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31570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证。中医认为,咳嗽是由外邪侵犯肺脏或者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且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首次把咳嗽归纳为外感、内伤两大类。从现代医学理论上讲,咳嗽是机体的一中防御机制,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物质,阻止呼吸道感染的扩散,现代医学研究中证实在咳嗽的证候类型中又以外感咳嗽最为常见。

随着社会城市化、科技化、人性化的发展,医疗保健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重自身的健康,咳嗽形成的主要病理特点是肺失宣降。风热型咳嗽是由机体感受风热之邪,肺失清肃所致的咳嗽。临床可见咳嗽,干咳无痰或痰黄稠,或发热,汗出恶风,口干咽痛,鼻流黄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以夏秋较多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中药治疗历史已经很久,由于中药独有的用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好而受到患者的欢迎,随之而来的是中药使用量的增加,而随着人性化理念的普及,及新型和谐社会的构成,研究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治疗咳嗽的药物,主要采用西药,如:可待因、咳美芬、咳必清等,长期应用可能引起成瘾、头晕恶心、便秘等副作用,而以中药材为原料的药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些毒副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治疗咳嗽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解决现有西药副作用大等问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制成:桑叶25-35份、苦杏仁25-35份、牛蒡子15-25份、前胡5-15份、薄荷5-15份、陈皮5-15份、桔梗5-15份、甘草3-8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组成成份以重量份数表示法为:桑叶30份、苦杏仁30份、牛蒡子20份、前胡10份、薄荷10份、陈皮10份、桔梗10份、甘草5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苦杏仁为燀苦杏仁,牛蒡子为炒牛蒡子。咳嗽类型为风热型咳嗽。

一种制备所述的治疗咳嗽的中药的方法,步骤为:

a:按所述组份的重量份数比称取薄荷和陈皮,打碎成粗粉,使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挥发油,得到的挥发油再经HP-β-环糊精包合成包合物,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取容器收集;

b:按所述组份的质量份数比称取前胡和牛蒡子,经乙醇回流提取,过滤,回收乙醇,浓缩得醇提浓缩液;

c:按所述组份的质量份数比称取桑叶、苦杏仁、桔梗及甘草,与步骤a中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渣和步骤b经体积浓度为70%的乙醇回流提取后的药渣合并,经水煎煮,加入步骤a中的水蒸气蒸馏后的水溶液,过滤,浓缩,冷却,加乙醇,醇沉得水提醇沉浓缩液,将水提醇沉浓缩液与步骤b的醇提浓缩液合并,浓缩后制成口服液初品;

d:将步骤c中的口服液初品与步骤a中的包合物混合,调节PH值、加辅料制备成口服液成品,高温灭菌、灌装。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步骤a中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提取时饮片取粗粉,加水的量为药材重量的10倍量,浸泡0.5小时,水蒸气蒸馏7小时;加挥发油8倍重量的HP-β-CD,采用研磨法制备HP-β-CD挥发油包合物,研磨包合95min,包合物于40℃真空干燥后备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步骤b中所加乙醇量是原料药重量的15倍量,乙醇体积浓度为70%,分3次回流提取,每次回流1.5小时,合并提取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回收乙醇,得醇提浓缩液。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步骤c中加水的量是原料药重量的20倍,煎煮2次,每次2小时,合并两次水煎液,过滤,将滤液减压浓缩至60℃时测相对密度为1g/ml,冷却,加乙醇至含醇量达60%,搅拌均匀,放置48小时后离心,离心机速度4800转/分,弃去沉淀,回收离心液,与步骤b中醇提浓缩液合并,减压浓缩得口服液初品。

本发明所述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发明的中药制剂经药理实验结果表明具有较好的镇咳、祛痰和抗炎作用;2、采用天然植物,在研究中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安全性高,本品做成可以做成药学上的片剂、胶囊剂或口服液。3、本发明的中医理论基础:主治:外感风热,肺卫失宣,治疗风热型咳嗽。治则:祛风解(散)热,宣肺豁(化)痰,止咳利咽。方解:桑叶、苦杏仁---疏风散热,化痰止咳平喘,为君药;牛蒡子、前胡、薄荷---清肺化痰平喘,陈皮、桔梗---开宣肺气,祛痰利气,为臣药;甘草---润肺止咳,为佐使药,调和诸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替代手段,均在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内。

本发明中桑叶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叶。苦杏仁是蔷薇科植物山杏Prunus armeniaca L.var.ansu Maxim.、西伯利亚杏Prunus sibirica L.、东北杏Prunus mandshurica(Maxim.)Koehne或杏Prunus armeniaca L.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胡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的干燥根。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本文所述乙醇浓度为体积浓度。

