌筋膜炎,产生疼痛,并可直接刺激在软组织内穿行的神经干及神经末梢产生疼痛。

颈源性头痛患者的年龄多在20~60岁,早期多为枕部、耳后部、耳下部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疼痛部位可扩展到前额、顳部、顶部、颈部,有的可同时出现同侧肩背上肢疼痛,疼痛可有缓解期。随病程进展,疼痛逐渐加重,持续性存在,缓解期缩短,发作性加重,寒冷、劳累、饮酒、情绪激动可诱发疼痛加重。颈源性头痛常常不表现在它的病理改变部位,其疼痛部位常模糊不清,分布弥散并向远方牵涉,可出现牵涉性疼痛类似鼻窦或眼部疾病的表现。部分患者疼痛时伴有耳鸣、耳胀、眼部闷胀、颈部僵硬感,多数患者在疼痛发作时喜欢用手持压疼痛处以求缓解。颈源性头痛在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肌肉持续收缩以维持姿式,使肌肉供血减少,继发肌痉挛,并使韧带、肌筋膜易发生损伤;冗长而乏味的精神活动或体力劳动,在全身各部位中最容易引起颈部神经肌肉的紧张,这些是青少年颈源性头痛的常见原因。

目前治疗颈源性头痛药物种类繁多,西物治疗治标不治本,且副作用大,价格昂贵,而中药治疗疗程长,见效慢,针对性不强,因此,可以从中西医相结合的思路出发,研制出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药物,以解决现有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存在的各种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结合药物及制备方法;本发明中西医结合药物是采用中西药相结合,利用中药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与西药消炎、镇痛的功效,共同发挥止痛的作用,中西药共同作用,针对性强,药效平和,疗效显著,且无任何毒副作用,安全可靠,成本较低,总有效率达97.8%。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施如下:

一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结合药物,制成所述中西医结合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芬布芬0.5~0.8份,倍他司汀0.01~0.06份,尼莫地平0.3~0.4份,贝诺酯0.5~1.5份,牛尾菜8~28份,刺沙蓬7~27份,大叶钩藤根7~27份,荜澄茄6~26份,苦地胆根5~25份,槐花5~25份,水葫芦七4~24份,野鸦椿花4~24份,罗布麻4~24份,扁蕾3~23份,常春藤子3~23份,白珠树2~22份,刺苞南蛇藤2~21份,白芥子2~21份。

制成所述中西医结合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芬布芬0.52~0.78份,倍他司汀0.02~0.05份,尼莫地平0.32~0.38份,贝诺酯0.52~1.48份,牛尾菜10~26份,刺沙蓬9~25份,大叶钩藤根9~25份,荜澄茄8~24份,苦地胆根7~23份,槐花7~23份,水葫芦七6~22份,野鸦椿花6~22份,罗布麻6~22份,扁蕾5~21份,常春藤子5~21份,白珠树4~20份,刺苞南蛇藤3~19份,白芥子3~19份。

制成所述中西医结合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芬布芬0.54~0.76份,倍他司汀0.03~0.04份,尼莫地平0.34~0.36份,贝诺酯0.54~1.46份,牛尾菜14~22份,刺沙蓬13~21份,大叶钩藤根13~21份,荜澄茄12~20份,苦地胆根11~19份,槐花11~19份,水葫芦七10~18份,野鸦椿花10~18份,罗布麻10~18份,扁蕾9~17份,常春藤子9~17份,白珠树8~16份,刺苞南蛇藤7~15份,白芥子7~15份。

制成所述中西医结合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芬布芬0.65份,倍他司汀0.035份,尼莫地平0.35份,贝诺酯1份,牛尾菜18份,刺沙蓬17份,大叶钩藤根17份,荜澄茄16份,苦地胆根15份,槐花15份,水葫芦七14份,野鸦椿花14份,罗布麻14份,扁蕾13份,常春藤子13份,白珠树12份,刺苞南蛇藤11份,白芥子11份。

一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结合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西药成分的提取工艺步骤:

(1)将所述西药芬布芬、倍他司汀、尼莫地平和贝诺酯按比例混合放入药罐内,保持在低温环境下,用搅拌机搅拌均匀,放入烘箱70℃烘干后冷却,研磨成细粉,备用;

(2)将上述步骤(1)所制得的细粉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成0.1~10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备用。

一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结合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中药成分的提取工艺步骤:

