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龙膏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24985阅读:100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具体涉及一种地龙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风是由于脑部供血液受阻而迅速发展的脑功能损伤。中风属于急症,可造成永久性神经损害,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造成并发症和死亡。中风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

目前,脑中风治疗后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疼痛拘挛、头晕目眩、神情呆滞、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口角流涎,严重者昏迷及死亡,临床上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中风的后遗症期功能恢复很缓慢,目前在临床上通常采取的是西医急性期抢救,当病情稳定后,后遗症的功能恢复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尤其是针灸、按摩疗法配合口服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类长效药物治疗,能更快地加速瘫痪肢体的恢复。据报道8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43.7%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是全世界引起死亡的三大病症之一,年发病率约0.1~0.2%,年死亡率约0.06~1.02%,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我国是脑卒中高发的国家,据统计,全国每年有200万至250万新发脑血管病患者,其中11%是中青年人,年龄最小的一例仅23岁,而且还有继续年轻化的趋势。每年用于卒中的社会经济负担高达几百亿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治疗中风后遗症,且疗效快、副作用小的地龙膏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地龙膏,包括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地龙50-60份、全蝎5-7份、僵蚕5-7份、蝉蜕5-7份、蜈蚣5-7份、天麻30-45份、羌活15-30份、川芎25-30份、白芷15-30份、桑白皮30-40份、防风30-40份、防已20-25份、升麻20-25份、荆芥20-25份、苦参20-25份、人参15-20份、牛蒡子15-20份、积壳15-20份、威灵仙15-20份、秦艽15-20份、地骨皮15-20份、石菖蒲15-20份、肉桂15-20份、独活15-20份、首乌20-25份、菊花30-35份、枸杞20-25份、白附子15-20份、蔓荆子15-20份、苍耳子10-15份、黄柏18-25份、知母10-15份、白芨10-15份、杜仲25-30份、怀山药35-40份、远志15-30份、白术15-20份、茯苓15-20份、桔梗15-20份、细辛10-15份、黄芩20-25份、当归15-20份、桂枝15-20份、干姜10-15份、甘草10-15份、三七15-30份。

进一步地,所述地龙膏,包括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地龙55份、全蝎6份、僵蚕6份、蝉蜕6份、蜈蚣6份、天麻40份、羌活20份、川芎26份、白芷20份、桑白皮35份、防风35份、防已22份、升麻22份、荆芥22份、苦参22份、人参18份、牛蒡子18份、积壳18份、威灵仙18份、秦艽18份、地骨皮18份、石菖蒲18份、肉桂18份、独活18份、首乌22份、菊花32份、枸杞22份、白附子18份、蔓荆子18份、苍耳子12份、黄柏20份、知母12份、白芨12份、杜仲28份、怀山药38份、远志20份、白术18份、茯苓18份、桔梗18份、细辛12份、黄芩22份、当归18份、桂枝18份、干姜12份、甘草12份、三七20份。

所述地龙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天麻、三七、人参、怀山药、地龙、全蝎、僵蚕、蝉蜕、蜈蚣分别粉碎成粉末得天麻粉、三七粉、人参粉、怀山药粉、地龙粉、全蝎粉、僵蚕粉、蝉蜕粉和蜈蚣粉,备用;

(2)将除去步骤(1)中的其余各原料用水进行煎煮,煎煮完毕后,过滤得药汁;

(3)煎煮药汁,然后将三七粉、人参粉、怀山药粉和天麻粉加入药汁中混合搅拌均匀,再将地龙粉、全蝎粉、僵蚕粉、蝉蜕粉和蜈蚣粉加入药汁中,并搅拌均匀进行熬制,熬制完毕后加入炼蜜混合搅拌均匀得所述的地龙膏。

进一步地,步骤(1)中,天麻粉、三七粉、人参粉、怀山药粉、地龙粉、全蝎粉、僵蚕粉、蝉蜕粉和蜈蚣粉的细度为80-90目。

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煎煮分三次进行,将三次所得药液混合搅拌均匀得药汁。将煎煮分三次进行,便于原料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