实施例1:

第一步:称取桑叶180g,燀苦杏仁180g,牛蒡子120g,前胡90g,薄荷60g,桔梗60g,陈皮60g,甘草30g。

第二步:取薄荷及陈皮,打碎成粗粉,加1200g水,浸泡0.5小时,通过水蒸气蒸馏7小时,收集挥发油,挥发油加8倍量HP-β-CD,采用研磨法制备包合物,研磨包合95min,包合物40℃真空干燥后备用。

第三步:取牛蒡子和前胡,加两种原料药总重量15倍量的70%体积浓度的乙醇,分三次回流提取,每次1.5小时,合并提取液,过滤,滤液减压浓缩回收乙醇,浓缩至无醇味,得醇提浓缩液。

第四步:取提取挥发油后薄荷、陈皮的药渣和牛蒡子、陈皮醇提后的药渣与桑叶、苦杏仁、桔梗和甘草合并,加入总重量20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合并二次水煎液和薄荷、陈皮提取挥发油后的水溶液,过滤,将滤液浓缩至60℃时测定的相对密度为1g/ml,冷却,加乙醇至含醇量达60%,搅匀,放置48小时后离心,离心速度4800转/分,弃去沉淀,回收乙醇,与牛蒡子和前胡的醇提浓缩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12~1.15(60℃),加水调整至950ml,调节pH值为6.0~7.0,加入防腐剂、矫味剂,静置24小时,离心,取上清液,加水调整至1000ml,灭菌,灌装,既得。

实施例2:药效学实验

(一)止咳实验

1.方法

按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实验样品。取ICR小鼠48只,体重20~22g,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1)空白对照组:NS 10ml/kg;(2)感冒咳嗽颗粒组:5g/kg;(3)本发明低剂量组:2.8g/kg;(4)本发明高剂量组:5.6g/kg。各组按上述剂量每日按20ml/kg的容积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6日。末次给药30min后将小白鼠置于倒置的500ml烧杯,内放一棉球,用1ml注射器吸取氨水0.2ml,注入棉球,迅速倒置烧杯,观察和记录小鼠的咳嗽潜伏期和3分钟内咳嗽次数。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感冒咳嗽颗粒组与本发明两个剂量组能够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并能减少小鼠3分钟内咳嗽次数,其中感冒咳嗽颗粒组、本发明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表明本发明具有镇咳作用。见表1。

表1本发明对氨水所致小鼠咳嗽反应的影响

**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二)化痰实验

1.方法

按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实验样品。取ICR小鼠30只,体重20~22g,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1)空白对照组:NS 10ml/kg;(2)感冒咳嗽颗粒组:5g/kg;(3)本发明低剂量组:2.8g/kg;(4)本发明高剂量组:5.6g/kg。各组按上述剂量每日按20ml/kg的容积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6日。实验前小白鼠禁食8~12h。末次给药1h后,各小鼠腹腔注射酚红溶液0.5m1。再经30min后,脱颈椎处死,仰位固定。颈部拉直,解剖分离出气管。在气管下穿一丝线以备固定气管插管用。气管插管(用头部磨平的9号针头代替)从甲状软骨处插入气管内约0.3cm,用备好的丝线结扎固定。用1ml注射器吸取5%NaHCO3溶液0.5ml,推注入气管内。反复连续推抽3次,灌洗呼吸道。最后用注射器将灌洗液抽出注入试管中。按上述方法重复2次,合并3次的洗液约1.2m1,2000rpm离心10min后取上清液用酶标仪于波长546nm处测OD值。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本发明两个剂量组能够显著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感冒咳嗽颗粒组也能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本发明祛痰作用明显。见表2。

表2本发明对小白鼠气管酚红排泌的影响

**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三)抗炎实验

1.方法

按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实验样品。取ICR小鼠34只,体重20~22g,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1)空白对照组:NS 10ml/kg;(2)本发明低剂量组:2.8g/kg;(3)本发明高剂量组:5.6g/kg。各组按上述剂量每日按20ml/kg的容积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6日。末次给药1h后用二甲苯0.03ml涂于小鼠左耳两侧。于致炎1h后处死小鼠,剪下左右两耳,用打孔器(直径9mm)分别在同一部位取下圆耳片,电子天平称重,计算耳壳重量。比较各组小鼠耳壳肿胀度(左耳壳重-右耳壳重)和肿胀抑制率。计算公式如下: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本发明两个剂量组均能显著改善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本发明具有抗炎作用。见表3。

表3本发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