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8242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枕,尤其涉及一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枕。



背景技术: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粘膜炎性变化,粘液分泌增多,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特征。本病早期症状较轻,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且病程缓慢,故不为人们注意。晚期病变进展,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肺功能遭受损害,影响健康及劳动力极大。本病为我国常见多发病之一,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吸烟患者明显高于不吸烟患者,在我国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农村较城市发病率稍高。

西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抗菌治疗:一般病例可按常见致病菌为用药依据。可选用复方磺胺甲恶唑(SMZ)每次2片,每日2次;阿莫西林2~4g/d,分3~4次口服;氨苄西林2~4g/d,分4次口服;头孢氨苄2~4g/d,或头孢拉定1~2g/d,分4次口服;头孢呋辛1g/d或头孢克洛500mg~1g/d分2~3次口服。亦可选择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罗红霉素0.3g/d,分2次口服。抗菌治疗疗程一般7~10天,反复感染病例可适当延长。经治疗三天后,病情未见好转者,应根据痰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选择抗生素。严重感染时,可选用氨苄西林、环丙沙星、氧氟沙星、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联合静脉滴注给药。祛痰镇咳药:可给沐舒痰(盐酸溴环已胺醇)30mg,或化痰片(羧甲基半胱氨酸)500mg,每日3次口服。溴己新(必嗽平)、氯化铵棕色合剂等均有一定祛痰作用。当痰粘稠不易咳出时,可用枇杷叶蒸气吸入,或用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气道内分泌物。慢性支气管炎除刺激性干咳外,不宜单纯采用镇咳药物,因痰液不能排出,反而使病情加重。解痉平喘药:喘息型支气管炎常选择解痉平喘药物,如氨茶碱0.1~0.2g,每日3次口服;美喘清50&microg,每日2次口服,博利康尼2.5mg,每日2~3次口服,复方氯喘片1片,每日3次口服。慢性支气炎有可逆性阻塞者应常规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如异丙托溴铵(溴化异丙托品)气雾剂、博利康尼都保等吸入治疗。阵发性咳嗽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痉挛,采用支气管舒张剂后可改善症状,有利于痰的清除。西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程长,疗效不显著,容易复发,采用抗生素还会对身体造成毒副作用。

药枕,自古为我国中医所推崇,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气血皆上聚于头部,头与全身经络俞穴紧密相联。使用中药枕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头部,从而治病祛邪,平衡气血,调节阴阳,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经过加工处理后作为枕芯,头颈部位分布着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血管主要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和相对应的静脉及其分支。神经有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皮神经、锁骨上神经、面神经、动眼神经、迷走神经颈部、面神经颈支、交感神经头颈部、舌咽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等。药枕直接作用于颈部的皮肤感受器和神经干,可以使之处于活跃、兴奋或抑制状态,从而调节血管和神经,改善局部微循环,使血流加快,肌肉松弛,神经得到调节,进而使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枕,通过选择合适的药材及其用量填充于枕芯中,达到从内而外调理人体状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目的。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枕:知母15-25克,连翘20-30克,薄荷5-15克,天花粉15-25克,川贝母10-20克,甘草10-20克,前胡10-20克,紫苏叶10-20克,淡豆豉10-20克,天竺黄10-20克,灯心草5-15克,白头翁5-15克,甜杏仁10-20克,炙麻黄5-15克,生薏苡仁10-20克,马勃5-15克,草果3-6克,檀香5-10克,皂荚5-10克,黑芥穗10-20克,恶实5-10克,闹羊花5-10克,太子参10-30克,山慈菇15-25克,鹅不食草5-15克,玳玳花5-10克,薰衣草10-20克。

其最佳重量配比为:知母20克,连翘25克,薄荷12克,天花粉18克,川贝母16克,甘草15克,前胡20克,紫苏叶10克,淡豆豉12克,天竺黄15克,灯心草8克,白头翁8克,甜杏仁18克,炙麻黄12克,生薏苡仁15克,马勃12克,草果5克,檀香6克,皂荚8克,黑芥穗15克,恶实7克,闹羊花7克,太子参22克,山慈菇20克,鹅不食草12克,玳玳花5克,薰衣草12克。

