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肠炎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4279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治疗慢性肠炎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橘皮2~4份、鸡头米4~8份、淡大芸6~7份、扁豆皮1~3份、黄芪8~11份、桔梗3~5份、白术12~16份、党参14~15份、茯苓6~9份、白芍7~10份、丹参2~4份、白及1~3份、川楝子0.5~1.2份、干姜0.2~0.5份、当归1.5~6份、白蔻仁2~3份、黄柏0.2~0.6份、五味子3~7份、益生菌冻干粉2~5份、茄红素0.00024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慢性肠炎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经过以下步骤制得:

(1)取橘皮、鸡头米、淡大芸、扁豆皮、黄芪、桔梗、白术、党参、茯苓、白芍粉碎后加80~120重量份的水煎煮,煎煮前浸泡2小时,然后加热至沸腾并煎煮2.5小时,过滤分离出滤液,将滤渣按所述煎煮步骤再次进行煎煮2次,将3次煎煮得到的滤液合并后浓缩成膏;

(2)取丹参、白及、川楝子、干姜、当归、白蔻仁、黄柏、五味子粉碎后加20~40重量份的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合并滤液;

(3)将步骤(2)制得的滤液静置24小时,过滤后加入茄红素得到混合溶液;

(4)将步骤(1)制得的膏和步骤(3)制得的混合溶液干燥得到粉末;

(5)将步骤(4)制得的粉末与益生菌冻干粉混合均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慢性肠炎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的静置先在20MPa的环境下静置6小时,然后再于4MPa的环境下静置18小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慢性肠炎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干燥步骤于干燥机中进行,所述干燥机包括:机架、垫板、隔热层、干燥室,

干燥室通过垫板安装于机架上方,隔热层环绕干燥室四周,垫板与机架之间还设有隔热层;

干燥室由砂锅制成,干燥室与隔热层形成的空间内设有电加热管;干燥室下方与垫板之间设有托架,干燥室与托架之间的空间内设有电加热器;

干燥室底部设有进水口,进水口处设有喷嘴,喷嘴与干燥室下方的进水管道连接,进水管道中设有流量调节阀;

干燥室顶部设有顶盖,顶盖内设有隔热层,碰撞器自干燥室上方穿过顶盖延伸至干燥室内部,碰撞器下部的内部设有加热棒;

碰撞器上部中空,碰撞器上部外壁设有通气孔;

干燥室上方设有可升降的气体通道,碰撞器与气体通道连通,气体通道上方设有正电极板,气体通道下方设有负电极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慢性肠炎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将步骤(4)制得的粉末与益生菌冻干粉混合均匀的方式为先将步骤(4)制得的粉末倒进搅拌罐,再用带有搅拌器的混合设备对该步骤(4)制得的粉末进行搅拌来混合均匀,所述带有搅拌器的混合设备包括搅拌器,还包括可附接至用于旋转地驱动所述搅拌器的驱动电机,该搅拌器包括驱动杆和搅拌器头,该驱动杆具有适于耦合至驱动电机的远端,而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电机底座上,所述电机底座同支撑台相连接,所述支撑台包括第一套接件和第二套接件,所述第一套接件为长方体状套接件,该长方体状套接件开有自顶部贯穿底部的长方体状贯通腔;所述第二套接件也为长方体状套接件,该长方体状套接件开有自顶部贯穿底部的长方体状贯通腔;所述第一套接件的内壁同电机底座的外壁拉钉连接,所述第一套接件的底部伸入第二套接件中并与第二套接件相配合,所述第二套接件同所述第一套接件相向的壁面上开有引导口,另外所述第一套接件同所述第二套接件相向的壁面上设有同所述引导口相嵌接的嵌接头,所述嵌接头嵌接于所述引导口中,所述嵌接头与所述引导口间设有竖直向的缓冲设备;另外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嵌接头的下端或所述引导口的下端的用于竖直向的缓冲设备的定位件,所述用于竖直向的缓冲设备的定位件是同所述竖直向的缓冲设备相配合的定位口或定位头;所述竖直向的缓冲设备是玻青铜丝或者软塑料块,若为玻青铜丝,所述用于竖直向的缓冲设备的定位件包括设在所述嵌接头的下部与所述引导口的下部相应的定位头,用来定位所述玻青铜丝;另外还能够利用铆钉实现对第一套接件和第二套接件的定位,在同第一朝向保持九十度夹角的方向上,所述铆钉透过所述嵌接头和所述引导口,而所述铆钉的横向跨度都小于所述嵌接头的铆孔和所述引导口的铆孔于第一朝向上的横向跨度,所述第一朝向为从第一套接件朝着第二套接件运动的方向;而第一用于水平向的缓冲设备和第二用于水平向的缓冲设备各自设于所述嵌接头的两边,所述第一用于水平向的缓冲设备和第二用于水平向的缓冲设备是玻青铜丝或者软塑料块。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