进一步地,第一次煎煮所用水的重量为需煎煮原料总重量的5-7倍,煎煮至水的量为原有水量的1/2,完成第一次煎煮,得第一煎煮液,过滤第一煎煮液得第一药液和第一药渣;第二次煎煮所用水的重量为第一药渣重量的3-5倍,煎煮至水的量为原有水量的1/2,完成第二次煎煮,得第二煎煮液,过滤第二煎煮液得第二药液和第二药渣;第三次煎煮所用水的重量为第二药渣重量的3-5倍,煎煮至水的量为原有水量的1/2,完成第三次煎煮,得第三煎煮液,过滤第三煎煮液得第三药液和第三药渣。

进一步地,步骤(3)中,煎煮药汁至药汁的量减少至原有量的1/2时,再加入三七粉、人参粉、怀山药粉和天麻粉。

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述熬制的温度为90-100℃,熬制的时间为3-8min。

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加炼蜜的量为100-150份。炼蜜可以破坏药物中分解甙类的酶,增强甙类之稳定性,有利于药效保存,另一方面可增加甙元的溶解度,帮助促进吸收,同时还能增强其润肺镇咳的作用。

地龙是对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类动物的通称。性寒、味咸,具有清热、平肝、止喘,通络的功效,常用来治疗高热狂躁、惊风抽搐、风热头痛、半身不遂等症状。地龙中含有的蚯蚓酶具有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凝聚、抗凝血、促进血流通畅等。

全蝎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味辛、性平,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常用来治疗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和瘰疬等症状。

僵蚕又名白僵蚕,为蚕蛾科昆虫蚕蛾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虫。属昆虫纲、鳞翅目,味咸,微温,“白僵蚕可灭黑斑,令人面色好。白僵蚕含有氨基酸、维生素E及活性丝光素等元素,可调节性激素分泌,消除自由基,对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黄褐斑、抗脂质氧化形成的老年斑等色斑,都具有不错的祛斑疗效,同时可以加速细胞代谢,改善皮肤微循环,祛除肤色暗沉、晒斑、增加皮肤弹性等。

蝉蜕,味甘、性凉,具有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的功效,常用来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急慢惊风,破伤风证,小儿夜啼不安等症状。

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性温、味辛,具有熄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常用来治疗小儿惊风、抽搐痉挛、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等症状。

天麻属兰科、天麻属,具有祛风止痛、镇痛、抗惊厥的作用,常用来治疗气血不足、关节痛、腰腿痛,四肢麻木等。

羌活属伞形科,味辛、性温,具有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的作用,常用来治疗感冒风寒、头疼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等症状。

川芎属伞形科,味辛、性温,具有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的功效,常用来治疗月经不调,症瘕肿块、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等。

白芷(拉丁文名: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ex Franch.etSav),伞形科、当归属,性辛、味温,具有祛风、燥湿、消肿、止痛的功效。此外白芷具有抗炎、抗菌和抗辐射的作用。对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人型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能防止辐射对皮肤的损害。

桑白皮为桑科植物桑(拉丁学名: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具有降压、利尿、镇静、镇痛、抗炎、杀菌的作用。

防风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辛、性微温,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常用来治疗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等症状。此外防风也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痢疾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防已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味辛、性寒,具有祛风止痛,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来治疗风湿痹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等症状。

升麻别名龙眼根、周麻、窟窿牙根等,味辛、性寒,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的功效,常用来治疗时气疫疠,头痛寒热,喉痛,口疮,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久泻久痢,脱肛,子宫下坠,痈肿疮毒等症状。

荆芥属唇形科、荆芥属,味平、性温,具有祛风、解表、透疹、止血的功效,常用来治疗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等。

苦参,中药名,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功效,常用来治疗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等症状。

人参属于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和安神益智的功效。人参中的人参皂苷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牛蒡子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味辛、性平,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散肿的功效;常用来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及风疹瘙痒,疮疡肿毒及痄腮等症状。

积壳又名枳壳,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常用来治疗胸膈痰滞,胸痞,胁胀,食积,噫气,呕逆,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状。

威灵仙属毛茛目、毛茛科,味苦、性温,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水的功效,常用来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腰膝冷痛、破伤风、扁桃体炎等。

秦艽是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辛、微寒,秦艽具有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的功效,常用来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等症状。秦艽能通过神经系统以激动垂体,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实现抗炎作用;此外,秦艽对炭疽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肺炎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地骨皮,别名:枸杞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是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的根皮,性寒、味甘,具有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的功效,常用来治疗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等症状。