(1)将所述中药牛尾菜、刺沙蓬、大叶钩藤根、荜澄茄、苦地胆根、槐花、水葫芦七、野鸦椿花、罗布麻、扁蕾、常春藤子、白珠树、刺苞南蛇藤和白芥子按比例混合放入容器内,加入5~8倍量的蒸馏水,加热煮沸2~3小时,提取,过滤,得滤液,加热浓缩至糊状,放入烘箱70℃烘干后冷却,研磨成细粉,备用;

(2)将上述步骤(1)所制得的细粉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成0.1~10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备用;

(3)将上述步骤(2)获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粉料的质量3~5倍的醇浓度为60%~70%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并在此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30~50分钟,获得0.1~10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备用。

一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结合药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将西药混合粉料和中药混合粉料进行混合,混合后加入相对于混合粉料质量2~3倍的去离子水,搅拌溶解均匀后,加热浓缩至糊状,静置1小时,提取制成片剂,即得所述的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结合药物。

本发明所用中西药的药性如下:

芬布芬: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酸,在乙醇中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在热碱溶液中易容,燃点185~188℃。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及痛风等的治疗。亦用于牙痛、手术后疼痛、外伤疼痛等的止痛。

倍他司汀:用于内耳眩晕病,能解除眩晕、耳鸣、恶心及头痛等症状,近期治愈率较高;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头部外伤或高血压所致眩晕、耳鸣等。

尼莫地平:用于急性脑血管病恢复期的血液循环改善。各种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及其所致的缺血性神经障碍高血压、偏头疼等。

贝诺酯: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在沸乙醇中易容,在沸甲醇中溶解,在甲醇或乙醇中微溶,在水中不溶。主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感冒发烧、头痛、神经痛及术后疼痛等。

牛尾菜:味甘、苦,性平;归肝、肺经。祛风活络,祛痰止咳。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疼痛,跌打损伤,腰肌劳损,支气管炎,肺结核咳嗽咯血。《陕西中草药》载:“祛风湿,活血通络,消炎镇痛,治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疼痛,高血压所致之偏瘫,骨髓炎,骨结核。”

刺沙蓬:味苦,性凉;归肝、肾经。平肝降压。治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

大叶钩藤根:味甘苦,性凉。舒筋活血,清热平肝,熄风镇惊。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

荜澄茄:味辛,性温;归脾、胃、肾、膀胱经。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用于胃寒呕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湿郁滞,小便浑浊。

苦地胆根:味苦,性寒。清热,除湿,解毒。主中暑发热,头痛,牙痛,肾炎水肿,菌痢,肠炎,乳腺炎,月经不调,白带,痈肿。《南宁市药物志》载:“治斑痧发热、胃痛、咳、痢。”

槐花:味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泻火。治肠风便血,痔血,尿血,血淋,崩漏,衄血,赤白痢下,风热目赤,痈疽疮毒。并用于预防中风。《日华子本草》载:“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藏虫及热,治皮肤风,并肠风泻血,赤白痢。”

水葫芦七:味辛、微苦,性凉。祛风,平肝,顺气化痰。主风湿疼痛,头痛眩晕,偏竣,胞胁胀满,咳嗽痰多。

野鸦椿花:味甘,性平:归心、脾、膀胱经。祛风止痛。主头痛,眩晕。

罗布麻:味甘、苦,性微寒。清热、平肝、熄风。主治高血压病,头痛,眩晕,失眠,神经衰弱,惊痫抽搐,防治感冒。

扁蕾:味苦,性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消肿。治传染性热病,外伤肿痛,肝胆湿热。

常春藤子:味甘、苦,性温。补肝肾,强腰膝,行气止痛。主体虚赢弱,腰膝酸软,血痹,脘腹冷痛。《本草拾遗》载:“主风血羸老,腹内诸冷血闭,强腰脚,变白。”

白珠树:味辛,性温。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刺苞南蛇藤:味辛、苦,性平。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主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闭经,痢疾,痈疽,毒蛇咬伤。

