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结肠炎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结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性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此病多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近年来,此病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逐年上升,在我国亦是常见病。西医通过阻断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等方法治疗此病,临床疗效欠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结肠炎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结肠炎的中药组合物,它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制附片3-9份、干姜3-9份、红参5-10份、酒大黄3-9份、槟榔9-12份、木香9-15份、白头翁6-12份和甘草3-9份。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各原料的重量份配比为:制附片6份、干姜6份、红参5份、酒大黄6份、槟榔9份、木香10份、白头翁9份和甘草6份。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由其制成水煎剂、丸剂(包括水丸、蜜丸、糖衣丸、胶丸、肠溶丸或滴丸)、茶剂、口服液、片剂、胶囊剂、颗粒剂、膏剂或散剂剂型。
本发明提供的治疗结肠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以下优点:
1、组方原理和治疗机理:
结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性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此病多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西医通过阻断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等方法治疗此病,临床疗效欠佳。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多能收到显效。根据结肠炎临床特点,中医学将其归属于“泄泻”范畴。《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主纳化水谷,若脾胃亏虚,清阳无以鼓舞,气机升降不利,该升不升,应上反下,以致受纳失职,运化无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阻而生泄泻。湿滞日久,困遏脾阳,损伤脾气,清阳愈陷,湿滞愈盛。
制附片: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功效。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干姜: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用于腹痛,呕吐,泄泻;亡阳证;寒饮喘咳。
红参:甘、微苦,性温。归脾、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的功效。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气不摄血,崩漏下血;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酒大黄: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用于积滞便秘;湿热痢疾、黄疸、淋证;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热毒疮疡;瘀血证。
槟榔:苦、辛,性温。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的功效。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食积气滞,泻痢后重;水肿,脚气肿痛;疟疾。
木香:辛、苦,性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用于脾胃气滞证;泻痢里急后重;腹痛胁痛,黄疸,疝气疼痛;气滞血瘀之胸痹;消化不良。
白头翁: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用于疮痈肿毒;阴痒带下;热带血痢;血热出血以及温疟发热烦躁。
甘草: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脾气虚证;咳喘;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调和药性。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根据中医理论分析湿滞与脾虚互为因果,是结肠炎引起泄泻形成的重要因素。脾虚日久,必损肾阳,湿滞不化,难免生热,此时若单用温法,助湿生热,病必不除,若单用清法,伤中损阳,亦难痊愈,治当温清并举,温运不忘清化,清化又须通降。故方中用红参“大补元气、调荣养卫”,用为君药以健脾益气。脾虚日久,肾阳亦损,附子,辛甘大热,功可温肾助阳、补火暖土,《本草发挥》载“其用有三,去脏腑沉寒一也,补助阳气不足二也,温暖脾胃三也……非附子不能补下焦之阳虚”;干姜辛热,温中助阳,与附子相须为用,温补脾肾,散寒除湿,共为臣药。木香、槟榔理气行滞;大黄苦寒,酒制可缓泻下之功,存其通降之性,因其气味辛香,又可行气止痛,《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治气郁作疼”;白头翁苦寒清热、凉血解毒,善治胃肠湿热之症,此四者共为佐药,通因通用也。使以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2、本发明旨在阻断结肠炎症反应,通过“温清并举,温运不忘清化,清化当须通降”的治疗原则,脾肾宜补,湿热宜清,湿热在肠,因势利导,须通因通用,脾肾两虚,须补肾散寒、健脾除湿,提出治疗结肠炎的中药组合物,诸药相伍,温清并举,寒热互济,补不助热,清不伤阳,用之临床,收效颇佳,其效果优于现有药物,简便、有效、无毒副作用、无药物依赖性,对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制附片9g、干姜9g、红参10g、酒大黄9g、槟榔12g、木香15g、白头翁12g和甘草9g。本实施例适用于重症。
实施例2:
制附片3g、干姜3g、红参5g、酒大黄3g、槟榔9g、木香9g、白头翁6g和甘草3g。本实施例适用于轻症。
实施例3:
制附片6g、干姜6g、红参5g、酒大黄6g、槟榔9g、木香10g、白头翁9g和甘草6g。本实施例为最佳实施例。
上述实施例制成水煎剂、丸剂(包括水丸、蜜丸、糖衣丸、胶丸、肠溶丸或滴丸)、茶剂、口服液、片剂、胶囊剂、颗粒剂、膏剂或散剂剂型。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每次200ml。
临床试验例:
一、一般情况: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8月期间,申请人随访资料完整的结肠炎患者56例,全部病例均经肠镜确诊。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22-65岁;所有患者病程均大于1个月。纳入患者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结肠镜示:大肠黏膜充血,糜烂,病变肠段以距肛门60厘米以下为主。
二、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轻度炎症;
暂时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大致正常,停药6个月无复发;
无效:经治疗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无明显改善。
三、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水煎剂,每日1剂,分2次服用,每次200ml,疗程为4周,随访半年。
四、结果统计: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56例结肠炎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21例,暂时治愈3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07%,疗效明显。
五、结论: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能明显减轻结肠炎性病变,改善其临床症状。
六、典型病例:
雷某,男,26岁,患者反复腹泻3年余,曾查肠镜确诊为结肠炎,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未愈,现症腹痛欲便,便质稀溏,时有未消化食物残渣,轻则日行二、三次,重时七、八次,食油腻则加重,平素纳差食少,身体消瘦,舌淡、苔腻微黄,脉沉细而滑。诊断为泄泻,辨证属脾虚湿热,给予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每次200ml,服药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腹痛减轻,继以前方稍事加减,调理月余,诸症皆失。电话追访得知,至今已一年,腹泻未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