石菖蒲(拉丁学名:Acorus tatarinowii),属天南星科、菖蒲属禾草状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的功效,常用来治疗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等症状。

肉桂,拉丁学名:Cinnamomum cassia Presl,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具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的功效,常用来治疗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等症状。

独活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味辛、微温,具有祛风胜湿、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来治疗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头痛、齿痛等症状。

首乌,味苦、性微温,具有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截疟、祛风、解毒的功效,常用来治疗血虚头昏目眩、心悸、失眠、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耳鸣、遗精、肠燥便秘、久疟体虚、风疹瘙痒等症状。

菊花(拉丁学名: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在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味微辛、性微寒,具有降血压、消除癌细胞、扩张冠状动脉和抑菌的作用。此外,菊花是一种神经强壮剂,能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可延缓衰老,增强体力。

枸杞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枸杞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和枸杞多糖。枸杞中含有的胡萝卜素可在人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A可提高人的视力,而且具有维持上皮组织正常生长与分化的功能;枸杞含有的枸杞多糖是一种水溶性多糖,具有生理活性,能够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抑制肿瘤生长和细胞突变。此外,枸杞有抗Y射线辐射、保护机体的作用,可作为辅助药物来配合抗肿瘤治疗,提高治疗的疗效,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

白附子(拉丁学名:Typhonium giganteum Engl.)属天南星科、犁头草属,味辛、性温,具有祛风痰、解毒散结、止痛的作用。白附子性热主升为阳明之药,能荣于面,所以常常用于美容添加剂或防腐剂及护肤品中,能去汗斑、疤痕疙瘩、粉刺等。

蔓荆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味辛、性微寒,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除湿的功效,常用于外感头痛,偏正头风,昏晕目暗,赤眼多泪,目睛内痛,齿龈肿痛,湿痹拘挛等症状。

苍耳子属苍耳属、管状花亚科,性温、味辛,苍耳子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的功效。此外苍耳子中所含的性甙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二萜羟酸苍术甙具有抗炎的作用,而苍耳子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的作用,其丙酮或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对红色毛癣菌也有抑菌作用。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的功效,常用来治疗湿热泻痢、带下阴痒、骨蒸劳热、盗汗等症状。

知母为多年生草本,性苦味甘,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的功效,常用来治疗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和肠燥便秘等。

白芨(学名:Bletilla striata),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常用来治疗内外出血诸证及痈肿、烫伤、手足皲裂、肛裂等。

杜仲(学名Eucommia ulmoides Oliver),又名胶木,为杜仲科植物,杜仲游离氨基酸极少,含有的少量蛋白质,是和绝大多数食品类似的完全蛋白,即能够水解检出对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杜仲中含有15种矿物元素,其中有锌、铜、铁等微量元素,及钙、磷、钾、镁等宏量元素。药用杜仲,即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味甘、性温,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的功效,此外,杜仲具有清除体内垃圾,加强人体细胞物质代谢,防止肌肉骨骼老化,平衡人体血压,分解体内胆固醇,降低体内脂肪,恢复血管弹性,利尿清热,广谱抗菌,兴奋中枢神经的功效。

怀山药具有滋补细胞、强化内分泌、补益强壮、增强机体造血功能等作用,可诱生干扰素,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等,对延缓衰老进程有着重要作用。

远志属远志属、远志科,性温、味苦,远志含植物皂甙,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轻度恶心,因而反射地增加支气管的分泌,具有祛痰的作用;远志中的皂甙具有溶解红细胞的作用。此外远志对失眠多梦、咳嗽多痰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白术是菊科苍术属的一种植物,味苦、性温,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和安胎的功效。此外,白术具有利尿、降血糖,抗肿瘤的作用。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茯苓可用作补肺脾、治气虚的辅药;茯苓也能养心安神,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茯苓与白术配合使用对脾气虚者有显著的疗效。

桔梗,别名包袱花、铃铛花、僧帽花,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的功效,常用来治疗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等症状。