白芥子:味辛,性温;归肺、肝、脾、胃、心包经。化痰逐饮,散结消肿。主咳喘痰多,胸满胁痛,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湿痰流注,阴疽肿毒。《纲目》载:“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西医结合药物是采用中西药相结合,利用中药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与西药消炎、镇痛的功效,共同发挥止痛的作用,中西药共同作用,针对性强,药效平和,疗效显著,且无任何毒副作用,安全可靠,成本较低,总有效率达97.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发明中西医结合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芬布芬0.78g,倍他司汀0.05g,尼莫地平0.38g,贝诺酯1.48g,牛尾菜26g,刺沙蓬25g,大叶钩藤根25g,荜澄茄24g,苦地胆根23g,槐花23g,水葫芦七22g,野鸦椿花22g,罗布麻22g,扁蕾21g,常春藤子21g,白珠树20g,刺苞南蛇藤19g,白芥子19g。

一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结合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西药成分的提取工艺步骤:

(1)将所述西药芬布芬、倍他司汀、尼莫地平和贝诺酯按比例混合放入药罐内,保持在低温环境下,用搅拌机搅拌均匀,放入烘箱70℃烘干后冷却,研磨成细粉,备用;

(2)将上述步骤(1)所制得的细粉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成0.1~10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备用。

一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结合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中药成分的提取工艺步骤:

(1)将所述中药牛尾菜、刺沙蓬、大叶钩藤根、荜澄茄、苦地胆根、槐花、水葫芦七、野鸦椿花、罗布麻、扁蕾、常春藤子、白珠树、刺苞南蛇藤和白芥子按比例混合放入容器内,加入5~8倍量的蒸馏水,加热煮沸2~3小时,提取,过滤,得滤液,加热浓缩至糊状,放入烘箱70℃烘干后冷却,研磨成细粉,备用;

(2)将上述步骤(1)所制得的细粉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成0.1~10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备用;

(3)将上述步骤(2)获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对于所述混合粉料的质量3~5倍的醇浓度为60%~70%的乙醇,搅拌溶解获得乙醇溶液,将乙醇溶液在5℃~10℃的条件下静置24~36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并干燥,并在此放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30~50分钟,获得0.1~10μm体积平均粒径的微米级颗粒和粒径小于0.1μm体积平均粒径的纳米级颗粒组成的混合粉料,备用。

一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结合药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将西药混合粉料和中药混合粉料进行混合,混合后加入相对于混合粉料质量2~3倍的去离子水,搅拌溶解均匀后,加热浓缩至糊状,静置1小时,提取制成片剂,即得所述的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结合药物。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1片(每片0.5g),温开水送服;6天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即可痊愈,病情严重者遵医嘱酌增用量。

实施例2

本发明中西医结合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芬布芬0.76g,倍他司汀0.04g,尼莫地平0.36g,贝诺酯1.46g,牛尾菜22g,刺沙蓬21g,大叶钩藤根21g,荜澄茄20g,苦地胆根19g,槐花19g,水葫芦七18g,野鸦椿花18g,罗布麻18g,扁蕾17g,常春藤子17g,白珠树16g,刺苞南蛇藤15g,白芥子15g。

本实施例的中西医结合药物制备方法工艺步骤及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发明中西医结合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芬布芬0.65g,倍他司汀0.035g,尼莫地平0.35g,贝诺酯1g,牛尾菜18g,刺沙蓬17g,大叶钩藤根17g,荜澄茄16g,苦地胆根15g,槐花15g,水葫芦七14g,野鸦椿花14g,罗布麻14g,扁蕾13g,常春藤子13g,白珠树12g,刺苞南蛇藤11g,白芥子11g。

本实施例的中西医结合药物制备方法工艺步骤及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本发明中西医结合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芬布芬0.54g,倍他司汀0.03g,尼莫地平0.34g,贝诺酯0.54g,牛尾菜14g,刺沙蓬13g,大叶钩藤根13g,荜澄茄12g,苦地胆根11g,槐花11g,水葫芦七10g,野鸦椿花10g,罗布麻10g,扁蕾9g,常春藤子9g,白珠树8g,刺苞南蛇藤7g,白芥子7g。

本实施例的中西医结合药物制备方法工艺步骤及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本发明中西医结合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芬布芬0.52g,倍他司汀0.02g,尼莫地平0.32g,贝诺酯0.52g,牛尾菜10g,刺沙蓬9g,大叶钩藤根9g,荜澄茄8g,苦地胆根7g,槐花7g,水葫芦七6g,野鸦椿花6g,罗布麻6g,扁蕾5g,常春藤子5g,白珠树4g,刺苞南蛇藤3g,白芥子3g。

