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面神经炎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8080阅读:7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面神经炎的中药。



背景技术:

面神经炎是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往往会在清晨起床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呙斜。西医对本病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局部热敷,红外线照射等理疗方法,或滴眼药水、涂眼药膏等保护角膜处理。面神经炎相当于中医的中风中经络证,或称为面瘫。常见的有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风痰入络者;有气血不足,风寒夹痰入中经络者。若面瘫日久,经络久痹,又会产生瘀血,导致痰瘀互结的病理改变。治疗要辩清病邪性质,在祛风化痰的基础上分别予以散寒、清热、养阴、补气、养血、活血等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风散热、祛痰去湿、熄风止痉的治疗面神经炎的中药,该药物可内服外用,双管齐下快速治愈面神经炎的疾病,疗效确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面神经炎的中药,由以下原料和重量分组成:薄荷80-230克、白芷70-200克、路路通35--100克、白僵蚕(炒)35-100克、地龙30-80克、荆芥穗30-80克、天麻25-70克、蝉蜕20-55克、川芎18-50克、甘草20-55克、沙蒿籽粉适量、皂荚醋适量。

将薄荷、白芷、路路通、白僵蚕、地龙、荆芥穗、天麻、蝉蜕、川芎和甘草筛选、净化,然后按药剂学上的工艺程序加工成有效浓缩药物,加入适量沙蒿籽粉和适量皂荚醋,按药剂学上的制药程序加工成各种中成药制剂,该药剂的剂型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所述的剂型是:片剂、丸剂、液剂、颗粒冲泡剂。

皂荚醋:皂荚粉碎为末,加入蒸馏水与醋各对半的量,浸泡1周以上即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是:

1.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白芷祛风除湿通窍止痛,白附子祛风痰、通经络,天麻和地龙熄风止痉平肝阳,祛风通络。蝉蜕疏风散热透疹,止痉熄风,路路通活血通络,荆芥穗祛风解表,诸药配伍药效重表里,解除面神经炎的口眼歪斜中风症状。

2.皂荚醋有祛痰止咳,开窍通闭,杀虫散结功效,主治中风口噤,痰涎壅盛,神昏不语等有良效。诸药配伍共奏除风散热,祛痰去湿,熄风止痉之功,使风热痰湿阻于头面经络,口眼歪斜的面神经炎患者得以康复,

3.一种治疗面神经炎的中药,可内服外用,双管齐下快速治愈面神经炎疾病,疗效确切。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治疗面神经炎的中药,由以下原料和重量分组成:薄荷80-230克、白芷70-200克、路路通35--100克、白僵蚕(炒)35-100克、地龙30-80克、荆芥穗30-80克、天麻25-70克、蝉蜕20-55克、川芎18-50克、甘草20-55克、沙蒿籽粉适量、皂荚醋适量。

将薄荷、白芷、路路通、白僵蚕、地龙、荆芥穗、天麻、蝉蜕、川芎和甘草筛选、净化,然后按药剂学上的工艺程序加工成有效浓缩药物,加入适量沙蒿籽粉和适量皂荚醋,按药剂学上的制药程序加工成各种中成药制剂,该药剂的剂型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所述的剂型是:片剂、丸剂、液剂、颗粒冲泡剂。

实施例1

一种治疗面神经炎的中药,由以下原料和重量分组成:薄荷80克、白芷70克、路路通35克、白僵蚕(炒)35克、地龙30克、荆芥穗30克、天麻25克、蝉蜕20克、川芎18克、甘草20克、沙蒿籽粉适量、皂荚醋适量。

将薄荷、白芷、路路通、白僵蚕、地龙、荆芥穗、天麻、蝉蜕、川芎和甘草筛选、净化,然后按药剂学上的工艺程序加工成有效浓缩药物,加入适量沙蒿籽粉和适量皂荚醋,按药剂学上的制药程序加工成各种中成药制剂,该药剂的剂型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所述的剂型是:片剂、丸剂、液剂、颗粒冲泡剂。

实施例2

一种治疗面神经炎的中药,由以下原料和重量分组成:薄荷150克、白芷130克、路路通65克、白僵蚕(炒)65克、地龙55克、荆芥穗55克、天麻45克、蝉蜕35克、川芎33克、甘草35克、沙蒿籽粉适量、皂荚醋适量。

将薄荷、白芷、路路通、白僵蚕、地龙、荆芥穗、天麻、蝉蜕、川芎和甘草筛选、净化,然后按药剂学上的工艺程序加工成有效浓缩药物,加入适量沙蒿籽粉和适量皂荚醋,按药剂学上的制药程序加工成各种中成药制剂,该药剂的剂型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所述的剂型是:片剂、丸剂、液剂、颗粒冲泡剂。