细辛属细辛亚科、细辛属,性温,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常用来治疗头痛、牙痛、痰饮咳嗽等。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有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肺炎,咳血等。此外黄芩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能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具有抗炎的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当归属伞形科植物,味甘、性温,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的功能,常用来治疗月经不调、虚寒腹痛、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跌打损伤等。

桂枝属樟科、樟属,味辛、微温,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来治疗四肢厥冷、寒湿痹痛、风寒感冒、脘腹冷痛、关节痹痛、水肿、心悸等。

干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味辛、性热,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的功效,常用来治疗脘腹冷痛、呕吐、寒饮喘咳、寒湿痹痛等症状。

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是一种补益中草药,味甘甜,性平和。具有泻火解毒、缓急止痛、补中益气的功效,主治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遗溺。甘草还善于调和药性,解百药之毒。此外甘草还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

三七为伞形目五加科植物,味甘、微苦、性温,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此外三七具有抗炎,保肝的作用,三七中的三七皂苷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地龙膏的各原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通血脉、促进血液流通、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对痉挛抽搐、半身不遂、关节痛、四肢麻木、风湿痹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地龙膏能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对神昏癫痫、健忘耳聋、头痛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本发明所述地龙膏具有一定的杀菌、消炎的作用,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即服用本发明所述地龙膏对中风后遗症有很好的疗效,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有较高的治愈康复效果,且本发明所述地龙膏中无任何添加剂,长期服用对身体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一种地龙膏,包括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地龙50g、全蝎5g、僵蚕5g、蝉蜕5g、蜈蚣5g、天麻30g、羌活15g、川芎25g、白芷15g、桑白皮30g、防风30g、防已20g、升麻20g、荆芥20g、苦参20g、人参15g、牛蒡子15g、积壳15g、威灵仙15g、秦艽15g、地骨皮15g、石菖蒲15g、肉桂15g、独活15g、首乌20g、菊花30g、枸杞20g、白附子15g、蔓荆子15g、苍耳子10g、黄柏18g、知母10g、白芨10g、杜仲25g、怀山药35g、远志15g、白术15g、茯苓15g、桔梗15g、细辛10g、黄芩20g、当归15g、桂枝15g、干姜10g、甘草10g、三七15g。

上述所述地龙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天麻、三七、人参、怀山药、地龙、全蝎、僵蚕、蝉蜕、蜈蚣分别粉碎成细度为80目的粉末得天麻粉、三七粉、人参粉、怀山药粉、地龙粉、全蝎粉、僵蚕粉、蝉蜕粉和蜈蚣粉,备用;

(2)将除去步骤(1)中的其余各原料用水进行煎煮,煎煮分三次进行,第一次煎煮所用水的重量为需煎煮原料总重量的5倍,煎煮至水的量为原有水量的1/2,完成第一次煎煮,得第一煎煮液,过滤第一煎煮液得第一药液和第一药渣;第二次煎煮所用水的重量为第一药渣重量的3倍,煎煮至水的量为原有水量的1/2,完成第二次煎煮,得第二煎煮液,过滤第二煎煮液得第二药液和第二药渣;第三次煎煮所用水的重量为第二药渣重量的3倍,煎煮至水的量为原有水量的1/2,完成第三次煎煮,得第三煎煮液,过滤第三煎煮液得第三药液和第三药渣,将三次所得药液混合搅拌均匀得药汁;

(3)煎煮药汁至药汁的量减少至原有量的1/2时,再加入三七粉、人参粉、怀山药粉和天麻粉并混合搅拌均匀,再将地龙粉、全蝎粉、僵蚕粉、蝉蜕粉和蜈蚣粉加入药汁中,并搅拌均匀在温度为90℃的条件下进行熬制,熬制3min后加入100g的炼蜜混合搅拌均匀得所述的地龙膏。

实施例二

一种地龙膏,包括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地龙55g、全蝎6g、僵蚕6g、蝉蜕6g、蜈蚣6g、天麻40g、羌活20g、川芎26g、白芷20g、桑白皮35g、防风35g、防已22g、升麻22g、荆芥22g、苦参22g、人参18g、牛蒡子18g、积壳18g、威灵仙18g、秦艽18g、地骨皮18g、石菖蒲18g、肉桂18g、独活18g、首乌22g、菊花32g、枸杞22g、白附子18g、蔓荆子18g、苍耳子12g、黄柏20g、知母12g、白芨12g、杜仲28g、怀山药38g、远志20g、白术18g、茯苓18g、桔梗18g、细辛12g、黄芩22g、当归18g、桂枝18g、干姜12g、甘草12g、三七20g。