本实施例的中西医结合药物制备方法工艺步骤及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毒性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

(1)选取小鼠44只,雌雄各半,体重21~36g,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禁食12小时;

(2)将本发明的中西医结合药物取1片溶解在10ml水中,备用;

(3)取与步骤(2)等量生理盐水,备用;

(4)取步骤(2)中的本发明中西医结合药物溶液按灌胃容积为5ml/kg的灌药量对实验组的22只小鼠进行灌药;一天给药2次,给药间隔时间6小时,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并记录小鼠的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数;

(5)取步骤(3)中的等量生理盐水按灌胃容积为5ml/kg的灌药量对对照组的22只小鼠进行灌药;一天给药2次,给药间隔时间6小时,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并记录小鼠的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数;

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给药后小鼠未见明显差异,实验连续观察14天,小鼠全身状况、饮食、饮水、体重增长均正常。

2、长期毒性实验:

选取小鼠22只,雌雄各半,体重21~36g,进行长期毒性试验。将本发明的中西医结合药物取1片溶解在10ml水中,按灌胃容积为5ml/kg的灌药量对小鼠进行灌药,每天2次,连续用药15周后停药3周,进行实验观察。

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西医结合药物对小鼠的毛发、行为、大小便、体重、脏器重量、血象、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脏器肉眼没有发现异样变化,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小鼠各脏器也均无明显改变;说明本发明中西医结合药物对小鼠长期用药后毒性小,停药后也没有异样反应,应用安全。临床资料:

一、病例选择:

作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结合药物,选择确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276例临床观察,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A和对照组B三组,治疗组92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46例,年龄17~60岁,平均年龄38.5岁,平均病程2年;对照组A92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46例,年龄16~59岁,平均年龄37.5岁,平均病程2年;对照组B92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46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37.5岁,平均病程2年。

治疗组、对照组A和对照组B三组病例的病程、症状轻重程度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二、药物选择:

治疗组使用本发明中西医结合药物,口服,每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1片(每片0.5g),温开水送服;6天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即可痊愈,病情严重者遵医嘱酌增用量。

对照组A服用颈复康颗粒,开水冲服,一次1~2克,一日2次。饭后服用。

对照组B服用散利痛片,口服,6岁以上儿童每一次0.5片~1片;成人一次1~2片,一日3次,可以用水或饮料吞服。

三、疗效判断:

治愈:颈源性头痛相应症状全部消失,身体恢复正常。显效:颈源性头痛相应症状明显缓解,身体明显好转。有效:颈源性头痛相应症状有所缓解,身体有所好转。无效:通过治疗后颈源性头痛相应症状无减轻或加重。

四、治疗结果:

以上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

五、典型病例:

1、贾某,男,22岁。患者因学习时间过长导致脖子疼、头痛,平常也没在意,后病情发展严重,导致头疼的不能说话,食欲下降,去医院检查,患颈源性头痛,医生给予本发明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服用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1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食欲恢复,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2、蔡某,女,28岁。患者患颈源性头痛半年余,睡眠质量差,使用过药物治疗,治疗效果一般,后来我院治疗,经服用本发明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服用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服用3个疗程后,症状消失,痊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3、薛某,男,41岁。患者因阵发性头痛、耳鸣、眩晕等症状,去医院检查,确诊为颈源性头痛,医生给予本发明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服用1个疗程后,病情明显好转,头痛、耳鸣症状减轻,偶尔眩晕,继续服用2个疗程后,上述症状全部消失,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4、蒋某,女,35岁。患者头痛、头晕、恶心,手臂麻木,去医院检查,确诊为颈源性头痛,医生给予本发明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服用1个疗程后,症状有所好转,服用2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1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情绪恢复正常,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5、阎某,男,50岁。患者上颈部疼痛、颈部僵硬,头感到很沉重,眼周胀痛,记忆力下降,去医院检查,查颈椎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诊断为颈源性头痛,医生给予本发明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服用1个疗程后,症状有所改善,服用2个疗程后,症状明显改善,服用3个疗程后,诸症全消,精神状况恢复如常,痊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6、魏某,女,47岁。患者因头痛、失眠去医院就诊,诊断为颈源性头痛,使用过多种药物治疗,治疗效果不佳,后来我院治疗,经服用本发明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服用1个疗程后,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用2个疗程后,不适症状全部消失,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申请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