一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枕的制作方法:先分别将上述十二味干品粉碎成100-150目的细粉,混合装入全棉无纺布袋中封口,即为药袋。将药袋置于用多孔海绵制成的内芯中间,即为枕芯。将枕芯装入全棉枕套内,即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枕,每天应枕用8小时以上,药枕使用半年后,按方更换药芯。

知母:苦,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连翘:苦,凉。入心、肝、胆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

薄荷:味辛,性凉。入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用于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温病初起,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前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肺经。降气化痰,散风清热。用于痰热喘满,咯痰黄稠,风热咳嗽痰多。

紫苏叶:辛,微温,无毒。入脾经、肺经二经。理气,和营。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并能解鱼蟹毒。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

淡豆豉:味苦,性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郁,解毒。用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天竺黄:味甘,性寒。归心、肝经。清热豁痰,凉心定惊。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小儿痰热惊痫,抽搐,夜啼。

灯心草:味甘、淡,性微寒。归心、肺、小肠经。清心火,利小便。用于心烦失眠,尿少涩痛,口舌生疮。

白头翁:苦,寒。归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

甜杏仁:味甘,性平。入肺、大肠二经。润肺,平喘。治虚劳咳喘,肠燥便秘。偏于滋润,治肺虚肺燥的咳嗽。

炙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用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

生薏苡仁:性偏寒凉,入脾、肾二经。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炒薏苡仁和麸炒薏苡仁:性偏平和,两者功用相似,长于健脾止泻,但炒薏苡仁除湿作用稍强,麸炒薏苡仁健脾作用略胜。常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脘腹作胀。

马勃:辛,平。归肺经。清肺利咽,止血。风热郁肺咽痛,音哑,咳嗽,外治鼻衄,创伤出血。

草果:味辛,性温。归脾、胃经。燥湿温中,截疟除痰。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痛,痞满呕吐,疟疾寒热,瘟疫发热。

檀香:辛,温。归脾、胃、心、肺经。行气温中,开胃止痛。用于寒凝气滞,胸膈不舒,胸痹心痛,脘腹疼痛,呕吐食少。

皂荚:辛,温。有小毒。开窍,祛痰,解毒。用于中风口噤,喘咳痰壅,癫痫,痈疮中毒。

黑芥穗:辛、涩,微温。归肺、肝经。发表,祛风,透疹,理血。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

恶实:苦、辛,凉。清热解毒,疏风利咽,消肿。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咽喉痛,疮疖肿毒,脚癣,湿疹。

闹羊花:辛,温;有大毒。祛风除湿,活血散瘀,麻醉止痛,止咳平喘,消肿,杀菌止痒。

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归脾、肺经。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山慈菇:甘、微辛,凉。归肝、脾经。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痈肿疔毒,瘰疬痰核,蛇虫咬伤,瘸瘕痞块。

鹅不食草:味辛,性温。归肺经。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用于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

玳玳花:辛、甘,微苦,性平。行气宽中,消食,化痰。用于胸腹闷胀痛,食积不化,痰饮,脱肛,疏肝,和胃,理气。治胸中痞闷,脘腹胀痛,呕吐、少食。

薰衣草:自古就广泛使用于医疗上,茎和叶都可入药,有健胃,发汗,止痛之功效,是治疗伤风感冒,腹痛,湿疹的良药。薰衣草香气清新优雅,性质温和。是公认为最具有镇静,舒缓,催眠作用的植物。具有舒缓紧张情绪、镇定心神,平息静气,愈合伤口,去疤痕、控油,再生,消炎,修复的功效。