上述所述地龙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天麻、三七、人参、怀山药、地龙、全蝎、僵蚕、蝉蜕、蜈蚣分别粉碎成细度为85目的粉末得天麻粉、三七粉、人参粉、怀山药粉、地龙粉、全蝎粉、僵蚕粉、蝉蜕粉和蜈蚣粉,备用;

(2)将除去步骤(1)中的其余各原料用水进行煎煮,煎煮分三次进行,第一次煎煮所用水的重量为需煎煮原料总重量的6倍,煎煮至水的量为原有水量的1/2,完成第一次煎煮,得第一煎煮液,过滤第一煎煮液得第一药液和第一药渣;第二次煎煮所用水的重量为第一药渣重量的4倍,煎煮至水的量为原有水量的1/2,完成第二次煎煮,得第二煎煮液,过滤第二煎煮液得第二药液和第二药渣;第三次煎煮所用水的重量为第二药渣重量的4倍,煎煮至水的量为原有水量的1/2,完成第三次煎煮,得第三煎煮液,过滤第三煎煮液得第三药液和第三药渣,将三次所得药液混合搅拌均匀得药汁;

(3)煎煮药汁至药汁的量减少至原有量的1/2时,再加入三七粉、人参粉、怀山药粉和天麻粉并混合搅拌均匀,再将地龙粉、全蝎粉、僵蚕粉、蝉蜕粉和蜈蚣粉加入药汁中,并搅拌均匀在温度为95℃的条件下进行熬制,熬制5min后加入120g的炼蜜混合搅拌均匀得所述的地龙膏。

实施例三

一种地龙膏,包括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地龙60g、全蝎7g、僵蚕7g、蝉蜕7g、蜈蚣7g、天麻45g、羌活30g、川芎30g、白芷30g、桑白皮40g、防风40g、防已25g、升麻25g、荆芥25g、苦参25g、人参25g、牛蒡子25g、积壳20g、威灵仙20g、秦艽20g、地骨皮20g、石菖蒲20g、肉桂20g、独活20g、首乌25g、菊花35g、枸杞25g、白附子20g、蔓荆子20g、苍耳子15g、黄柏25g、知母15g、白芨15g、杜仲30g、怀山药40g、远志30g、白术20g、茯苓20g、桔梗20g、细辛15g、黄芩25g、当归20g、桂枝20g、干姜15g、甘草15g、三七30g。

上述所述地龙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天麻、三七、人参、怀山药、地龙、全蝎、僵蚕、蝉蜕、蜈蚣分别粉碎成细度为90目的粉末得天麻粉、三七粉、人参粉、怀山药粉、地龙粉、全蝎粉、僵蚕粉、蝉蜕粉和蜈蚣粉,备用;

(2)将除去步骤(1)中的其余各原料用水进行煎煮,煎煮分三次进行,第一次煎煮所用水的重量为需煎煮原料总重量的7倍,煎煮至水的量为原有水量的1/2,完成第一次煎煮,得第一煎煮液,过滤第一煎煮液得第一药液和第一药渣;第二次煎煮所用水的重量为第一药渣重量的5倍,煎煮至水的量为原有水量的1/2,完成第二次煎煮,得第二煎煮液,过滤第二煎煮液得第二药液和第二药渣;第三次煎煮所用水的重量为第二药渣重量的5倍,煎煮至水的量为原有水量的1/2,完成第三次煎煮,得第三煎煮液,过滤第三煎煮液得第三药液和第三药渣,将三次所得药液混合搅拌均匀得药汁;

(3)煎煮药汁至药汁的量减少至原有量的1/2时,再加入三七粉、人参粉、怀山药粉和天麻粉并混合搅拌均匀,再将地龙粉、全蝎粉、僵蚕粉、蝉蜕粉和蜈蚣粉加入药汁中,并搅拌均匀在温度为100℃的条件下进行熬制,熬制8min后加入150g的炼蜜混合搅拌均匀得所述的地龙膏。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细节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