实施例3

一种治疗面神经炎的中药,由以下原料和重量分组成:薄荷230克、白芷200克、路路通100克、白僵蚕(炒)100克、地龙80克、荆芥穗80克、天麻70克、蝉蜕20-55克、川芎-50克、甘草55克、沙蒿籽粉适量、皂荚醋适量。

将薄荷、白芷、路路通、白僵蚕、地龙、荆芥穗、天麻、蝉蜕、川芎和甘草筛选、净化,然后按药剂学上的工艺程序加工成有效浓缩药物,加入适量沙蒿籽粉和适量皂荚醋,按药剂学上的制药程序加工成各种中成药制剂,该药剂的剂型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所述的剂型是:片剂、丸剂、液剂、颗粒冲泡剂。

使用方法:内服,每天2-3次,每次4-6片,1月为1个疗程。外用,每天1-2次,每次4-6片,研末加适量皂荚醋拌匀敷贴,左歪贴右,右歪贴左,或视患部面积大小而加减药量,1月为1个疗程。贴药时稍向患侧牵拉固定。

应用对照组:风热痰湿阻于头面经络,口眼歪斜的面神经炎患者有25人,他们采用西药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的4人,好转的7人,显效8人,无效6人。风热痰湿阻于头面经络,口眼歪斜的面神经炎患者有25人,他们采用实施例3的中药内服外用,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9人,好转10人,显效4人,无效2人。口眼恢复正常,无痰无咳喘,无头痛头晕,头目清利等为痊愈。病情减轻一半以上为好转。病情减轻1/5以上为显效。病情无向好方面改善为无效。

其中,部分原料的功效及作用如下:

薄荷:又名蕃荷菜、南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功用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主治风热表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胁痛。能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关节,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白附子:又名禹白附、牛奶白附,味辛、甘,有毒,归胃、肝经。功用祛风痰、通经络解毒镇痛。主治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偏头痛,破伤风,毒蛇咬伤,瘰疬结核,痈肿。镇痉止痛,治面部病,中风失音,心痛血痹,喉痹肿痛。

皂荚:又名皂角、大皂荚,味辛、咸,性温,有毒。归肺、肝、胃、大肠经。功用祛痰止咳,开窍通闭,杀虫散结。主治痰咳喘满,中风口噤,痰涎壅盛,神昏不语,癫痫,喉痹,二便不通,痈肿疮癣。通关节,除头风,消痰,治骨蒸,开胃,搜肝风,泻肝气,通肺及大肠气,治咽喉痹塞,痰气喘咳,风疠疥癣。

白芷:又名芳香、香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功用祛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主治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赤白带下,痈疽疮疡。通窍发汗,除湿散风,退热止痛,排脓生肌。

天麻:又名赤箭、离母,味甘、辛,性平。归肝经。功用熄风止痉平肝阳,祛风通络。主治急慢惊风,抽搐拘挛,破伤风,眩晕头痛,半身不遂,肢麻,风湿痹痛。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通血脉,开窍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旎,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等证。

地龙:又名蚯蚓,味咸,性寒,归肝肺、肾经。功用止痉,熄风,通络,平喘。主治热病狂躁,惊痫抽搐,肝阳头痛,目赤肿痛,中风偏瘫,风湿痹痛,小儿疝疾,肺热喘咳,咽喉肿痛,鼻衄,小便不通。

路路通苦性平,祛风活络,利水除湿、活血通络、行气宽中,有抗炎保肝的作用,主治风湿痹痛、肢萎筋结、脘腹疼痛、经闭、乳汁不通、水肿、湿疹。

川芎:又名京芎、西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功用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癥瘕肿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

白僵蚕:又名僵蚕、天虫,味辛,咸,性平。功用祛风止痉,化痰散结,解毒利咽。主治惊痫抽搐,中风口眼歪斜,偏正头痛,咽喉肿痛,瘰疬,痄腮,风疹,肿毒。活络通经,驱风开痹,。经研究有抗凝血作用和降血糖的作用。

沙蒿籽:又名黑沙蒿子。是生长在内蒙古沙漠地区的黑沙蒿植物的沙蒿籽。味辛、苦,性微温,无毒。经长期应用经验,其沙蒿籽也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沙蒿籽的主要成分由D-葡萄糖、D-甘露醇、D-半乳糖、L-阿拉伯糖和木糖组成的一种具有交联结构的多糖类物质。粘度大(1%溶液达900Pa.s)为明胶的1800倍,不溶于水,但可均匀分散于水,吸水数十倍后溶胀成蛋清样胶体。可作食品增稠剂、保水剂、稳定剂和面团调节剂。粉碎后为沙蒿籽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