本发明以知母、连翘、薄荷、天花粉、川贝母、甘草、前胡、紫苏叶、淡豆豉、天竺黄、灯心草、白头翁、甜杏仁、炙麻黄、生薏苡仁、马勃、草果、檀香、皂荚、黑芥穗、恶实、闹羊花、太子参、山慈菇、鹅不食草、玳玳花、薰衣草为药枕成分,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生津止渴、消肿排脓、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补脾益气、降气化痰、理气和营、解表除烦、宣郁解毒、凉心定惊、凉血止痢、行气温中、开胃止痛、开窍祛痰、活血散瘀、益气健脾、生津润肺、镇定心神、平息静气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知母20克,连翘25克,薄荷12克,天花粉18克,川贝母16克,甘草15克,前胡20克,紫苏叶10克,淡豆豉12克,天竺黄15克,灯心草8克,白头翁8克,甜杏仁18克,炙麻黄12克,生薏苡仁15克,马勃12克,草果5克,檀香6克,皂荚8克,黑芥穗15克,恶实7克,闹羊花7克,太子参22克,山慈菇20克,鹅不食草12克,玳玳花5克,薰衣草12克。

制备方法:

先分别将上述十二味干品粉碎成100-150目的细粉,混合装入全棉无纺布袋中封口,即为药袋。将药袋置于用多孔海绵制成的内芯中间,即为枕芯。将枕芯装入全棉枕套内,即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枕,每天应枕用8小时以上,药枕使用半年后,按方更换药芯。

实施例2:

知母15克,连翘22克,薄荷8克,天花粉20克,川贝母20克,甘草18克,前胡12克,紫苏叶12克,淡豆豉15克,天竺黄12克,灯心草6克,白头翁6克,甜杏仁12克,炙麻黄10克,生薏苡仁12克,马勃12克,草果6克,檀香6克,皂荚6克,黑芥穗12克,恶实6克,闹羊花8克,太子参15克,山慈菇15克,鹅不食草8克,玳玳花8克,薰衣草16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知母22克,连翘20克,薄荷10克,天花粉22克,川贝母12克,甘草12克,前胡15克,紫苏叶15克,淡豆豉10克,天竺黄18克,灯心草12克,白头翁12克,甜杏仁10克,炙麻黄5克,生薏苡仁12克,马勃8克,草果6克,檀香10克,皂荚10克,黑芥穗18克,恶实5克,闹羊花5克,太子参30克,山慈菇15克,鹅不食草15克,玳玳花9克,薰衣草20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临床试验1:

患者来源:从本市某医院门诊筛选5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为40-65岁,患病时间为1-3年。

为了更好的验证本发明的疗效,以下通过疗效组、对照组的对比实验,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治疗痤疮的药枕有益效果,治疗组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药枕,罗红霉素0.3g/d,分2次口服。疗程1个月,1个月后观察效果。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使用结果):

试使用结果证实,本发明药枕具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功效,且使用安全,无不良效果。

为进一步说明治疗效果,现例举典型病例。

病例1:龚女士,45岁,2016年1月25日来诊:患慢性支气管炎2年,咳嗽气急,甚则喘逆,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沉重,舌苔白滑,脉弦紧,X线检查阳性,两肺下部纹理增粗。使用实施例1药枕,以上症状25天缓解,35天消除。1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病例2:刘先生,51岁,2016年5月13日来诊:患慢性支气管炎3年,咳嗽声浊,痰白而粘,胸脘满闷,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儒滑,X线检查阳性,两肺下部纹理呈索条状,有斑点阴影重叠其上。使用实施例1药枕,以上症状40天缓解,55天消除。1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病例3:秦先生,57岁,2016年4月3日来诊:患慢性支气管炎4年,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苔白而滑,脉细无力,舌红苔少,脉细数,X线检查阳性,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使用实施例1药枕,以上症状30天缓解,50天消除。1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本发明保健药枕的枕芯中药物可持续8-12个月左右发挥药效。药材失效后,可整体更换枕芯,也可单独更换枕芯内的填充药材。在对药材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只采取简单的干燥和粉碎处理,使用后的填充药物废料即使被直接丢弃,其与土壤接触后即可自行降解,对环境和生态也没有任何污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